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論瞻前顧後——“瞻前顧後”地看問題(1 / 1)

方孝孺是浙江寧海人。在明建文帝的臣子中,他是一位重要的人物。方孝孺自幼聰明過人,雙目炯炯有神,長大後師從宋濂,文才出眾,漸漸有了名氣,每寫一篇文章,海內爭相傳誦。但方孝孺自己卻不以文章為重,而是時常“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朱元璋曾召見過他,當場就對太子說:“此方士,當老其才。”建文帝即位後,方孝孺便受到重用,曆任翰林侍講、侍講學士和文學博士,主修《太祖實錄》,朝廷詔書、檄文大都出自他的手。

方孝孺曾在其《深慮論》一文指出:“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於所忽之中,而亂常起於不足疑之事。豈其慮之未周與?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於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他用史實說明其論點:秦統一中國後,認為周朝之亡在分封諸侯,便改為郡縣製。但滅秦的卻是屈起在田野間的劉邦。漢興鑒於秦孤立無援而亡,於是大封諸子及兄弟為諸侯王,結果導致七國之亂。武帝、宣帝削弱諸侯王勢力,但代漢的是外戚。宋太祖看到五代時期方鎮勢力足以挾製君主,便以杯酒釋兵權,重文輕武,其後人因而被敵國所逼。

根據方孝孺的論斷分析,有這樣一個故事很值得人們以為鑒誡。

很久以前,在山腳下的一隅,有一個獨身男子住在一間自建的茅草房裏。他靠著自己的雙手耕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也算自給自足,悠閑自在。但是美中不足的是這個地方鼠患嚴重,幾代老鼠在他家“安營紮寨”。白天,老鼠成群結隊地東跳西竄,擾得他不得安寧;夜間,老鼠又吵又叫還不停地咬吃他家的東西,糟蹋他辛苦耕種收獲的糧食,使他整夜難以入睡。這些老鼠把他害得苦不堪言。這個男子也恨透了這些“不速之客”。

有一天,他心情苦悶去外麵討酒喝,喝得酩酊大醉,踉踉蹌蹌回到家中,準備倒頭就睡。他剛一上床躺下,老鼠們又開始了每天例行的活動,吵鬧開來。更有甚者,竟有一隻膽大包天的老鼠跳上了他的床,還吱吱地叫個不停。他開始酒勁正酣沒有理會,可老鼠得寸進尺竟咬起了他的腳丫。這下把他惹火了,他火冒三丈,氣得跳起來,嘴裏大聲吼道:“可惡的老鼠,我非得給你們點顏色瞧瞧。否則你們還不知道本大爺的厲害。”說是急,那是快,他一個箭步衝進廚房,拿了個火把,把整個房子的四處都點燃了。頃刻間,熊熊大火迅速蔓延起來,伴隨著劈裏啪啦的火聲,老鼠全都被大火燒光了。可是,他的茅草房也被燒毀,化為一片灰燼。等他醒過酒來,一下子傻了眼。老鼠是沒了,可他卻變得無家可歸了,愣愣地站在那兒,茫然不知所措。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存在著肯定和否定的方麵,這兩個方麵既相互鬥爭又相互聯係。當否定的方麵戰勝肯定的方麵並取得支配地位時,事物的性質就會發生轉化。事物就是這樣曲折地前進的。有利往往預兆著不利,成功背後往往隱藏著失敗。“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滅鼠毀廬”的故事對那些鼠目寸光、瞻前不顧後的人不是很有借鑒意義嗎?

做事情深思熟慮,防備周密,仍不可避免地有疏忽的地方。倘若不仔細分析,輕忽從事,問題就更大了。現實生活中,沒有一勞永逸解決矛盾的方法,因為有的矛盾解決了,在新的條件下又出現了新的矛盾。而解決新的矛盾需要新的措施和方法,這就要不斷研究新情況才能提出。所以凡是想幹出一番事業的人,必須謹慎從事,做事瞻前顧後,一點馬虎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