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一個正值妙齡的少女來到東京帝國酒店做服務員,這也是她進入社會後的第一份工作。她感覺非常激動,因為她將從此處邁出走向社會的第一步。同時,她也暗下決心,一定要做好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爭取一個開門紅。
第一天去上班,她高高興興地去報到,然而讓她大感意外的是,上司分配給她的第一份工作居然是洗廁所,而且要求也是出奇的嚴格,要洗得光潔如新。
洗廁所,可以說這是誰都不願意去做的工作,更何況是這樣一個初出校門、喜歡幹淨的妙齡少女呢?
雖然不情願,但由於是上司交給自己的第一項任務,所以一開始,她還是去嚐試了。而且事先她還一再給自己鼓勁,勸說自己要學會適應。但是,當她真正去麵對那種惡劣的工作環境以及廁所中的穢物時,仍然無法掩飾住內心的惡心與抵觸。這時,她幾乎想到了放棄,然而又不想就這麼輕易就認輸,也不甘心就這樣敗下陣來。
一位酒店內的前輩非常理解她進退兩難的內心感受,因為他也做過同樣的工作。他來到了她的麵前,什麼話也沒說,隻是隨手拿起了抹布,一遍又一遍地擦洗著馬桶。她也知道前輩這是在為自己做示範,於是也就非常耐心地留意著他的一舉一動。很快,馬桶就被擦好了,看上去確實光亮如新,前輩的好心示範與敬業精神打動了她,這時她也明白了這不是上司在故意為難她。
正當她思緒萬千時,她又看到了讓自己震驚不已的一幕:那位前輩居然當著她的麵從馬桶裏舀出一杯水,並且一飲而盡喝了下去,並且看不出任何不情願與勉強的意思。
震驚乃至感動過後,她也徹底想通了:自己必須去適應這種工作,而且還要將它做得更出色,就算今後一輩子洗廁所,那也要做一名全日本最出色的洗廁所的人。
她於是開始振奮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洗廁所的工作中。而且她的工作即使在沒有上級監督的情況下,也能始終以前輩為榜樣,使工作質量達到甚至超過前輩的水平。而且,她也多次喝下自己清洗過的馬桶的水,這既是為了檢驗自己的工作質量,也是為了檢驗自己的自信心。
正是這種對工作的迅速適應以及全身心投入,讓她養成了能屈能伸、一絲不苟的工作精神,並為她漫長的職業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了這種工作精神,在今後的道路中,她就可以去勇敢地迎接所有挑戰、去“屈身”任何惡劣的環境。這位少女也一步步地踏上成功之路。幾十年的光陰很快就過去了,後來她成為了日本政府內閣的主要官員——郵政大臣,她的名字叫野田聖子。
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野田聖子用自己的行動為“能屈能伸”四字賦予了偉大的內涵,因為麵對一般人都會去抵觸的事情,她不僅適應了,屈身去做了,而且還做得非常出色。相信,沒有人會因為她適應了洗廁所這種工作去嘲笑她,相反所有人都會發自內心地對她表示欽佩,並為之喝彩。
能屈能伸,有時不啻於一場嚴峻的考驗。在考驗麵前,如果選擇了退縮,個人將難以得到成長;而如果去勇敢地接受挑戰,那麼人的適應能力及境界也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一如上述例子中的野田聖子。
不得不承認,這種能屈能伸、善於適應的人,才是真英雄!
【做事金言】
現實中, 能屈能伸者往往更容易去適應環境及變化,這是一種能力的表現,也是具備較強競爭力的一種外在展示。
3.掌握好進退妥協的尺度
《做事必須懂得的進退哲理》一書中寫道:“能進,不失為勇;而退,則更顯示出智慧的一麵。其實,退是一種謀略,是一種交換,更是一種維係生存的手段。退能保身,退能成事,退是大勇,更是大智。真正的英雄,能進能退,進退自如,於是不敗!隻退不進,是懦夫;隻進不退,是莽夫。進退得當,才能從容麵對成敗,瀟灑成就人生。”懂得進退之道,才能將事做好。
【梟雄做事之道】
曹操參與鎮壓潁川的黃巾軍後,被任命為濟南國相。任職期間,曹操大刀闊斧地進行了多項革新,懲治貪官,搗毀淫祠,在當地獲得了良好的口碑,卓著的政績讓曹操的仕途隱隱有逐漸上升之勢。
與卓著政績相對應的是,曹操的“過激”言行也得罪了一些當朝權貴,並損害了地方豪強的利益,這些人已經對曹操恨之入骨,並在找機會進行報複。
