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死了,你以為死的不是你,不一定,它那個喪鍾在敲的時候也在為你而敲。
——李敖
李敖說這段話的意思就是當別人死的時候,你不要覺得與自己無關,也不要幸災樂禍,更不要落井下石,因為下一個倒黴的很有可能就是你。這段話想說明的道理有點類似中國古代的一個寓言故事,也可以說是一個成語——“唇齒相依,唇亡齒寒”。這個故事是這樣的:在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晉獻公想要讓自己的地盤以及實力得到擴展和提升,於是他就找了一個借口說晉國隔壁的虢國老是派兵來侵犯晉國的邊境,使得晉國百姓生活極為不安寧,所以一定要派兵將虢國滅掉。但是從地理位置來看,在晉國與虢國之間還隔著一個虞國,如果要討伐虢國就必須要經過虞國的領地。晉獻公為難了,於是他詢問手下的大臣們:“要怎樣才能順利地通過虞國然後去攻打虢國呢?”官居大夫的荀息開始提議道:“我聽說虞國國君的目光極為短淺,是一個非常喜歡貪圖小利的人,隻要我們給虞國國君送一些價值連城的珍貴美玉以及寶馬過去,他一定會答應借道給咱們的。”晉獻公一聽要送珍貴美玉以及寶馬就有點心疼舍不得了,荀息也看出了晉獻公的這點小心思,於是就來開導晉獻公,說:“虞虢兩國那可是唇齒相依的鄰居啊,如果虢國被我們滅了,虞國也就不可能獨存了,一樣是我們的囊中之物,您的美玉和寶馬也就是暫時性地寄放在虞公那裏而已,不會有什麼損失的。”於是晉獻公決定采納荀息的這個計策。後來晉國將各種珍貴的禮品送到了虞國,請求借道攻打虢國。虞國的國君看到這麼多珍貴的禮品,早就已經心花怒放的不能自已了,於是當聽到荀息說到向虞國借道這件事的時候,沒有猶豫,滿口就答應了下來。虞國的大夫宮之奇聽說這件事之後,趕快來到宮裏阻止虞國國君道:“不行啊,不行啊,虞國和虢國那可是唇齒相依的鄰居,我們這兩個小國一直都是相互依存的,出了什麼事還可以彼此互相幫助一下,萬一虢國被晉國給滅了,我們虞國也好不到哪裏去,馬上就會被晉國給占領的。古人就說過‘唇亡齒寒’,如果沒有了嘴唇,牙齒又怎麼可能保得住呢!所以萬萬不可借道給晉國,使不得啊。”早已被寶貝迷昏了的虞公不高興地說:“人家晉國那可是大國啊,現在他們的國君特意給咱們送來美玉和寶馬,就是為了和咱們交個朋友,難道我們隻是順手借條道路給他們走走都不成嗎?”於是將宮之奇的說話直接駁回,對此宮之奇也隻能連聲歎氣了,因為他知道虞國離亡國的日子已經不遠了,為了不被戰爭波及,宮之奇早早地就帶著家裏的老小們離開了虞國投奔他國去了。果然,晉國軍隊從虞國借道,直指虢國,沒用多長時間就把虢國給消滅了,然後返回晉國,這時候的虞公還傻兮兮地去迎接晉國的軍隊,哪知道直接就被晉國軍隊給抓住了,虞國就這樣毫無懸念地迅速被滅了國。這個故事來源於《左傳·僖公五年》。其中的成語“唇亡齒寒”所表示的意思就是雙方關係密切,相互依存,誰有事對對方都沒好處。如果當初虞公能夠聽從宮之奇的意見,了解虢國滅亡後自己的日子也好不到哪裏去並且不被寶物迷惑,拒絕借道給晉國,也不會落得如今被滅國,自己成為亡國之君這麼個悲涼下場。
以上這個成語故事說明了什麼?說明了人生在世,一個人不能光想著自己,也要考慮一下周圍的人。因為你不是一個絕對孤立存在的人,你與這個世界上的許多東西都有著絲絲縷縷的聯係。英國有一個神甫,他的名字叫約翰·敦(JohnDonne),同時他也是一個很有名的詩人。這個約翰·敦曾經寫過一首詩,李敖就翻譯過這首詩,譯得還不錯,內容如下:
沒有人能自全,自己完全做不到,沒有人是孤島,每人都是大陸的一片,要為本土應卯。那便是一塊土地,那便是一方海角,那便是一座莊園,不論是你的,還是朋友的,一旦海水衝走,歐洲就要變小。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減少,作為人類的一員,我與生靈共老。喪鍾在為誰敲,我本茫然不曉,不為幽明永隔,它正為你哀悼。
對於這首詩,李敖的感悟那是相當深刻了,所以,他發表了一番自己的見解:
“這個詩整個的結構就是人,不是個島,人是大陸的一小塊。換句話說,別人死了,你以為死的不是你,不一定,它那個喪鍾在敲的時候也在為你而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