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辯術 ——柔舌能退百萬兵(3 / 3)

諸葛亮聽完這些話,默然地笑了起來:“大鵬一飛就是萬裏之遙,它的誌向怎麼會是群鳥所能知道的呢?比如說一個人得了重病,應當先拿煮爛的米粥來喂,輔助藥一起服下;等到病人的內髒在調養後恢複,外形和身體都安康以後,然後再讓他進食肉類以補充他的體能,再給他以效力迅猛的藥,隻有這樣,才能把他的病根都一下子去除,這個病才能得到完全的治療。如果不等到他的身體有一定的恢複,就給他開出一劑效力迅猛的藥,想以此來保住他的生命,其結果卻是很難達到目的的。我的主公劉備,過去曾經戰敗在汝南,把身家性命托付於劉表,所帶領的兵員隻不過一千多人,大將僅僅隻是關羽、張飛和趙雲而已。這就好比一個病人得病之後身體極其虛弱的時候。新野隻不過是山邊一個小小的縣城,人口稀少,糧食物資奇缺,主公隻不過是暫時借它來休養生息一段日子,怎麼會把這裏作為長期的根據地呢?況且在兵力不夠、訓練不夠完整、糧食隻能支持數天的情況下,(主公)在博望坡火燒敵軍的營寨,在白河用水來攻擊敵軍的部隊,使當時帶兵來攻打的人心驚膽戰。我私下裏認為即使是管仲和樂毅來帶兵打仗,也並不一定能得到這樣的戰果。至於劉琮投降曹操,我的主公劉備實在是因為不知道(才讓他把祖宗的基業拱手送給了曹操),況且又不忍心去搶奪同門兄弟的基業,這才是真正的大仁大義。在當陽之所以戰敗,是因為主公看到有數十萬忠於劉氏的百姓,扶著老的帶著小的跟隨主公逃難而不願投降曹操,不忍心丟棄他們不管,於是一天隻能走數十裏路,不去考慮快速行進到江陵以確保安全,而甘心與百姓一起同赴苦難,這也是真正的大仁大義。本來少數的兵力就很難戰勝處於優勢的兵力,對於一個帶兵的將軍來說,勝利和失敗都是經常的事情。過去漢高祖劉邦也曾數次敗於項羽,但在垓下一戰中卻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這難道不是韓信的好計策嗎?韓信曾經協助高皇帝,很少有連續的勝利(然而卻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凡是關於國家大計和安危的事情,應該依賴一個長期的謀劃(而不應時時變化)。一個賢良的謀士並不一定要像那些虛誇的謀士,隻是依靠虛假的名譽來欺騙世人,平時商議大事,與他人辯駁,沒有人能夠比得上他;然而一旦遇到危難的時候需要他應變,就沒有一點能耐了。這樣的人隻不過白白被世人笑話而已!”

當諸葛亮到東吳以後,首先遭遇的就是東吳的首席謀士張昭。諸葛亮深知對方在孫權陣營中的地位,東吳眾謀士都看他的臉色行事,一旦把他駁倒,那就是成功了一半。於是,諸葛亮在與張昭辯論時,絲毫沒有給對方留麵子,而是以徹底地駁倒為最終目的。在具體辯論時,諸葛亮就采用了揭對手短處的方法,先滔滔不絕地講了一大通比喻,以解釋己方的處境及目的,然後突然話鋒一轉,把張昭的致命短處——“虛誇,隻會與人辯駁,實際談到治國才能時,卻無一策可用”給揭了出來,使張昭再無顏麵與自己辯論,從而順利地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跟諸葛亮學說話

當對方不顧你的感受,言語尖刻地冒犯你,甚至把你逼入無路可退的窘境時,你大可運用“來而不往非禮也”的策略,抓住他的痛處大打出手。

中國有句俗話:你不仁,我不義。既然他諷刺起你來不留情麵,那你何必要為他護短呢?往他的短處、痛處狠戳一下,不是更能收到教育他的效果嗎?因此碰上對方飛揚跋扈、胡言亂語時,你千萬不要隻想著“和為貴”,你有義務幫助他認清他自己。

蕭伯納有一次在公園散步,一個大腹便便的富商走到他跟前,故作驚人之語:“呀,蕭伯納先生,我一看到你,立刻就想到世界上還有地區鬧饑荒。哈哈哈!”

