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於“不死思想”的研究可謂源遠流長,其中以道家最盛。李敖曾經將道家的“不死思想”與儒家的“不死思想”相互進行過比較,不過最終還是道家更勝一籌:
“不死的思想,細分有兩派,一派是指形骸不死,一派是指靈魂不死。中國的儒家接近形骸不死,道家接近靈魂不死。儒家像埃及人一樣,希望保存形骸,儒家提倡厚葬,就是對形骸的重視。儒家宣傳‘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這個‘在’字,有它相當的具體性。
“道家就比儒家徹底得多、進步得多。道家相信形骸和靈魂是兩分的,靈魂的存在,無須倚靠形骸的具象。《莊子》裏寫莊子將死,弟子想厚葬他,他就反對。”
通過幻想各種養生修煉之道從而達到長壽不死通常被認為是道家的思想特征之一,甚至有人認為這種思想開創了中國中醫的養生學。
前麵李敖曾提到過“嫦娥奔月”的傳說,裏麵最重要的道具就是西王母賜的“不死藥”。戰國時期的方士們追求不老不死,他們一直強調神仙可以做到這點,而人要成仙也是可能的,關鍵的問題就在於一般的凡人要怎樣才能突破生命的大限,以此實現永生。於是方士們開始主張一個人想要成仙就必須通過某些人為的修煉才能達到目的,當然,直接服用不死藥是最快捷、最輕鬆,也是最方便的辦法,而這種不死藥在戰國方士們的理論中起到了關鍵作用,由於它,虛妄的不死觀念在人們心目中開始變得實際。不死藥的傳說可以說是曆史久遠,早在《山海經》中就有後羿的妻子嫦娥因竊食不死之藥而奔月成仙的故事,除此之外,《山海經》中還有珠樹、文玉樹,琅玕樹、玕琪樹等物的記載,據說這些東西也有令人不老不死或是起死回生的功效。關於不死藥方麵的記載極為豐富,《韓非子》、《列子》以及《戰國策》中都曾提到過不死藥的事。而關於如何取到不死藥的辦法《史記·封禪書》就有所記載。這本書中提到了戰國時期燕齊一直盛行的“方仙道”就是一個能找到不死藥的線索。所謂“方仙道”,根據字麵意思來看就是方士們的神仙方術之道,所謂神仙方術之道又是指什麼呢?在莊子生活的那個時代,已經有許多擅長養生之術的人,《莊子·刻意篇》裏記載:“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所以,前麵提到的“神仙方術之道”就是我們常說的養生之法。然而,這些養生之術雖然可以延長壽命卻絕對不可能讓人不死,因此想要不死就隻有取得不死藥一途,而能夠煉製這種不死藥、了解不死藥藥方的人就被人們稱為“方士”,方士們煉製不死藥的方法就被稱為“方仙道”。戰國時期的方士們主張通過服食藥物來達到長生難老不死的目的,其緣由是因為遠古時代的巫醫不分。“中國的醫學史,並不是什麼真的‘醫學’史,而是一筆地道的‘巫醫’史。”在原始社會中,生病的人們想要治病就隻能靠巫醫來解決,那個時候巫、醫還沒有分家,也就是說巫術與醫藥兩者還在相互配合中,巫師也就是醫師。如東漢學者何休就曾對《公羊傳·隱公四年》作過注解:“巫者事鬼神禱解,以治者清福者也。”因此遠古時期的醫療活動大多數也由巫覡代為掌管。“‘巫’和‘醫’兩者,根本就是不分家的。換句話說,中國古代的所謂‘醫’,根本就是神醫,就是‘巫’,就是‘迷信’的另一個名字!”考古學家曾從殷墟發現過一些甲骨卜辭,雖是卜辭,上麵卻有很多關於醫療方麵的記載,不過卻沒有以藥治病的記錄,因此可以推測當時看病的唯一方法就是用占卜術來占卜吉凶,從而達到祈求神靈祖先保佑的目的,這就是殷商人極為迷信神鬼的原因。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醫療知識與經驗的逐漸增加與積累,人們開始掌握到一些基本的醫藥知識,於是巫、醫開始各司其職。其中一部分巫師進入了皇宮,負責皇室的各種祭祀活動;而另一部分巫師則流落在民間,並通過自身的醫藥知識來謀生,這就是早期的方士。他們周遊列國,雖然主要以醫療看病為生,但仍然保持著占卜的巫技,並根據人們的需要為人們占卜吉凶,所以《史記·封禪書》中才會說方士是“依於鬼神之事”,總之,方士們以行醫看病作為主要的謀生方式,以為人們占卜吉凶作為副業。因此戰國時期的方士宣傳的“不老不死”思想應該是以他們對醫藥與占卜的了解作為基礎,然後在加上一些他們自己編造的荒誕神話傳說而形成的,比如海外三神的傳說、不死方藥的傳說等,以此使人們相信他們宣傳的各種修煉之法以及自己煉製的丹藥為不死藥等。然而,我們要知道,不管是《山海經》中記載的不死藥,還是各種先秦典籍中記載的仙藥,都是虛妄且不實的,與其相信這些神神叨叨的鬼話,倒不如踏踏實實過好自己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