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在這樣的場合下如何說話才會反客為主呢?這也是口才學中的難點之一。
諸葛亮孤身一人出使東吳,在東吳的宮廷之上舌戰群儒,其中有一段話是對東吳的名士薛綜說的。
薛綜問:“(你認為)曹操是個什麼樣的人?”
諸葛亮說:“曹操是漢朝的竊國奸賊,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你又何必再問我?”
薛綜說:“你的話錯了。漢朝傳承至今,它的氣數已盡。現在曹操已經擁有天下的三分之二,且(在他的治理下)人民都心甘情願地歸附於他。而劉備卻不能夠識別大勢所趨,(拿自己微不足道的兵力)強行與曹操爭奪天下,就如同拿一個雞蛋去與石頭相碰,又怎麼能夠不失敗呢?”
諸葛亮厲聲說道:“你又怎麼能夠說出這樣無父無君的荒謬話呢?每一個人生於天地間,應該以忠誠孝道作為立身活命的根本。你既然作為漢朝的臣子,如果看到有對漢朝不忠誠的人,就應該立誓去消滅他。曹操的家族世代都是拿著漢朝的俸祿,不去想怎麼報效漢朝,反而懷著造反作亂的心思,這也是天下人都恨他的原因。你現在卻說天數應驗在他的身上,真是一個無父無君的人啊!我(這樣的人)不願意與你這樣的人說話,請你不要再說(這樣的無父無君的話)了!”
在這裏,諸葛亮需要在極其不利的情況下扭轉局勢(一人對眾人),進而掃清他最終說服孫權的障礙。形勢逼使他不得不迅速解決戰鬥,在對方的地麵上反客為主,占據主動,於是他采用了“厲聲”(請注意,這裏的“厲聲”不是強詞奪理,而是以雄辯為依靠的,這一點很重要)說話的方式。這是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同時也是對對方可笑立場的一種堅決反擊,表達了自己決不投降的態度,給東吳各位謀士一種強烈的震撼,讓他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主張是否站得住腳。說話時能得到這樣一種結果,這就是一種很大程度上的勝利!
跟諸葛亮學說話
反客為主的原意是:客人反過來成為主人,比喻變被動為主動。在兩個人或一人對多人的辯論賽中,主辯者處於被動是賽場上非常常見的,一旦把握不好,往往就是他敗北的先兆。辯論中的反客為主,通俗地說,就是在辯論中變被動為主動。這裏僅以技法理論結合對實際辯例的分析,介紹幾種反客為主的技巧。
(1)借力打力
武俠小說中有一招數叫“借力打力”,是說內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對方攻擊之力反擊對方。這種方法也可以運用到辯論中來。例如,在一場關於“知難行易”的辯論中,有這麼一個回合:正方:對啊!那些人正是因為上了刑場死到臨頭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嚴,可謂“知難”哪,對方辯友!(熱烈掌聲)當對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難”的事實論證知易行難時,正方馬上轉而化之從“知法不易”的角度強化己方觀點,給對方以有力的回擊,扭轉了被動局勢。
這裏,正方之所以能借反方的例證反治其身,是因為他有一係列並沒有表現在口頭上的、重新解釋字詞的理論作為堅強的後盾:辯題中的“知”,不僅僅是知道的“知”,更應該是建立在人類理性基礎上的“知”;守法並不難,作為一個行為過程,殺人也不難,但是要懂得保持人的理性,克製內心滋生出的惡毒的殺人欲望卻是很難。這樣,正方借助“知難”和“行易”的攻擊之力,有效地回擊了反方,使反方構建在“知”和“行”淺表層麵上的立論框架崩潰了。
(2)移花接木
剔除對方論據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換上於己方有利的觀點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兩撥千斤”的奇效。這裏把這一技法喻名為“移花接木”。例如在“知難行易”的辯論中曾出現過如下一幕:反方:古人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是說蜀道難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難,孫行者為什麼不叫孫知者?
