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對付心存挑釁的人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毫無防備地遇到一些人,他們生性喜歡挑釁,而你又不想與他發生爭執,這時候,你該怎樣說話才能既不激怒對方,又堅持自己的立場呢?這就需要好好斟酌了。
我們不妨看看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前往東吳舌戰群儒中麵對東吳一名士的責難時為自己所作的辯解。
那位名士說:“你所說的話,都是強詞奪理,無中生有,都不是正經的理論,就不要再多說了。現在請問你學的是什麼樣的理論?”
諸葛亮說:“隻知道按照書上所說的摘抄文章,拚湊句子,那隻不過是一些不知變通的酸儒的學習方法,像這樣的人怎麼能夠去治理百姓,安邦治國呢?自古以來的名人賢士,比如像前朝的伊尹在莘地耕田,薑子牙在渭水釣魚,還有張良、陳平、鄧禹、耿翕這樣的名士,都有安邦治國的才能,也沒有人去追究他們究竟學的是什麼樣的理論。(像這樣的名士)怎麼會效仿那些不知變通的書生,徘徊於筆墨紙硯之間,隻知道舞文弄墨而已?”
諸葛亮在麵對這個所謂的名士的挑釁時,顯然並沒有驚慌失措,而是沉著冷靜地巧妙應對。他在麵對那位名士的責問時,針對他所依據的所謂“正經理論”,進行了有力的反駁,采用了把其所依靠的“牆壁”推倒,從而使對方無法在言論上立足的策略,使對方自知理屈,無法辯駁。
跟諸葛亮學說話
跟他人爭論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確實對自己的前程、事業乃至生活起不到任何促進作用,所以卡耐基把“避免與他人爭論”作為贏得別人好感的談話原則。但是,生活中總是不可避免地遇到那麼一小撮喜歡拿別人尋開心的人。在麵對這種人時,不妨暫時切換你的交際理念,對他們的言語冒犯,不能一味地生悶氣,要知道,他們往往是借你的“氣”而助長自己的氣焰,從而激怒你,讓你亂了分寸,然後戰勝你,應該像諸葛亮舌戰群儒一樣“談笑間灰飛煙滅”,在不動聲色間讓對方偃旗息鼓。
查爾斯?蘭姆是英國著名文學家,有一次他在做公眾演講時,台下有一些人故意搗亂——他們發出噓噓的怪聲。這樣一來,會場出現了紛亂。
蘭姆高聲對聽眾說道:“大家都知道,隻有三種東西發出噓噓聲:蛇、鷲鳥、傻子。剛才的聲音來自何方?可不可以讓大家見識一下?”
這麼一來,會場頓時恢複安靜。
蘭姆通過給噓噓發聲的來源限定範圍,然後站在聽眾的立場要求那些擾亂會場秩序的人自覺收斂,明顯打擊了對方的囂張氣焰,令他們再也不敢拋頭露麵、故意搗亂。
除了這種明顯的言語冒犯方式,有時你還會遇到一些很棘手的問題。比如,有時提問者的動機是想利用一個棘手問題讓你出洋相,甚至引誘你進入一個圈套。這個時候,你必須小心應對,方能不陷入對方的圈套。
一般來說,心存挑釁的人都是有備而來,或是對自己的條件估計得比較充分,有信心戰勝你。他的談鋒一般是指向一個地方,對你的要害部位實行“重點攻擊”,你一旦應對不佳,就會從一開始就陷入被動境地。
在這種情況下,你該如何應對呢?對付的辦法有多種,根據情況的不同你可以加以選擇。
(1)後發製人
這是使自己能站穩腳跟的最有效辦法。每個人也許都有這種經驗:先把拳頭縮回來,積蓄到一定程度,看準了對方的弱點,再猛烈地打過去,要打得準,還要打得狠。
後發製人一般在以下兩種情況下施行,最為有效:第一種情況:當對方到了已經不能自圓其說的時候。
咄咄逼人者往往在剛開始時鋒芒畢露。也許你根本找不到他的破綻,但是,你應該抱著這麼一種觀念,他總有不攻自破的時候,總是有軟弱的地方,隻是你還沒發現而已。你需要做的往往是等待時機,一旦其鋒芒收斂,想做喘息、補充的時候,你的機會就來了。
