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6930888998395186184,7267090241087867904,7255238555826392118,683893629271828379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把“我的”變成“我們的”
說服別人的難點之一在於讓對方心服口服。通常人們會認為做到這一點很難,這也是很多人在社交活動中的瓶頸之一。如果不突破這一個瓶頸,你要想在社交活動中獲得更多的朋友,想必也是很難的。
在諸葛亮到達東吳數天之後,為了徹底了解諸葛亮的實底,孫權請諸葛亮一起赴宴,以探聽諸葛亮內心的真實想法。
喝過數杯酒之後,孫權開了金口:“曹操一生所恨的人,隻有呂布、劉表、袁紹、袁術、劉備和我。現在其他幾個人都先後被曹操所滅,剩下的隻有我和劉備了。我不能夠拿整個吳國的兵力和物資去受製於別人。我的主意已定,除了劉備,再沒有人能夠抵擋曹操了,然而劉備剛剛敗在曹操的手裏,誰還能夠代替他來抵擋曹操呢?”
諸葛亮說道:“雖然劉備剛剛戰敗,然而關羽還率領著精良的部隊一萬多人;公子所率領的江夏戰士也不少於萬人。曹操所率領的部隊,由於從遠方而來,是非常疲憊的。近來在追殺劉備的時候,輕裝的騎兵一夜就要行軍三百裏,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強弩之末,其勢不能穿魯縞也。況且(曹操的士兵)大部分是北方人,不習慣打水戰。在荊州歸附曹操的士兵,隻是迫於形勢而已,並不是真心地投降他。現在將軍你如果能與劉備真心實意地同心協力,一定會戰勝曹操的。曹操的部隊一旦打了敗仗,勢必要退回到北方他們的根據地,(經此一戰)荊州(劉備)和吳國的勢力必然變強大,與曹操像鼎的三足一樣互相對峙的局麵就會形成。成敗的大好機會,就在今日。希望將軍你能好好地決斷一下。”
孫權非常高興地說道:“先生你所說的一番話,就好像把一個瓶子拔開了塞子一樣(打消了我的疑惑)。我的主意已經徹底定下,不再有什麼懷疑了。就在這幾天商量協同出兵的事,一起去打敗曹操!”
在孫權麵前,諸葛亮已經沒有必要再與對方玩心機,在這個重要的時候,能夠開誠布公,詳細說明自己的主張是一個最好的機會,諸葛亮沒有放過這個機會。他通過一番詳細的分析,同時很自然地把劉備作為孫權的盟友,使孫權知道除了自己的力量之外,尚有另外一支部隊可以助自己共抗曹操。於是,孫權很快打消了顧慮,同意與劉備聯合,共抗曹操。這也是諸葛亮外交活動的一個重大勝利。
跟諸葛亮學說話
說服他人,如果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對方著想,那麼你會發現,說服別人就會變得很容易。但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忘掉這個最基本的道理。所以當你準備說服某人時,必須明白並確定這究竟是為了誰。成功的勸說,是建立在為對方利益著想的基礎上的,這一點萬萬不可忘記。
(1)掌握要點和難點
大部分人都希望能巧妙地說服他人,但能掌握“要點”的人卻非常少,想不費吹灰之力就說服對方是不可能的。必須總結自己的意見,表明自己最低限度的要求。若抓不住意見的要點,“該說”的話表達就不夠明確,不但無法說服對方,還會遭到對方的反擊。
另外,說服他人時,不要有膽怯心理,不要去想“我真的能順利說服對方嗎”或“萬一遭到拒絕怎麼辦”,甚至認為“對方說得也有道理”等。如果你不夠堅定,就無法想出“如何說服對方”的手段和方法。所以說服他人前先檢查談論的內容是否恰當,這樣說服才能事半功倍。
(2)和對方坐到一條板凳上
如果你在說話中,不管聽者的情緒或反應如何,隻是一個勁地提到我如何如何,那麼必然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因此,可以多說“我們”,這對你並不會有任何損失,隻會更容易獲得對方的好感,使你同別人的友誼進一步地加深。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記者這樣采訪:“請問我們這項工作……”或者“請問我們廠……”經常發現演講者多使用“我們是否應該這樣”“讓我們……”等類似表達方式。事實上,這樣說話往往能使對方覺得和你的距離接近,聽來和緩親切。因為“我們”這個詞,也就是要表現“你也參與其中”的意思,所以會令對方心中產生一種參與意識。
