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明朝老百姓怎麼過
從明初的社會製度上看,明朝的老百姓在很多方麵是很辛苦的。但事實上,無論在明初還是明末,做明朝的老百姓,也有幸福的一麵——福利好。
在中國曆代封建王朝中,明朝是一個社會福利程度比較高的朝代。這首先應當歸功於朱元璋。農民出身的朱元璋格外重視民間疾苦,為此他出台了三大福利政策——“養濟院”“漏澤園”“惠民藥局”。所謂養濟院,就是負責收留城市中的寡孤失獨者的福利院;漏澤園,就是國家公墓,免費埋葬逝者;惠民藥局,就是國家的免費醫院,可以免費看病和免費領取藥品。朱元璋甚至還規定,如果城市裏發現了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或者發現了生活不能自理且無人照料的殘疾人,那麼地方官就要被追責,輕則撤職查辦,重則下獄問罪。朱元璋還曾經試驗過“保障房”政策,要求在南京試點,於郊外修築公房供無家可歸者居住,盡管這項政策限於封建時代的經濟條件,未能全國推廣,但也算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免費福利公房。除了這些福利機構,明朝的福利待遇也好得很,以養濟院為例,凡是被收留者,每月都可領取大米三鬥、庫布一匹。以至於許多生活並不貧困的人也假裝窮人被收留進來,且賴在裏麵不走。如果遇到水旱災害,對於無家可歸者,政府更免費給予稻種、耕牛,並賜十五畝田地。到了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時期,明朝出台了世界上最早的國家養老製度——優老之禮,即年滿七十歲以上的老人由國家賜予爵位,每月給予生活補貼。毫不誇張地說,大明王朝,堪稱全民福利的國家。
這種全民福利,也造就了明朝近三個世紀的凝聚力。即使在許多皇帝昏庸、政治腐敗的年代,明朝的老百姓對待國家依然表現出了不離不棄的深厚感情。比如土木堡之變後的北京保衛戰,不但士兵浴血拚殺,甚至戰前京城的百姓還自發捐錢捐物,支援朝廷,而且在戰鬥打響後,北京周邊百姓還有人跳上城頭,自發參加戰鬥,用石塊做武器投擲瓦剌騎兵。明朝中後期雖然軍備廢弛,但是在明朝北方邊境,邊鎮百姓與駐軍合力,死守孤城並擊退強敵的佳話史不絕書。尤其是在嘉靖年間的右玉保衛戰中,當時韃靼大軍圍困,小小右玉隻有幾千士兵和百姓,然而右玉百姓卻言道:我們世代受國恩,如果今日開城,就要留下萬世的罵名。結果八個月的右玉保衛戰,令橫掃草原的韃靼阿勒坦可汗碰得頭破血流。鼎盛時期的大明,盡管存在著諸如腐敗等問題,卻是一個具有繁榮經濟和高度凝聚力的強大國家。明朝晚期之所以落得滅亡的下場,武備不振隻是表象,真正的原因,卻是腐敗的明朝已經失去了民心,最終慘遭拋棄。
如果在明朝做老百姓,做農村人還是做城市人,差別也是很大的。
明朝早期施行“重農”政策,具體到農民身上,一是賦稅比較輕,除了江南地區實行重稅外,其他地區的稅都不高。農民家裏的土地,多少畝種麥子,多少畝種果樹,多少畝種桑麻,都要聽國家指揮,私自亂種要被治罪的。這種明朝特色的“計劃經濟”,在明朝早期發揮了巨大效用,國家經濟迅速恢複,糧食儲備直線增加,按照《明史》的說法,朱元璋在位晚期,國家各倉庫裏的糧食多得吃不完,有些甚至因為常年存放,已經腐爛變質。