蕭伯納也哈哈大笑:“是呀是呀,我一看到你,立刻就明白了鬧饑荒的原因。”

那個富商本想譏諷一下蕭伯納的枯瘦,不料卻被蕭伯納反戳著了痛處——寄食成性。

這一招雖然厲害,但卻往往對對方造成傷害,有時甚至會激怒對方,進而傷害雙方的關係。因此,這一招不到萬不得已時,不要輕易使用,即使一定要使用,也一定要謹慎。

巧說“歪話”,智對詭辯

要想提高你的口才,就要把話說得靈活些。比如說,適當時你可以說一些“歪話”(相對正話而言),可以起到一些正兒八經的話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但是,有一個問題是,既然是歪話,那就比正話難說,如果說得不好,就會起到相反的作用。這裏麵的度如何把握,顯然是一個大問題。

不過,我們可以向諸葛亮借點智慧。

在赤壁之戰的前夕,周瑜為了了解諸將與謀士們的立場,假裝自己也同意投降的主張,而魯肅卻不明白這是周瑜的計策,憨厚老實的魯肅與周瑜爭辯,而諸葛亮隻是在一旁袖手旁觀,並且不時地在冷笑,周瑜問道:“先生為什麼隻是在那裏(不說話)冷笑呢?”諸葛亮說:“周瑜的主意是投降曹操,其實是非常合乎常理的。”周瑜說:“諸葛亮是非常善識時務的人,他必然與我有同樣的想法。”魯肅問道:“諸葛亮,你為什麼也會這樣說(打算投降曹操)?”諸葛亮回答:“曹操非常善於用兵打仗,放眼天下,沒有人能夠抵擋住他的進攻。過去隻有袁紹、袁術、呂布、劉表與他是互相為敵,如今這幾個人都先後被曹操所消滅,天下已經沒有人(能夠抵擋曹操)了。隻有劉備是一個不識時務的人,強行與他爭奪天下,如今孤單地躲避在江夏,是生存下去還是被曹操消滅,這還是個未知數。周瑜將軍如果投降曹操的話,還可以保護他的妻子和孩子,更可以保住他的富貴榮華和地位。至於國家的命運如何,都交給老天去決定,(對於周將軍個人來說)又有什麼可惜的呢?”魯肅勃然大怒地說道:“你難道要叫我的主公彎下身子去奸賊那裏遭受汙辱嗎?”……本來,諸葛亮深知周瑜使的是計,然而他並不說破,反而在一旁順水推舟,推波助瀾,假裝讚同周瑜的主張。這是諸葛亮為了維護周瑜的麵子而特意為之。如果諸葛亮一語道破周瑜的秘密,那樣做的後果隻能使氣量狹小的周瑜更早地恨上諸葛亮,從而在其日後的外交活動中處處施阻力。諸葛亮本來到東吳就是孤身一人,如果再加上周瑜這樣一個強勁的敵手,那麼他的東吳之行究竟是成是敗,那還很難說,畢竟孫權當時唯知“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可見周瑜地位的重要。於是,諸葛亮索性正話歪說,幫助周瑜撒謊,從而贏得對方的好感,在日後的外交活動中為自己增添了一個朋友而不是對手(至少在赤壁之戰中是朋友)。

跟諸葛亮學說話

在有些場合,不一定要把話按照原來的意思說,換一種說法,就是說話可以正說,也可以“歪”說,尤其是在麵對一些人的詭辯時,更不能用正常的說法來回答。

(1)“歪”話正解

著名的風流才子唐伯虎,以智辯著稱。

有一次,一個財主請他為其寫一個中堂(正屋當中懸掛的大幅字畫)。唐伯虎並未推辭,提起筆一揮而就。財主一看,鼻子都氣歪了。原來唐伯虎寫的是“父死子死全家死”。財主全家都陡然變色,財主本人更是怒不可遏,他一把抓住唐伯虎,咆哮起來:“我哪一點對不住你,你竟用這麼惡毒的話咒我全家?”

