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一看就停不下來的北洋軍閥史:奉係》(3)(1 / 3)

《水滸傳》reference_book_ids\":[7257453146941688887,7078185807026080804,7234082227129158688,6838936290889567245,7267090240555191352,6890728373585185799]}],\"10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1,\"start_container_index\":10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6},\"quote_content\":\"《水滸傳》reference_book_ids\":[7257453146941688887,7078185807026080804,7234082227129158688,6838936290889567245,7267090240555191352,689072837358518579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一 大碗喝酒大塊吃肉

在早期北洋軍閥的體係中,主要的將領,大都有著高學曆的背景。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曹錕等天津武備學堂的畢業生自不必說,還有孫傳芳、唐繼堯、趙恒惕這樣的留學生,即便馮玉祥也進過新軍的學兵連。文人們組成的北洋軍閥史溫吞地向前行進著,到處飄蕩著亂世情懷的悲壯軍歌,軍閥們對著天空放幾響炮,在棋盤下麵用煙土和銀元決定著成王敗寇。偏就是這個時節,忽然打遼東闖進來一夥蠻人,高喊著“哥兒倆好啊五魁首”砸了文人博弈的棋盤,這夥人就是張作霖和他的奉係軍閥。

序篇:“梁山泊”的新版本

“落草為寇”這件事往大了說就是揭竿而起,往小了說就叫劫富濟貧,就看這個人是想當個土皇帝,還是想當個山大王。但無論如何,“為寇”這種事情和傳統的孔孟思想是有著直接衝突的,所以一直是辱沒門風的事情。直到陳勝吳廣和施耐庵的出現,前者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革命性口號,後者則給出了“替天行道”的金字招牌,於是,“為寇”變得那麼冠冕堂皇而又義正辭嚴,哪還用像周武王起兵的時候費盡心思搞出“鳳鳴岐山”的行為藝術?

(一)

但凡亂世,新舊時代交替之際,時局越是動蕩,去山上當賊的人就越多。哪怕是到了近代的民國,軍閥混戰的時代老百姓找活路的方法還是上山去當土匪,當時流傳著一句話,叫“山東的響馬山西的賊,河南盡出溜光錘”,中原地區都已經民不聊生,更不要說別的地方了。不過,這句話雖然流傳很廣,但當時土匪最為猖獗的並不是這些地方,而是東北。少帥張學良在回憶錄裏講道:“那時的東北,當土匪好像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兒,往往有這樣的問話:哎,朋友,今晚上幫幫忙好吧?今晚要出去搶點兒。”

而且在東北的土匪裏,是不分老幼、不分男女的,當時的人隻要過得揭不開鍋蓋了,去院子裏提溜起一把耙子就上山投了匪。所以曆史就是這樣,它走著走著,就倒了個,老百姓動輒就要上山去當土皇帝,而在紫禁城裏的皇帝反倒是過得憋屈。清朝末年的世道就是這樣,生逢亂世,上麵當官的橫征暴斂,下麵當匪的打家劫舍,老百姓當不了官自然隻能去當匪。

清政府對匪患非常惱火,責令遼東官員進行整治,可是這些天天抽著鴉片的官老爺,哪對付得了林海雪原裏的土匪啊?當時最流行的是“師夷長技以製夷”,用洋人的玩意兒對付洋人,官老爺們就尋思著為什麼不來個用土匪對付土匪呢?那就得找個靠得住的,還幹過土匪這營生的,當然,這個人的能力還得出色。官老爺們擰著眉毛想了會兒,就把目光落在了張作霖的身上。於是,時任盛京將軍的趙爾巽就和新民府知府沈金鑒商定,提拔張作霖成為統帶,讓他負責剿滅遼東匪患的具體事宜。