在明初做農民,雖然被管得嚴,但隻要勤勞工作並發家致富,也有機會當官。明朝管財產較為豐厚的農民叫作“富民”,啟用富民為官,也是明朝從朱元璋開國之後一度奉行不輟的傳統,這樣做的好處:一是可以拉近政府與百姓的距離,體現朝廷親民重農之意;二也有助於調和官府與百姓之間的矛盾,尤其是由富民們去執行國家的政策,與百姓之間的衝突會少得多,更易取得百姓的信任。明朝早期,農民出身並官至高層的例子不少,比如湖廣富民嚴震直被一路提拔成了戶部尚書,掌管整個大明王朝的財政。蘇州富民沈階也曾官至戶部員外郎。另外,在明朝早期,各府縣的基層官員甚至小吏也都由富民充任。種地種得好,在明朝早期,當官甚至當大官都不是夢。
“富民為官”現象後來之所以消失,原因有很多,一是本身被選為富民的,多是憨厚老實的農民或者當地德高望重的鄉紳,雖然也不乏嚴震直這樣的能臣,但絕大多數人的行政能力是有限的,幹工作幹得很辛苦,二是隨著明朝教育的發展,科舉製度逐漸成為官場選拔的正途,富民出身的官員也就日益絕跡。
明朝農民生活變遷的最大特點就是,從明朝開國到滅亡,農村土地兼並和貧富分化日益加劇。這個變化並不隻明朝有,而是每個封建王朝的老劇本,但放在明朝身上也有自己的特點。首先是貧富分化問題。這其實是經濟發展的規律,任何一個行業,都會有優勝劣汰,但明朝的問題是,國家以農業稅為主要稅收方式,而土地兼並的發展,卻讓農業稅日益萎縮,因此農民負擔日重。這其中尤其以經濟最發達的江南地區最為明顯,江南地區是明朝農業稅稅率最重的地區,但是明朝又有規定,士紳大戶有免稅特權,所以一些自耕農們就把土地寄托在大戶名下,以此逃稅,在這樣的情況下,大戶得利,小民也減稅,然而國家的稅收卻因此受損。明朝中後期稅收日少的局麵正是因此而造成。明朝的一大問題就是稅收比例嚴重失調,承擔賦稅依然以自耕農為主,可明朝中後期,商品經濟勃興,工商業成了國民經濟中的大頭,然而放在稅收裏,工商業的比重卻依然低,結果就是該繳稅的卻交得少,沒錢繳稅的反而交得多,交不起的就起來造反。
而如果生活在明朝的城市,特別是中後期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城市裏,那麼你的生活就很可能是豐富多彩的。
明朝的市民文化有多繁榮,看看《明史》就知道了。由於明朝中後期商品經濟發達,人口流動加劇,明朝的城市也高度繁榮,人口數量激增,行業魚龍混雜,三教九流雲集,在這樣的城市裏,一個人奮鬥的途徑也變得日益多樣。如果你是一個文士,考科舉考不上,放到其他朝代,要麼做個教書先生,要麼回家種地,很可能清貧一生,而放在明朝卻有許多新的出路,比如可以給官員做師爺,給商人做參謀,甚至還可以去戲班子寫劇本。走在明朝的街道上,你可以看到各色人等,誌得意滿的達官顯貴,衣著華貴的商人,結夥走道的鏢師甚至連婦女都有許多新職業,比如出入於官宦小姐家的女幫閑等。那些當時造訪中國的歐洲傳教士認定,明朝城市的繁榮程度,遠在同時代歐洲城市之上。在外人眼裏,每一個明朝的城市都是一個充滿誘惑的花花世界。
在這個朝代做老百姓,奮鬥的內容也是可選擇的。比如你要打工,到了一個城市後,首先要找當地的“會館”,也就是由你的老鄉開的招待所,在會館登記注冊後,就可以白吃白住。然後會館負責給你找工作,找好工作後你就可以合法地在當地自食其力。但是,如果你工作不滿一個月就辭職,後果是嚴重的:名聲臭了,在當地無法再混。而且明朝城市裏的職業也是五花八門,除了可以做工人、做用人外,就算是青皮混混也有一份職業——青手。這個職業有兩項業務:一個是打人,比如收人錢財後替人“修理”人;二就是替人挨打,比如某人犯了事,要被衙門打板子,不想被打,就可以花錢雇青手替自己挨打,通常挨一次打收費十兩。
