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2 / 2)

這些抹不去的記憶猶如風,一路吹過,這些總是呈現的記憶仿佛是水,隨身流動。記憶是在心中,猶如善良是在自己腦子裏,劉思斌的所愛所恨都是個人思想,當付諸行為或美或真或醜或假就成了自己和一路所見所遇。而付諸文字就是這本書中的許多記錄和感悟。劉思斌是從貧窮落後的山村中走出來的人,一個貧窮山莊的情結和在煤城瓷都的生命體驗,特別是在平涼柳湖畔邊從事稅務的種種情結,無不打上他磨練的烙印。劉思斌是一個多情善感的人,所以才成就了這麼多關於回憶的文章,這些記錄他心靈的記憶,準確地說,是四十不惑和五十知天命之間的心靈顫動。

劉思斌現任平涼市作家協會副主席,算是我的老朋友,在90年代初,他出版了《月光下的葫蘆河》散文集,又出版了《瓷鎮春秋》一書,現在這本《抹不去的記憶》是他第三本專著。劉思斌與我交友甚篤,我曾給劉思斌寫有《月光下的葫蘆河序》、《西山溝行》、《說劉思斌》和這篇《抹不去的記憶序》,這四篇東西我將收入我的序跋彙集中,從篇幅看,我為平涼作協副主席西可、荊愛民、雷鳴、高俊才、劉思斌等人寫交遊記行文章,既是我方便熟悉之故,又是一種同行的相互指證。

劉思斌為人謙和卻帶有其父親的倔強和執著,認準的事就幹到底。這正是他從稅務從文事能成功的性格原因。我聽說劉思斌在諸多工作方麵常到省城交流經驗,就知道他這人不遲鈍。敏於事又敏於行,推行新事物快,當我們把這叫開拓性時,我就把這叫能幹事。當然做到這點,不能老擺官架子,得下基層調研,和群眾促膝相談,才能摸到真實情況。而劉思斌尤為突出的是他心細,不浮不粗,觀察細致,明瞭其中況味,別人哄不了一把手,這就造成他能紀律嚴明、獎罰分明,使機關作風為之一振,使平涼稅收為之猛增。在2008年,平涼國稅收入首次突破11億大關。這對於一個經濟落後地區,真不容易呀。

我總認為,唯文人最人性化。劉思斌也是文人,就能文心雕龍,他搞的人性化的納稅服務大廳,他搞的人性化的稅收信息化,他搞的人性化的機關管理,還有他人性化的詩歌散文,以人為本,以人寫文,文如其人,人是其心,心心相印,這言語敘述就傾心領會了。說到這裏,我勸時人不要輕視當今為政為領導者把業餘時間用在寫文學作品上。

恰好,這文學的記憶碎片,正使一個人完整起來,我這裏不強調全麵素質,是強調要在記憶中不要抹去關於自己經曆的省悟。

姚學禮

2009年3月25日於太統山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