趙爾巽和沈金鑒並不知道,他們就此開啟了張作霖亂世梟雄的傳奇一生,這個光頭東北佬從此就要開始縱橫遼東、定鼎中原的征途,直到走進紫禁城抵達人生的頂峰。張作霖生在一個普通的東北人家,和北洋係的其他軍閥不同,他沒有文人背景,他的父親名叫張有財,從這個名字你就能知道,張作霖的家庭是多麼渴望擺脫平庸。張有財是個遊手好閑的人,早先靠著開小雜貨鋪賺了點兒錢,但是賺的沒有花銷的多,入不敷出久了雜貨鋪也就倒閉了。雜貨鋪倒閉以後,張有財又不願意去幹繁重的活兒,就開始在街上晃蕩,後來就迷上了賭博和吸鴉片煙。

當時的張作霖還沒有在社會上曆練過,非常羨慕那些能夠識文斷字的同齡孩子,所以他經常跑到附近的私塾去聽課。私塾先生名叫楊景鎮,有一天他發現了偷偷伏在窗外聽課的張作霖,好奇之下,就叫進來詢問緣由。張作霖就把家裏的情形一五一十地告訴給楊景鎮,楊景鎮覺得張作霖這麼喜歡讀書識字很難得,就免費讓他到私塾聽課,還贈送給他紙筆。這一段私塾經曆對張作霖來說意義非凡,後來張作霖當上陸軍第二十七師師長,還專門請楊景鎮到奉天自己家裏開設了私塾。不過可惜的是,張作霖的私塾隻念了三個月,因為三個月後,張作霖的家裏發生了一件事:他的父親張有財死了。

和大部分的賭徒一樣,張有財賭博有個特點:逢賭必輸。雜貨鋪關閉以後,張有財的收入就微乎其微,單是靠名字裏美好的期望是不能換來錢的,所以在賭場裏欠下的債就越來越多。直到有一天,張有財再到賭場去推牌九的時候,老板帶著幾個平頭壯漢攔在了他的麵前,打開賬簿告訴他已經欠下了多少銀元。張有財也幹脆,反正要錢沒有要命一條,債主一看張有財這麼窮,錢是要不回來了,那就要他的命吧!於是,張有財就讓債主給活活打死了。

張作霖的個子不高,又不會什麼手藝,初入社會的他,一時之間也找不到什麼事情做,於是就開始靠賣燒餅為生。雖然賣燒餅賺不到幾個錢,但手裏多少有了點兒餘錢,加上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張作霖沾上了他父親的惡習:賭博。其實在小的時候,張作霖就經常跟著他父親張有財出入賭場,耳濡目染,也開始流連在賭桌上。這一上賭桌,張作霖就很難下來,賣燒餅賺到的幾個錢經常一眨眼就輸掉了。

張有財死的那一年,張作霖隻有十三歲,他還有兩個哥哥、一個妹妹。父親一死,張家的家境就更是雪上加霜。張作霖的母親王氏畢竟是一個弱女子,要照顧四個孩子談何容易,於是她隻好帶著孩子投奔鎮安縣(現遼寧省黑山縣)小黑山附近二道溝娘家。但是王氏的娘家也不富裕,平白添出五張嘴來,家裏的日子也很快就揭不開鍋了。張作霖雖然年紀不大,但是很快意識到自己不能再指望家裏了,他決定到社會上去混口飯吃。

(二)

十四五歲的張作霖正處於人生裏最叛逆的時期,尤其在接觸過社會以後,開始變得遊手好閑。王氏發現他總是出入賭場以後非常生氣,但是她也知道賭博這種東西,一旦沾上,要戒掉並不容易。既然張作霖不想賣燒餅,王氏就想著讓他學點兒手藝,於是介紹他去學木匠。張作霖去跟著木匠學了沒有兩天,就跑了回來,死活也不去了,他嫌拉大鋸太累,不願意幹木匠活兒。王氏頓時對張作霖灰心喪氣了,她在張作霖的身上看到了張有財的影子,幹脆對張作霖不管不顧,放任自流。

