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智者的處世之道(1 / 3)

智者通常是指聰明且具備某種知識技能的人。一些自然科學家、音樂家、詩人乃至一些政治家,也會被人們稱為智者。這些都隻是對智者這個詞的最膚淺的解釋。那麼,究竟要什麼樣的人才能被稱為真正的智者呢?

真正的智者,同時也是第一流的人。他從來不迷失自我,不沉迷於外物,不癡迷於聲色,不迷戀於權威,不迷信於鬼神,不患於得失,不迷惑於是非,不拘於榮辱,他了解生死之道,甚至能夠通達存亡之機。隻有不迷失於自我,才能有根有本並立足於本位;不沉迷於外物,才能無欲而剛,純粹而專一;不癡迷於聲色,才能去驕去奢,達到修身養性;不迷戀於權威,才能善始善終,知行而知止;不迷信於鬼神,才能實事求是,以人為本;不患於得失,才能通達無礙,做到不憂不懼;不迷惑於是非,才能中道而行,不偏且不倚;不拘於榮辱,才能堅定不移,做到始終如一;明白生死之道,則能不怨天尤人;通達存亡之機,則能審時度勢,知進知退。

故君子有誌,猶如山嶽之堅定而不可拔之;君子有仁,猶如水潤萬物而不居也;君子有德,猶如日月光輝普照天下卻不驕;君子有容,猶如海納百川卻不滿;君子有威,猶如雷發九天而不逆;君子有道,猶如四季之有度,天地之無窮;君子有言,猶如風行天下卻始終不倦。所謂智者,乃第一流之人是也。

◎智者達觀

智者達觀,智者是塞翁。智者能苦中作樂且不以俗苦為苦。智者知菜根香。智者理性,不多愁善感,腸不易斷、淚不輕垂,於通人斷腸垂淚之處,智者恬然若無情者、若太上忘情者。智者於憂患中不失其興致、不失其本色、不失其趣味、不失其幽默、不失其easy、不失其微笑。