明朝中後期這種社會變化,也體現在知識階層。我們今天稱呼秀才,都叫“窮秀才”,其實這個稱呼,就是從明朝中後期開始的。明朝初期的秀才並不窮,按照國家規定,秀才都有國家的財政補貼,到了明末也照樣有,但數目三百年來基本沒變,物價卻不知翻了多少倍,這些錢放在明初,足夠秀才養家糊口,但放到明末,卻連喝西北風都不夠。在這種情況下,明末的秀才隻好自謀生路,個別沒骨氣的就要窮人接濟,成語“打秋風”就是這麼來的。而有骨氣的秀才好多都轉了行,最多的是轉行做生意。明朝中後期,出身讀書人的商賈越來越多,形成對比的是,許多商人有了錢之後,第一件事是花錢買一個生員名額,以圖有個身份。
在那個時代裏,生活壓力最小,既有錢又有閑的階層,當屬士大夫階層。明朝中後期士大夫階層的特點:一是極端富裕化,二是極端享樂化。明朝貧富差距的拉大,反映在知識階層,就是有科舉身份和官員身份的士大夫們生活大多極度富裕,尤其隨著明朝腐敗的加劇,他們就變得更加富裕。富裕了以後的士大夫,生活態度也發生了變化,按照沈德符的《萬曆野獲編》裏的描述,明末的士大夫們,人生的追求就是享受再享受,奢靡再奢靡。比如吃,不惜千金,珍奇野味無所不用其極;又比如穿,極盡奢靡;再比如業餘愛好,有流連青樓的,也有混跡戲班的,而且這兩樣在明朝開國時期是絕對不允許做的丟人事,放在明末卻是風雅事。明朝的士大夫們,常有人喜歡為戲班子寫戲,更有人喜歡親自登台演戲。混跡妓院更是如此,放在明初,官員進妓院,鐵定是要丟官的。而在明末,官員進妓院,不但是一件風雅事,甚至還是炒作自己的手段,如果能博得某個知名妓女的青睞,甚至抱得美人歸,那在官場上的知名度鐵定刷刷地漲。典型例子就是娶了柳如是的錢謙益,雖然在當時被罵得要死,結婚的時候花船上一路被人扔臭雞蛋,但名聲算是出來了,後來他一躍成為東林黨幹將,和這不無關係。
明朝這些社會觀念的改變,不但是一個朝代理念的改變,甚至也是一種社會製度演進過程的改變。從總的趨勢看,明朝的這種演變,主要是從單純的封建禮教演變為對個性自由解放的強烈追求。在這個過程裏所出現的一切現象,如果對比同時期的西方國家,我們會發現兩者充滿著各種相似之處,當然也有不同,不同之處在於,明朝在這個演進過程中,其改變隻在於生活層麵與經濟層麵,國家基礎的社會製度並沒有因為經濟結構的變化而進行調整。結果就是日益發展變化的明王朝,與舊有的官僚體製越來越不相容,具體到國家大事上,就是明朝文官集團與皇權對立嚴重,而明朝民間聲音與官方聲音也對立嚴重,在經曆了張居正十年改革的努力後,萬曆皇帝的清算,卻讓這種不相容徹底失控。所謂萬曆三十年不上朝,以及東林黨與閹黨的相互傾軋,歸根結底都是這種不相容的表象,實際的原因卻是,在不相容中反複掙紮的明朝,最終沒有找到一條新的出路,整個國家隨著經濟上貧富差距的擴大、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稅收的不公正、舊體製的日益滯後,最終如一個公司破產一樣,走上了滅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