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突設計破敵——知彼知己,百戰不殆(1 / 1)

春秋時期,諸侯國各自為政,周朝雖存天子之名,卻無天子之實權,隻是一具政治空殼。公元前8世紀,鄭國在諸侯國中勢力漸漸強盛起來。強大起來的鄭國,很想在中原有所作為,進一步奠定其在諸侯中的地位,但戎人的不時侵擾,成為困擾鄭國發展的障礙。

當時,在今天河北盧龍和山西交城、平陸一帶,居住著許多少數民族,他們被統稱為戎人。戎人士兵在數量上雖然比中原各國要少得多,但作戰勇敢,敢打敢衝,戰鬥力很強。他們平時以部族為單位,作戰時聯合成一個群體,以步兵為主,機動靈活,時聚時散,常常侵入中原。當時,由於戎人的部落位置都集中在偏北方,於是鄭國就成了他們經常侵入的地方。

麵對這樣的敵人,國君鄭莊公很是頭痛,不平定後方的戎人之亂,就無法向前發展,進一步增強國家實力,但同戎人作戰又總無從下手,一不小心還會吃敗仗!

這一年,北方的戎人又一次大舉進攻鄭國。鄭莊公想派兵前去抵抗,又擔心難於取勝。公子突見父親在對戎人出兵的事情上遲疑不定,就問:“君父為何遲疑不決?”

鄭莊公說:“戎人是步兵,而我們善於車戰。兩軍交鋒,我們的戰車雖攻守兼備,但遠不如步兵靈活,我怕他們突然從後麵繞到前麵襲擊我們。”

公子突聽後,便獻計說:“戎人有勇無謀,又不是經過正規訓練的軍隊,紀律鬆散,對付戎人,必須智取。我們先派一些勇士作為釣餌,和戎人一接觸便向後退。您事先設下三道伏兵等待他們。戎人的品性我十分了解,他們輕率而不整肅,貪得無厭而不講配合。打仗勝利了,爭名奪利,各不相讓;失敗了,又各奔東西,互不相救。他們見我軍後退,前麵的人為搶財物和俘虜必然貿然前進,遇到我們的伏兵,他們定會迅速奔逃。而後麵的部隊也不會上前相援。敵兵沒有後繼者,就會全線崩潰。我們隻要再進行圍剿,全部殲滅他們是沒有問題的,如此一來我們多年的心頭之患就解決了。”

鄭莊公認為公子突說得有理,便采納了他的計策,派大夫祝聃帶兵設下三重伏兵,並告知祝聃,切記要等到敵人進入第二重伏兵地帶時再發動反擊,然後派出小股部隊前去誘敵。鄭軍的小股部隊遇見戎人的部隊時,稍一接觸即偽裝不敵,佯裝敗退,並且故意遺留下大量的武器及軍用物資,戎人的士兵見到遺留下的武器和軍用物資,馬上你爭我奪,一片混亂,並亂作一團地向前衝,當小股部隊將戎人軍隊引入第二道埋伏地點時,祝聃領兵突然殺出,將敵軍分割成兩段。前麵的戎人利用他們的勇敢不畏死衝過第二道伏兵,前麵還有第三道伏兵等著他們,果然如公子突所料,後麵的戎人部隊遇到伏兵不顧前麵的部隊正在受到鄭國軍隊的前後夾擊,後退逃走,於是,事先埋伏好的一直沒有發動的第一道伏兵又把這一部分戎人部隊團團圍住。戎人部隊被分割成了兩段,前後不能互相照應,又都受到鄭國軍隊的前後夾擊,戎人步兵的機動性優勢頓時無從發揮。這時,鄭國軍隊戰車的強大力量得以發揮,不但能夠輕鬆抵禦戎人步兵的衝擊,而且攻擊起被圍困的戎人步兵毫不費力。最後,戎人在這種前後夾擊中全軍覆沒。

公子突的妙計幫助鄭國一舉消滅了長期困擾後方的戎人,從此再無後顧之憂,於是開始向外發展和擴充勢力,不久便成為春秋時期一個強大的諸侯國。

兵法雲:“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公子突誘敵之計所以成功,關鍵在於知彼知己,對敵我雙方情況非常熟悉和了解。戎人勇敢,但軍紀不嚴,軍心散亂,他們得勝驕傲,貪圖俘獲而輕兵前進。他們遇挫而餒,不顧全局,互不相救。這是他們劣勢所在。而鄭軍善於車戰,這就是優勢所在。

“知己”和“知彼”是互相聯係的。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也就不能正確地對待他人;不能正確地認識他人,也就不能正確地對待自己。人與自然的關係也是這樣,如果人不能在更高意義上理解對自然的“征服”,一味地破壞生態平衡,最終危及的是人類自己的生存。

總之,隻有在更高意義上理解“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才能真正有可能戰勝自己,克服苦難,恰當處理各種關係,合理解決一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