——李敖

所謂達觀,是一種介乎樂觀與悲觀之間的第三種生活態度。達觀的外在表現並不是很誇張的笑容,而是一種眉宇間舒展,表情平和的微笑。而智者看世事,也正是這樣一笑置之:“智者有度量容人——甚至縱容人(包括朋友、敵人、女人、小孩),智者知足。智者喜看光明的一麵,智者知道‘可能沒那麼糟’、‘可能石塊並不大’、‘比下有餘’、‘設想更壞的遭遇’、‘既來之則安之’。智者不惑不憂不懼。智者有耐心,知道人間事急不得。知道多一分自在即少一分苦惱,知道過一天就少一天,多努力一小時即累積(儲蓄)一小時收獲,快樂一天就賺了一天。智者巧於排遣,工於進修。智者可隨處得智增智。智者可師任何人(老農老圃),可交任何人。智者可神交。智者雖老,然仍學牧虎關高旺所唱‘我一時起了少年的心’,而知老來少,而學少年狂。”達觀,可以說它是一味精神的良藥,它能使消沉者重新振作,使悲觀者能夠欣然忘憂,使遭遇逆境者能夠處之泰然。不過此藥雖好,藥店卻無售,它隻產於每個人的心靈之中。因此,凡是遇挫折而悲觀、遇困境者而消沉者,必須自製此藥,以達到自醫其疾的效果。將達觀說成是一味藥,隻是一種比喻。《辭海》有對“達觀”一詞的解釋:“達觀,舊稱對人生抱消極的看法,一切聽其自然,隨遇而安為‘達觀’。亦謂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這種解釋,顯然還不夠貼切。我認為,所謂達觀,並不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達觀的人雖然隨遇而安,能夠看開不如意之事,但我個人認為,這正是隨所遇而能樂,看得開之後才能有所為,這也是真正的達觀。否則,達觀不就成了自我麻醉或是自我安慰的同義語了。對於真正達觀的人來說,就算遭受打擊,他的心裏也仍然能保持一種平衡狀態,就算身處困境,也一樣安之若素,甚至能夠樂對困境,進而昂然進取,這樣的話,怎麼能說達觀是“對人生抱消極的看法”。中國曆史上,能夠做到達觀處世的人不少,比如,劉禹錫與蘇軾的人生經曆就能夠完美詮釋出“達觀”一詞的含義。劉禹錫曾經兩次被貶官,輾轉顛簸於蜀、粵、皖等地整整23年,然而,無論他處於何等的窮山惡水或是邊遠之地當中,他皆能處之泰然。當他被貶到和州(今安徽省和縣)時,他曾自建陋室,並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陋室銘》,文中將自己的陋室比做諸葛亮以前隱居南陽的草廬,比做揚雄曾在西蜀讀書時的亭台。劉禹錫雖遭貶謫,且身居陋室,卻仍然能夠悠然而自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句詩是劉禹錫結束了漫長的貶官外放生涯之後寫下的,由此足見他豪放而達觀的寬廣胸襟。而劉禹錫在為政之餘,經常寄情於筆墨,將詩文作為他的“見誌之具”,在劉禹錫的一生中共寫下詩文四十卷,其中大部分都是傳世佳作,而他本人也被白居易推崇為“詩豪”。蘇軾也曾屢次遭到貶官流放,甚至被誣告入獄,險些遭到殺害。當他被貶謫黃州之際,他仍然不畏艱苦,甚至躬耕自足,並寫下了《前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一批不朽的傳世之作。當蘇軾被貶往嶺南的惠州、海南的儋州之時,他仍然沒有停止自己的吟詠,一如往日般曠達。“羅浮山下四時春,蘆橘黃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他不僅沒有自怨自艾,反而將南疆的特產當做是難得的享受;“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看看,雖然蘇軾被一貶再貶,但他沒有任何悲觀情緒,反而將這些當做奇特的旅遊。在蘇軾的眼中,那些貶謫流放之地,竟然無一處不奇趣,無一處不美好。政治上的遭排擠,嫉妒其才華者的陷害打擊,不但沒有讓蘇軾沉淪悲觀,反而更成全了這位天才,成就出了一位千古文豪。

當然,處世要想達觀,就必須胸襟開朗,有通達見識,而這些通常不是後天養成的,多為天生之氣質使然,因此並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因為命運多舛、因為沉重打擊,心中充滿不平與怨憤且長期難以得到釋懷,以至於抑鬱成疾,就算神醫在世也難救者,史籍之中也有記載。西漢文學家賈誼曾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在那之後他始終心情憂傷,曾作有

《鵬鳥賦》,想要用老莊的達觀來自我安慰,其中有“達人大觀兮,物無不可”、“德人無累,知命不憂”這樣的句子,雖然這麼寫了,但他卻難以做到,終於在33歲這樣一個盛年之時抑鬱而終。這就是身處困境,遭遇挫折,卻不能達觀以對之人。這樣的人不在少數,他們會因一點小事而一蹶不振,也會因為實現不了心願而鬱鬱寡歡,甚至因為挫折而心理嚴重失衡,更有甚者因長期抑鬱而導致自殺。這些人都是因為心中缺少達觀這味良藥。

李敖提到的達觀處世中,有一個字始終出現,那就是“笑”。被人誤解時能夠微微一笑,這是有素養的體現;受委屈時能夠坦然一笑,這是一種為人大度的體現;吃虧時能夠開心一笑,這是一種心胸豁達的體現;身處窘境時能夠自嘲地一笑,這是一種有智慧的體現;失戀時能夠輕輕一笑,這是一種灑脫的體現;危難之時能夠泰然一笑,這是一種大氣的體現;被人輕蔑對待時能夠平靜一笑,這是一種自信的體現;無奈之時能夠達觀一笑,這是一種達到新境界的體現。智者,常以笑臉來處世。而李敖也提倡這種笑臉迎人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