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計請劉墉——隨機應變,見風使舵(1 / 1)

劉墉辭官回了山東曆城老家,就沒有人常給乾隆出主意了,雖說有的是大臣,可把他們綁在一起也比不過劉墉。乾隆有心把劉墉請回來,可又怕他擺架子,不買賬。想來想去,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一天早朝,他對滿朝文武說:“我這有個問題,限你們三天內答上來,答不上來,統統撤職。”什麼問題呢?他說:“什麼上,什麼下,什麼東,什麼西,什麼肥,什麼瘦。”文武大臣聽了,一個個心裏犯嘀咕:這怎麼答呀。又想:要是劉墉在就好了,他準能答上來。他們找到了九門提督和珅,請他深夜趕往曆城,請教劉墉,救大家一救。和珅對劉墉是又怕又恨,巴不得他不在朝上。可是大夥一個勁地求他去,他不去,別人的官不保,自己的官也不保啊,隻好硬著頭皮去了。和珅快馬加鞭趕到了劉墉家裏,此時劉墉正在拾掇菜園子,和珅見了他喘著氣,不管情願不情願隻好叫了聲:“老,老師,快,快救救我,我們吧。”然後把乾隆出題的事說了,可隻說了“什麼上,什麼下,什麼東,什麼西”,後邊兩句“什麼肥,什麼瘦”就給忘了。劉墉說“這還不好答”,指著菜園子那些菜說:“黃瓜上,茄子下,冬瓜東,西瓜西。”和珅一聽,一拍腦袋,哎呀,這麼簡單,高興得他一翻身上了馬,照馬屁股一鞭子,馬撒開蹄子就跑回了京城。

第二天早朝,他趕忙穿好朝服,上了金鑾殿。乾隆說:“已經三天了,我的那個問題誰能答上來。”和珅跪奏:“臣能答。”乾隆說:“你說給我聽聽。”和珅說:“黃瓜上,茄子下,冬瓜東,西瓜西。”“那什麼肥,什麼瘦呢?”和珅一拍腦門心想:哎呀,忘了問了。乾隆心裏明白,可故意發怒:“什麼黃瓜茄子,冬瓜西瓜的,胡說八道,拉出去給我斬了。”和珅心裏正恨著劉墉呢,就大叫:“皇上息怒,這不是我說的。”“誰說的。”“是劉墉。”“好個劉墉,把他給我帶來。”和珅得意了,心裏想:劉羅鍋呀劉羅鍋,這回該叫你吃不了兜著走了吧。

太監捧了乾隆的聖旨來到了山東曆城宣劉墉進京。劉墉進了金鑾殿,乾隆問他:“什麼上,什麼下,什麼東,什麼西,什麼肥,什麼瘦,你能答上來嗎?”劉墉說:“臣能答上來,君為上,臣為下,文為東,武為西。肥,肥不過春天的雨,瘦,瘦不過九月的霜。”乾隆又問:“那你為什麼告訴和珅黃瓜茄子呢?”劉墉說:“我這叫在哪裏說哪裏的話,那會兒我在菜園子裏說的自然是黃瓜,茄子。今天我是在朝廷,說的當然是天下大事。”乾隆連說:“有理,有理。”親自下殿拉著劉墉的手:“劉愛卿,你可不能再走了呀。”他心裏美滋滋的,為自己用“計”請回來了劉墉而高興。

這則故事充分地展現了乾隆與劉墉的機智與變通。

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臨事之智》中雲:“大凡臨事無大小,皆貴乎智。智者何?隨機應變,足以得患濟事者是也。”從一定意義上說,智者便是能隨機應變、見風使舵之人。應變的最終目的是使自己永遠處於主動地位,駕馭事態發展,以實現既定目標。具體一點說:應變從功用上講不外乎保持主動和變被動為主動兩種。在這種情境下,善於見機行事,處世變通,是一個人在日常交際中人情操縱水平的重要表現。乾隆皇帝就是巧妙地抓住了這一點才處於主動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