唐伯虎一點也不著急,他說:“員外,你弄錯了,這是很好的祝福詞,怎麼說是咒語呢?你想,一個家族的人如果是按著這個順序,父親死了兒子死,兒子死了孫子死,那說明家裏沒有橫死暴死的,每一代人都無禍無災,個個都壽終正寢。這樣的家庭能不幸福嗎?可如果不依這個順序,兒子死在父親前麵,孫子死在兒子前麵,那將是多麼悲哀和不幸!誰願意他家出現那種情況呢?”

財主聽了,這道理倒是對極了,隻得賠罪,把唐伯虎恭恭敬敬地送走。不過,他看著這六個字有三個死字,心裏總是不太舒服,也不願張掛出來向人炫耀了。

(2)隨機詭辯

如果對方提出一些荒誕奇怪的問題,若是以通常的辦法回答是難以奏效的。此刻,辯者可以將對方的話作為背景,采用同樣奇怪的語言來回答,以怪製怪,以歪對歪,這就是隨機詭辯,也可以說是一種怪問怪答的方法。對於論敵的怪問,應根據問話內容而隨機應變,以詭對詭,不必拘泥於常理,隻要能自圓其說就可以了。

美國有一家服飾公司,為了招攬生意,特意給海明威送去一條領帶,並附短信雲:“我公司出品的領帶深受顧客歡迎。現奉上領帶一條,請您試用,並望寄回成本費2元。”

幾天之後,公司收到海明威的回信:“內附小說一冊,請你們一讀。此書價值2元8角,也就是說,你們還欠我8角錢。”

在人際關係中,隨機應變的歪話技巧的確是一種改善或提高交往效率的有效方法,而將錯就錯又是一種反問思維,因此它又被稱為反問思維技巧,即將自己的真實意圖隱蔽起來,通過以其錯而就其錯的智謀技巧,來達到證明正確論點的目的。

避免無謂的爭辯

當你遇到他人的刁難時,並不是每一個都要針鋒相對,奮力還擊,而是要有選擇性地為自己進行必需的辯護。倘若是一些很小的分歧,或者對方本無惡意,你就不必去做無謂的爭辯,誤人誤己,對於雙方都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諸葛亮討伐南方少數民族的時候,因為趙雲與魏延的年齡有些大了,於是就對他們兩個加以照顧。然而趙雲、魏延見諸葛亮不派遣他們,都很不高興,質問諸葛亮為什麼不派遣他們任務。麵對這樣的質問,諸葛亮並沒有爭辯,而是說:“我並不是不用你們兩個,隻是因為你們兩個年紀大了,再去從事這麼冒險的任務,如果被蠻人算計,就打擊了我軍的銳氣。”

趙雲說:“如果我們認識地形,熟悉道路,那又怎麼樣呢?”

諸葛亮說:“你們兩個人要小心行事,不要輕舉妄動……”

麵對自己的部下積極地請求任務時,諸葛亮沒有打擊他們的積極性,隻能小心謹慎地解釋自己的理由。當看到他們一再堅持的時候,諸葛亮就退讓了一步,同意派遣給他們任務,但要求他們要小心謹慎。這裏,諸葛亮就避免了一場無謂的爭辯,很好地安撫了兩位大將。如果諸葛亮繼續堅持下去的話,局麵很可能就會尷尬,那是雙方都不願意看到的。

跟諸葛亮學說話

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同於自己的人,大至思想、觀念、為人行事之道,小至對某人、某事的看法與評判。這些程度不同的差異可能會轉化成人與人之間的爭執與辯論,任何獨立的、有主見的人都應正視這個問題。

