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世界“500強”企業而言,其機構遍布世界各地,它們對危機事件更需要有敏捷的反應能力。而這種敏捷的危機預警機製和危機處理能力,正是來源於企業內部每一位員工。所以,世界“500強”企業非常注重每個員工是否具有危機事件的處理能力。
缺乏危機事件的處理能力,最直接的後果便是企業的管理成本增加,銷售額下降,最終使企業的聲譽受到嚴重的創傷。正如一位世界級公司的人事經理所言:“在當今時代,如果一個職員沒有處理危機的能力,很難想象他能夠擔當起重要的職務。”事實也正是如此,在現代企業中,許多職位都需要員工獨立承擔職責,員工有沒有獨當一麵的能力,有沒有在突發事件中化險為夷的能力,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隻有每一位員工都有較強的危機事件的處理能力,企業在麵對危機的時候才能迅速做出反應,化危機為轉機,減少企業的損失,促進企業的發展。
另外,在危機事件爆發後,許多與企業利益相關的個人或團體的情感肯定受到了傷害,此時他們需要的是及時的安慰,任何推脫和解釋隻會招致公眾的反感和唾棄。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05年的某品牌問題奶粉事件,在危機事件發生的初始,該企業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產品不合格,並搬出國際標準來搪塞公眾;該企業也沒有及時給消費者明確的答複,不但沒有道歉,反而再三強調自己的產品是合格的。該企業沒有在第一時間展現全球知名企業良好的形象,使後來的道歉顯得很蒼白,對品牌的價值產生了很大的損害。
那麼,在發生危機事件時,企業為什麼要快速反應,及早處理呢?從危機事件本身的特點來看,危機事件爆發的突發性和極強的擴散性決定了企業管理者應對危機事件的行動必須要迅速、果斷。
危機事件一旦爆發,伴隨著大眾媒體的介入,就會立即引起社會公眾的關注。由於媒體的消息來源渠道是複雜的,或許對同一危機事件的傳播,在內容上會產生很大的差異。而公眾對危機事件信息的了解願望是迫切的,他們密切關注事態的發展,並且在接收信息的時候本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往往對危機事件中的企業以及其產品采取回避和抵製的態度。為了避免不同版本的信息混淆廣大消費者的視聽,作為危機事件的發生者——企業,在危機事件發生的時候,企業的危機管理者應該以最快的速度設立危機處理機構,調集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配備必要的危機事件處理設備或工具,以便迅速調查、分析危機事件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程度,進而通過媒體,把危機事件的真相公之於眾,以確保危機消息來源的統一,消除公眾對危機事件的各種猜測和疑慮。所以,及時發現危機事件的源頭並能夠迅速反應、控製事態,將有利於危機事件的妥善解決和降低各方利益的損失。
在危機管理過程中,企業的危機管理者必須當機立斷,快速反應,果決行動,與媒體和公眾進行溝通,從而迅速控製事態的發展;否則,就會擴大突發危機事件的影響範圍,甚至可能失去對全局的控製。
在危機事件發生後,企業管理者是否能夠首先控製住事態,使其不擴大、不升級、不蔓延,“速度第一”原則是關鍵性因素。
第3計抗危自救,妙招應對經營危機
隨機應變,學會應對危機
商人如同拉車者,如果隻顧低頭拉車,不知道抬頭看路,尤其是不知道根據路況的變化采取必要措施,是肯定要吃苦頭的。經商是一項係統工程,有很多玄機。隻有善於隨機應變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有一個叫張瓊的商人,低價購買了一家規模很小的電線號牌製造廠。這家工廠隻有三台老設備,生產效率非常低,根本無法同那些采用自動化生產的大廠競爭,一時間虧損累累。
張瓊經過一番沉思,向全體員工宣布:“請各位共同想個辦法,看這個工廠還能否有救。否則,我隻好宣布破產。”說罷,他給員工們送上筆和紙。
每個員工都想了一些辦法,寫在紙上交給張瓊。其中一位的一句話觸動了張瓊的靈感:變更材料,是否可以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張瓊想,以自己的實力,改進設備和技術都不現實,隻有改進材料才是可行的辦法。當時的電線號牌都是鋁製的,價格比較貴。如果能找到一種便宜的替代材料,就能降低成本和價格,跟那些大廠競爭。
於是,張瓊與員工們共同研究,找到了一種理想的替代材料——將一種韌性很強的白皮紙刷上一層透明膠,硬度、柔韌度都跟鋁製品差不多。
張瓊申請了這項發明的專利後,很快生產出價廉物美的電線號牌,其價格比鋁製品便宜三分之二,一上市就成了搶手貨。
半年後,張瓊的工廠擴大了好幾倍,完全更新了自動化設備,更增強了競爭力,一舉成為同行業中實力顯赫的公司。
在經商過程中,再精明、再厲害的經營者也不會把企業可能遇到的危機想得麵麵俱到、做得十全十美,難免有疏漏之處。再加上受個人能力的限製,經營者百般防範,也難免出錯,遭遇風險和危機。因此,這就給經營者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即麵對危機,要善於去應變。應變作為防範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具有一種靈活的主動性,不僅有效地防範了危機的進一步蔓延及困難的加大,而且也能為以後的成功經營提供借鑒。
雙龍集團創業之初隻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但該公司的張總卻極富應變能力,他當時看好了中國的保健品市場,於是便想方設法與某研究所聯係,希望他們能夠研製出一種怡神爽口、健體增智的新型保健飲料。當雙龍集團提供了市場設想及飲料的原始數據之後,研究所答應了。將合同簽訂之後,雙龍集團向這個研究所提供了一些研究經費。在這個過程中,張總考慮到萬一研究所失敗或中途退出,會造成研製計劃不能如期完成並帶來其他嚴重後果,於是便多了一個心眼,要求研究所將他們的研究進展情況作一個詳細的書麵報告,並且派了幾個剛從某化工廠找來的研究人員加入以協助研製,了解進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