此後的張作霖開始了漫無目的的生活,他當過貨郎、賣過包子,但是賺下的錢都揮霍在了賭場上,還欠下了一屁股債。債台高築的張作霖沒有什麼正當工作,無力償還賭債,整日在債主們的追討下過著東躲西藏的日子。終於有一天,張作霖知道自己在小黑山混不下去了,走投無路的張作霖選擇離開家,他不願意像父親張有財一樣暴屍街頭。

張作霖也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裏,隻是沿街乞討想要活下去,這對於張作霖來說,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生活,他在社會最底層苟延殘喘地尋找著生存的機會。從鎮安出來,他一路流浪到了高坎鎮(今遼寧省大石橋市高坎鎮高坎村)才停下來,當地大車店的人看到這個孩子很可憐,就留他在大車店裏打雜。

大車店又叫“騾馬店”或者“駱駝店”,主要開在交通要道和城關附近,因為這些行販常用的交通工具是大車而得名。早期的大車店主要是為過往行販提供簡單食宿,費用低廉,房子三五間不等,都是通敞的大間,南北大炕,一鋪炕通常能睡下二十來人。大車店裏的陳設也較為簡單,一般就在地上放張木桌和幾條長板凳,預備兩個洗臉盆、胰子和毛巾,胰子一般都是用豬胰子、羊胰子摻加火堿做成的。但是到了清朝末年,因為世道混亂,大車店居住的人員就變得魚龍混雜起來,除了過往的行販和江湖藝人外,尋醫討藥的人、打官司告狀的人以及黑白兩道的人都開始出現在大車店。

所以,不是誰都能開得了大車店的,開店的人除了要具備一定的財力,還必須跟黑白兩道有關係,要麼是在官府裏有人,要麼就是和當地的山賊土匪有瓜葛。三教九流的人都往大車店裏住,有的土匪甚至還會選擇在入冬後到大車店裏“貓冬”,如果店家不是八麵玲瓏的角色,或者有足夠硬的關係,如何能把這大車店經營下去?除了財力和勢力,開店的人還得精於算計、工於心計,要能周旋得當、左右逢源,麵對任何突發狀況都要有處亂不驚的承受力。凡是能開大車店的人,必定是在當地能夠獨當一麵的人物。

正是在大車店的這段生活,讓張作霖體驗到了不同的人生。大車店就是一個“小社會”,甚至比外麵的社會更加錯綜複雜,人情冷暖,鉤心鬥角,張作霖在其間摸爬滾打,算是結結實實地上了一堂實踐課。而日後官居顯赫的張大帥,也得以把他從大車店裏學來的招數學以致用,與日本人巧妙周旋,與直係軍閥之間若即若離,一介草莽的他與段祺瑞、吳佩孚、孫傳芳這些高材生鬥起法來完全不落下風。對於那些隻懂得用煙土和銀元來謀求勝利的軍閥來說,大車店裏的波譎雲詭是真正刀尖上行走的日子,對張作霖來說,這遠比政壇上的明爭暗鬥來得刺激。

不過,讓張作霖始料未及的是,他在大車店還學會了一門手藝。既然是大車店,那大車自然是少不了的,所謂大車就是由牲口拉的車,拉車的牲口一般是馬、牛、騾子或是驢子。牲口要是生了病,那大車就癱了,沒法繼續趕路,所以大車店裏通常都有獸醫。張作霖喜歡看獸醫給牲口瞧病,一來二去,他居然記下了一些方子。有一次,一個商販的騾馬病了,偏巧獸醫不在,急得那個商販直跳腳,這時候張作霖站出來,給那匹騾馬弄了點兒草藥,誰知竟然真的治好了。

最開始的時候,張作霖隻是覺得給牲口看病有趣、好玩,於是他就開始跟著店裏的獸醫學著當獸醫、相馬。張作霖這個人雖然貪玩,但是很聰明,善於觀察,加上幼年時在楊景鎮的私塾了認了幾個字,算勉勉強強能開個方子,後來居然真的成了一個獸醫。他娘當初想讓他掌握一門手藝當木匠沒有成功,哪裏能想到他竟然誤打誤撞地當上了獸醫,而且張作霖的醫術越來越好,後來成了高坎鎮遠近聞名的獸醫,甚至連山上的土匪也聞名來找張作霖給牲口看病。

