猶太父母讓孩子站在桌子上往自己懷裏跳,而自己卻故意不接住的故事就非常充分地說明了猶太人的教育法。也許,在中國人看來,這種教育方法未免有些太殘忍!可是猶太父母卻認為這是非常正常的,他們認為教育孩子隻相信自己,是孩子獨立意識形成的基礎。
不但如此,猶太孩子從小在家庭中,就以一種平等的身份和父母相處,即使父母是大富翁,他們也可以直呼其名。而如果他們要想得到零用錢,就必須幫家裏幹活。正是這種平等以及獨立的思想,使猶太孩子從小就認識到,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可靠,要想生活得舒服就隻能靠自己去奮鬥爭取!所以,猶太孩子成年之後,就開始了獨立生活,自己賺錢養活自己!而正是因為這種從小就開始的教育方法,使猶太孩子很早就能適應社會,找到解決生計的方法,而且任何事情都小心謹慎,很少上當受騙。而事實上,謹慎小心也是猶太人在商場上能夠成功的重要原因。
眾所周知,商場如戰場,一不留神,輕信別人就可能會遭受巨大的損失。有這樣一則故事:有一個日本商人,他曾由於多次模仿猶太商人的做法,在日本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並被稱為“銀座猶太人”。
但是,一個猶太畫家卻不相信日本商人真的已經具有了猶太人的精明,於是就想著找機會考考他。
一天,日本商人邀請猶太人畫家去日本的一家飯店共進晚餐,飯店的老板娘風姿綽約,猶太畫家靈感一來,立即掏出隨身攜帶的本子,畫了一張老板娘的素描遞給她欣賞,果然名不虛傳,畫得非常不錯。
猶太畫家一邊望著日本人一邊畫著,不時還用翹起的左手大拇指向日本商人比劃。日本商人理所當然地認為猶太畫家要為自己畫像,便屏息斂氣,正襟危坐,按照猶太畫家手指的方向擺好姿勢。足足十分鍾之後,猶太畫家將畫本遞給了日本商人。日本人看到畫後大吃一驚,猶太畫家畫的竟然隻是自己的一隻大拇指!日本商人麵露慍色,氣憤地對猶太畫家說:“你這個混賬家夥,為什麼不早說呢?害得我空擺了半天架子!”
猶太畫家哈哈大笑,說:“聽眾人說您被譽為‘銀座猶太人’,所以我特意來考考您。結果,我發現您還不夠資格,因為你太容易相信別人了,你怎麼能因為看見我給老板娘畫素描就理所當然地以為我肯定會為您畫素描呢?”
正因為猶太人從不輕信於別人,不被許多事物的表麵現象所迷惑,所以他們才能在商場上縱橫捭闔。
勇於承擔責任
猶太民族是堅決反對猶太人放棄自己的責任、義務的。古代的一位拉比曾經說過:“好事可以與大家一起分享,但是自己的責任一定要自己負。”因為無論是將事情推給別人,還是將事情歸咎於環境,自己的責任仍然是存在的。所以,猶太人總是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而不是將義務推給別人。他們認為推卸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是上帝不能寬恕的錯誤。因此,人永遠無法逃避責任,自己的責任一定要自己負。自瞞自欺容易,但是想要欺騙世人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現實生活中,猶太人從不逃避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為了承擔自己的責任,他們甚至不惜傾家蕩產,犧牲生命。
正是因為猶太人在任何時候都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所以他們在別人心中的印象是正直、自尊、獨立,不依賴他人。另外,他們“惟我可信”的做法,也使他們在處理所有事情時都小心謹慎,在認真思考權衡後再做出抉擇。所以,猶太人能夠取得成功。
3.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一個著名博物館的一個不太惹人注意的牆上,掛著一幅特殊的畫——《將軍》。畫上是一個人正在與魔鬼下棋。畫中的人幾乎是集合了所有的智慧在與魔鬼奮力地拚殺。
這盤棋象征著人類在世界上的生活,所以比賽顯得尤為重要。為了取得最後的勝利,雙方都使出了渾身的解數,但令人遺憾的是,畫麵上出現的形勢是魔鬼將了人類一軍,而人類眼看著就要落敗了。
一位特別的人來參觀博物館時,注意到了這幅畫,他深深地理解了畫的涵義,非常激動地站在畫前不肯離去,嘴裏還喊出這樣的話:“魔鬼怎麼能將人的軍呢?怎麼會有這樣的事情呢?”
