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和胡蘿卜——恩威並重,又打對立(1 / 1)

清朝乾隆皇帝對知識分子使用的“棒子和胡蘿卜”堪稱空前絕後。

乾隆在位期間,大興文字獄,有案可查的竟有七十餘次,遠遠超過他的先輩們,隻搞得文人仕士人人自危,幾篇遊戲之章,幾句賞花吟月之詞,也往往弄出個莫須有的罪名,乾隆就是使用這樣無情的“棒子”鞏固了自己的地位。但他並沒忘了“送胡蘿卜”的重要,對知識分子采用懷柔政策。他規定見了大學士,皇族的老老少少們要行半跪禮,稱“老先生”;如果這位大學士還兼著“師傅”,就稱之為“老師”,自稱“晚生”。同時,一方麵大搞正規的科舉活動,不斷羅致文人仕士加入為朝廷服務的隊伍;另一方麵特開博學鴻詞科,把那些自命遺老或高才、標榜孤忠或寫些詩文發泄牢騷的文人、或不屑參加科舉考試而隱居山林又有些威望的隱士,由地方官或巡遊大臣推薦上來,皇帝直接麵試。乾隆搞了三次,錄用24人。錄用者自己春風得意,自然也感激皇恩浩蕩;落榜的百餘人,也無麵目自命遺老孤忠去諷刺朝政。乾隆對被自己親自麵試的錄用者關心備至,如其中有個叫顧棟高的人,錄用時,年歲就不小了,當時被授予國子監司業之職;到年老辭官時,乾隆親自書寫了兩首七言詩加以褒美;後來,乾隆下江南,又親賜禦書,越級封他為國子監的祭酒。

乾隆之所以如此,全是出於維護他們的皇權至上、族權至上、朝廷至上的目的,是要保持“大清”永不“變色”。誰要是在這方麵稍有越軌,紅臉馬上轉換成白臉,滿臉堆笑換成殺氣騰騰。管你是有意無意,或是或非,都立即被逮捕入獄,輕者“革職”、重者“立絞”,甚至處死後要“棄市”,已死的也得開棺戮屍,連朋友、族人也都跟著倒黴。

人是社會中的人,如何與別人共事,尤其是和下屬共事,並能夠使下屬心甘情願、死心塌地地盡力,實在是一個不小的事情。這裏麵確實有一些處世的藝術。“棒子”和“胡蘿卜”原理便是恩威並重,又打又拉。這一招在中國曆史上有很多經典例子,在現實生活中也仍然有其廣闊的應用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