第二種情況:當對方已是山窮水盡的時候。
當對方已經把要進攻的全部進攻完畢,把要打擊你的部位打擊完畢,而後發現,他連你的“傷口”部位都還沒有找到,其鋒芒所指,無非是微不足道的小錯誤,或者其打擊的部位亦不全麵,從本質上動搖不了你的根本,這就是所謂的“山窮水盡”。他技窮之時,也是你反守為攻的開始。
(2)針鋒相對
針鋒相對即是以和對方同樣的火力,向對方進攻。對方提供什麼問題,你就給予十分肯定或否定的回答,絲毫不退讓,一點也不拖遝,也不拖泥帶水,使對方無機可乘。
(3)假裝退卻,巧設陷阱
假如對方的問話是你所必須回答的,而又要對方跟著你的思路走,你可以假裝在某一方麵退卻,待對方乘機逼過來,你就可以把他帶遠了,待他完全進入圈套,然後再回過頭來對他反擊。
(4)抓住一點,絲毫不讓
對方話鋒強烈,火藥味兒濃,你又無法反擊,他提出的重大問題,你無法一一回答,這種情況下你怎麼辦?迅速找到他談話內容中的一個小漏洞,即使再微不足道也無所謂,可以把這一點無限擴大,使其不能再充分展開其他方麵的進攻。你可以在這一點上來回與他周旋,並迅速地想出應付其他問題的辦法。
(5)顧左右而言他
顧左右而言他是當你理虧時,被對方逼到了死角,而又實在不想丟麵子,就可以亂纏一番,把沒有理的說成有理的,把本來不相幹的事物聯係在一起,說成是很有聯係的事物,把不可能解決的、不好解決的問題與你的問題扯在一起,以應付對方的連續進攻。
顧左右而言他是一種不得已的辦法,在某種程度上,是不正當的,但卻也不失為一種自我保護的方法,特別是當對方欺人太甚、絲毫不留情麵的時候。另外,用這種辦法,可以先拖住對方,以便有時間考慮真正應付的辦法。
(6)把球踢給對方
這是談話中要運用的一個很普遍、很實用的技巧。當對方的問題很難回答、問的角度很刁,你回答肯定、否定都可能出差錯時,那就不要回答,把問題再還給對方,從哪個地方踢來的球,再踢回到那兒,將對方一軍。比如,有一個國王故意問阿凡提:“人人都說你聰明,不知道是真是假。如果你能數清天上有多少顆星星,我就承認你很聰明。”阿凡提說:“如果你能告訴我我騎的毛驢有多少根毛,我就告訴你天上有多少顆星星。”
(7)打擦邊球
打擦邊球的技巧就是給予對方一個模棱兩可的回答,好像打乒乓球時的擦邊球,似乎球出台了,但一個回旋,球又擦邊上了台。麵對咄咄逼人的追問,你就還一個擦邊球式的回答,看起來與對方的問題不相幹,幾乎沒有回答他的追問,但又確實與此有關,使對方不能對你進行無理的指責。
總之,對付心存挑釁的人時,不要心存畏懼,“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方可立於不敗之地。
有的放矢,直言透徹
當麵對領導責難的時候,急於辯解往往適得其反。人在氣急敗壞時很難理性思考,這時候,最好的辦法是換位思考,平心靜氣地從為領導著想的角度解釋自己的做法,讓領導安心,等領導平靜下來,再去溝通。
在劉備被曹操追殺得幾乎無路可逃的時候,諸葛亮卻先帶兵到了江夏,當劉備一遇上諸葛亮,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怨氣。為了消除劉備的怨氣,諸葛亮向劉備解釋了自己先行一步的真實原因。
諸葛亮說:“我自從到了江夏,先讓關羽從漢津登陸,想必現在他已經攻下了漢津,所以就特地請劉公子(劉琦)前來接應你。我去夏口,帶領所有的兵馬前來幫助你。夏口地勢險要,並且存有不少的物資和糧食,可以長久地堅守下去,所以就請主公你先到夏口駐紮部隊以及休養。劉公子自己先回江夏,整頓好戰船,準備好作戰的兵馬器械,駐守江夏,與你互相響應。這樣的部署可以抵擋曹操的進攻。如果一起駐紮江夏,反而因為缺乏互相響應而顯得勢力孤單。”劉備聽後非常高興。
