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勸術 ——爛泥巴也要糊上牆(2 / 3)

諸葛亮這一招看似行險,隻身赴吳營,又是在周瑜剛逝世的敏感時期,其實不然。因為諸葛亮敢這麼做,他有一項仗恃,那就是自己的口才。諸葛亮對於自己的說服本領是相當自信的。如他所說:“周瑜在的時候我都不怕,如今周瑜已經死了,我還怕什麼?”頑固如周瑜者,都曾被諸葛亮說服過,何況那些普通將軍呢?事實也確實如此。諸葛亮的一篇祭文讀下來,顯得情真意切,連那些東吳的將軍們都開始反思:“周瑜之死是怨他自己,而非諸葛亮的原因。”

跟諸葛亮學說話

密蘇裏州一家大的電子產品製造公司的副經理凱利?瑞安說:“我發現讓一個人改變他的工作方法或者工作程序的最好方法,是讓這個人認為這一切都是他自己想出來的。我讓他對這種改變負有全部責任,我表彰他的主觀能動性和預見性,他也相信那全都是他第一個想到的。這樣對我們雙方都有好處,他會感到自己的工作更重要、更安全,而生產效率也得到提高,這是我所期望的。就拿我們的生產監督員來說吧,上星期五我對他說:‘傑克,我認為如果我們把3號切割機搬到那邊去,然後再加兩個電動卷繞站的話,我們的生產速度還能提高。我想聽聽你是怎麼考慮的。’一天後,他來到我的辦公室說:‘凱利,這個周末我有一個最好的主意,如果我們把3號切割機搬到這裏,然後再加兩個電動卷繞站,我們在組裝線上就能少走不少冤枉路,這樣我們的生產效率能提高5%~10%。我們不妨試試看。’那正是我想讓他發生的變化,這種方法要比告訴一個雇員去做什麼要好得多。人們都不喜歡被人家告訴怎樣去做他們的工作,他們喜歡按照自己的方法做事。這種建議的方法每次都非常見效,每次我都如願以償。雇員由於提出了新方法而受到嘉獎,這樣,我們雙方都感到很愉快。”

對於這種方法隻有一個特殊的要求:時間和耐性。要慢慢地去做,切勿急躁。讓他人花費一定的時間去理解和消化你的思想,讓它一點一點變成他自己的思想。切記:你的工作是播種,讓他去收割,給他生根發芽的機會。你這樣做了,會得到巨大的好處。

口才專家總結了許多讓別人主動接受說服的秘訣,有些是很值得借鑒的,主要有以下幾點:(1)以事喻理

道理的“理”性越強,越要注意讓事實說話、佐證,否則就會因教育對象缺乏感性體驗,影響對“理”的消化、理解和吸收。用事實充實大道理,還可以避免說大話、空話,聯係實際把道理講實。現在一些大道理之所以讓人難於接受,主要就在於講得虛。

(2)以小見大

思想是有差別、有層次的,講道理也應有層次。缺少層次,一下子跨越幾個台階,會讓人感到道理離得很遠,接受不了。講者應擅長於在小事情中寓含著大道理,於身邊事情中講可望及的遠道理,於淺表事情中挖掘可觸摸的深道理。

(3)反詰設問

把大道理分解成若幹個問題,用問話提出。一則引發興趣,啟發大家共同思考;一則用以創造一種平等和諧的氣氛,使人覺得不是在灌輸大道理,而是在共同探討問題。這種方法,變聽為想,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反思,在拋磚引玉、換位思考中,讓“係鈴”人自己“解鈴”。

(4)迂回引導

如果一時講不通,不妨搞些“旁敲側擊”。講好大道理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學會抽絲剝繭,逐步引導,層層深入,最後“圖窮匕見”,將大家的思想統一和升華到一個新高度。有時也可借題發揮,講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道理。這樣可以避免把講道理變成簡單的演繹論證,使教育對象易於接受。

(5)理在情中

有時講大道理,教育對象並非對道理本身不接受,而是與講道理的人感情上合不來。這時講道理的人要善於聯絡感情,要注意反省自己有無令對方反感的地方,及時克服和糾正。尤其當對方抵觸反感情緒較大時,首先要以誠相待,要在理解、尊重、關心的原則基礎上講道理。

訴諸理性的同時訴諸感情。理性的說服過程固然無可挑剔,但是過於冷冰冰,讓人不太容易接受,如果將對方的感情代入說服過程中,使之產生共情,可以降低說服的難度。

(6)巧用名言

一句含有哲理的名人格言可以發人深省,給人以啟迪。現在有不少青年人對名人與名言有一種崇拜感。把大道理與名人名言巧妙地結合,可以把大道理講得耐人尋味,富有吸引力。

(7)談心滲透

“大鍋飯不覺香”,講大道理僅靠在課堂上和公共場合講,受當時環境氣氛的影響,有些朋友可能聽不進。出現這種現象,有時就要“開小灶”,選擇一個恰當的場合,麵對麵地與對方真誠、平等地談心交流,可以及時反饋意見,在互動過程中心服口服。