正方:孫大聖的小名是叫孫行者,可對方辯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孫悟空,“悟”是不是“知”?
這是一個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辯例。反方的例證看似有板有眼,實際上有些牽強附會。以“孫行者為什麼不叫孫知者”為論據,雖然是一種近乎強詞奪理的主動,但畢竟在氣勢上占據了上風。正方敏銳地發現了對方論據的片麵性,果斷地從“孫悟空”這一麵著手,以“悟”就是“知”反詰對方,使對方提出的關於“孫大聖”的引證成為抱薪救火——最終惹火燒身。
(3)順水推舟
表麵上認同對方觀點,順應對方的邏輯進行推導,並在推導中根據己方需要,設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礙,使對方觀點在所增設的條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與對方觀點截然相反的結論。例如,在“愚公應該移山還是應該搬家”的辯論中:反方:……我們要請教對方辯友,愚公搬家解決了困難,保護了資源,節省了人力、財力,這究竟有什麼不應該?
正方:愚公搬家不失為一種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可愚公所處的地方連門都難出去,家又怎麼搬?……可見,搬家姑且可以考慮,也得在移完山之後再搬呀!
神話故事都是誇大其事以顯其理的,其精要不在本身而在寓意,因而正方絕對不能讓反方糾纏於就事論事上,否則,反方符合現代價值取向的“方法論”必占上風。從上麵的辯詞來看,反方的就事論事,理由充分,根基紮實;反看正方,先順勢肯定“搬家不失為一種解決問題的好辦法”,繼而根據“愚公所處的地方連門都難出去”這一條件,自然而然地導出“家又怎麼搬”的難題,最後水到渠成,得出“先移山,後搬家”的結論。
(4)正本清源
所謂正本清源,本文取其比喻義而言,就是指出對方論據與論題的關聯不緊或者背道而馳,從根本上矯正對方論據的立足點,把它拉入己方的“勢力範圍”,使其恰到好處地為己方觀點服務。較之正向推理的“順水推舟”法,這種技法是反其道而行之。例如,在“跳槽是否有利於人才發揮作用”的辯論中,有這樣一節辯詞:正方:張勇,全國乒乓球錦標賽冠軍就是從江蘇跳槽到陝西,對方辯友還說他沒有為陝西人民做出貢獻,真叫人心寒啊!(掌聲)反方:請問到體工隊可能是跳槽去的嗎?這恰恰是我們這裏提倡的合理流動啊!(掌聲)對方辯友戴著跳槽眼鏡看問題,當然天下烏鴉一般黑,所有的流動都是跳槽了!(掌聲)正方以張勇為例,認為他從江蘇到陝西後獲得了更好的發展空間,這是事實。反方馬上指出對方具體例證失誤:張勇進入體工隊,不可能是通過“跳槽”這種不規範的人才流動方式去的,而恰恰是在“公平、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下“合理流動”去的,可信度高,說服力強,震撼力大,收到了較為明顯的效果。
反駁也要笑容滿麵
在與別人進行辯論時,常常要反駁對方的無理觀點。雖然,反駁也不是一件難事,但是,難就難在要帶著微笑反駁對方,並讓對方心甘情願地接受你的觀點,這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你需要掌握一定的口才技巧方可讓對方心悅誠服地接受你的觀點。
看看諸葛亮在東吳舌戰群儒時,與東吳名士陸績辯論的表現。
陸績說:“曹操雖然是挾持著皇帝(假借他的名義)來命令其他的諸侯,但也是從前相國曹參的後代,而劉備雖然自己說是從前中山靖王的後代,卻沒有辦法去證明這件事的真偽。(在未出名之前)隻不過是一個編織草席販賣草鞋的小生意人,他拿什麼來與曹操抗衡呢?”