諸葛亮在麵對自己想要扶持的劉備時,並沒有長篇大論地講述自己的長遠戰略眼光,因為他知道這個時候劉備被曹操追殺得驚魂未定,最重要的是先讓其穩下心來,沉住氣,然後才能渡過眼前的劫難。於是,諸葛亮簡練、明了地闡述了自己的做法及目的。由於諸葛亮的口才和因人而異的說服方法,劉備聽了以後,很快就由驚弓之鳥再度變成了高高在上的“主公”,不但安心了,而且“非常高興”。
跟諸葛亮學說話
萬事萬物之間都有一環扣一環的複雜的聯係。在論辯之中,深入地揭示事物之間的必然內在聯係,將前後論辯過程密切地串聯在一起,使自己的論辯言辭具有嚴密的邏輯性與雄辯的說服力。擅長運用這種連鎖緊扣方法,能極大地表現一個人的聰明才智。
有一次,一個英國記者對周恩來總理說:“一個國家向外擴張是由於人口過多。”
周總理馬上反駁道:“我不讚同這種看法,英國的人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是4500萬,不算太多。但是,英國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曾經是‘日不落’的殖民帝國。美國的麵積略小於中國,而美國的人口還不及中國的1\/3,但是美國的軍事基地遍布全球,美國的海外駐軍150萬。中國人口雖多,但是沒有一兵一卒駐在外國的領土上,更沒有在外國建立軍事基地。可見一個國家是否向外擴張,並不決定於它的人口多少,而決定於它的社會製度。”
麵對周總理的駁論,那位英國記者隻好放棄自己的觀點。
連鎖緊扣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連鎖分離式,即以一係列的環環相扣的條件命題為前提,通過肯定第一個條件命題的條件而得出肯定後一個條件命題後件的結論的論辯形式;二是連鎖拒取式,即以一係列的環環相扣的條件命題為前提,通過否定後一個條件命題後件而得出否定第一個條件命題前件的論辯方式。
漢朝時,黃霸為潁川郡的郡守,他剛到任就有兩個婦女為爭奪一個小男孩吵著到官府告狀來了。黃霸派人抱了那個孩子放在坪院中間,對兩個婦女說:“你們搶吧,誰搶著這個孩子,他就歸誰。”
那兩個婦女都沒命地撲向孩子,一個抱著孩子的腰,一個抱著孩子的腿,果真搶了起來。孩子哪受得了這番折騰呢?於是就哇哇大哭起來。孩子一哭,一個婦女就鬆了手,也跟著哭了起來。
黃霸指著奪到孩子的婦女說:“這孩子不是你的,你怎麼賴人家的孩子?”她卻分辯說:“你明明說誰搶到了孩子,孩子就是誰的,我搶到了孩子,怎麼又說不是我的呢?”
黃霸厲聲喝道:“如果這孩子真是你的,你是孩子的母親,你就會心疼孩子;如果你心疼孩子,你就會怕孩子受傷;如果你怕孩子受傷,你就不會咬牙切齒地搶孩子而不撒手。現在你死命地拖搶孩子,可見這孩子不是你的!”
黃霸在與這一婦女的論辯中,使用了連鎖拒取式,通過否定最後一個條件命題的後件“你死命地搶抱孩子”,得出否定第一個條件命題的前件的結論——“這孩子不是你的。”黃霸的論辯有著不容置疑的說服力。
直話直說,開門見山
當你麵臨非常困難的一種處境時,你的這句話怎麼說,可能是致命的,也可能是保命的,就看你的口才了。這個時候,怎麼說才能不陷自己於困境,同時又圓滿地回答了對方的問題呢?這是你在社交中遇到的一個實質性的難題,也可能是你人生中的一次嚴峻考驗。
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曾受命說服諸葛亮投奔東吳效力,在勸說時,諸葛瑾提到了兄弟之情,希望能打動諸葛亮。看看諸葛亮這時是怎麼回答他哥哥的。
諸葛亮說:“我既然輔佐了劉備,就要以公事為重,然後才能顧及自己的私事。公事如果沒有處理完畢,就不能談到自己的私事,希望兄長能夠原諒!”
