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科技還沒發達的時代,天災疾病造成中國人的死亡,比現代容易得多,中國人生命缺乏保障與抗力,也更普遍得多。所以那時候,長壽變成一種更迫切的願望。為了達到這種願望,中國人自己是無能為力的,他們那時候沒有避雷針,沒有胰島素,也沒有“人參補腎固精丸”,一切生死禍福,都得看運氣、看造化。於是他們便乞靈於祈願、仙丹和鬼神。……但是,祈願祈得久了,中國人就開始不知足,開始變花樣,有的地方(像春秋時的齊國),就節外生枝,認為死得好、死得晚是不夠的,得來個青春永駐才過癮,青春永駐就是“難老”。……難老以後,人還不過癮,認為何必難老呢?如果不死,不是更好嗎?……“老毋死”,就是永生的境界了。所以齊景公喝酒喝樂了,就大叫“古而無死,其樂若何”了。
——李敖
在上麵這段話中,李敖大概地講述了一下“不老不死”思想的由來以及發展——由“長壽”到“難老”,再由“難老”到“不死”,可以說是越想越好,越想越貪心,夢做的也越來越大了。關於各種“不老不死”思想的起源往上完全可以追溯到宗教、遠古神話以及先秦方士的各種養生方術,往下看則發展並形成了早期的道教中關於養生思想的一些基礎觀念。而先秦時期一些鼓吹自己擁有長生不死方術的方士則利用這類由神話或是宗教而來的“不老不死”觀念,將其轉化成了極為荒誕的“不死藥”傳說以及一些養生之方,這算是“不老不死”思想的基礎。戰國時期的方士們追求的是一種神仙不死的境界,就他們的理論,想要快速而便捷地成仙不死隻有一種方法——服食不死藥。但是由於不死藥為傳說之物,極為難得,於是他們又退而求其次,開始主張用養生的修煉方法來使自己的肉體長生。也就是說,方士們在追求長生不死的過程中,除了要依靠那些所謂的不死之藥以外,還要借助一係列自創的養生修煉方法。這些養生修煉方法通常要從兩個方麵說起,也就是“食氣”和“導引”,兩者互相聯係、互相影響,原因是由於古人的“養生難老”觀念。在古人的思想觀念中,養生要達到的目的就是為了“難老”,注意這個詞,“難老”,一開始它的重點主要在長生上麵,也就是“長壽”,而不在“不死”上,一直到後來,才開始將重心偏移到“不死”上麵的。其實說白了,這些養生修煉之法會出來的原因是因為方士們也知道他們所說的不死仙藥根本不可能存在,所以他們才主張再來一套所謂的用於“漸修”的養生成仙法以達到補救的目的。
李敖認為,“不死”思想早在中國人的腦海中根深蒂固,從一些流傳至今的神話故事中就可以窺其一二:“不死的構想,在中國人的思想裏,有著深遠的來龍去脈。傳說裏西王母有不死藥,後羿討了來,自己還沒吃,就給嫦娥偷吃了,演出了嫦娥奔月的故事。證明了為了爭吃不死藥,中國第一場太太離家出走的戲,就這樣構想出來了。”世界上每一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民族的傳說以及神話,通過這些神話故事,完全可以了解到過去的人們如何用神話傳說來解釋自身所處的環境以及對萬物生死寒暑交替等各種生命現象的理解,並通過這些來表現他們對自身災病以及死亡的恐懼,當然,還包括對幸福以及長生的渴望。過去自然環境惡劣,因此,從遠古時代開始,死亡這個問題就一直讓人們耿耿於懷,因為死亡這個自然現象是所有生命體的都會遭遇的。過去的人們沒有辦法完全掌握死亡的真相,於是人們就隻有用各種神話傳說來表現或是建構人類在麵對死亡時應該做出的態度以及方式,並通過這些來解釋自己一定會遇到但卻害怕遇到的事——死亡。古人們通過各種神話傳說來詮釋死亡的現象以及價值,這樣使得他們更深刻地認識到生命的存在意義,換句話說就是通過對“死”的認識來了解生命的目的,也就是“生”是為何。遠古時代的人們通過傳說來表達他們對生與死的看法,因此在許多的古老的神話傳說中充滿了與“死亡”問題有關的題材。我國先秦時期的《山海經》中就記載了許多這種類型的神話故事,比如“誇父之棄杖化為鄧林”、“欽化為大鶚”還有“女娃之化精衛,銜石填海”等各種死卻不亡的變形類神話,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與“不死境物”有關的記載:都廣之野、處於昆侖山中的軒轅之國、不死之山、諸沃之野……這些都是由遠古時代的“生命一體化”觀念發展而來的——“變形神話”以及“不死境物”,這也是遠古時代的人們對於生命意義的一些代表性的看法,表現出人們對於生命不死的渴望與執著。遠古的人們認為人本來就應該不死,這個世界一定有“不死境物”的存在,而人在某些特殊境物下是可以達到長生不死的目的。從宗教方麵來看,早在商周時期,人們就認為人死之後剩下的靈魂將會不死且能化為鬼神等物繼續存在於這個世界上。而且鬼神們也和人一樣有著喜怒哀樂各種情緒,除此之外,鬼神還應該具有福禍人間等人類所沒有的能力,因此人們需要祭祀鬼神,以此來祈福消災,商周時期這種祭祀鬼神的風氣是極為盛行的。到了後來,這種靈魂不死的宗教信仰又盛行於戰國時期的燕齊等地,據《史記·封禪書》記載:“自齊威、宣之時,騶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及秦帝而齊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宋母忌、正伯嬌、充尚、羨門高、最後皆燕人,為方仙道,行解銷化,依於鬼神之事。”這裏的內容是關於一直盛行於燕齊地區的“方仙道”的,看到“形解銷化,依於鬼神之事”這句話就應該知道“靈魂不死”的觀念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存在於人們的信仰之中,開始普遍流行了。聞一多曾經研究過這些問題:“火葬的意義是靈魂因乘火上升而得永生,故古書所載火葬流行的地方,也是‘不死’傳說發生的地方。今甘肅新疆一帶,正是古代羌族的居地,而傳說中的不死民、不死之野、不死山、不死樹、不死藥等,也都在這裏。很可能齊人的不死觀念是當初從西方帶進來的。”他認為“靈魂不死”的觀念是從齊人之原族——西方的羌族那裏傳過來的,羌人認為,人死之後他的靈魂將會到達另一個世界,也就是所謂圓滿的第二世界,人的靈魂將會在那裏永生且享福,但是想要自己的靈魂不死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必須要在死後徹底毀掉自己的肉體,這樣才能完全解放靈魂,因為這種解放靈魂的思想,焚屍火葬的習俗開始產生,之所以會選擇火葬是因為人們認為靈魂會乘火上天從而獲得永生,這種想法與西藏的天葬儀式有點類似,都是要讓肉體消失殆盡(一個是用火燒,一個是靠雄鷹啄食)才能完整地解放靈魂。隻不過前者的靈魂是乘火上天,後者則是通過雄鷹去到另一個世界。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聞一多又引了《呂氏春秋·義賞》中的話:“氐羌之民,其虜也,不憂其係累,而憂其死不焚也。”在“靈魂不死”這個觀念產生之後又產生了許多類似的火解或是兵解“自解”的方法。聞一多又說道:“戰國初年燕齊一帶突然出現了神仙傳說,所謂神仙者,實即因靈魂不死的觀念逐漸具體化而產生出來的想象的或半想象的人物。”聞一多認為我國古代宗教中的“靈魂不死”信仰與神仙思想中的“長生不死”觀念兩者之間有著直接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