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床坦腹,胸有成竹——反其道而行之(1 / 1)

王羲之出身於東晉一個書法世家的門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導,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當時的書法名手。他本人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書聖”。

晉代王、謝兩族,世代替纓,朝廷倚之為柱石。既有所謂“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又有所謂“山陰道上桂花初,王謝風流蕩晉書”的說法。王羲之的父親王曠當過淮南太守。他的伯父王導是東晉著名的宰相,曆事元帝、明帝、成帝,乃正格的三朝元老。

王羲之自幼酷愛書法,七歲那年,拜女書法家衛鑠為師學習書法,十二歲就已讀過前人的書法論述。王羲之練習書法很刻苦,甚至連吃飯、走路都不放過,真是到了無時無刻不在練習的地步。沒有紙筆,他就在身上畫寫,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劃破了。有時練習書法達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練字竟忘了吃飯,家人把飯送到書房,他竟不假思索地用饃饃蘸著墨吃起來,還覺得很有味。當家人發現時,他已是滿嘴墨黑了。王羲之常臨池書寫,就池洗硯,時間長了,池水盡墨,人稱“墨池”。現在紹興蘭亭、浙江永嘉西穀山、廬山歸宗寺等地都有被稱為“墨池”的名勝。

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讚許。傳說,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王羲之的伯父王導是東晉的宰相,與當朝太傅郗鑒是好朋友,郗鑒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眾的女兒。當時,人們講究門第等級,門當戶對。太傅郗鑒想選女婿。他知道王導門下的幾個子弟都是俊才,便想從中選一個做他的乘龍快婿,便寫了一封信給王導,說明了意思,即他想在他的兒子和侄兒中為女兒選一位滿意的女婿。王導當即表示同意,並答應由他挑選。王導回到家中將此事告訴了諸位兒侄,兒侄們久聞郗家小姐德賢貌美,都想得到她。

過了幾日,郗家來人選婿時,諸侄兒都忙著更冠易服精心打扮,希望被選中。隻有王羲之,好像什麼也沒聽到似的,仍躺在東廂房床上,還敞開衣服,露出肚皮,一手拿著燒餅吃,一手在衣服上比畫。郗家來人看過王導諸兒侄之後,回去向郗鑒回話說:“王家諸兒郎都不錯,隻是知道是選婿有些拘謹不自然。隻有東廂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隻顧用手在席上比畫什麼。”郗鑒聽後,高興地說:“東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書法上學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內涵不露,潛心學業,正是我意中的女婿。”於是,郗鑒便把女兒嫁給了王羲之,王導的其他兒侄十分羨慕,稱他為“東床快婿”,從此“東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稱了。

人們在某些事物麵前總有固有的觀念和常規的做法,尤其是在某種重大或緊張的狀態之下就更容易被常規做法所束縛。而這些常規做法在特定的環境下,往往並不是最佳的。

生活中,無論思考問題還是處理事情同樣都需要這種創造性、反其道而行之的魄力和勇氣。在現代社會的激烈競爭中,要想有施展才華和抱負的機會,就要善於觀察和分析情況,在特定的情況下采取獨特的方式方法,以期達到一鳴驚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