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能屈能伸,不逞一時之能(1 / 3)

【梟雄做事之道】

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曹操為了向世人表明自己忠於漢室的決心,寫下了那篇著名的《讓縣自明本誌令》。

在這篇文章中,曹操從自己被舉為孝廉開始寫起,自稱自己年輕時的最大期望是能夠封侯,做到征西將軍,以便將來能夠在墓道上立碑,並題上“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其意思是說自己的誌向雖然遠大,但卻沒有稱帝的野心。

接著,曹操又回顧了自己舉兵討伐董卓,消滅袁紹、劉表,從而平定了天下之亂,自己也已位極人臣,已經遠遠超過了當初的誌向。其言外之意也就是自己不會再有更大的野心了。

隨後,曹操又寫道:“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誌,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假如國家沒有我,那就不知道要有幾個人稱帝,幾個人稱王了。或者別人見我如此兵馬強壯,又向來不相信天命之類的說法,恐怕他們心裏會懷疑我有篡漢的意圖,這樣的胡亂猜疑,讓我時常感到不安。齊桓公和晉文公之所以到今天仍然為人稱道,是因為他們當時盡管勢力強大,但還能夠事奉周朝天子。

【跟曹操學做事】

公元210年,曹操已經統一了我國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政權逐漸鞏固。在這種情況下,有人說他將要篡權自立,或者是他自己要有這種想法,也是很自然的。但是曹操如此用心良苦地寫這篇文章,其用意隻有一個,即表明自己並無異心,隻為王但不稱帝。

曹操對是否稱帝這件事做得非常聰明,他之所以如此做,不想背上亂臣賊子的千古罵名固然是一個因素,但最關鍵的一個原因還在於他當時並不具備稱帝的條件。曹操那時盡管已經取得漢王室的絕對控製權,但他的勢力還是局限於中國北方,而孫權和劉備還在東南、西南虎視眈眈,天下並不太平。如果曹操此時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貿然稱帝,則勢必會在道義上為人所不齒,並成為眾矢之的,而自己卻沒有足夠的實力來應對這種局麵。

再者曹操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他不重虛名,而隻看實利。事實上,在統一北方後,曹操就已經完全控製了漢獻帝,使之成為了自己號令天下的工具,自己行使的是天子的權力,把持了朝廷的一切大權,同時也具備了身為天子才能有的裝束禮儀。此時的曹操稱不稱帝隻是一個名號的問題,他是在以丞相的名義做著皇帝的事,曹操已經成為了實際上的皇帝。

在當時的情況下,不稱帝看起來是一種“示弱”,對曹操來說實則是一個最智慧的選擇。人在現實中處理問題也是一樣的道理,當實力比較弱小時,經不起大的挫折與對手圍攻,因此,如果能在這個階段恰到好處地“示弱”,就能為自己贏得一個相對安靜的生存環境,並專注於自身實力的發展,避免與對手進行硬碰硬的刀兵相見,從而為自己的成長進步贏得寶貴的時間上的緩衝。

牛根生創立蒙牛之初,注冊資金隻有1380萬,全國乳業排名第1116位,這在乳品行業實在是微不足道。而作為其同城競爭對手,同時也是學習對象的伊利,在2000年,其雪糕、冰淇淋和超高溫滅菌奶銷量就已經雄踞全國產銷量第一,奶粉、奶茶粉產銷量也位居全國三甲之列。

對於此時的蒙牛來說,要想在市場上站穩腳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麼出路何在?隻有靠出奇招來製勝,因此,蒙牛並沒有采取企業慣用的“同城相爭”策略,而是采用了“同城相生”策略,想方設法避免與伊利競爭,即以低調求生存。

在2000年前後,蒙牛提出“創內蒙古第二品牌”的口號,因為在伊利這個同城巨頭麵前,蒙牛隻有暫時示人以弱方為上策。蒙牛用300萬元的價格買下了當時在呼和浩特還很少有人重視的戶外廣告牌。在呼和浩特市區道路兩旁一排排的紅色路牌廣告上寫著:“蒙牛乳業,創內蒙古乳業第二品牌”、“向伊利學習,為民族工業爭氣,爭創內蒙古乳業第二品牌!”

另外,由於牛根生實際上是被老東家伊利驅逐出來的,而蒙牛的管理團隊,也幾乎都是從伊利出走的高層管理人員,對任何一個企業來說,這種行為都是“大逆不道”的。伊利為穩定住自己的人馬,防止更大規模的人員流失,當然要采取一定的反擊措施。所以,後來蒙牛在剛剛誕生時,就遭遇到了很多莫名其妙的幹擾與破壞。例如,蒙牛的一些運奶車曾半路被人截住,牛奶也被當場倒掉;蒙牛做的戶外廣告牌,剛樹立起來就被砸壞好幾塊。

