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植物的特點是能在鹹水中生活、耐鹽堿。它們初春發出新芽,把海岸染成一片翠綠,深秋又漸漸枯黃,為海岸換上金黃色的衣裳。在此類海岸中,蘆葦海岸最多見。
蘆葦屬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可用以保土固堤,並可作造紙、人造纖維的原料。蘆葦適應性廣,中國及世界其他溫帶地區均有分布。蘆葦的形態變異較大,但一般具有發達的根狀莖;地上莖高1—3米,粗細隨生長條件而異;葉互生,帶狀,寬1—3.5厘米;複圓錐花序。它們適宜肥沃潮濕的環境條件,通常成片生於池沼、河旁、湖邊,常形成蘆葦蕩。繁殖能力強,常用根狀莖繁殖,也可用蘆稈和種子繁殖。蘆葦含纖維素44%,與木材纖維相仿,是優良的造紙原料,還可用以製人造棉及人造絲。稈可蓋建茅屋,又可編織蘆席、蘆簾及其他用具。根狀莖在中醫學上稱蘆根,為清熱利尿藥。蘆葦除可固堤外,常作為海塗開發的先鋒植物,並有改良鹽堿土及淨化汙水的作用。
蘆葦海岸是魚、蝦、貝、蟹聚居地,是各種水禽、鳥類棲息的場所。
蘆葦可以促淤固岸,蘆葦場是天然的消浪器,使波浪由大化小,由小化無。潮水攜帶的泥沙在蘆葦場中迅速沉積下來,使海岸避免衝屆,得到加固。蘆葦海岸前沿都有豐富的泥沙沉積,形成廣闊的粉沙淤泥灘。
隨著灘麵的升高,海水不斷後退,可生成大片新生的肥沃土地。
冰雪海岸
地球的南極洲和北冰洋的海岸是最為奇特的海岸。在那裏,幾乎看不到泥沙和岩石,隻有晶瑩、潔白、純淨的冰雪。北極地區通常是指北極圈(66°33)以北的區域,包括北美及歐洲大陸以北的地區、格陵蘭島和冰島等島嶼以及北冰洋的大部分水域。北極地區是一個以海洋為主的地區,海域麵積達1300萬平方千米,陸地麵積僅有800萬平方千米。海洋麵積占北極地區總麵積的61%,北極陸地麵積僅占39%。
貝売堤古海岸
天津貝殼堤古海岸的研究已經有30多年曆史。這裏是地質、海洋、石油、地理、考古等部門、院校、科研單位研究海岸演變的重要場所,至今國內外圍繞此海岸已發表十多篇研究論文。1991年8月,北京第十三屆國際第四紀聯合會會議期間,8個國家的專家考察了保護區內的貝殼堤和牡蠣灘,曾給予高度。
貝殼堤是由生活在潮間帶的貝類死亡後的硬殼經波浪搬運,在高潮線附近堆積形成的。黃驊1號貝殼堤形成的時代為距今5340—6150年前。從開始形成到停止發育,前後經曆了810年。在這810年中,該堤就是當時的海岸線。這一時期,沒有大的河流在此人海,海水透明度高,適宜貝類生活。大量貝類死亡後遺留下來的貝殼,在波浪作用下被堆積在高潮線附近,形成1號貝殼堤。
這裏常年棲息和出沒的鳥類有天鵝、白鸛、鵜鶘、大雁、白鷺、蒼鷹、浮區鳥、銀鵑、燕鵑、葦鶯、椋鳥等。
探索海水奧秘
地球總水量約為13.6億立方千米。雖然有這麼多水存在,但它在地球上的分布是極不均勻的:其中97.3%的水分布在海洋中(冰川、冰帽的水量僅占地球總水量的2.14%;其餘的0.56%則分布於土壤、地下、湖泊、江河、大氣和生物體內。而江河湖泊的水量就更少了’僅占世界總水量的十萬分之一。
我們一般看到的海水是藍綠色的,這同天空為何是藍色的道理一樣:當太陽光照到海麵上時,陽光中的紅色、橙色和黃色光很快被海洋水吸收,而藍色和綠色光由於能射人水中較深,因此它們被海水分子散射的機會也最大。所以海水的顏色是由海洋表麵的海水反寸太陽光和來自海洋內部的海水分子散射太陽光的顏色決定的,它看上去多呈藍色或綠色。
海水的味道
海洋形成後的很長一段時期內,海水是沒有鹹味的。而今天的海水之所以苦澀,是因為在數億年的發展演變中,陸地岩石中的鹽和可溶物質,不斷被雨水溶解,並隨雨水流人海洋之中而形成的;而海底火山的噴發,又為海水提供了大量的氧化物和碳酸鹽等物質。在這雙重力量的作用下,經過數億年的海水溶解和海流搬運,整個海水就由淡而無味逐漸變為鹹澀味苦了。
海水中的鹽
由於海水中含鹽量很高,所以海水嚐起來是鹹澀的。
據測定,海水中的含鹽量大約是3.5%。這裏所說的鹽,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食用的鹽,而是化學概念上的鹽,它包括我們日常所吃的食鹽成分氯化鈉,又包含硫酸鈣、氯化鉀、硫酸鎂、氯化鎂等物質。由於海水的體積是非常龐大的,所以它的含鹽量也是巨大的,大約為5億億噸,其中氯化鈉,也就是食鹽,約占80%。
大氣圈中的水循環
大氣圈中水的循環在水的大循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水從海洋中蒸發為氣體,以氣團形式被帶到天空,它構成了大氣中水分的主要來源。條件成熟時,大氣中的水汽又形成雨、雪(冰雹)降落下來,然後又以河流、湖泊等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方式,返回到海洋之中。人們發現,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下,有一個“化石”水層,它從最後一次冰期起就一直積儲在那裏。這古老的化石水層在千萬年的時光推移中,一直在向海洋方向緩慢地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