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不老不死”思想能夠如此盛行,主要是當時的一些神仙方士們從中催化以及推動。這些方士們所鼓吹的各種“不老不死”思想主要是通過當時的神話故事以及一些巫醫知識編造而成,他們將“不老不死”觀念向社會的各個階層推廣,尤其在統治階層方麵更是廣泛宣揚。上麵提到的各種記載過“不老不死”思想的書籍以及這些江湖騙子似的方士們,李敖也有過簡單的介紹:
“這種不死的構想,在中國文獻裏經常流露:《山海經》裏有‘不死民’、‘不死之國’的話;《呂氏春秋》有‘不死之鄉’的話;《淮南子》有‘留不死之舊鄉’的話。這種構想是很普遍的。
“這種構想,到了帝王大腦裏,由於他們有力量、有權勢,倒真的想如何可以長生不死了。於是,長生騙子就出現了。”
《山海經》完全可以稱為我國最古老的奇書之一。依照內容主要分為《山經》和《海經》兩部分,《山經》主要記載我國古代的名山大川、礦物、動植物以及鬼神方麵的事。《海經》則講述了許多神話傳說的片段、一些異國的風貌民俗以及各種古代巫術活動,其中包含了不少帶有神秘宗教色彩的神魔鬼怪的描寫。《山海經》中還有許多關於仙人的記載。《海外南經》裏有羽民國,據說這裏有“不死民”。《海外西經》中則有軒轅國“其壽者八百歲”等,縱觀整本《山海經》的內容可以看出,書中與“不死”有關的文章可以說是隻多不少。除此之外,與神仙有關的故事也不在少數,尤其是神話人物的演變更是頻繁。以西王母的演變為例。《大荒西經》中記載:“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麵、虎身、文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再看《西次山經》的記載:“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海內北經》則記載:“西王母梯幾而戴勝,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昆侖虛北。”以上就是《山海經》版的西王母,儼然是一個“豹尾虎齒”、“蓬發戴勝”的怪物。而到了漢朝的《穆天子傳》中時,西王母已經脫胎換骨變成了一個雍容華貴的人王了。等到了《淮南子·覽冥》時,書中雲:“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嫦娥竊以奔月。”這個時候的西王母更厲害了,居然還有不死藥了,與當初的怪物形象比起來,現在的西王母身上已經帶上了絲絲縷縷的仙氣。總之,《山海經》完全再現了戰國方士們鼓吹的神仙思想,這些神仙思想是以“不老不死”這個觀念作為基礎建構出來的。而《山海經》在日後也成為我國許多神話傳說的發源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