(三)

獸醫張作霖似乎真的喜歡上了自己的職業,甚至準備在這個行當裏摸爬滾打下去,在“張獸醫”的名聲逐漸響亮起來以後,加上存下一些錢,他終於開了自己的獸醫樁。到這個時候,連張作霖的母親王氏都認為,自己的兒子找到了一個還算穩妥的差事,要在獸醫這一行裏繼續深造,靠著獸醫這碗飯在亂世裏苟活下去了。

而借由自己的手藝,張作霖的小日子也算是過得有聲有色,雖然身材不高,長得也不算俊俏,但是已經有媒婆上門來給他提親了,美好的生活似乎真的對張作霖打開了門。

可偏偏就是在這個時候,張作霖突遭變故,不僅獸醫樁被迫關閉,他自己也險些遭遇不測。這段經曆可以說是張作霖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其間故事坊間流傳得很多,有勾結土匪替人出頭招致橫禍,有私奔未遂招人陷害,但不管怎樣,張作霖這一次遭難算是九死一生,從而也讓他的獸醫夢徹底破滅了。此時的張作霖不得不麵對走進了死胡同的人生,苦苦尋找改變命運的機會。

時間到了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了,毅軍統領宋慶受命幫辦北洋軍務,率部抵達九連城,節製各軍,聲稱“此行如不能奏攘倭之功,唯一死以報國”。在抵達九連城後,宋慶隨即指派手下將領四處招募兵勇,毅軍將領馬玉峎隨即到鎮安縣征兵。當時處於人生低穀的張作霖從高坎鎮回到了鎮安,整日裏眉頭緊鎖,唉聲歎氣,聽聞征兵的消息以後,意誌消沉的張作霖像是忽然找到了一條出路,他決定加入毅軍。雖然是九死一生的沙場生活,但對張作霖來說,卻可以完全幫他走出人生的陰霾,未嚐不是一條“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路。

加入毅軍之後,張作霖成為一名騎兵。這一年的張作霖剛二十歲,因為當過獸醫,他對馬匹有一種親切感,並且很快成為一名優秀的騎兵,“以精騎擊,得名擢哨長”。隨後,張作霖跟隨著毅軍參加了甲午中日戰爭,先是參加了遼東、遼南的戰役,隨後又參加了太平山(今吉林省長嶺縣太平山)之戰,雖然在戰鬥中毅軍將士“迎炮以上,呼聲動地,無不以一當十”,但仍然屢戰屢敗。在田莊台(今遼寧省大窪縣)兵敗之後,宋慶決定整頓軍務,收複失地,並且反對清廷與日方簽訂合約,他甚至給督辦軍務處發去電報,表示“願與天下精兵舍身報國”,結果不僅沒有得到出戰的機會,還被革職留任。

其實要說這位宋慶將軍,相當不容易,他的部隊稱為“毅軍”,是因為他在鎮壓太平天國和撚軍時作戰有功,被封為“毅勇巴圖魯”。宋慶的毅軍,素來以治軍嚴苛著稱,清光緒八年,即公元1882年,他奉命率軍駐守旅順口,據說其所部兵馬“軍容整肅,設防不怠,為諸軍之首”,但偏偏是這樣一支“軍容整肅”的部隊,對內鎮壓太平天國、撚軍、陝甘回民起義所向披靡,與外國軍隊作戰卻十戰九敗。可見,部隊的軍容軍紀固然重要,但如果國家落後,隻靠軍人去奮不顧身,隻不過是揚湯止沸。這位宋老將軍戎馬一身,最後病逝軍中,享年八十三歲,死後清廷照尚書銜賜恤,封三等男爵,入祀賢良祠。

