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居安思危(2 / 3)

前麵也提到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個道理,這句話是兩千多年前的孟子說的。原文是這樣的:“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這篇文章的名字就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出自孟子的《孟子·告子下》,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就是困苦而憂愁的環境能夠讓人把進取的精神常存於心,而安逸和享樂卻最容易讓人墮落、沉淪。孟子在文章中說:舜是自田野中崛起的,傅說則是從築牆的工作中被人推薦提舉的,膠鬲曾經是賣魚鹽販子,管仲蹲過監獄之後才走向了飛黃騰達,孫叔敖是從海邊被人發現而推舉出來,百裏奚還曾經淪落於買賣市場之中。所以,上天如果要把什麼重任委托給某個人,就一定會先讓他的心智受苦、讓他的筋骨勞頓、讓他的腸胃饑餓、讓他的身體窮困,總之,讓他的每一個行為都無法如意。之後這個人才能知道何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以及其中包含的人生真理,這時,這個人才能被委以重任。“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要知道一個人處於逆境之中並不可怕,可怕的反而是自己的懦弱與膽怯。還記得以前上幼兒園時老師為了教育我們吃苦耐勞而講的一個植物擬人化的小故事。兩粒種子隨著風被帶到了一片土地上,然後它們進入到了泥土裏。時間過得很快,春天來了,這是一個萬物蘇醒、誕生新生命的季節。其中一粒種子在這個成長的季節中破土而出。而另一粒種子仍然動也不動地躺在泥土裏,它說:“我可沒你那麼勇敢。如果我費力向下紮根,岩石有可能會碰到我;但是如果我向上生長的話,我的莖也一定會受傷。所以我寧願舒舒服服地躺在泥土裏。”

就這樣,這粒怕吃苦貪圖安逸的種子安心地待在了泥土裏。沒過多少天,一隻正在覓食的母雞來到這片已經滿是青草的草地,它不停地啄食土裏的草籽,那粒沒有發芽的種子就在這隻母雞的覓食過程中被吃掉了。故事到這裏就講完了,一個比較幼稚的小故事,但是它也包含了一些道理,對於我們也是有所啟發的。那到底是什麼道理呢?還是那句老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可以來想想,同樣的兩粒種子,同時播種並生長在同一片土地上,為何它們的結局截然不同呢:一個茁壯成長,另一個卻成了其他動物的食物。這隻能說明現實就是如此殘酷。一粒種子因為它勇於麵對困境、敢於挑戰,所以它努力地破土而出,最終為自己開創了一個對於植物來說非常美好的未來,總之它最後活了下來。而另一粒種子呢,懦弱膽怯,經不起磨難,也害怕挫折,於是它甘心待在自己認為很舒服的“安樂窩”中,不作任何努力,最終親手將自己埋葬。我們可以從以前學過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來分析這個問題,答案很容易就能看出來,困難以及挑戰雖然常常讓人感覺勞累、痛苦,給人一種挫折感,但卻能夠通過這些困難與挑戰來催人奮進,給人一種向上奮鬥的力量;而保守、安逸與享樂雖然暫時可以給人幸福、舒服之感,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在這種虛假的幸福中,人的思想會逐漸麻痹,鬥誌也會逐漸被消磨殆盡,而等待貪圖享樂之人的結局就是墮落,然後最終被自己所生活的大環境所淘汰。不知道在哪裏聽到過一句話,一句說得非常好的話:苦,既可以將人折磨,也可以將人鍛煉;蜜,既可以讓人享受,也可以讓人沉淪。所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古人誠不欺我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可以說是古代的為君之道。李敖曾經解說過一個古代的字,就是這麼個意思:“我在節目裏麵給大家提過古代有一個字,叫做‘木畢’,什麼東西啊?就是皇帝的車在前麵走的時候,最後麵一輛車是棺材,棺材車叫做‘木畢’。就是皇帝你不要神奇啊,不要以為你萬歲啊,你隨時可能出意外,隨時可能會死,所以你常常不要忘記你也會死,你要有這種心情來治國。”這說明不管你是什麼人、不管你多有錢、多有權,你都要時時鞭策自己,保持憂患心理。因為你所擁有的這些都是虛的,都是過眼雲煙,一旦你沉迷於這些虛幻的東西,過不了多久它們就會一一離你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