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導是東晉丞相、政治家。王導和司馬懿的曾孫司馬睿相好,傾心與之相交,兩人交往甚密。南渡後,王導依賴南渡的北方士族,團結江東大族,協助司馬睿建立了東晉政權。王導曆三朝為宰輔,保持了東晉的安定局麵。
西晉末年,中原經過“八王之亂”和永嘉之禍後,北方大片土地落入胡人之手。北方士家大族十之六七紛紛舉家南遷,史稱“衣冠渡江”。西晉滅亡後,王導主動出謀獻策,聯合南北士族,擁立司馬睿為帝,是為晉元帝,建立東晉政權。當時江南的顧、陸、朱、張、沈、周等地方士族,輕視避難南下的“傖父”(南人對北人的戲稱)。而司馬睿為晉皇室疏屬,聲望不高,江南的一些大士族地主嫌他地位低,不怎麼看得起他,也不來拜見他。為了這個,司馬睿心裏不踏實,要王導想個辦法。這年三月初三,司馬睿乘肩輿出遊盛具威儀,而王導、王敦和其他北方南下的大族名流都騎馬隨從,以提高司馬睿的威望。江南有名的士族地主顧榮等聽到這個消息,大吃一驚,怕自己怠慢了司馬睿,紛紛拜見司馬睿。這一來,提高了司馬睿在江南士族中的威望。王導接著就勸司馬睿說:“顧榮、賀循是這一帶的名士。隻要把這兩人拉過來,就不怕別人不跟著我們走。”司馬睿派王導上門請顧榮、賀循出來做官。司馬睿殷勤地接見了他們,封他們做官。從那以後,江南大族紛紛擁護司馬睿。王導又勸說司馬睿把北方的士族中有名望的人都吸收到王府來。司馬睿在建康站穩了腳跟,心裏十分感激王導。他對王導說:“你真是我的蕭何啊!”朝野上下也稱呼他為“仲父”,可見其地位之高。但是王導並不居功自傲,蔑視皇上,而是忠於國事,不爭名奪利,非常謙虛。這在他的行為中都有所表現。
晉元帝登基那天,王導和文武官員都進宮來朝見。晉元帝見到王導,從禦座站了起來,把王導拉住,要他一起坐在禦座上接受百官朝拜。這個意外的舉動,使王導大為吃驚。他忙不迭推辭說:“這怎麼行,臣何德何能能夠享有這樣的榮耀呢?臣不敢與太陽爭輝。”因而再三地拒絕。晉元帝不再勉強。但是他總認為他能夠得到這個皇位,全靠王導、王敦兄弟的力量,所以,對他們特別尊重,王家的子弟中,很多人都被封了重要官職。當時,民間流傳著一句話,叫做“王與馬共天下”,意思就是王氏同皇族司馬氏共同掌握了東晉的大權。
南渡後的北方士人,雖一時安定下來卻經常心懷故國。每逢閑暇他們便相約到城外長江邊的新亭飲宴。名士周豈歎道:“風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在座眾人感懷中原落入夷手,一時家國無望,紛紛落淚。為首的王導立時變色,厲聲道:“當共戮力王室,克複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邪!”眾人聽王導這麼說,十分慚愧,立即振作起來。王導為晉室忠心耿耿,其堂兄王敦有奪取政權的野心,在他堅決反對和製止下,其陰謀沒有得逞。王導曆仕元、明、成三帝,明帝死後,王導和庾亮同受遺詔,共輔幼主成帝。當時庾亮出鎮於外,有人向王導進讒,以離間二人關係,說庾亮可能舉兵內向,勸他密為之防。王導坦然說:“吾與庾亮休戚與共,悠悠之讜,宜絕智者之口。則如庾亮若來,吾便角巾還第,複何驚哉!”可見王導淡泊名利,不計進退,正如其中寬和忍讓,故能調和南北士族矛盾,基本上做到和睦共處,這對於穩定東晉的統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雅量,不爭名利,對朋友誠心誠意,無疑是我們處世的一個重要準則。
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對待名利的態度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他自身修養的完善程度。隻有不被名利所誘惑,憑借自己的力量埋頭苦幹,打下成功的基礎,才能使未來的成功之路走得堅實可靠。同時,對待名利采取不爭的態度,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為自己爭取榮譽,讓自己處在有利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