在這裏,諸葛亮就沒有繞更多的彎,因為他麵對的是自己的同胞兄長,沒有繞彎的必要;同時,這樣直話直說,也很明白地告訴了兄長自己的立場,讓兄長徹底死了勸說自己轉投東吳的那份心。
跟諸葛亮學說話
有些時候,在原則性問題麵前,在大是大非麵前,應當直話直說,容不得半點拐彎抹角,來不得半點折扣。
漢高祖劉邦知道韓信已被呂後殺掉,又高興又憐惜,問呂後:“韓信臨死時說過什麼話?”呂後說:“他悔恨沒有采納蒯通的計策。”高祖說:“這個蒯通是齊地的辯士。”於是,他就下令齊王逮捕蒯通。
蒯通被押到,高祖問他:“是你教淮陰侯(韓信)謀反的嗎?”蒯通回答說:“是的,我一再地指教過他。那小子不用我的策略,所以使自己在這裏遭到滅三族的大禍。假若那小子采納了我的計策,陛下怎麼能夠抓住他而且滅他的族呢?!”高祖惱怒地說:“烹了他!”蒯通說:“唉,烹我冤枉啊!”高祖說:“你教韓信反叛我,有什麼冤枉的?”蒯通回答說:“秦朝的法紀失效,山東大亂,異姓諸侯起義,英雄豪傑鳥鵲般地彙集起來。盜蹠的狗吠咬堯,堯並非不仁,狗照例要咬不是它主子的人。那時節,我唯獨眼中有韓信,沒有陛下呀。再說那時天下擁有精兵銳將想幹陛下所幹的事的人很多,他們沒有如願,隻是因為力量不夠罷了。這些人可以全部烹掉麼?”高祖說:“放了他。”於是免了蒯通的罪。
蒯通教韓信謀反的事,發生在垓下之戰後,消滅了楚霸王項羽,韓信統兵攻占齊國七十餘城,占領山東、河北大片土地。當時天下大局已定,漢家兵權大半掌握在韓信手中。應該說蒯通選擇的時機是恰當的。然而,在封建社會中,並非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成就一統天下的帝業的。韓信的猶豫不決就說明了這一點,而他的臨終之言又險些葬送了一位謀士的性命。麵對劉邦的責問,蒯通沒有抵賴,不僅全部認賬,還繼續推論:“韓信如果聽了我的話,哪裏會死在你的手裏!”此論如火上澆油,以致劉邦要“烹他”,他大歎一聲,直呼“冤枉”。劉邦反駁他,他就用十分坦率的直言進行自我辯護,“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當是之時,臣唯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這是為什麼要替韓信出謀劃策的原因,也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且天下精銳持鋒欲為陛下所為者甚眾,顧力不能耳,又可盡烹之耶”,說的是秦末的史實,並由此委婉地表達了受烹的冤枉。可以說站在曆史主義立場上的蒯通,有恃無恐,理直氣壯。從尊重曆史的角度立論,自我辯護,蒯通逃脫了被烹的命運。
由此可見,直言辯護應選準恰當的角度來說服對方,方能收到好的效果。不要害怕針鋒相對產生衝突,直麵矛盾,方能妥善解決問題。
反客為主,占據主動
在某些場合,你可能會遇上這樣的情形:那就是你為客方,但形勢所逼你不得不成為主方才能占據主動,這時,你該怎麼說話呢?也許有的人會強詞奪理,認為咄咄逼人就是最好的原則,其實,這樣做是極其錯誤的。你這樣很容易給人留下外強中幹的印象,這對你社交活動的影響是負麵遠遠大於正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