麵對外部勢力的威脅與打壓,此時,牛根生的處理策略發揮了作用。他明白:這種事情即使是犯法,蒙牛也很難拿到證據,即使拿到一些證據,以當時蒙牛弱勢的地位,也沒處說理;如果對著幹,就會把矛盾更加激化,甚至斷送了蒙牛的前途。因此,麵對這些莫名的破壞行動,牛根生沒有選擇通過法律手段解決,而是采取了在當時看來較為明智的做法——忍耐。

為了減少衝突和避免不必要的麻煩,為了不搶奪伊利的奶源,同時也為了保護自己,牛根生很快又製定了三個“凡是”政策:第一,凡是伊利等大企業有奶站的地方蒙牛不建奶站;第二,凡是非奶站的牛奶,蒙牛不收;第三,凡是跟伊利收購標準、價格不一致的事,蒙牛不幹。

蒙牛通過這些低調的處理措施,把自己與伊利的利益區隔開,從而避免了直接衝突,也為企業的順利成長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聰明的人善於把劣勢轉化為優勢,壞事轉化為好事,把危機轉化為良機,在實力不足時也能做到自保並發展壯大。而蒙牛創始人牛根生就是像曹操一樣的聰明人。牛根生是一個非常講究策略的人,在創業初期羽翼未豐的時候,甘居第二,這樣既博取了大眾的同情,也麻痹了競爭對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伊利的敵意,而避開了正麵與對手“硬碰硬”的競爭,從而以低調為新生的蒙牛贏得了發展的契機。

所以說,在實力不足以打敗對手時,最好的辦法是不要暴露自己的真實想法,這樣才能為自己贏得一個安定的環境和自我提升的緩衝時間。

【做事金言】

當不清楚別人手裏還有什麼牌的時候,誰都不會不加考慮地輕易出牌。做事也一樣,不要過早亮出自己的底牌。

2.能屈能伸,善於適應

清代名士程允升說:“丈夫之誌,能屈能伸。”放下架子,該屈就屈,能屈能伸,才能更好地適應現實、更好地生存,以屈為伸者方為真英雄。

【梟雄做事之道】

公元195年,曹操被漢獻帝任命為兗州牧。此時的曹操尚沒有自己的地盤,也沒有足夠的實力,因此隻好暫時屈身在兗州這個地方。盡管官職不夠顯赫,但此時的曹操已經在積極籌備起兵。當時的陳留太守張邈對曹操來說是一個關鍵人物,因為他一旦起兵,在軍隊給養及後勤補助方麵就要仰仗張邈的接濟。

正因為如此,曹操為了贏得張邈的好感,還主動接受他的節製,受他指揮。不久後,曹操就隨張邈一起開赴前線,並代行將軍之職,檢驗並積累了自己的統兵才華。

【跟曹操學做事】

曹操的“屈”是為了今後的“伸”,人們看到的也正是這樣一個曹操:他一方麵屈身於兗州,屈身於張邈帳下,受其管轄和節製;一方麵又在積極積蓄自己的力量,為打下自己的一片天地做準備。

所有能夠成就大事的人都一樣,都會經曆人生中的低穀,這時候要懂得“屈身”,這樣才能夠保全自己,為日後的“伸”積蓄力量。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能屈能伸的典故莫過於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了。

春秋時期,位於長江下遊的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戰爭。當時越王勾踐以範蠡為軍師,大敗了吳國軍隊,年老體衰的吳王也因傷重而亡,年輕的夫差被推上了王位。他發誓要消滅越國。經過三年的認真準備後,夫差率領大軍攻伐越國。此戰,吳國一雪前恥,夫差甚至率軍攻到了越國都城會稽附近。

緊急形勢下,越國大夫買通了吳國大臣向夫差極力勸諫,終於讓夫差決定暫時不滅越國,但是條件是越王勾踐要率王後與範蠡入吳為奴。為奴三年後,吳王夫差將勾踐放回了越國。

回到越國後,勾踐每晚就睡在柴草上,並在房梁上吊下一根繩子,繩子一端栓著一隻苦膽,每天醒來,勾踐第一件事就是先嚐一下苦膽,同時捫心自問:“你忘了會稽大敗之辱嗎?”就這樣,二十年如一日,他雷打不動,天天如此。經過十年發展生產,積聚力量,又經過十年練兵,逐漸強大起來的越國終於在公元前473年打敗夫差,滅掉了吳國。

越王勾踐能夠忍常人所不能忍,低聲下氣地在吳國做了三年奴隸,最終迎來了人生新的光明,並徹底洗刷了國恥。試想,要是一些度量不夠大、不懂得“屈伸”之道的人經曆此等奇恥大辱,或許根本就難以忍受,也很可能會因此而引來殺身之禍,更談不上日後的複仇了。

在現實生活中,學會能屈能伸,往往並非人們想象的那麼輕鬆,也並不像逆來順受那樣簡單。要想真正做到能屈能伸,就要克服一切心理障礙,時刻準備低頭,承受委屈、孤獨、淚水甚至是侮辱,因為,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