人的心理是十分微妙的,同樣是與人交談,但有的說話方式會令對方反感,有的說話方式卻會令對方不由自主地產生妥協之心、親近之情。如演講時說“你們必須深入了解這個問題”,便增加了聽眾與演講者的距離,使得聽眾無法與你產生共鳴。如果改為“我們最好能再做更深一層的討論”就會縮短與聽眾之間的距離,使氣氛立刻活躍起來,達到共鳴的效果。因此,若想說服別人,不妨多使用“我們”的表達方式。
(3)一個意思兩種說法
在勸說的過程中,你不可避免地要用到批評的手段。即使這樣,你也不要直率地說“你錯了”或者“你這樣太不應該了”等等之類的話,而要“反話曲說”,具體可采用以下三種技巧:①改否定式為疑問式。
“你這樣做是不對的”,這是否定句;而“你這樣做對嗎”,這是疑問句。很顯然,否定句式消極作用大,而疑問句式容易讓對方反省一番。
②把批評者由第一人稱改為第三人稱。
“我認為你不對”,這是用第一人稱表述;“大家都認為你不對”,這是通過第三人稱表述。這一改動,緩和了批評者和對方的直接衝突,但被批評者的壓力卻反而增大了,他不能不考慮“大家”的看法。
③改批評為自我批評。
以同樣的錯誤進行自我批評等於是現身說法。講的雖然是一樣的事、一樣的道理,言語即使激烈一些,但換一種方式對方聽起來不會感到刺耳。
說服的策略要因人而異
對不同的人要說不同的話,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說話原則,可是,有許多人無法做到。因為,他們的口才有限,心裏怎麼想,嘴裏卻無法順著心意走,從而出現失誤,有時甚至是自斷生路。這也是很多人在社交場合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諸葛亮在說服孫權的時候用的是激術,在說服周瑜的時候用的卻是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方法,那就是以謬對謬。
諸葛亮說:“我有一個計策:並不需要給曹操奉送禮品,雙手捧上自己的印綬以奉上自己的國土;也不需要你們的主公親自渡過長江去投降,隻需要派遣兩個人到曹操那裏,就是曹操的百萬大軍,也會卸下盔甲卷起他們的旗幟退兵回家。”
周瑜問道:“用哪兩個人(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就可以讓曹操退去百萬大軍?”
諸葛亮說:“江東少了這兩個人,就如同一棵大樹少了一片葉子,國家的糧倉裏少了一顆米一樣。然而如果曹操得到了這兩個人,就會非常高興和滿意地退兵而回到北方。”
周瑜又問道:“究竟是用哪兩個人?”
諸葛亮說:“我過去在隆中隱居時,就聽說曹操在漳河新建造了一座高台,起名叫銅雀台,造得極為華美壯麗。大選天下的美女居住在台中以使裏麵不顯得空虛。曹操本來就是一個好色之徒,很早就聽說江東喬公有兩個女兒,一個叫大喬,一個叫小喬,有傳說中的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曹操曾經發下誓願說,我平生有兩個願望:一個就是統一天下,以成就帝王的業績;另一個願望就是得到江東的二喬,把她們安置在銅雀台中,讓她們為我的晚年增添一些樂趣。如果能達到這個目的,就算是立刻讓我死去,我也沒有什麼怨言。現在表麵上看來他帶領百萬大軍,對江南虎視眈眈(是為了攻下江南),實際內心裏就是為了得到江東的二喬。周將軍你為什麼不去尋找喬公,用重金(錢少了肯定不會賣的)把喬公的兩個女兒買下,派人送給曹操,曹操如果得到這兩個女人,就一定會班師回國而不再對江東動兵。這是從前越國的範蠡向吳國獻西施的計策,你為什麼不趕快這樣做(以避免遭受戰禍)呢?”
周瑜問:“曹操這麼想得到這兩個女人,你有什麼可以證明呢?”
諸葛亮說:“曹操的小兒子曹植,字子建,很有文采,下筆就能寫成文章。曹操曾經讓他做了一篇文章,名字就叫作‘銅雀台賦’,文章中所透露出的曹操的心意,就是說他們家族應當成為天子,並且發誓得到二喬。”
周瑜問:“這篇文章,你能夠記住一些內容嗎?”
諸葛亮答:“我喜歡它的文辭華美,曾經私下裏背誦過。”
周瑜說:“請你試著背誦一下。”
諸葛亮馬上就把整篇《銅雀台賦》背誦了出來:“……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周瑜聽完,勃然大怒道:“曹操這個奸賊欺負我太過分了!”諸葛亮急忙起身製止他道:“過去北方少數民族多次侵略漢朝的邊界,漢朝的皇帝為了保全國家,就曾許配自己的女兒去和他們的首領成親。現在為什麼又要為這兩個民間的女子發這麼大的怒火呢?”
周瑜說:“有一些情況你是不知道的,不能怪你。大喬是(我的主公)孫權將軍的哥哥孫策將軍的夫人,小喬就是我的夫人(這兩個人怎麼能夠白白送給曹操,傳出去要丟大人了)。”諸葛亮假裝很害怕(說錯了話)的樣子:“我實在是不知道,一時不檢點,就說了出來(其實他怎麼會不知道呢),實在是死罪啊!”