此後他又站在畫前凝視了許久,突然一躍而起,瘋狂地大叫起來:“騙人!畫裏是騙人的!人類還有希望,還有一招……”
的確,魔鬼經常導致人瀕於毀滅的邊緣,可是,人類經常都藏有最後一招,而那最後一招正是起死回生的一手,人類的希望就在這裏。看似絕望的棋局還有解救的辦法,就是說,人類還有一步好棋可以走,走了這一步人類就可以贏得勝利。
生命的天平,常常在希望和絕望之間擺動不定,而隻要能夠加強希望的分量,就可以保護生命,就能夠使天平的指針傾向人類的方向。
猶太民族正是憑借著這種頑強的積極向上的生存意誌,在各大洲之間輾轉遷移。他們認為無論在任何環境中都能夠積極向上、永不氣餒的人,才能有所作為,從而摘取生活甜美的果實。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塔木德》
“本來就是這樣”和“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在猶太民族的曆史上,無處不飛揚著流浪、苦難與血淚,但這並沒有摧毀猶太人生存的希望。相反,他們用不屈的頭顱和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延續著生命之火,並用超凡的智慧獲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間。
“猶太人”這個名稱最初是指南國的猶太居民,有時也指猶太區的百姓,尤其是巴比倫充軍之後,這個詞取代了所有的以色列人。“猶太人”不但指有著同一血統的民族,而且還指同屬一個文化和宗教的百姓。最初利用這個名稱並不是猶太人自己,而是非猶太人的外邦百姓,來將“猶太人”這個詞牽強附會地強加在他們身上。而猶太人自己卻樂意用“以色列”這個名稱,因為它能夠使人想起他們是天主特選的子民。
有時人們更喜歡用“薩布拉斯”來形容以色列人,而“薩布拉斯”就是仙人掌果的意思。用這種外表堅硬帶刺,內心卻非常甜蜜的仙人掌果來形容以色列人的性格,可以說是再恰當不過了。
在希伯來語中,在日常生活中有兩句話使用頻率非常高,那兩句話就是:“本來就是這樣”和“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兩句話更加形象地反映了以色列人堅強向上的性格。
生活中,以色列人麵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但他們不是生活的抱怨者,他們習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來進行工作。每當遇到困難以及意想不到的麻煩時,許多人也許會無法忍受甚至暴跳怒吼:“怎麼能這樣?”、“我無法相信這個事實!”……然而,在麵對各種各樣的麻煩時,以色列人總是聳聳雙肩,搖著頭輕聲說道:“本來就是這樣。”然後再用加倍的努力和更積極向上的精神以及耐心去克服困難。而在以色列軍中流行一種更明確的說法:“本來就是這樣,但是我們肯定會贏的。”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句充滿希望和樂觀主義的話,可以說已經成為以色列人的座右銘。無論是在日漸高居不下的通貨膨脹和日趨緊張的住房條件下,還是遭遇海灣戰爭中“飛毛腿”導彈的襲擊,在以色列政府和百姓中聽到的最多的不是無可奈何的“我們該怎麼辦”、“上帝保佑我們”或者“什麼時候是個頭啊”的抱怨聲,而是積極進取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句話充分反映了以色列民族的人格,即不論發生什麼事情以色列人都有能力、有信心,保持樂觀和充滿希望。據說,在1976年以色列軍到烏幹達的坎帕拉機場營救人質的行動中犧牲了一名軍官,事後在整理軍官的書信時,發現了他的一封絕筆之作——寫於他犧牲前五天的家書。在信中他第一次流露出對動蕩的世界及不斷的戰爭的擔憂,但即使是這樣,在信的結尾他還是寫上了“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拒絕說“不”
以色列人經過自己的辛勤努力,使那片原本荒涼幹旱的、貧瘠的土地變成了富饒的、物產豐富的現代化工業國家。這些成就的取得,其中經驗之一就是無論個人還是集體都拒絕用“不”字做回答。以色列人從不承認那些在別人看來似乎是難以克服的障礙和不可超越的限度,樂觀主義、戰勝困難的決心以及人定勝天的信念,不僅使猶太人建立了以色列國,而且還創造了諸如沙漠盛開鮮花等的人間奇跡。
