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對官員的選任有很嚴格的程序,就是科舉得中,還要經過吏部考選。李林甫鑽營當上了吏部侍郎,掌握選考官吏的大權。不久,就幹了一件巴結權貴,撈取政治資本,表麵裝得正直不阿,暗地裏作奸的事來。
吏部每年考選官吏,放榜公布。一次,在放榜前,玄宗的弟弟寧王,暗地裏拿給李林甫一張十人的名單,要他以優等列榜首放官。在選官中走後門,當時也是嚴禁的。
李林甫看到勾結寧王的機會來了。他接過名單,心裏高興,臉上裝作為難的樣子,說:“王爺一定知道這事不好辦,何況一下子開出10個人來!”不等寧王有什麼表示,李林甫馬上說,“王爺把這件事交給我,說明王爺信任我,抬舉我。王爺是皇家,為皇家辦事。還能怕擔責任?”這一番話,當然讓寧王高興,在他那尊貴的臉上,對李林甫顯出撫慰的神色。李林甫又從這種神色中盤算出另一個主意。
“王爺,就這樣吧!為了維護朝廷的法紀,也壓壓別人借機行私,請你允許我從這10人中任挑出一人,當眾駁回,留到下次列為榜首,舉薦個好住所。”李林甫把內心的奸詐全隱藏起來,表現出的是一副忠誠、恭順、幹練的模樣。寧王心裏自然高興,把李林甫看成是忠心為朝廷辦事、又能幹的人,便大加讚賞。
出榜那天,李林甫當眾說:“某人托寧王說情,這是敗壞朝廷選育,不能容忍!此人不能選。”話一落音,人人吐舌,相互傳說:“李侍郎,連寧王情麵都敢駁回,真是清明。”更有人說:“他一定深受皇上寵幸,不然,能有這膽子?”這事傳到玄宗耳中,龍顏大悅,心裏說:“朝中有這樣的大臣,一定要重用。”
李林甫徇情枉法,卻讓朝野上下誤以為忠,用的是“一醜遮百醜”的遮醜方法。這種方法利用了人的思維盲區:十個人都貨真價實,沒有問題,人們不免要懷疑,而一旦一個出了問題,人們便心想“果真不出我所料”,把目光集中到了有問題的一個人身上而心滿意足。其餘九個便被想當然地被忽略而避開了審視的焦點。
蘇東坡曾有詩雲:“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照此意推論,一個人是很難看到自己的缺點與不足的。反其意而論之,人為什麼不能主動暴露自己的“廬山真麵目”,而讓別人了解一下真實的“我”呢?生活當中,人們都往往是從自己的角度去考慮事情、要求別人,但真正做得十全十美的事情是沒有的。與其刻意掩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倒不如主動暴露一點缺點更能讓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