話說回來,宋慶被革職留任之後,部隊就清閑下來。該賠款的賠款,該割地的割地,該開放口岸的開放口岸。仗沒得打了,士兵們就過起了日複一日枯燥乏味的生活,可偏偏張作霖過不慣這樣的生活,天天對著一堆稻草人喊殺突刺有啥意思?張作霖覺得待下去沒有什麼盼頭,加上幾年軍旅生涯自己也存下了一些軍餉,就拾掇好家當逃回了遼西。當逃兵是很危險的,一旦被抓輕則打得皮開肉綻,重則有殺頭的危險,但清朝末年的“勇營”將士早已經腐化到了極點,軍官們隻顧著貪圖享樂,哪還顧得了抓逃兵,不過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罷了。

於是,張作霖脫去戎裝,打馬回到了鎮安縣。回到家以後的張作霖,雖然個頭沒有怎麼長,但身體比之前結實了很多,也長成個小夥子了,加上又有點兒錢,總算能夠在當地找個不錯的媳婦了。經人介紹,二十一歲的張作霖娶了趙家廟地主趙占元的二女兒趙春桂,這位趙二小姐後來給張作霖生了三個孩子,長女張首芳和兩個兒子張學良、張學銘。成家以後,張作霖又操持起了自己的老本行——獸醫。王氏原本以自己的兒子就此過上了安安穩穩的日子,哪知道消停日子沒有過幾天,張作霖就又開始蠢蠢欲動了。體會過戎馬生活的張作霖已經很難忍受平常百姓的單調生活,他已經深深迷戀上那種刀尖上舔血的江湖日子,這回他想幹的是土匪。

一、投身綠林:刺激的日子刺激地過

張作霖這個人,不管放到哪個年代,都屬於“沒事瞎折騰”的典型。史書上講到那些嘯聚山林的綠林好漢,大多是官逼民反、逼上梁山,沒有幾個人在家裏過得好好的,然後出去當土匪的。哪怕是在民初的東北,土匪成患,大多也是因為窮困潦倒,不得不鋌而走險。但是落草之前的張作霖呢?有一份正當職業、有一技之長,上有老下有小,怎麼看過的都應該算是小康生活,但就是這樣一位不愁吃穿的人,居然要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要去當土匪。

(一)

張作霖當時所在的遼西,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成了三不管地區,開始出現大量的土匪。東北人管土匪叫“胡匪”或者是“胡子”,稱土匪頭子為“綹子”。關於這個稱呼的由來,有兩個傳說:一是說土匪多是嘯聚山林,因為要躲避政府和地方武裝的圍剿,所以經常躲藏起來,也就顧不上打理形象,所以就長出了亂糟糟的胡子,一看長相就是土匪;二是說當初東北土匪的祖師爺搶劫的時候,為了起到恐嚇作用,也怕被其他人認出來,就會身穿奇裝異服,並且在臉上掛著假胡須。不管是其中哪種解釋,都說明“胡子”意味著一種凶神惡煞的形象特征。

每到冬天,土匪都會躲起來“貓冬”,春天冰雪融化之後再出來打家劫舍。土匪管搶劫叫“砸窯”,搶劫大戶人家就叫“砸響窯”。土匪人多,又需要馬匹又需要槍支,單去搶劫貧苦老百姓是不行的,因此隔三岔五就會砸一次“響窯”。於是,害怕被土匪侵擾的大戶人家就聯合起來出錢,資助當地的一些勇武的青年組成自保的地方武裝,當地稱之為“大團”。所以,後來有人說張作霖是土匪出身,多少有點兒冤枉他,因為張作霖最早做的其實是維護地方安全的事務,到後來才客串了兩天土匪,但也是因為生計所迫打兩天臨時工,但說張作霖是綠林出身卻是沒有錯的。

在趙家廟附近經常有土匪出沒,張作霖的嶽父趙占元就與當地其他幾戶地主合計著建立一個大團。張作霖聞訊之後,就親自跑去見嶽父,表示自己願意承擔起維護地方安全的責任。趙占元自然很高興,張作霖畢竟是在毅軍裏當過兵、打過仗的,由他率兵可以保證訓練規範,戰鬥力多強不好說,有模有樣至少是沒有問題的。於是,趙占元就聯合趙家廟的幾個地主,湊了些錢,交給張作霖,讓他去招募鄉勇。因為做獸醫的緣故,張作霖經常跟綠林道上的人打交道,也認識不少當地的鄉勇,所以拉起隊伍來不是問題。加上他平素就仗義疏財,很多人也願意跟著他。