精明的曹操也意識到了這一層危險,但是他又不願意為了迎合權貴而改變自己的做事原則,同時他也擔心再繼續強勢下去,會為自己乃至家人帶來不測。於是,經過深思熟慮,曹操決定辭去濟南國相的職務,並請求朝廷讓自己回宮中值宿,實際上是想從以前的是非位置上急流勇退。
然而,那些朝中權貴卻試圖將曹操調任東郡太守,這是一個和濟南國相同等重要的職位,曹操深知其中利害關係,因此托病予以拒絕。後來,朝廷又任命他為議郎,但曹操同樣托病沒有赴任,而是告病回歸鄉裏。
回到家鄉後,曹操常常“築室城外,春夏習讀書傳,秋冬弋獵,以自娛樂”。就這樣,曹操在家中韜光養晦了一年左右,但他卻時刻關注外部時局的發展。後來,由於黃巾軍餘眾起事不斷,朝廷為了鎮壓起義軍、維護統治,成立了一支新軍,並設置八名校尉作為統領。當時被選中做校尉統領的有宦官騫碩、武官袁紹,而正賦閑在家的曹操也是人選之一。曹操得知這一消息後,終於決定不再退隱,立馬進京赴任。
【跟曹操學做事】
何時該進,何時該退,曹操拿捏得非常到位,預知到危險後,果斷退隱;而當朝廷給出的官職砝碼達到自己的要求時,又果斷出山。對進退之道的精準掌握,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曹操。
漫漫人生路,退一步、等一等,不過是歇歇腳,為走得更遠做準備,低一低頭,更是為了下一步抬得更高而蓄勢。
幾個學生在牆上畫了一幅龍虎鬥圖,請老師評鑒。
“畫得很好,但沒有把握好龍與虎的特性。”老師說道,“龍在攻擊之前,頭必須向後退縮;虎要上撲時,頭必須向下壓低。龍頸向後的屈度越大,虎頭越貼近地麵,它們也就能衝得更快,跳得更高。”
“老師真是一語道破其中玄機!”學生們心領神會。其中一位又看了牆上的畫一眼,繼續說:“我們不僅將龍頭畫得太向前,虎頭也太高了,難怪總覺得動感不足。”
“為人處事,道理也是一樣。”老師進一步說,“退後一步,才能衝得更遠;反省一下,才能爬得更高。”
趨利而動,進也;避害而行,退也。趨利避害是進退之道的現實反應,也是人之常情。這一點,在曆史上被運用得尤其廣泛。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出擊祈山,打敗了曹真之後,並沒有乘勝追擊,而是急令全軍拔寨撤退。諸葛亮的這一命令讓長史楊儀大惑不解。
他來問諸葛亮:“目前我軍大勝,而魏軍銳氣大挫,正是一鼓作氣,全殲魏軍的大好時機,丞相為什麼要退兵呢?”諸葛亮解釋道:“我軍糧草短缺,利在速戰速決。曹真初戰失利,據險固守,這對我們就很不利了。倘若魏軍又在這時出奇兵切斷我軍糧道,那我們就陷入兩難境地,想安然撤回可就難了。因此,我們要乘曹真剛敗,不敢輕易出擊的時機,出其不意地退兵。”於是,蜀軍立即撤退,而等曹真得知這一情報時,蜀軍已經成功撤出兩天了。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絕不做無謂的糾纏與犧牲,這就是諸葛亮統軍中的進退之道。這種靈活的作戰方式,也確實能夠在最大限度上消滅敵人,保存自己。
關於進退之道的最著名的案例莫過於春秋時晉楚交戰,晉文公重耳退避三舍的典故。
晉公子重耳(晉文公)逃亡在楚國時,楚王問他將來怎樣報答自己。重耳說,如果將來晉楚交兵,自己就“退避三舍”。以後晉楚在城濮交戰,晉文公果然履行了自己當初的諾言而“退避三舍”,將軍隊後撤九十裏。
在很多人看來,晉文公的這一舉動有些迂腐,是在拿士兵的性命開玩笑,然而事實上,“退避三舍”卻發揮了諸多積極效應。首先晉文公履行了自己的承諾,占領了道義製高點。其次退後也避開了楚軍鋒芒,達到了鬆懈楚軍士氣的目的。正如晉國卿狐偃所分析的那樣:“我們退避三舍,不隻是昭示信義於天下。假若我們退兵,楚國也退,那兩國就可以講和;如果我們後退,楚軍還追上來,那就是他們無理。這樣,我們的士卒就會理直氣壯,趨於國家大義,努力作戰。楚軍若是自高自大,兩軍交戰時對我們就有利。”
懂取舍,知進退,方能立於不敗之地,成就不平凡的事業。進退之間,往往能夠彰顯人生智慧,怎樣進,怎樣退,這是一種手段;什麼時候該進,什麼時候該退,這是一種分寸。進退是一種處世的哲學,也是一種做人做事的藝術。無論是在軍事上,還是當今的官場上、職場上、商場上、情場上……我們都需要明白進退之道。
然而,現實中很多人卻把握不好進退的度,特別是在退讓時,他們隻知道一味妥協、一味退讓,而失去了自己的做事原則,甚至給自己的事業和人生帶來了無法彌補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