《塔木德》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兩個經過長途跋涉的人,肚內早已饑腸轆轆,突然眼前出現一個大院,而在大院的天井裏吊著一籃鮮美的水果。
看到此種情景,一人開口說:“我非常想吃水果,但是籃子太高了,我想我無法取到。”
而另一人卻暗想:“那籃水果雖然吊得很高,不過畢竟是人將水果吊上去的,所以沒有取不下來之理,我相信我肯定能取到。”於是在院子裏找來梯子,輕而易舉地摘下了鮮美的水果。
對於學習《塔木德》也是如此,即使其中內容再博大精深,但隻要循序漸進,定能修成“正果”。按照我國的俗話說就是:“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
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是以色列人的性格特征,而隻有具備了這種精神,遇到困難和麻煩的事情才不會消極悲觀,才會有信心通過有效的途徑和方法解決問題。
以色列人這些堅韌性格的形成,是以其生活環境和條件為基礎的。以色列人所處的“無可選擇”的環境,使他們深刻地意識到自己是生活在一個有限的、受約束的世界中,很少的人口、敵對的鄰國以及自然資源的缺乏,這種無可選擇的條件使許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在以色列人的行動中卻變得可能。
以色列人麵臨的形勢是不行動就是死亡,他們沒有退路,沒有拖延的餘地,更沒有犯錯誤的餘地。這種惡劣的生存環境使以色列人在一切危險和艱難條件下都履行職責,他們的行動迅速而有效,堅強而沉著。
強調積極向上、保持樂觀精神以及事事“有辦法”的態度浸透到以色列生活的各個方麵。以色列國家在工業、農業等方麵取得的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以及以色列擁有的先進技術和經驗都是在自學的基礎上通過堅持不懈的反複實踐取得的。以色列人非常為自己出色地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感到自豪和驕傲。
4.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個1周歲左右的小男孩,由年輕的媽媽牽著來到了公園的廣場前,等到要上有十幾個階梯的台階了,小男孩一下子掙脫了媽媽的手,要自己爬上去。他用胖胖的小手向上爬,他的媽媽也沒有抱他上去的意思。但當他爬到了兩個台階時,這才意識到台階很高,回頭看一眼媽媽,媽媽沒有伸手去扶他,隻是眼睛裏充滿了慈愛和鼓勵。
這時,小男孩又抬頭向上看了看,放棄了求媽媽相助的想法,自己手腳並用,小心地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小臉蛋也累得通紅,那身娃娃服也被弄得都是土,小手也髒乎乎的,但他最終爬上去了。
這時,這位年輕的媽媽才走上前拍拍小男孩身上的土,並在他那通紅的小臉蛋上親了一口。這個男孩也就是後來的美國第16屆總統林肯,這位年輕的媽媽就是他的母親南希·漢克斯。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做到的,當然這並非是天生就會的,取決於每一個父母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否則就會讓孩子形成一種依賴的性格,而依賴是成功的大敵。因此,作為現代的父母,都應當讓自己的孩子形成這樣一種性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上帝奪走了我們的一切,剩下的隻有我們自己。
——《諾未門》
不要讓孩子依賴別人
每個猶太父母從孩子小時候起,就告訴孩子: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親自去做,一切要靠自己。哪怕你完成得沒有別人好,那終歸也是你自己的勞動成果。隻有在一次一次的困難、失敗之後,才能換來以後的完善。如果總是依賴別人,那麼你的一生將始終與貧窮和低聲下氣為伴。如果孩子有了自己的能力和地位之後,與家人和社會的溝通才會變得更加容易,才能更好地適應周圍環境的變化。
