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的事情往往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社會的,具體則表現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比如處鄰居或交朋友,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所處的環境中都是好人,或者說對自己胃口的人,但是很顯然,這並不可能。現實往往與願望相反,假如周圍住了個惡鄰,這時,我們不管是大發雷霆還是自怨自艾都是無濟於事的,唯有提高自己的修養,將惡劣的外在環境變成促進自己提高的動力,這才是正確的態度。
第十節 如何才能飛得更高
老祖宗說話
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
譯文:蟄伏很久的人,一旦起飛,一定一飛衝天;那些早早開放的花兒,定然也會早早地凋謝。
過來人的故事
一少年問他父親:“像我這樣年紀,能博覽群書的,觀方圓幾十裏,就我一個人罷了,既然如此,我可不可以效仿前人,如甘羅十二歲出任宰相那般去博取個名聲呢?”
父親回答說:“嗯,你的確是非常聰穎,為父當年像你這般大的時候確實不如你,按說你的確有資格出外闖一闖。”
少年聽到父親似乎並不反對,心下竊喜,剛想再說點什麼定要大展宏圖之類的話時,卻聽父親說道:“不過,你可曾做好天下聞名之後的打算?比如說,世人因好奇,紛紛上門拜訪,如此定然沒有閑暇時間,你如何保證自己繼續研習學問?若是不能繼續為學,當你過了少年人的年紀後,不可避免地就會泯然於眾人。世人的好奇心一過,便會將你遺忘,你可曾想過?還有,出名後,既然有人誇耀你,定然也會有人誹謗於你,你可想好如何應對了嗎?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有很多,你都一一做好心理準備了嗎?”
少年頻頻搖頭說:“這些我都沒想過,父親提醒得對,待我考慮一番後應該就沒問題了。”
父親又將少年平日所寫的字帖拿來,與其臨摹的名家名帖放在一起,然後說:“這是你前些日子寫的字,和那些書法大家們比起來,你認為哪一幅更好呢?”
少年毫不猶豫地說:“我不如先賢多矣。”
父親點點頭說:“還算有自知之明,那麼,我問你,若是你現在便去博個名聲,那麼世人是因為你的字天下無雙而知道你,還是因為你年紀小就能寫出尚算不錯的字而知道你呢?”
少年人沉默不言,低頭思考。
父親接著說:“甘羅十二為相,此為天下人皆知,不過,他之後還有什麼值得傳誦的事跡嗎?”
少年依然不語,父親答道:“沒有,除了少年成名之外,再無什麼豐功偉績傳諸後世。他早早地便死去了,世人都說是天妒英才,我卻說是世人妒之少年得誌。人都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你當引以為戒。”
到此時,少年已經被父親說得有些動搖了,遂又問道:“那麼,該在何時去博得名聲呢?”
父親撫了撫自己的胡須說:“自是當你學問圓滿之時,你可知厚積而薄發的含義?”
少年點點頭說:“父親是要我再潛心求學幾年,待到真正學有所成之時示之於眾?”
父親頷首說:“不錯,你可聽說過東晉謝安的故事?他幾十年蟄伏隱居不出,一出則力挽狂瀾,救大廈於將傾,此為不出則已,出則驚人。”
少年的心思被父親說得通透無比,恭敬地做出一副受教的表情:“的確,與其現在早早地去博個小名聲,不如潛心向學,將來一鳴驚人。”
點|睛|智|慧
事物都是有其規律的,長久的蟄伏能夠給自身帶來足夠的積澱與內涵,所謂厚積薄發就是這個道理。越是積累得久,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就越多,那麼將來在成功的道路上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能夠十分從容地解決,就好像一輛汽車,加的油越多,那麼能夠行的路程就越遠。人也是一樣,積累越豐厚,在成功的道路上才能達到更高的高度。
第十一節 人生的藏與露
老祖宗說話
藏不得是拙,露不得是醜。
譯文:藏與露是一門大學問,做人有時當露,有時當藏。
過來人的故事
莊子有一次帶著自己的弟子出行,來到一座山的山腳下,見到一棵大樹,高聳入雲,挺拔筆直,粗壯處可以達到幾百尺,樹冠稠密寬廣,能遮蓋十幾畝地,生長得如此繁茂卻沒有被伐木者砍伐掉,實在是奇跡了。
隨後,一名伐木者到來,見到這棵大樹,仿佛沒看見一樣,徑自就從樹旁走過了。莊子覺得十分奇怪,於是就問伐木者:“這位師傅,這棵樹如此挺拔巨大,為什麼卻不見你去砍伐它呢?”
伐木者看了大樹一眼,搖搖頭說:“這樹其實是一種用處不大的木材,你說拿它來做舟船吧,做出來的船很容易沉底,你說要拿它來做棺材吧,又很容易腐爛,若是用來做器具,也很容易毀壞,用來做門窗,那上麵的樹脂又很難幹,用來做柱子吧,則容易遭蟲咬,這種百無一用的樹木,你說我砍它幹什麼?純粹是白費力氣嘛。”
聽了這解釋,莊子感慨異常,然後對弟子說:“這樹因為把自己無用的地方都展示給世人,於是能夠保全自己,長成這樣參天之狀,這便是藏拙以避險,無用之用,無為之為了。”
弟子若有所思。莊子接著說:“這樹因為顯露在外的是不成材的樣子,所以能夠終其天年,白額的牛,沆瀣的豬,有痔瘡的人,因為顯露在外的缺陷,而不被人用來祭祀河神,從而得養天年。所以我們不要急著將自身的缺點包藏起來,說不定這些缺點能夠成為保全自己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