周瑜道:“我接受孫策將軍的遺命來輔佐孫權(治理國家),怎麼可能讓我的主公屈身投降曹操呢?剛才所說的話,隻不過是試探一下你內心裏的真正想法罷了。我放下鄱陽湖的軍務趕來的時候,就已經下定了作戰的決心,即使是把刀劍架在我的脖子上,也不會改變我的誌向!希望你能夠助我一臂之力,共同打敗曹操這個國家的奸賊!”
諸葛亮說:“隻要你不認為我的才能不足以幫助你,我願意為你效犬馬之勞,一起商量怎麼起兵的事情。”周瑜道:“等到明天我見了主公(領了起兵的命令)之後,就一起商量起兵抗敵的大事。”
在勸服周瑜下決心抗擊曹操的時候,諸葛亮是下了一番心思的。
周瑜很自負,又在抗擊曹操這件事情上持觀望態度(因為他知道單憑東吳的實力不足以戰敗曹操),這給諸葛亮增加了說服他的難度。隻有先說服周瑜下定決心,才能進而影響到孫權的決心。如果對周瑜的說服工作沒有做好,去說服孫權那就是遙遙無期的事情。於是,諸葛亮下了一劑“猛藥”——利用謬論來誘使周瑜上自己的當。事實上,諸葛亮也做到了,周瑜這道難關被他順利地攻了下來。
跟諸葛亮學說話
想要影響他人的決定,需要你在事前了解對方的基本態度,然後采取因人而異的表述方法,使對方的立場更加堅定,或使對方的立場得以改變。
在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反攻下,意大利、德國相繼戰敗投降,二戰已進入尾聲,然而,日本帝國主義仍在太平洋地區負隅頑抗。
當時美國軍方擔心軍隊士兵會因為德國投降放鬆鬥誌,而幻想戰爭很快結束。如果是這樣的話,不但士氣減弱,導致戰爭時間延長,而且在客觀上還幫助了日寇的苟延殘喘。所以,必須要堅定士兵們的鬥誌,使他們相信抗日戰爭還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並且這一時期的戰鬥也很艱苦。
於是,社會心理學家向美國軍方遞交了兩份宣傳材料。一份材料的內容是單方麵的,隻強調日寇人多勢眾,而且他們所謂的武士道精神已經走火入魔,加上他們又控製了許多被侵略地區的資源,所以戰爭不可能很快結束,大概還要持續兩年。而另一份宣傳材料則不但介紹了日寇垂死掙紮的一麵,同時也強調了盟軍反法西斯的鬥誌也日益高漲,交戰下去,所花費的期限大概也就是兩年。
把這兩份材料分別向兩部分士兵宣傳,結果社會心理學家發現,原本就認為戰爭不會很快結束的士兵,也就是說,原來立場跟說服者一致的對象,單方麵的宣傳更能堅定他固有的立場;而原來以為戰爭很快結束的士兵,也就是說,立場跟說服者相反的對象,告訴他們敵我雙方麵的情況,更使他們覺得可信,從而自覺轉換原本立場。
對上麵這個故事,你隻要稍做研究,就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被說服的對象原來所持的意見跟你相同或大致相同,那麼單方麵強調那些有利於你觀點的證據,可以使他更加堅定與你保持一致;如果被說服對象原來的想法跟你截然相反或是左右搖擺,那麼從兩方麵列舉出支持你觀點的說服方法,將更有利於對方改變原來的想法而跟你“英雄所見略同”。
讓對方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反思
說服人的最理想辦法是讓對方主動接受,然而對於一個擁有自己的思維的個體來說,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但是,既然是說服對方,那就要讓對方心甘情願地接受你的觀點,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如果你能夠在說服的過程中,加以適當的技巧,讓對方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反思,潛移默化地把說服話語轉變成他自己的想法,這樣就會使說服過程變得容易得多。
當周瑜在軍中逝去以後,周瑜的部將都很想殺死諸葛亮,因為他們都認為是諸葛亮氣死了他們的都督。就在這個時候,諸葛亮提出去祭奠周瑜,以便平息眾吳將的怨氣,同時再去江南發現人才,為劉備效力。
當諸葛亮到了周瑜靈堂的時候,周瑜的部下都想動手殺諸葛亮(替周瑜報仇),但是看見趙雲佩戴著劍站在一旁,又都不敢貿然下手。諸葛亮在周瑜的靈前讀祭文:嗚呼公瑾,不幸夭亡!……從此天下更無知音!嗚呼痛哉!伏維尚饗。諸葛亮讀完以後,伏在地上放聲大哭,眼淚流得就好像泉水一樣,表現得十分悲痛。周瑜的部將互相說道:“人們都說諸葛亮和周瑜不和,現在從諸葛亮祭奠周瑜的表現來看,旁人說的都是假的(眼見為實,實際看到的還是假的)。”魯肅見諸葛亮如此傷心,也頗有同感,自己私下裏認為:“諸葛亮還是很講情義的,周瑜之死隻是因為他自己氣量窄小,是自己尋死(怨不得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