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三十六年(1947)六十一歲(1 / 1)

《儒林外史》reference_book_ids\":[7155417000821394462,7225560267168418874,7267090248478231593,6867361770747464712,722072370607764582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4月23日

在南京中央醫院病逝。

△《民主與統一》第33期刊登《悼高語罕先生》:據二十四日南京電,高語罕患胃癌不治,於二十三日晨在此間逝世,享年六十一。語罕先生是五四以來新文化運動的戰士,一直握筆在手,教育人民,為著光明的未來奮鬥。他的著作近二十種,並且十年來在滬渝蓉等地的報紙雜誌中常發表論文,表示他對時局的意見,如他在民國三十四年十月七日所說:“吾人敢正告國人曰,團結談判希望不大,內戰似難避免。即勉強妥協,其為時也亦必至暫。斯言雖苦,卻將成為曆史真理!”(見成都新民報)即為後來的事變完全證實。語罕先生和他的朋友陳獨秀先生一樣,都由於為真理而奮鬥,過的是極困苦的生活。他今天雖然逝世,他的精神繼續活著。凡為人民利益及真理奮鬥的青年,都應以高先生的人格為榜樣,中國才能達到自由與複興。

5月5日

《快活林》第59期刊登《陳立夫哭吊高語罕》:陳立夫先生係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負責黨的最高組織職責。有人說陳氏對於異黨手段非常嚴厲,其實不然,即在一黨專政的時代,陳氏對於異黨的人才,亦非常愛護。如對中共中的著名文化人高語罕就是一例。高語罕本是中國共產黨中的元老人物,雖然他是與陳獨秀一派不像毛澤東所行的是殺人放火政策,但他是國民黨的反對者則是一定的。抗戰時期,因陳氏之招,曾在陳氏任教育部長時曆任要職。高氏在勝利以後,患著很重的胃癌症,在上海住不下去,乃由陳氏接濟,接至南京居住,一切醫藥費用,皆由陳氏一人擔任。高氏寓所為一相當好的洋房。在四月二十三日高氏病死於中央醫院的消息傳出,陳氏立即前往吊唁。雙淚如流,可見二人間之私誼確實深摯。陳氏並與多人發起開追悼會,不久即在京舉行。真是一死一生,交情乃見,陳氏之古道熱腸,為近世所不可多見之人物。

語罕病逝後,家貧如洗,無以為殮。王持華等為之料理喪事,葬於南京南門外花神廟(舊地名花田)。其墓與《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之墓相對,墓碑由王持華求上海大學老校長於右任題寫。

有謂高語罕病重時曾去函請胞妹到南京照顧,不久即在南京病逝。其妹輾轉設法,將高語罕棺木運返故裏安葬。此言不確。高語罕原配夫人魏氏解放前病逝,停屍故居。1954年壽縣發大水,將魏氏屍體衝走。

是年

陳獨秀三子陳鬆年,將陳獨秀棺木遷葬安慶。

解放後

王麗立(王嬰農)改嫁,在上海鬆江居住。1964年去世。

1962年7月7日

包惠僧在給上海革命曆史紀念館籌備處的信中說:“日寇投降後,《新民報》回南京發行,高語罕也跟到南京,仍為《新民報》寫文章,後來病死在南京,葬在距雨花台不遠的中國公墓。”

1980年代

李宗鄴有《悼念高語罕先生》七絕二首:“渡江長夜盼黎明,人海蒼茫霧裏行。五四浪花高百尺,導航燈塔是先生。”“博學能文又健談,江淮革命著先鞭。畢生知己陳獨秀,身後蕭條一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