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二十七年(1938)五十二歲(1 / 2)

1月1日

國民政府免王世傑教育部長,任命陳立夫為教育部長。

1月14日

顧毓琇任教育部政務次長,張道藩為教育部常務次長。

1月15日

南京《新民報》在重慶複刊。

1月25日

重慶行營主任顧祝同到重慶,處理川事。

2月2日

定遠、鳳陽、蚌埠相繼失陷。

2月

《西行漫記》出版發行。

2月14日

胡宗南派車送高語罕到南湖機場。高語罕自鄂飛渝作詩:“今日南湖處女航,萬千心事付蒼茫。奮翼振羽穿雲亂,仰臥低垂入眼忙。東望陰霾須淨掃,西來籌策費商量。書生愧乏匡時略,蜀道艱難未可亡!”重慶行營第二廳廳長葉元龍接機。

2月15日

高語罕拜見顧祝同,葉元龍和第二廳副廳長汪東陪同。

2月17日

顧祝同請吃晚飯,考試院長戴季陶等陪同。戴季陶高談闊論,說了不少古典,談了許多風月,高語罕隻側耳靜聽,一言不發,腦子裏完全為陳述抗戰意見所占據。

2月下旬

顧祝同要高語罕寫一個抗戰書麵意見。高語罕擬了一個抗戰綱領,極力堅定當局抗戰決心與信念,並提出九條意見:一,抗戰政治綱領宜及時宣布;二,政府設官分職,宜為事擇人,勿為人擇事。且用人宜專;用人不專,毋寧棄而不用之為愈也。三,民眾運動之發動,宜求之民眾自身之組織,而保甲之製,非其道也。四,對於民氣宜加培養,對於骨鯁之士,宜加意愛護,磨可以礪廉隅而長民德,以保世滋大也。五,抗日戰爭為革命戰爭,新時代之革命戰爭,必有新的革命軍隊,新的革命幹部,始足完成此偉大之使命。六,中央對於全國軍隊,應不分畛域,待遇平等。七,全國軍官士兵之生活,宜盡可能使之相差到極小限度。八,教育製度宜大加改革,以適應戰時需要。九,政府民族政策似尚未脫舊時之窠臼,極宜改弦易轍。至於戰時政治綱領,共分三大段,第一段說政治的原則;第二段談關於練兵教戰諸端;第三段專談教戰時教育製度及教育方法之改革。

△顧祝同要葉元龍告訴高語罕當行營參議。

3月2日

《申報》出刊香港版。

3月

在燕窩丘租了房子,打電報要王麗立速來。王麗立從長沙乘車到武漢,由武漢坐飛機到重慶。王麗立侄女王立人到桂林進高中讀書。高語罕和王麗立借房東一張舊木床,一張小條桌做寫字台,幾張破椅子。又雇了一個大娘。高語罕打算安心讀書寫作,王麗立準備安心掛牌子行醫。

4月18日

中共中央作出《關於開除張國燾黨籍的決定》。

6月3日

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決議,恢複陳獨秀、張國燾、周恩來、毛澤東、高語罕、葉劍英等二十六人國民黨黨籍。同日,毛澤東、周恩來、林祖涵、吳玉章、董必武、鄧穎超、葉劍英以“國共兩黨雖在政治已告合作,但組織上兩黨關係是否恢複到民國十三年之辦法並未商定”且事前更未通知與征求本黨中央及各人意見,鄭重聲明不予承認。幾經交涉,最後由國民黨中央聲明撤銷此案。

6月6日

皖北日軍自壽縣攻占正陽關。

6月12日

安慶淪陷。

6月21日

國民政府公布,定於7月1日召開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名額為200人。

6月

此時抗戰的烽火已蔓延到東南各省,安徽有一部分淪陷於敵。安徽同鄉來渝的日多,由王葆齋、魯白純、葉元龍諸氏發起組織旅渝同鄉會,高語罕被舉薦為理事之一。高語罕建議兩件事情:(一)組織安徽旅渝中學,收容逃難而來的教職員學生,繼續教學。(二)發行一定期刊物,對外表達安徽人的抗戰情緒;對內介紹中央的抗戰政令於本省各界人民。這兩件事都被大會通過了。

△成立安徽旅渝中學籌備委員會,推陳訪先為主席,高語罕、汪德全、汪少倫、許凝生、吳天植、葉偉珍、鄧季宣為委員,後又續聘萬樹庸、周雲石兩人。陳訪先實際上並不到會,每次開會皆由高語罕代理主席。學校籌備會常在高語罕家開會,所以高語罕被纏住了,王麗立也不能行醫,還要經常為大家準備粗茶淡飯。

△創辦《前線的安徽》,高語罕為主要執筆人。在《前線的安徽》創刊號上發表《民眾總動員問題》,提出三個具體的主張:第一,必須平素為民眾利益而奮鬥的人,才能完成總動員;第二,必須為民眾而奮鬥的團體,即民眾自身自動組織的職業團體,如職工會、農會、商會等才能以動員民眾;第三,必須顧慮到民眾的生活,方能動員民眾,才能完成民眾的總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