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三章(2 / 3)

蘭德並不就此停步,20世紀60年代初期他又製造出一種價格便宜,能立即拍出彩色照片的新相機。蘭德說:“一個企業,不僅要不斷地推出新產品,改善人們的生活,給人們帶來方便,而且要考慮下一步該怎麼辦,這樣,企業就不會停滯不前,將永遠充滿活力。”

創新是現代經濟發展和商業競爭中最關鍵的問題,也是人類進步的永恒主題。伴隨著經濟全球化,中小企業在國際國內市場上麵臨的競爭將更加激烈。中小企業如何依靠技術進步求得生存與發展,如何依靠技術優勢擴大市場占有率,是當前經濟發展麵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創新是企業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而中小企業因其經營環境及自身能力的製約,常常陷入需要創新以推進企業發展卻又難以承擔創新風險與投入的兩難困境。成功的技術創新是多種能力有機結合而產生的綜合成果。中小企業從事研究開發和技術創新,不但要對經濟、市場的狀況及其變化趨勢進行調研,還要在經營戰略、觀念、組織、管理等方麵進行變革和創新,對企業的生產要素、生產組織等進行調整,這樣,才能以較低的風險收獲創新帶來的高額回報。

改變電風扇的顏色

日本的東芝電氣公司在1952年前後曾一度積壓了大量的電風扇賣不出去,企業陷入危機。七萬名職工為了打開銷路,費盡心思地想盡了辦法,依然進展不大。

有一天,一個小職員向當時的董事長提出了改變電扇顏色的建議。在當時,全世界的電風扇都是黑色的,東芝公司生產的電風扇自然也不例外。這個小職員建議把電風扇的黑色都改成淺色。這一建議引起了董事長的重視。

經過研究,公司采納了這個建議。第二年夏天,東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淺藍色電風扇,大受顧客歡迎,市場上還掀起了一陣搶購熱潮,幾個月之內就賣出幾十萬台。從此以後,在日本以至在全世界,電風扇就不再都是一副統一的黑色麵孔了。

“常規”在某種程度上是束縛管理者創新的“圈套”。沒有創新,企業管理者肯定會毫無作戰能力,也根本不可能有繼續做大的可能。創新即突破常規,創造機遇,找到新招。

創造力本身並不是奇跡,人人都具備它。但大多數的人受到傳統思維的束縛,形成了一種固有的思維定式,因循守舊,缺乏創新意識,這樣,自然不會有好的結果。隻要打破常規,不按常理出牌,突破傳統思維的束縛,哪怕隻是一個小小的突破,也會產生非凡的效果。

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管理者可能會不同程度地被慣性思維所左右。原因很簡單:大多數人都相信自己的經驗,害怕改變,擔心這種改變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會給經營帶來風險,認為目前的產品還能勉強維持……這些原因使管理者不能以超常思維改變定式,其實改變定式的思維對於企業經營的成敗具有非凡意義,但遺憾的是,許多管理者寧可相信自己那種並非最佳選擇的習慣,也不願打破常規。

在工作中,人們碰到新問題總是很難徹底解決,原因就在於習慣以舊的思維方式解決新問題。企業在發展,業務範圍在擴大,很多問題需要新方式、新方法去解決,而原來的模式可能存在很多掣肘。結果,原來的方式一再碰壁,人們還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苦苦鑽研、尋找症結。事實上,不是方法不對,隻是方法不能適應目前的新形勢而已。隻要人們能改變和突破舊有的思維習慣和行事方式,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

藝術大師畢加索指出:“創造之前必須先破壞。”破壞什麼呢?就是傳統觀念和傳統規則。麵對日益擴大的業務和生產經營方式,麵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隻有敢於挑戰規則、打破常規、嚐試新事物、運用新方法、承擔新風險的人,才能有所作為,擺脫危機。

讓每個人都買得起車

亨利·福特剛到底特律時,白天在店裏修機器,晚上在一家名表店修表,業餘時間就研究汽油發動機。1891年,他加入了愛迪生照明公司,這使他有幸結識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在他的汽車研製之路上,愛迪生始終給他以激勵。

當時,汽車是有錢人的消遣品,汽車製造也是手工作坊式的。亨利的夢想是要生產每個人都買得起的汽車。1896年6月4日,亨利在底特律家中的棚屋裏造出了他的第一部汽車———“四輪車”。它的樣式很簡單,幾塊鐵板鬆散地安在四個自行車輪上,前麵裝上一個門鈴。組裝好的車出不了門,他就拿斧頭把牆砸開,並在傾盆大雨中把車開上大街。這個“怪物”驚呆了路人,它時速達到20千米,比別的車都快。結果,連原本憤怒的房東都沒有責怪他,反而為棚屋造了個活動門方便汽車出入,而這就是後來美國車庫的雛形。

1903年6月16日,福特汽車公司正式成立了。1908年,福特公司生產出世界上第一輛屬於普通百姓的汽車———T型車,這也標誌著世界汽車工業革命的開始。T型車沒有一點兒為舒適和美觀附加的裝置,被當時的媒體評論為像個“農民”,隻有骨頭和肌肉,沒有一點兒贅肉。亨利則不以為然,他堅持汽車就是服務大眾的,開豪華車是一種罪過。T型車最初售價為一輛850美元,而當時其他的汽車要賣到4000多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