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輯二 成長的經驗(4)(1 / 3)

西漢時的匡衡便是成名於底層的典型。匡衡家是個普通的務農家庭,在萬惡的舊社會,這處於社會最底層的農民,家中貧寒自然是不用說的,也正是因為家裏窮,當然請不起先生教學了。

不過,作為將來注定要出人頭地的名人,縱使再多艱難,也是可以想辦法克服的。沒錢讀書?匡衡便到處尋找幫工的活計來湊齊讀書的資費。給不起先生禮呈?那就跟著肚裏有點幹貨的親戚學,能學到多少是多少。

這樣左一點右一點的努力,使匡衡逐漸有了自己讀書的能力,這時,親戚肚子裏的東西也被匡衡掏得差不多了。接下來怎麼辦呢?憑著自己賺的那點小錢肯定是招不來那些有大學問的儒師的,既然如此,那就幹脆找書自學吧。

西漢時候,書籍屬於絕對的奢侈品,好的書更是想買都買不到。

這樣的困難也沒有難倒匡衡。自己沒有書,但總有人會有,借來看就是了。要是別人不借呢?那就給那有錢又有書的人打工,不要工錢,隻要看書,這總行了吧!就這樣,匡衡又繼續起了他的學習生涯。

過了幾年,匡衡年齡大了一些,需要扛起家中主要的活計,一天到晚都要在地裏忙活,這樣一來,能夠看書的時間隻有中午歇息時的那一小會兒了。原本一天能看完的書如今往往要十天半個月才能搞定。按這個速度,是別想學什麼東西了,更別說成為理想中的大學問家了。

匡衡毅力非凡,說什麼也要解決看書的問題。想來想去,也隻有晚上多用些功了。但是,燈油也是要錢的。匡衡要在晚上讀書顯然是一個長期事業,家中也沒那麼多閑錢買許多的燈油,這難題不解決,晚上用功的想法不能實現了。

俗話說天無絕人之路,匡衡晚上躺在床上默誦白天看過的書時,偶然發覺牆壁上透過一絲微弱的光芒,一見之下,匡衡有了主意,掏出一把小刀,把牆壁縫隙挖大,借著這透過來的更多的光亮,匡衡孜孜不倦地繼續讀起書來。

很多年以後,匡衡不出所料地成了西漢著名的經學家。由此看來,貧窮果然不是阻人進步的障礙,反而是促人奮進的皮鞭。成名每在窮苦時,此話誠然有理!

與貧困時相反,得意之時則往往是悲劇的開始。戰國時期的淳於髡就以“樂極生悲”的故事勸誡過齊威王。

齊威王原本十分喜歡飲酒,而且沒有節製,常常徹夜飲酒狂歡。有一年,楚軍進攻齊國,齊威王派淳於髡去趙國搬救兵,淳於髡成功搬來了十萬大軍,使得楚軍知難而退。齊威王高興之下,便又要大擺酒宴。在酒席上,齊威王就問淳於髡:“你酒量如何?喝多少才會醉?”

淳於髡早就想勸誡齊威王戒酒,於是回答道:“喝一鬥會醉,喝一石也會醉。”

齊威王一聽,搞不懂是什麼意思,就繼續問淳於髡。淳於髡乘機說道:“各人酒量有不同,但都有個界限,超過這個界限則必醉無疑,醉則會亂了禮節。人在不同的處境中也是一樣,快樂到了極點,必然會發生悲傷的事情,所以,任何事情超過了一定限度,都會走向反麵。”

齊威王聽了淳於髡的解釋後,當即表示接受,此後再不徹夜飲酒了。

點|睛|智|慧

貧窮的出身是天生的,但這並不能成為不如別人的理由,誰家沒有貧寒日,貧寒即是磨礪時。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誰說貧寒是人生的地獄,我說貧寒是誌堅者的天堂。貧寒就像是催人奮進的鞭子,隻有懶惰到無可救藥的人才會懼怕它,而有誌向之人往往便能由此一飛衝天。

世間很多事物是能夠相互轉化的,就好像人自貧寒中能夠轉化為高貴,而得誌時也可能因為過度興奮而變悲哀。

第十五節 有一種睿智叫急流勇退

老祖宗說話

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覓了時了無時。

譯文:現在能停下來的話那麼就停下來吧,若是等到一切都準備好了,也就失去了停下來的機會了。

過來人的故事

三國時的程昱,恐怕在人們腦中的印象並不太深,論知名度,他遠遠不如同時代的郭嘉、荀、諸葛亮、周瑜等,但是,這個人的下場比起當時的大多數人來說,好得太多了,而他能夠善終的原因,其實也不過是懂得急流勇退罷了。

在曹操的謀士集團中,程昱曾經有過榮耀的時刻。在曹操東征徐州之時,他和荀一起,在陳宮、張邈等人叛亂時守住了兗州三城,保住了曹操的大後方;在曹操欲與袁紹結盟之時,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袁紹的虛弱以及曹操的潛力;在劉備投奔曹操之時,他十分睿智地勸曹操殺之,以免以後成為心腹大患。

這些足以證明程昱作為一個頂級謀士的素質,而曹操也對他報以了足夠的嘉獎。兗州三城保衛戰時,曹操為他請封東平相。劉備如程昱所言,殺掉曹操的親信車並隨之舉兵反曹,不久後曹操升程昱為振威將軍。官渡之戰擊敗袁紹後,程昱又被加封為奮武將軍,封安國亭侯。

人往往在擁有很多後渴望擁有更多,而像程昱這樣在曹魏集團中處於穩步上升勢頭的人,或許應該獲得更高的名譽。然而,程昱卻在這個時候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身。

當時是赤壁之戰後不久,曹操被孫劉聯軍打敗,灰頭土臉地逃回了北方,天下進入鼎足之勢,又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中夏漸平。某一日,曹操像是不經意地輕輕撫著程昱的後背感慨地說:“兗州之敗,要是聽了你的話,我也不至於落到今天這個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