(8)語言感染

以適應對方的“口味”為出發點,充分發揮口語的魅力,把道理講得有聲有色、生動活潑。美妙的語言是大道理磁石般的外殼,它能吸引聽眾去深入理解“內核”。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樹立自信心,相信正確道理的威力;其次要注意語言的訓練,努力提高表達的技巧。

(9)點到為止

話講得囉唆就讓人厭煩,聽不進。有些人生怕人家聽不懂,翻來覆去地講一個道理,結果適得其反。正確的方法是:應該視情況因人而異,針對實際把握要講的內容,該講的一定要點到,講清楚、講透徹,而非反反複複地重複同一個意思,同時又要注意給對方留下充分思考的時間,讓對方去領悟、消化。

(10)言行結合

有時對方之所以不服,很重要的一條就在於講道理的人自己做得不好,“做”得好才能贏得“講”的資格。把單純地講道理變成見諸行動的邊講邊做,行勝於言,讓人在“看服”中更好地信服,自覺地接受大道理。隻有這樣,才能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最佳效果。

化幹戈為玉帛

當別人吵架的時候,氣氛本身就劍拔弩張得讓人緊張,勸架的人摻和進去,話說得不好的話,反而會讓氣氛更緊張。這就是勸架的難點之一。

當關羽聽說武藝高強的馬超已經歸順了劉備以後,為了自己的虛榮心(川中武藝第一的大帽子不想失去),他就派遣自己的兒子關平來告訴諸葛亮自己的意思。關平說:“我的父親聽說新近歸順的馬超將軍武藝高強,就打算回來和他比試一下高低。叫我(就這件事)來稟告一下伯父(氣量窄小在此已有表現,放棄本職工作隻是為了和對方爭一口氣,敗因已伏,他日焉能不敗?)。”

聽到關平說的話,諸葛亮馬上給關羽寫了一封信讓關平帶回去。信中說:“我聽說將軍你想要與馬超比試武藝以分出高低。以我看來:雖然馬超武藝過人,但也隻不過像劉邦手下的黥布、彭越一樣(隻是一名普通將領),隻能與張飛將軍爭個先鋒什麼的,遠遠比不上將軍你的才能。況且你接受任命來守衛荊州,這個責任不能說不重;一旦(擅離職守)進入川中,如果荊州出了什麼事,你的罪過可就大了。希望你能夠仔細想想。”

關羽看過以後,捋著他的胡子說道:“隻有諸葛亮知道我的心意啊!”他將諸葛亮的書信傳遍手下的謀士(這更是虛榮心之大的頂極表現,其虛榮莫過於此,死要麵子),於是就斷絕了入川與馬超比試的念頭。

在這裏,麵對自己的兩個部下,一個是地位僅次於劉備和自己的關羽,另一個是剛剛歸順的馬超,諸葛亮需要對雙方都進行安撫。

但是,關羽的剛愎自用又是諸葛亮深知的,要想勸說他不與馬超比試,那就必須滿足他的虛榮心。諸葛亮對症下藥,在信中對關羽大大吹捧了一番(反正信的內容馬超又不會知道),於是,關羽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從他拿與諸葛亮的私人通信給旁人看就可以看得出來),從此平息了與馬超一爭高下的念頭。除了諸葛亮和劉備,恐怕很難有人能夠輕易說服關羽。

跟諸葛亮學說話

如何勸架,並讓雙方平靜下來是一個無法回避的難題。雖然難,但畢竟還是要勇敢麵對而不是退卻。事實上,勸架也並不是世界上最難的事情,隻要你掌握了以下的技巧:(1)婉轉批評

一對年輕夫婦在吵架。那男的大聲指責妻子“沒知識,跑到大馬路上當眾出醜”,一連串粗話,越罵越凶,妻子越哭越傷心。旁邊人勸說但根本不起作用。這時有位老人上前拍拍那男的肩膀說:“你戴了副眼鏡,像個知識分子。你有知識,就不要悶在肚裏,要拿出來用……”

老人把“用”字拖長,講得很響。那男的聽了一愣,不罵了,定神聽老人講話。老人略頓了一下,接著又說:“你要用你的知識來說服你妻子嘛!如果你隻會跺腳,隻會罵,不也變得沒知識了嗎?還是找個地方,冷靜下來,好好勸勸她吧!”