(見事態嚴重,對答稍有不慎會影響到自己主公的名譽)諸葛亮故意裝作輕鬆地笑著說道:“你難道就是別人所說的在袁術所舉行的宴會上懷中藏了柑橘的那個人嗎?請你安坐,聽我一句話:曹操既然(像你所說的那樣)是曹相國的後代,那他的家庭世代都是漢朝的臣子。如今的曹操卻耍弄權術,欺負當今的漢朝皇帝,(他這樣的人)不但是眼中沒有皇帝,而且蔑視他的祖先(對漢朝的忠誠);不僅僅是漢朝的亂臣賊子,還是他曹氏家族的共同敵人。(與他相比)劉備卻是堂堂正正的皇帝的後代,當今的皇帝曾經按照皇帝的家譜來賜給他爵位,怎麼能夠說沒有辦法證明他是真正的皇室後代呢?況且,以前的漢高祖在未成為皇帝之前也隻不過是一個小小的亭長,最後卻得到了天下。以編織草席和販賣草鞋為生,又怎麼會認為是對自己的羞辱呢?你的看法隻不過是小孩子的見解,不足以拿來與高明的賢士共同討論大事!”
陸績對劉備的出身提出質問,雖然這個問題並不關係到自身,但是卻關係到主公的名譽,諸葛亮義不容辭地進行了辯駁。諸葛亮從對方的觀點出發,拿對方的觀點去駁對方的觀點,他運用的是“搬起對方的石頭砸對方的腳”的方法,使得陸績無言以對。同時,他還是帶著笑容去反駁對方的,讓對方很容易地接受了他的觀點,從而取得了辯論的最終勝利。這是一場完勝,無人可以替對方解圍。
跟諸葛亮學說話
帶著笑容反駁對方的本質在於在辯論時,要注意修養和風度,要以理服人,而不是像村婦吵架,其關鍵在於口才和智慧。有以下技巧可供學習和借鑒。
(1)偷換概念進行反駁
一位日本政治家在演講時遭到當地某個婦女組織代表的指責:“你作為一個政治家,應該考慮到國家的形象,可是聽說你竟和兩個女人發生過關係,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頓時,所有在場的觀眾都屏氣斂息,等著聽這位政治家的桃色新聞。
政治家並沒有感到窘迫難堪,而是十分輕鬆地說道:“不止兩個女人,現在我還和五個女人發生‘關係’。”這種直言不諱的回答,使代表和群眾如墮霧裏雲中,迷惑不解。
然後,政治家繼續說:
“這五位女士,在年輕時曾照顧我,現在她們都已老態龍鍾,我當然要在經濟上照顧她們,精神上安慰她們。這五位女士就是我的家人。”
結果,那位代表無言以對,而觀眾席中則掌聲如雷。
這位政治家表麵上甚至都沒有反駁那位代表,他的高明之處在於“偷換概念”,把代表口中意指不正當男女關係的“發生關係”,偷換成他口中正當的報答和支持的。
一般情況下,人們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使用評議的內涵和外延都應該是確定的,要符合邏輯同一律,不能任意改變概念的範圍。然而在某些特殊的場合,人們又可以利用言語本身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來“偷換概念”,使對話雙方話題中的某些概念的本質含義不盡相同,以求得特殊的效果。
(2)巧用反問進行反駁
有一位女作家寫完了一部長篇小說,小說發表後引起轟動,一時成為最暢銷的熱門書。有個評論家曾向這位女作家求婚遭到拒絕,因而懷恨在心,經常在評論中旁敲側擊地貶低她。有一次文學界舉行聚會,許多人當麵向女作家表示祝賀,稱讚其作品的成功。女作家一一表示感謝。忽然那位評論家撥開眾人,擠到前麵,大聲向女作家問道:“您這本書的確十分精彩,但不知道您能否透露一下,這本書究竟是誰替您寫的?”
女作家還陶醉在眾人的讚揚聲中,沒有防備會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就在她一愣的刹那,人群中已有議論聲傳出。女作家立即清醒地估量了形勢,意識到做問題以外的爭吵於自己不利,她馬上鎮靜下來,露出謙和的笑容,對評論家說道:“您能這樣公正恰當地評價我的作品,我感到十分榮幸,並向您表示由衷的感謝!但不知您能否告訴我,這本書是誰替您讀的呢?”