留心我們的周圍,爭辯幾乎無所不在。一場電影、一部小說能引起爭辯,一個特殊事件、某個社會問題能引起爭辯,甚至某人的發式與裝飾也能引起爭辯。但是爭辯留給我們的印象往往是不愉快的,因為爭辯的目標指向很明白:每一方都以對方為“敵”,試圖將自己的觀念強加於別人,然後獲得口頭上的勝利。

所以,爭辯不但在個人與個人之間產生,而且產生於團體之間,像辯論會似的。比方說:由於最近發生的某個社會問題而引起兩者間爭論,最後,雖然你用某種事實或理論來證明你的意見是正確的。你通過爭辯的手段達到了勝利的目的,使他啞口無言,但你卻萬萬不可忽略了這一點,他不一定就放棄他的思想來信奉你的主張,因為,他在心裏所感覺到的,已經不是誰對與誰錯的問題,而是對你駁倒他懷恨在心,因為你使他的顏麵掃地了。

這樣看來,你雖然得到了口頭的勝利,但和那位朋友的友情,卻從此一刀兩斷。比較之下,你會不會覺得,當初真是有欠考慮,僅僅為了口頭的勝利,而得罪了一個朋友——如果那位朋友一旦為人小氣,說不定他日後會伺機報複呢!

有些人在和朋友翻臉之後,明知大錯已鑄成,也故作不後悔狀,還經常這樣認為:“這樣的朋友不要也罷。”其實這樣對你又能有什麼好處呢?而壞處卻很快可以看到,因為和別人結上怨仇,你就在少了一位朋友的同時,又多了一位“敵人”。

這種現象我們應該盡一切可能去避免。

基於上述理由,當一場唇槍舌劍的爭辯到來之前,你必須首先冷靜地思考一番,弄清楚以下幾個事項:一是這次爭辯有意義麼?如果是一些根本就無關緊要的小事情,你還是避免爭論為妙。

二是這次爭辯的欲望是基於理智還是感情上(虛榮心或表現欲等)?如果是後者,則不必爭論下去了。

三是對方對自己是否有成見?如果是的話,這樣豈不是雪上加霜?

四是自己在這次爭論當中究竟可以得到什麼?究竟又可以證明自己的什麼?

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人們隻在不關痛癢的小事情上才‘無傷大雅’地認錯。”這句話雖然不勝幽默,但卻是事實。由此也可以證明:願意承認錯誤的人是少的——這就是人的本性。

現在就讓我們姑且認為這次爭論是一次積極爭論,也就是說,它值得我們去爭論。但是在這過程中,我們仍需時時把握住自己。因為在爭論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常常自己認為自己的觀點才是世界上最正確的,隻顧闡述自己的觀點,而忽略了要耐心誠意地去聽取別人的意見。

這就往往可以使善意的爭論變成有針對性的爭論。需要強調一下,這種現象是很危險的,也很常見。因為即使最善意的爭論,也是由於雙方的觀點有分歧引起的,所以,在一開始,雙方就是站在對立的立場上,對於對方的論點,根本就不加以分析,而一味地表述自己的看法。

如此一來,爭論過程中就難免情緒激動、麵紅耳赤,甚至去翻對方的陳年老賬。所以,當雙方都各執己見,觀點無法統一的時候,你應當控製情緒,把握自己,把不同的看法先擱下來,等到雙方較冷靜時再辨明真偽。也許,等到你們平靜的時候,說不定會相顧大笑雙方各自的失態呢。

而當你勝利的時候,你也應該表現出自己的大將風度,不應該計較剛才對方對你的態度。爭辯是一回事,而交情又是一回事,切切不可混為一談。當他向你認錯的時候,也萬萬不該再逼下去,以免對方惱羞成怒。

爭辯結束後,你也應該顧及對方的麵子,可以給對方一支煙或是一杯茶,或者要求他幫一點小忙,這樣往往可以令他恢複愉快的心理。

這才是真正的為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