幾句話,說到了要害。那男的頓時像泄了氣的皮球,變得不那麼凶了。老人又去勸那女的:“有話好好說好麼!找組織,找親友,都好講麼!心裏有什麼委屈都講出來,不要悶頭哭!汽車不能撞,大卡車更是個大力士,你一個人能撞過它嗎?”眾人大笑,女的被大家笑得不好意思起來,也不哭了。

吵架的這對夫妻都有不對的地方,又不肯認識到自己的錯,才越吵越厲害。老人則分別指出了雙方的不當之處,但批評得非常委婉,語氣和緩,措辭恰當,夫妻雙方才接受了他的勸說。

(2)回顧真情

有兩個同胞姐妹為了父母的遺產產生了糾紛。大家一邊吃晚飯一邊討論起這件事,兩姐妹又吵了起來,互不相讓。大姐假裝不理會她們的爭吵,而歎了口氣,自顧自地說了起來:“還記得你們小時候嗎?有時候連雞蛋都吃不上呢!我記得有一次你們倆看見鄰居家的孩子拿著一個煮熟的雞蛋。媽媽沒法子了,就煮了一個洋山芋騙你們說這是洋雞蛋,你們倆高興得手舞足蹈。大妹說‘妹你先咬一口吧’,小妹說‘還是姐姐你先咬一口’……”

說著說著大姐哽咽起來,聽著的兩姐妹也都落下淚來,一場遺產糾紛就此化解了。

這位大姐是聰明的,如果她就事論事地去分割財產,想以此來化解兩姐妹間的爭吵和矛盾,隻會越鬧越僵,說不定兩姐妹還會對做大姐的都產生意見。大姐對姐妹倆以前的真情進行了回顧,勾起了姐妹倆溫馨的回憶,才使得矛盾得以成功地化解。

當人們在吵架時,雙方都處於不理性的狀態,如果勸架的人硬是去為他們評個是非曲直,雙方都會無心理會,更不可能冷靜思考,反而很容易加深他們的矛盾。如果能與他們一起回顧過去彼此之間的往事,喚起他們發自內心的真情,可能會讓雙方真正做到互諒互讓。

(3)諧音曲解

在一輛列車上,一位婦女賣雪糕,先說五角一塊,後又說一塊錢一塊。一位婦女買雪糕時說:“前麵賣的五角,後麵賣的一塊,有你們這樣做生意的嗎?”

賣主卻說:“這叫一分價錢一分貨,五角的怎能和一塊的相比,我的雪糕正宗貨。”完了補了一句:“虎了吧唧的(東北話“傻”的意思)。”

買雪糕的婦女“唰”地變了臉色,提高音量說:“你這話是怎麼說的?你說誰‘虎了吧唧’的?”

賣主頓時傻了眼,買主卻越叫越帶勁兒,一場戰爭即將爆發。這時一位旅客靈機一動,說:“大姐,她說的是雪糕‘苦’了吧唧的,不是說您‘虎了吧唧’的。”

賣主也隨聲說:“我是說雪糕,不是說您。對不起,我沒說清楚。”

旁邊的人也說:“剛才她說的是‘苦’,不是‘虎’。”那買主便逐漸多雲轉晴,臉上又陽光燦爛了:“哎呀,我的耳朵要聾了,怎麼打起岔了?真不好意思!”賣主向圓場者感激地笑了笑,溜之大吉。

一場眼看要爆發的“戰爭”就這樣被這位乘客化解了。生活中一些爭吵原本是不必要的,隻是因為當事人的心情不好,才會一氣之下口無遮掩,冒犯了另外一方,從而引起爭吵。如果能夠巧妙地運用諧音等方法將之解釋成別的意思的話,就能給雙方找一個合適的借口,從而避免一場爭吵。

(4)比當事人更荒謬

有一次兩位青年農民去給玉米施肥,因豬糞離莊稼遠近而爭執起來。

甲說:“豬糞離莊稼近,便於莊稼吸收,莊稼肯定愛長。”

乙說:“讓你這麼一說,應該把莊稼種到豬圈裏,一定更愛長。”

甲說:“你這是不講理。”

乙說:“怎麼不講理?你不是說離豬糞近,莊稼愛長嗎?”

兩人開始爭吵起來。這時,一位中年農民湊過來說:“我看你們倆誰說得也不對。豬尾巴離糞最近,也沒見過豬尾巴長得有多長……”

一句話,使在場的人都哈哈大笑。甲和乙在大家的笑聲中也不好意思再吵了。中年農民勸架的話似乎連常識都不符合,但一語中的地點破了甲乙兩人的詭辯,兼具強烈的幽默感。

“馬有失蹄,人有失語”,偶爾失語在語言交際中難免發生,但失語往往是許多矛盾發生和激化的根源。當吵架雙方因為失語而引發了矛盾時,如果能抓住他們話中明顯不合邏輯的地方,然後順著他們荒謬的邏輯,說出一個令大家捧腹大笑的更荒謬的結論,矛盾往往就能在笑聲中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