沒有幾天,張作霖就拉起了自己的大團,一共有二十餘人,當上了小頭目,陸續將附近幾個村子的治安都負責起來。關於張作霖這支大團的戰鬥力,看起來是不錯的,因為據說在張作霖拉起隊伍之後,附近的土匪都鮮少到趙家廟來,偶爾流竄過來的幾夥土匪也很快被擊退。張作霖將自己所負責的地區稱為“保險區”,並要求自己的隊伍在“保險區”內必須遵章守紀,積極維持治安。張作霖的這支隊伍,完全是按照正規部隊的訓練方式訓練出來的,戰鬥素養雖然比正規部隊還要差很多,但是對付由烏合之眾組成的土匪還是綽綽有餘的。加之張作霖對這些鄉勇要求嚴格,受到地方鄉紳的支持和歡迎,大團得到的經費支持也日漸充足,從而保證了戰鬥力。

不過,雖然在自己的“保險區”裏奉公守法,但出了自己的地盤可就不好說了。碰到手頭緊張的時候,張作霖也會帶著自己的大團出去搶點兒。關於東北土匪的這種情況,其實在很多地方都有類似之處,古代有“官匪一家”之說,因為大團這種組織,是有匪才有團,如果這個地區沒有匪了,大團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所以大團之間也互相串串門,你來我這裏砸窯,我把你打跑了,顯示我在地方上的價值,當然,也不讓你白來,順手拿走點兒雞零狗碎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過去了。等到你那邊長時間沒有土匪滋擾,我就過去放兩槍,也自你那邊提點兒雞零狗碎回來,這樣土匪不斷,大團也就不會絕。

但是自張作霖的大團拉起來以後,遠處的土匪就不敢越界來滋擾了,而鄰近的村子也都來找張作霖,出錢將自己的村子劃入“保險區”,張作霖管轄的範圍由此不斷擴大,達到了二十多個村子。同時,張作霖的名聲也越傳越廣,在東北的綠林道上算是一個有點兒名聲的人物,江湖上的朋友說起來,也知道有這麼一號人物。在趙家廟拉大團,應該算是張作霖江湖生涯中的第一桶金。

也是在此間,張作霖結識了錦西紅羅山的土匪頭子湯玉麟。湯玉麟是遼寧阜新人,字閣臣,1871年7月生於四道橋子(今新民鄉,也有說生於遼寧義縣稍戶營子霍家溝,即今太平溝),少年時因家貧無錢讀書,遂給地主家放牛羊,後來趕車為雇主運送貨物,習得一手好槍法。一次外出運貨時被土匪搶劫,遂到大淩河投奔苑四、苑五兄弟落草。此後羽翼漸豐的湯玉麟離開大淩河,到錦西紅羅山招兵買馬,甲午戰爭後一幫潰敗的清軍投到湯玉麟的山寨入夥,使湯玉麟成為遼河流域有名的“大杆子”。

(二)

土匪也講究個均衡,實力相當才能夠共存,一旦有一夥土匪率先壯大起來,這個地方就沒有辦法維持平衡,也就沒有辦法繼續待下去了。張作霖在趙家廟本來待得好好的,但是在他管轄的“保險區”西北部,忽然崛起了一個大團,領導這個大團的人名叫金壽山。

金壽山的這個大團裏,幾乎都是當地的一些地痞流氓,他們在張作霖的地盤上沒有辦法興風作浪,就跑去投靠金壽山,於是,金壽山的大團很快就壯大到了一百多人,成為遠近勢力最為雄厚的一個大團。金壽山的大團總部設在中安堡,人員比較複雜,大多是無惡不作的地痞流氓,所以到處燒殺劫掠。仗著自己的大團人多勢眾,金壽山不斷擴大自己的活動範圍,很快就開始涉足張作霖的“保險區”。