美國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在1974年資產總額就達到3305億美元,當你縱觀他的創始人麥克·戴維森·洛克菲勒的成長曆程,他所取得的成就無不歸功於其父母的嚴格要求和其自身的獨立。
洛克菲勒在小的時候,他的家教非常嚴厲,平時要靠給父親做“雇工”來掙零花錢。有時,清晨他便到田裏幹農活,有時還幫著母親擠牛奶。但他有一個專門用來記錄這些做“雇工”的小本子,然後,將自己的工作按每小時0.37美元記錄入賬,最後再去與父親結算。他做這件事做得很認真,因為覺得既神聖又趣味無窮。
更有趣的是,在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是沿傳此辦法,並且,有時他們還要定期接受檢查,不然誰也不要想得到一分零花錢。洛克菲勒的家長讓孩子這樣做,並非因為家中一貧如洗,當然,也不是做父母的有意苛待孩子,之所以這麼做,隻是為了從小培養孩子艱苦自立的品格和勤勞節儉的美德。那小賬本上記載的不僅僅是孩子打工的流水賬,更是孩子接受考驗和磨難的經曆!這不僅是對孩子勤儉節約的教育,同時又在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要他們明白自己的事情要由自己來做。
猶太父母從小便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隻有這樣才能適應環境變化,使自己不斷成熟起來,從而走向成功。
一個猶太商人,他有兩個兒子。做父親的非常寵愛大兒子,他想把自己的全部財產都留給他。但是,做母親的很可憐小兒子,她請求丈夫先不要宣布分財產的事。這時,做母親的就開始想辦法讓兩個兒子分得平均一些。做丈夫的聽從了妻子的勸告,暫時沒有宣布分財產的決定。
一天,母親坐在窗前哭泣,一位過路人看見了,走上前來,問她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母親就哭得更傷心了,她說:“我怎麼能不傷心呢?對我來說,兩個兒子都一樣親,可是我的丈夫卻想把全部財產留給大兒子,而小兒子什麼也得不到。在我還沒有想出辦法幫助小兒子之前,我請求丈夫先不要向兒子們宣布他的決定。但是我到現在也沒有想出什麼好的辦法來解決這個煩惱。”
過路人笑了笑,對母親說:“你的煩惱其實很容易解決,你隻管讓丈夫向兩個兒子宣布,大兒子將得到全部財產,小兒子什麼也得不到,但以後他們將各得其所。”
這位母親聽從了過路人的勸告,當丈夫宣告財產的分布情況後,小兒子一聽說自己什麼也得不到,就離開家到耶路撒冷去謀生了。他在那裏勤學苦幹,而且還學會了許多手藝,並且增長了知識,變得富裕起來。
而繼承了父親財產的大兒子,卻一直依賴那些財產過日子,什麼也不學,因為他知道他是富有的。在父親去世後,大兒子什麼都不會幹,最後把父親分給他的財產都花光了,過起了乞討的生活。
商人雖然沒有把財產分給小兒子,卻在另一方麵培養了小兒子的獨立意識,讓小兒子明白了一切隻靠自己的道理。
不言而喻,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都要麵對無數級的台階——學習、工作和生活。可是如何麵對和攀登這些人生的台階呢?對於孩子,是牽著手、攙扶著上,還是抱著上?不同的父母會有不同的答案。而事實告訴我們,做家長的如果牽著、攙扶著孩子,就會使孩子產生一種依賴心理,他們常常會把父母當成拐棍而難以自立。如果家長抱著孩子上台階,把孩子攬在繈褓裏,那麼,孩子就會成為“被抱大的一代”。不經風雨,不見世麵,更難立足於社會。在現實的生活中,有的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做父母的上學接送孩子,晚上陪讀,甚至有的考上大學了,做父母的還要跟著做“保姆”。孩子大學畢業後找工作,又得父母跑單位,當“職介”……這樣一來,孩子很難自立,很難有大的作為。
教育孩子有責任感