評論家的刁難之意十分明顯,而女作家雖然麵帶微笑,但其彬彬有禮的反問同樣針鋒相對,威力十足。這樣的反問潛台詞是說,你從來不認真讀別人的作品,所做出的評論無非信口雌黃。連書都不讀的人,有什麼資格做評論?巧妙的反問,使評論家陷入了狼狽的境地。
(3)先順著對方再反駁
英國著名劇作家蕭伯納的戲劇《武器與人》首演時,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他應觀眾的要求來到台前謝幕。這時,有一個人在樓座裏高喊:“這部戲簡直糟透了!”
對於這種失禮的話,蕭伯納並沒有怒氣衝衝,他微笑著對那個人鞠躬,彬彬有禮地說道:“我的朋友,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見。”
他聳了聳肩,又指著正在熱烈喝彩的觀眾說道:“但是,我們倆反對這麼多觀眾有什麼用呢?”
觀眾中爆發出更為熱烈的掌聲。
蕭伯納麵對失禮的問話,情緒平和,舉止文雅,語言機智。他先順著對方的話,同意其看法,然後,話鋒一轉,利用現場氣氛,指出就算本人同意你的看法,也改變不了事實,巧妙地回擊了對方,又不失水準。
(4)抓住對方的錯誤再反駁
有一次,德國大作家歌德走在一條鄉間小路上,迎麵走來一個傲慢的財主。而這條小路剛好隻能供一個人通過。財主走到歌德跟前的時候,囂張地對歌德說:“我從來不給傻瓜讓路!”
麵對財主的無禮諷刺,歌德不緊不慢,微笑著鞠了一躬,說:“而我正好相反!”
歌德非常禮貌地讓到了路的一旁,讓財主陷入了窘境。
歌德聰明地抓住了財主話中的邏輯錯誤。財主說“從不給傻瓜讓路”,其潛在的邏輯就是不給傻瓜讓路,歌德則將錯就錯地反用他的荒謬邏輯,變成了給傻瓜讓路,讓財主自取其辱。
生活中,當有人攻擊你的時候,隻要你不亂方寸,認真分析,往往就能發現其話語中的錯誤,然後再順著或者反用這個錯誤思維來反駁對方。
不妨揭對手的短
在社會交往中,輕易不要揭對手的短處,俗話說得好,“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可是,如果碰上一個不講“職業道德”的對手,或拿你的短處大做文章,或者咄咄逼人不願輕易放過你,甚至要把你往“絕路”上逼時,你該怎麼辦?是文質彬彬,做一個紳士,任憑對方把你逼入絕境,還是奮起反擊,向對手發起攻擊呢?這個選擇可是非常檢驗你的應變力的。
諸葛亮在隻身前往東吳舌戰群儒中,對付東吳的首席謀士張昭時有一番精彩的辯論。
張昭說:“如果像你說的那樣,那就是先生你所說的話和你的行為相違背了。先生竟然拿自己與管仲、樂毅相比,其中的管仲為齊桓公當丞相,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把天下幾乎變成了齊國一個國家;其中的樂毅輔佐勢力很微小的燕國,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這樣的兩個人,都是真正改變世界的有才之士。先生你(過去)隱居在草廬之中,僅僅隻是淡看人世間的事情,抱著膝坐在那裏(與朋友談天說笑)而已。現在你出來協助劉備,就應該為廣大老百姓興利除害,把那些造反作亂的賊人消滅幹淨。況且劉備在沒有得到你的輔佐之前,尚且在四海縱橫馳騁,占據一些城池作為自己的根據地;現在得到你以後,人們都在觀望(你能輔佐劉備做出一些什麼樣的功績)。即使是剛剛會走路的小孩,都說(劉備得到你)好像老虎得到了會飛的翅膀,即將看到漢朝複興,曹操將要被你們消滅了。漢朝的一些老臣,(因為戰亂)隱居在高山深林裏的一些隱士,也都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