張作霖負責的就是維護地方安全,如今金壽山到他的地盤裏來燒殺劫掠,他自然不能坐視不管。好在金壽山的大團雖然人多,但大都是地痞流氓,還有不少是大煙鬼,平時欺負老百姓還行,真打起來戰鬥力就差遠了。所以張作霖雖然帶的人不多,但是卻很快打敗了金壽山,占據了中安堡。在占據中安堡之後,張作霖代替金壽山成為附近勢力最大的大團,到這個時候,張作霖的事業就更上了一個台階。在擴大了勢力以後,張作霖多少有點兒放鬆了警惕,他並不知道,金壽山隨時都在準備反攻。

1901年臘月三十的夜裏,正當家家戶戶高興地過除夕夜時,土匪金壽山帶著人馬趁著夜色來到趙家廟,對張作霖的大團進行了偷襲。完全沒有防備的張作霖被金壽山的部隊打得大敗,帶著妻子女兒慌忙逃出重圍。但金壽山這一次不準備輕易放過張作霖,他被張作霖打敗了會回來報仇,他相信張作霖雖然一時失敗,但日後必然也會回來找他報仇,所以金壽山準備斬草除根。張作霖是慌忙出逃,又帶著家眷,在行動上自然不如金壽山迅速,眼看著就要被金壽山的人追上。

借用評書裏的一句話,隻聽得一棒銅鑼聲響,忽然自斜刺裏殺出一隊人馬,救了張作霖的性命。來人正是張作霖的舊識湯玉麟。湯玉麟是遼西地區勢力較大的一夥土匪,其耳目眼線眾多,在獲悉金壽山要偷襲張作霖的消息之後,因為交通工具不夠發達,沒有辦法事先通知張作霖,於是就帶著一幫人趕往趙家廟。雖然湯玉麟沒有趕在金壽山之前抵達趙家廟,但總算是在半路上遇到了張作霖,於是立馬招呼手下人前去搭救。金壽山雖然來勢洶洶,但戰鬥力到底比不上湯玉麟的手下,不大工夫,金壽山的人就被打散了,湯玉麟護送張作霖抵達了薑家屯。

此時的張作霖是不能回趙家廟了,雖然湯玉麟願意幫忙,但靠別人去奪回地盤畢竟不是老張的性格。加上當時趙春桂懷著身孕,張作霖還是想過了冬天再回去找金壽山算賬,湯玉麟知道張作霖的脾氣,也就沒有強求,給他留下幾支槍和糧食,就回轉紅羅山去了。而張作霖和自己的手下人經過商量,決定到遼陽境內的高家坨子投靠大土匪馮德麟。馮德麟是遼寧海城人,字麟閣,幼年家貧,長大後則投身綠林,此後得到黑山縣齊家窩棚舉人劉東閩的支持,在遼陽界內的高家坨子拉起大團。馮德麟的大團在當地勢力最大,在牛莊、海城和黑山、廣寧有大小隊伍一百零八幫,號稱一百單八將。

但是要抵達高家坨子就必須經過八角台,就在自薑家屯到八角台的路上,途經桑子林詹家窩鋪(今九間鄉鄂家村張家堡屯)的時候,趙春桂在馬車上給張作霖生下了一個兒子。這是張家的第一個兒子,讓張作霖喜不自勝,他給這個孩子起了個乳名,叫“雙喜”,一則是慶他們在金壽山槍下逃得性命,二則是慶老張家自此有後。後來,也有人稱呼這個孩子為“小六子”,成人之後則稱他為“少帥”,他就是日後名震中外的張學良。