猶太父母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們的這種教育方法就是讓孩子要有一種責任感,特別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讓他人去負擔。而“我要負責任”是一個人的責任感意識,同樣也是一個人日後能夠立足於社會、獲得事業成功與家庭幸福至關重要的人格品質。因此,在這一方麵,作為父母的,不管孩子有什麼過失,隻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應當讓他學會承擔起自己的一份責任。一個人自瞞自欺確實很容易,但是卻逃脫不了世人那銳利的眼睛。所以說,自己的責任一定要自己負。
在這一方麵,猶太的拉比們說:“好事可以分享,但是自己的責任一定要自己負。”因為不管是把事情推給別人,還是歸咎於環境,自己的責任仍然存在而無法消失。因此,猶太父母就教導他們的孩子不要把責任推給別人,要懂得自己動手去做。
在一個小漁村裏,曾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這個村莊都以捕魚為生,而自願緊急救援隊就成為一個重要的機構設置。在一個夜黑狂風的晚上,海上刮起了暴風,而且還吹翻了一條漁船。船員們在這緊要關頭,向漁村人們發出了SOS的信號,這時,村中的救援隊船長也聽到了警訊。
在這緊急時刻,在救援的劃艇與洶湧的海浪搏鬥時,村民們也都聚集在一起,望著海港,毫不懈怠地在海邊舉起燈籠,照亮他們回家的路。過了1個小時,救援船通過雲霧再次出現,當他們筋疲力盡地抵達沙灘後,自願救援隊的隊長宣布,救援船無法載所有的人,隻得留下其中一個,如果再多裝一個乘客,那麼,救援船就會翻覆,到時候所有的人都活不了。在這一片忙亂之中,救援隊長要求另一隊自願救援者去搭救最後留下的一個人。
這時,16歲的漢斯站在人群中應聲而出,他的母親抓住他的手臂說:“兒子,求求你不要去,你的父親10年前在船難中喪生,你的哥哥保羅3個禮拜前出海,現在仍然音訊全無。漢斯,你是我唯一的依靠呀!”這時,漢斯看著母親回答:“媽媽,我必須去。如果大家都說‘我不能去,讓別人去吧!’那會怎麼樣?媽,這是我的責任。當有人要求救援的時候,我就要扮演一個救援的角色。”倔強的漢斯吻別了母親,加入了救援隊伍,消失在黑暗的海夜中。對漢斯的母親來說,時間過得真慢,這1個小時比永久還要久。最後,救援船駛過迷霧,這時的漢斯正站在船頭向村民招手示意。陸上的船長向漢斯喊道:“你找到留下來的那個人了嗎?”漢斯高興地大聲回答道:“有,我們找到他了。告訴我媽,他是我在3個禮拜前出海的哥哥保羅!”這個故事在猶太民族流傳甚廣,因此,猶太父母經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像漢斯那樣,有自己的一份責任感,要懂得自己的事情要靠自己來完成。
關心和愛護孩子是每個做父母的天性,但是,很多父母在關心、保護孩子的同時,卻忽略了孩子是需要學會承擔責任的。他們總是怕孩子為難,怕孩子辛苦。因此,在現實中,有的家長替孩子做值日,替孩子洗衣服、洗襪子……長期如此,孩子不但不知道怎樣去照顧自己,更談不上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了。猶太人認為在這種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由於從小就受到來自父母過多的嗬護,不肯動腦筋思考,從而他們的自我意識會變得很強,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同時,他們對周圍的人和事情經常會表現出漠不關心的態度,而缺乏一種基本的責任感。因此,在猶太人的現實生活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則是父母們對每個孩子的要求準則。
因此,作為現代的家長們,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凡是自己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去做,讓孩子形成一種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性格。這樣一來,不僅培養了孩子的獨立性和自理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責任感,從而使孩子養成能為自己的生活、行為負責的一種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