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猶豫不決的周瑜,諸葛亮先順著周瑜的話,說他投降是對的,然後建議他把大小二喬送給曹操。把周瑜氣個半死,而諸葛亮還佯作惶恐之狀曰:“亮實不知。失口亂言,死罪!死罪!”

周瑜死後,諸葛亮到柴桑口吊喪,讀了一篇祭文,讀完還伏地大哭,淚如湧泉,哀慟不已,使得眾將相謂曰:“人盡道公瑾與孔明不睦,今觀其祭奠之情,人皆虛言也。”魯肅見孔明如此悲切,亦為感傷,自思曰:“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 周瑜死了還得不到同情!

諸葛亮勸劉備稱王,言辭雖然很短,但卻讓劉備覺得推辭不過,好像非得答應不可。諸葛亮後又勸劉備登基,不僅表現了其直抵人心的完美口才,也表現了他體察入微的心理洞察能力。今天的經理人若能把這些精妙之處應用於董事會上的騰挪轉和,想必是大有裨益的。

最能體現諸葛亮“三寸之舌,強於百萬雄兵;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的是罵死王朗。試想兩軍對壘,活生生把一個人罵死,這就是天才演說家呀!王朗一開始還大笑,聽到後來竟“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

一部三國,書生諸葛亮成大事靠的是說話的功夫,他的大謀小計都憑借他的口才得以實現,因此有句歇後語叫“諸葛亮下江東——全憑一張嘴”。

的確如此,諸葛亮的口才不是一般的好,而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成為後世幾千年學習的對象和能言善辯者的楷模。

當代的我們,處於現代社會,隨著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口才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公關談判需要口才,調解矛盾需要口才,表現自我需要口才,就連討價還價也需要口才,口才已經深入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已經是生存的一項重要本領。如果可以不動幹戈,以口謀勝,相信很多人會選擇動動嘴皮子,而不是絞盡腦汁!

因此,在為人處世、謀生求利時,我們需要練成一套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本領,不僅要會說直話,也要會說隱語;不僅要會說硬話,也要會說軟語;不僅要會講實話,也要會說趣話;不僅要會說正話,也要會說反話。一個既能言善辯又修養高雅的人,在生活中會如魚得水,事事如意!

曾有人說,諸葛亮是中國人練就口才的活教材。的確,諸葛亮的說話藝術是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大智慧和真功夫,隻要多加體會、多加品味和練習,我們現代人也能像他一樣成就一番事業、留下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