但是這樣一來,他們的行動就慢了下來,趙春桂需要坐月子,而且帶著孩子畢竟不太方便。離開詹家窩鋪以後,張作霖就決定在八角台多休整一段時間。在八角台,張作霖又結識了當地商會的會長張紫雲,原來張紫雲之前就聽說過張作霖的名聲,對張作霖非常敬佩。兩個人把酒言歡之際,張紫雲還告訴張作霖一個讓他無所適從的消息:高家坨子的大土匪馮德麟前不久被俄國人抓走了。

(三)

馮德麟怎麼會得罪俄國人呢?這裏得說說馮德麟的大團成立的時代背景。話說甲午中日戰爭中清廷戰敗之後,清廷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將遼東半島割讓給了日本。日本占據遼東半島,就傷害到了其他列強的利益,於是,俄國、德國和法國以提供“友善勸告”為借口,要求日本將遼東半島歸還中國,史稱“三國幹涉還遼”。1896年,俄國與清廷簽訂《中俄密約》,其中就包括修複中東鐵路權。在簽訂之後,俄國乃出兵進入東北。遼西鄉紳為了保護家產,於是紛紛組建堡防、鄉團、聯社會,一來是對抗土匪,二來則是阻止俄國人。

而且馮德麟阻擊俄軍,是得到清廷支持的,至少是默許的,據說資助馮德麟的劉東閩曾專門到奉天為馮氏請命。所以,馮德麟便大張旗鼓地對抗俄國人,加上政府的默許,他的隊伍也就越來越壯大。1901年2月,俄國派出馬隊突襲小北河附近的馮德麟武裝,馮德麟被捕,並被流放至庫頁島。張紫雲把這件事告訴張作霖以後,張作霖就有點兒傻了,因為自己這一路本意是要去投靠馮德麟的,馮德麟已經被打敗,必須得調整自己的計劃了。

說起張紫雲對張作霖的印象那是相當不錯的,據書中講,張作霖“北人南相,眉清目秀,且行止有矩,談吐不俗”,所以就有意讓張作霖留下一起維護地方安全。八角台(今屬台安縣)在當時是個大集鎮,這裏的商號大大小小有五十多家,如果在這裏組建大團,靠張作霖的本事,肯定比以前在趙家廟時候的隊伍更壯大。張紫雲一片盛情,但張作霖卻不知道該怎樣答複,因為就在張作霖抵達八角台之前,這裏已經有了一個大團,領頭的人名叫張景惠。

張景惠是八角台本地人,字叔五,青年時代跟隨其父賣豆腐為生。張景惠的性格比較粗獷,喜歡結交朋友,經常出入賭場,這一點跟張作霖倒是頗為相似。甲午中日戰爭以後,張景惠在八角台商務會長張紫雲的支持下,拉起了大團,命名為“自衛團”,並且親任首領,為八角台當地的商號看家護院、維持秩序。張作霖雖然名動一方,畢竟是外來的人,有道是“強龍不壓地頭蛇”,張景惠則是本地土生土長的,他自然不能搶張景惠的營生。

哪知道,張景惠也聽說過張作霖,獲悉張作霖到了八角台,也趕來見麵。張作霖和張景惠二人性格相投,可以說是一見如故,張景惠雖然比張作霖長幾歲,但卻甘願擁護張作霖擔任八角台自衛團的首領,而自己當副手。張作霖自然要推讓一番,但耐不住張景惠的勸說,遂決定留在八角台。於是,張作霖便擔負起八角台的治安,並將自己帶來的四十餘人也編入自衛團,而張景惠則唯張作霖馬首是瞻。

果不其然,張作霖擔任自衛團的首領之後,自衛團的麵貌煥然一新。首先,訓練就不一樣了,張景惠原來當頭的時候,就是練練打槍,跟一班地方上的烏合之眾沒有什麼區別,張作霖接手之後,訓練變得正規,強調軍容軍紀。其次,因為張作霖在綠林道上的名聲,其他地方人數不多的大團也投奔而來,還有一些土匪,也慕名來投奔,加上八角台商戶眾多,錢不成問題,自衛團的規模很快就變得更為壯大。而在投奔張作霖的人中,有一個人頗得張作霖的賞識,他名叫張作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