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84967209991,7257453146853608507,7023706537877064711,7078184356296002568,7233628637570796605,7229640720594766906,7220732984595319869,689072837067014452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演講與口才是曆史的寵兒。

古希臘演講大師德摩斯第尼認為:“雄辯的口才,比準確的子彈更有力;彈無虛發的子彈,敵不過銳利如刀的辯才。”春秋戰國時期,演講風氣盛況空前,像孔子、孟子、蘇秦、張儀,等等,都是能言善辯、才學出眾的人物,實際上也都是一些很了不起的演說家。讀過先秦文學的人都知道,那一篇篇流傳於世的文章,就是這些演講家的演說詞或狡辯詞。

您眼前這本口才書,將帶領您換個角度看《三國演義》,換個角度淘盡天下英雄!看三國,有人看關羽耍大刀,有人看張飛耍長矛,有人看呂布戲貂蟬,有人看周瑜燒赤壁,有人看曹操令諸侯,有人看司馬吃三國……唯獨諸葛亮,隻有一把鵝毛扇,隻憑一張嘴,卻從頭到尾都是故事的主角。因此,也有人說看三國,隻是為了看一個人——諸葛亮,看他那神鬼莫測的智謀,看他那揮灑自如的風度,也看他那縱橫捭闔的人生。

劉備三顧茅廬後第一次見諸葛亮時,算得上是對他的第一次麵試。諸葛亮以完美的口才分析了當前的天下形勢:曹操不可與之爭鋒,孫權應用為援,荊州、益州應取。這番麵試演講,即聞名天下的隆中對。如此的口才,說出了一番長篇大論的完美的對策,讓劉備避席拱手謝曰:“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

曹操百萬雄兵壓境時,孫權的文臣武將分為投降派和主戰派。劉備要想聯孫抗曹,不說服這些整天在孫權耳邊散布曹操威脅論、曹兵不可戰勝論、降曹自保的一班文臣謀士是不行的。但要說服這些滿腹經綸的人物,也絕非是一件易事!主張聯劉抗曹的魯肅引諸葛亮見了東吳的這群謀士,諸葛亮以完美的口才分別反駁了張昭、虞翻、步騭、薛綜、陸績、嚴峻、程秉等人的問難,以致“眾人見孔明對答如流,盡皆失色”。從此,諸葛亮舌戰群儒家喻戶曉。

諸葛亮在說服孫權聯劉抗曹時,很聰明地抓住了孫權一向以英雄自居的心理,使用了言語激將法。孫權被諸葛亮的一番話激勵得熱血沸騰,當即表態,與劉備聯合起來抗擊曹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