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海洋風貌(2)(1 / 3)

海洋把陽光擋住,使得生活在它懷抱裏的生命免受陽光的殺傷,特別是免受紫外線的傷害。海水吸收了陽光,表層變得溫曖起來,這層溫曖的海水就是生命的繈褓。它覆蓋著懷裏的“嬰兒”,使得它們不會被凍死。這些原始的生命,生活在海洋裏,它們吸收營養和排泄廢物的那一部分器官進化成了消化和排泄器官;它們經常用來感覺光線的那一部分進化成了眼睛;它們用來活動的那些部分進化成了魚鰭;那些支配和協調動作的一部分進化成為神經和腦。生命就這樣成長、進化,後來有一些離開自己的故鄉,來到陸地;有一些則被留在海洋裏。現在的魚、蝦、貝、藻還可以算作人類的遠房表親呢!

那麼,是不是海洋一直那麼細心溫柔地照料自己“創造”的生命呢?說實在的,地球根本不把海洋放在眼裏,海洋也沒有心思去關心懷抱裏的生命。

地殼運動使岩層斷裂,海底火山爆發,熾熱的岩漿把海水變成騰空的蒸汽,億萬生命一刹那間化成雲煙,飄散到空中;寒風帶著一股冰冷的海水衝了過來,把一群鮮活的生物變成埋藏在海底的屍體;地殼升高,大片的海水被分隔開來,陽光肆意施展威力,把水曬熱、烤幹,迫使泥水裏的生物張開嘴呼吸。在大自然麵前,能存活的生物就傳宗接代,繁衍下來;不適應新環境的生物則被淘汰,在地球上消失了蹤跡。也有不少僥幸從自然選擇的網眼裏逃脫出來的,成為今天的活標本。1952年在印度洋捕到的一條馬氏矛尾魚,就是一例。這條馬氏矛尾魚是兩億年前海洋裏總鰭魚的近親,它們僥幸躲過了大自然的選擇,一直把祖先遺傳的體形保存到現在。

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後,它們的鈣質骨骼沉降在海底,逐漸被擠壓成數百米厚的岩石,它們的肉體被封閉在岩石縫隙裏,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變成黑乎乎的黏稠的液體,也就是海底石油,是人類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能源。

海洋孕育了生命,又是生命幼稚時期的搖籃。現代的海洋更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成千上萬種生物依偎在它蔚藍色的懷抱裏,從海洋那兒獲得營養,繁殖著後代。那些小型生物,如矽藻、海球藻和小型水母、箭蟲、小甲殼動物等,隨波逐流,被稱為浮遊生物,它們是海洋裏那些小居民們的糧食;而那些人們熟悉的魚蝦、海獸、海龜等,它們的遊泳能力較強,稱為自遊動物;那些生活在海底的生物,有的固著在岩石上,有的躲藏在泥沙裏,有的附著在其他生物身上,有的緩慢地移動著笨重的身體,人們稱它們為底棲生物。海洋無私地哺育著這些生物,經過億萬年的演化,終於發展成現今我們所見到的海洋生。

奇特的海底地形

據資料顯示:世界上海洋的平均深度為3800米,在深厚的海水掩蓋下,人們很難了解海底的麵貌。其實,海底並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平坦,跟陸地上一樣,那裏也有雄偉的高山,有深邃的海溝與峽穀,還有遼闊的平原。太平洋中的馬裏亞納海溝是海洋的最深處,其底部在海平麵以下11034米,將世界最高峰一珠穆朗瑪峰放進去,山頂距海平麵還有近2200米的距離。

海洋地形構造非常複雜,主要由大陸架、大陸坡、海盆和大洋底部的海溝、海底平頂山、大洋中脊及海底火山等組成。

大陸架

大陸架也叫陸架、陸棚。指圍繞陸地的平淺海底,寬度從0—1000米不等。絕大部分分布在各大海的邊緣海中,以分布於太平洋的最大,達1000萬平方千米,占大陸架總麵積的37%,超過印度洋和北冰洋大陸架麵積的總和。按大陸架麵積在大洋總麵積中所占的百分比,則以北冰洋為第一,大陸架共達500萬平方千米,等於北冰洋總麵積(1310萬平方千米)的38%。如果按歐海域計算,百分比更高,洋麵408萬平方千米,大陸架有186萬平方千米,占前者的45.6%。印度洋是大陸架麵積最小的大洋,僅320平方千米,約為洋麵的4.2%。

大陸坡

大陸坡,又稱大陸斜坡、陸坡。所據海域,相當於海洋學中的次深海帶。

是大陸架與洋底的過渡地帶,深200—300米,寬十幾至數百千米,平均寬約70千米,坡度從幾度至20多度。世界大洋底部的大陸坡總麵積約在5380萬—5740萬平方千米,約占海洋總麵積的15.9%。以太平洋的大陸坡麵積最大,達2450萬平方千米,約占大陸坡總麵積的45%,太平洋麵積的13.6%。按大陸坡在洋底麵積所占的百分比,太平洋最少,而以北冰洋為世界第一。匕冰洋底的大陸坡,絕對麵積雖最小(640萬平方千米),但在整個洋底麵積中所占百分最49.1%。

印度洋島國斯裏蘭卡東岸海底,大陸坡坡度達30°,遠遠超過大陸坡的平均坡度(5°),以往一直被認為是大陸坡最陡的地方。但據新的海洋地貌調查資料,發現在北緯20°和西經70°05附近,即加勒比海北部、伊斯帕尼奧拉島東南沿海,大陸坡的坡度可達45°,這是世界大洋中迄今已知的大陸坡的最大坡度。

大陸坡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