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reference_book_ids\":[7155417000821394462,7225560267168418874,7267090248478231593,6867361770747464712,7220723706077645824]}],\"2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start_container_index\":2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quote_content\":\"《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7267077385848097832,6890728374843477006,6838936275928484877,7255203659015785531,7233628637428190242,7257455404240604215,701251799213093993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1月19日
在渝州南岸玄壇廟經舍寫下了《中學作文法》序言:這本小書是從我的《國文作法》(亞東版)、《語體文做法》(現代版)和《作文與人生》(亞東版)脫胎出來的。入蜀以後,一些書業朋友要我把他們拿出來出版,於是我就從三十年起著手改編,中因病和它事耽擱,到今年總算脫稿。我希望它能幫助青年找到一點作文的軌範、讀書的方法和運思的門徑。至能否達到這種目的,隻好讓青年讀者自己去嚐試和批評了!
1月
重慶陪都書店出版《中學作文法》,封麵印有“中學國文補充讀物”。
對照《中學作文法》與《國文作法》(亞東版)、《語體文做法》(現代版)和《作文與人生》(亞東版),可以發現:第一篇兩章完全相同;第二篇第一章“語體文與文言文的生命”改作“語體文與文言文的現狀”;第三篇拆分為兩篇,多出第一章“四字訣”,第三章“多讀新聞雜誌及現代刊物”,第四章“多讀名人書牘”。新增下篇裏將“外國文字的常識”改作“外國語文的修養”;新增一篇“文字的基本形式”;“文字的要素”篇全同;“文字的戒律”篇將戒古典去掉;“文字的質力”和“文字的內容”篇沒有變動。
2月1日
成都《新民報》增出日刊,為4開張,副刊由張慧劍兼任主編,後曾連載高語罕的《九死一生記》。
7月
結束三年枯燥的譯經生活。高語罕對東家李銳的不滿主要有:第一是老板給的薪水隻有他所答應給的三分之一不到;江津的米每老鬥已賣到七萬元左右一石,而他還隻照著兩萬元一石給高語罕薪水,生活已不能支持。第二,他本人那種怪脾氣高語罕不能忍受。他對於婦女的觀念完全是舊約的思想,不把女人當人。他自己討厭女人,看見人家的婦女也十分討厭,王麗立住在這裏,他老大的不高興。第三,他的大兒子完全是猶太人的麵孔。以為一年花這麼多錢來譯經有什麼用?他以為高語罕和光識離開他們便沒有飯吃,對他們當夥計看待,頤指氣使。
高語罕據自己的經驗,華譯聖經最大的缺點有以下幾項:(一)承接詞完全刪去,使整個文字的脈絡脫節。原來希伯來語(舊約)與希臘語(新約)每段每節開頭都有一個“and”,做承接詞。雖然在形式上是千篇一律,實則是照應著上下各式各樣的語氣,而用意不同,在中文,有時可省,有時萬不可省。但舊的華譯本完全刪去,便使譯文喪魂失魄,沒精打采。日譯本隨華譯本,所以隨之而誤。英德譯本皆照原文直譯,高語罕認為是應該的。(二)新舊約的譯名同意異譯或同音異譯的很多。譬如希伯來文的“彌賽亞”,在希臘語就是“基督”,所以舊約的“彌賽亞”,在新約則是“基督”。這在希臘語的譯者是對的,在中文的譯者便不可一書兩解。又如,舊約的“約書亞”是希伯來語,但在新約則譯作“耶穌”,這在希臘語的譯者是對的,但在中譯一語兩譯便不對。(三)語句的錯漏隨在皆有。(四)修辭學的欠缺。舊譯聖經雖然經過了二十八年之久,但在修辭學上,一望而知其不夠。(五)教士對於經典的了解一般來說都不能高明。另外,日譯本新譯新約全用日本口語,較舊譯本好多了,英德譯本亦間有誤處。
高語罕對李銳的評價是:李先生的誌願是有的,但是他的才力、心胸和處理方式根本欠缺。他從一個小學基礎都不健全的文化水準,憑二三十年孜孜不倦的努力,居然深造到如此地步——好幾國的語言學與對於中國文字的了解,在中國一般商業家中自然是個特出的人物。但他對於文字一道,究竟是外行,所以說他才力不夠。公司裏今天殺了一隻雞,總經理吃的是湯,經理吃的雞湯和雞腿,高語罕等職員吃的是雞雜碎。這期間階級分得很清楚,所以高語罕說他心胸不夠。李先生不惟不了解文化人的心理和他們的實際生活,他並且對於一般的實際生活也都不了解。為什麼這樣聰明的人不曉得實際生活呢?原來他既創了他的基礎很鞏固,資本很雄厚的商業機構,他的精力和智慧是異過常人的,但到抗戰軍興,他看見對外貿易難做,便把他的商業全權交給他的兩個兒子和兩個資曆很深的經理,自己宣告退老,享享清福。但是以白手成家的人,雖然退休,他天天還是要問這問那,弄得經理們不得安枕,而少數野心家又礙手礙腳不好出花樣,正在無法應付,剛好碰到高語罕登報找事,便慫恿李銳請高語罕襄助他翻經。這一獻議果然打動了他的心,從此便一心一意不問公司裏的事,他們便好為所欲為。老實說,五十歲以下的人(除卻教徒),就興趣和思想說,合這種條件的,十九皆不願幹這種枯燥無味的(在某種意義上說)工作,除非在生活條件上給以較優的待遇始可。一個人幾經慘淡經營創造了一個事業,及至相當成功以後,他的環境所翼卵的各種分子,便把他當作神聖不可侵犯,於是他的聰明便被四周閉塞住了,再也打不出這個包圍線。外麵的情形,他便隔膜,遂不得不聽他的左右擺不了。因此,他的事業也就終止前進,而他從前所造成的勢力反成了他的前途的阻礙了。國家社會亦複如此,故特表而出之,俾有心人知所鑒戒雲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