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發表《國立安徽第二中學的前途》等三篇關於教育問題的意見,對於中等教育的實施提出大綱。在《歡送安徽教育廳長葉元龍先生履新》中提出,要砥礪教育界的人格,古人雲,師嚴然後道尊。要革除平時的一切形式教育。
△本打算把老母和寡弟媳及侄女等接到四川,但她們總共有十幾口子,高語罕恐怕人川沒有辦法,遂打電報要她們轉到湘西常德,高語罕每月寄點生活費。
7月2日
下午四時,高語罕、鄭學稼等在重慶渡口迎接陳獨秀。高語罕與張恨水、張慧劍、周欽嶽等公宴陳獨秀。張恨水描述陳獨秀“慈祥照人,火候盡除。麵青臒,微有髭,發斑白,身著一舊袍,蕭然步行”。“重慶固多其故交,均若勿聞”,“世態炎涼至此”。
8月1日
國民政府以張群為重慶行營主任。
8月3日
新任重慶行營主任張群到重慶。
△陳獨秀偕妻子潘蘭珍離開重慶到江津。
8月上旬
打電報給胡宗南:“山西探投胡宗南先生鑒:墨公卸卻兼職出川,罕亦豈能獨留?現決計飛港轉菲,重理賣文舊業。人蜀數月,無補時艱,有負知交期許之殷,內疚滋多。國難日亟,麾下其大廈之一木乎?兵戈滿眼,努力珍重!臨電神馳,不盡欲言!弟高語罕叩。”
8月11日
胡宗南複電:“限即到,重慶委員長行營即譯轉高語罕先生肅密:頃聞先生擬作海外之行,彌增悵惘!此間一切亟盼前來指導,擬請大駕即臨西安,俾得親承教益。臨電神馳,佇候賜複。胡宗南叩真亥印。”
8月中旬
胡公冕在胡宗南身邊,也打電報勸語罕過去。
8月14日
電胡宗南婉辭:“急:西安胡宗南軍長鑒:真電奉悉,感激何似?本擬來陝就教,企貢一得。惟一年以來,默察世道人心,迂拙如罕,恐難自效。長安在望,用是躑躅,方命之咎,尚希鑒宥,知念附聞!弟高語罕叩寒。”
△接胡宗南8月13日電報:“重慶委員長行營譯轉高語罕先生肅密:真電討達,宗刻因事赴甘,請駕暫緩來陝,候另電約會晤時間及地點,胡宗南叩元秘。”
8月
寫信辭去參議之職,張群來信挽留。
△克潛自常德來電:老母已因病去世了。時因道途多阻,高語罕未能親自奔喪,彙錢去由弟媳、侄女、妹妹、妹婿為之料理。草草一棺,暫葬常德附近之“河泭”。
9月
覺得自己已垂垂老矣,更加厭惡重慶之喧囂,遂和麗立商議移家江津。分電常德的侄女高曼雲及其母,桂林的侄女王立人趕快來渝團聚。王立人先到了重慶,遂一起搬家到江津。高語罕移家江津的考慮:第一,重慶的生活費用太大,沒有進項;第二,重慶在山岩上,行路不便;第三,安徽教育界許多朋友,因國立安徽中學校址在江津對江德感場,十九都住江津,地勢平坦,頗宜安居。搬家時船到江津碼頭,內心起了震動:為什麼要到江津來呢?果真是來避難的麼?果真應該來此地作寓公麼?吟絕句一首:“眼前一塔壓征輪,住罷山巔又水濱。小立船頭渾不語,笑予何事到江津?”租到合作金庫後院的一間房子。
△安徽旅渝中學籌備好了,教育部命名國立第九中學(即安徽第二中學),任命陳訪先為校長。陳訪先一再函聘麗立去任女校校醫。因為在家接診,來去自由;去學校,則每天來回過河,河水且大,後來就辭去校醫一職。
12月18日
汪精衛投靠日本。
是月
起初住在大西門城內黃荊街。因房東太太脾氣很大,後來搬至大西門外賴家院子找了一處二樓二底。不久,王持華夫婦也搬到賴家院子和高語罕做鄰家。不久,曼雲母女也來了,一家團聚,高語罕感到很快樂。
是年
江津富紳鄧蟬秋捐助延年醫院有一塊地皮,在上麵蓋幾間房子收租,這處房子正對江津中學大門,方便王麗立應診。二太太仍住賴家院子,生活仍由高語罕負擔;曼雲則天天過來,跟著麗立學醫。診所開門,每日收入,頗足敷衍高語罕全家的生活。
是年
送王立人到白沙大學先修班讀書,她的成績各科均列優等,惟因無高中畢業文憑,不能升學,遂爾中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