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能說會道好求人(1 / 3)

《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75928484877,7267077385848097832,7012517992130939934,7257455404240604215,7233628637428190242,6890728374843477006,7255203659015785531]}],\"31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1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start_container_index\":31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quote_content\":\"《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023706537877064711,7257453146853608507,6890728370670144526,7078184356296002568,7229640720594766906,7233628637570796605,6838936284967209991,7220732984595319869]}],\"30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0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30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世說新語》reference_book_ids\":[7155407612274543652,726710888181216364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這個世界沒有人是萬能的,所以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商品社會。這就是說,有些事我們必須尋求他人的合作才能成功。求人就是尋求合作的一種方式。如果打動對方,讓對方盡全力來幫助你就需要良好的口才藝術,即俗語所說的“能說會道”,能說會道的人求人成功率可以說是100%。

1.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你要去求人,首先要想到你要求的是什麼人。因為每個人的脾氣稟性不同,所以他所能接受的說話方式就可能不一樣。要想達到求人成功的目的,就要收集信息,因地製宜,運用恰當的技巧,對症下藥。千萬不可意氣用事,一言不和,怒發衝冠,引起了被求對象的反感,這絕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

所以要求人必須先控製自己的情緒,除了控製情緒之外,交涉時還要消除“自我限製”的心理,因為自我限製往往使人作繭自縛,無法放開手腳,說話也不會有創造性的成果。

此外,在求人的過程中,也要能善於利用信息。現代人擁有許多信息,卻不知道如何去利用它,甚至還會使用錯誤,造成反效果。比方當你夜晚送女友回家時,你知道該讓車內保持幽暗,以增加羅曼蒂克的氣氛,但是把車子停在兩盞路燈之間呢?還是在路燈的正下方?大部分人一定會以為前者較為理想,其實光線從兩邊車窗斜射進來,反而把車內的情形照得一清二楚;而後者因為燈光隻能照到車頂,車內反倒完全看不見。信息的運用也正是如此,運用得當則有利,反之,就一無是處了。

所以,求人時必須先認清自己的行動目標,把握資料的正確使用方法,隨時觀察對方的反應,尤其是越到最後階段,越不能有絲毫的疏忽,最好是順著對方的思路去接近對方,這樣才能使對方心悅誠服,與你攜手合作。要是一意堅持己見,結果當然背道而馳,離目標越來越遠了。

技巧有如種子,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如果希望順利達到求人的目的,就必須研究出一套恰當的手段,尤其是言談的手段,才能收到預期中的理想效果。至於什麼樣的手段才最恰當,並沒有一定的標準可言,隻要光明磊落,不搞旁門左道,能因人、因事而分別應變,知道何時該緊抓不舍,何時該放他一馬,以求取最佳的結局。

請求別人辦事的時候,倘若能夠明白對方屬於何種類型,說起話來就比較容易了。現列舉十類人供參考。

1.死板板的人

這類型的人比較木納,就算你很客氣地和他打招呼、寒暄,他也不會做出你所預期的反應來。他通常不會注意你在說些什麼,甚至你會懷疑他聽進去沒有?你是否也遇到過這種人?

求這種人的時候,剛開始多多少少會感覺不安,但這實在也是沒辦法的事。

舉個例子,當你遇到J先生時,直覺馬上告訴你:“這是一個死板板的人”。此人體格健壯,說話帶有家鄉口音,至於他是怎樣的一個人,你卻不太清楚。除了從他表情中,可以察覺些許緊張之外,其他的,一點也看不出來。

遇到這種情況,你就要花些功夫注意他的一舉一動,從他的言行中,尋找出他所真正關心的事來。你可以隨便和他閑聊一些中性話題,隻要能夠使他回答或產生一些反應,那麼事情也就好辦了,接下去,你要好好利用此類話題,讓他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

譬如,當你們聊到有關保齡球時,J先生的話就開始多了起來,這表示他對這種球類很有興趣。他很起勁地談到打球的姿勢、球場的情況和自己最近的成績……原來死板板的表情,竟一掃而空,代之以眉飛色舞。

每一個人都有他感興趣、關心的事,隻要你稍一觸及,他就會開始滔滔不絕地說,此乃人之常情,因此你必須好好掌握好話題內容並利用這種人性心理。

2.傲慢無禮的人

有些人自視甚高、目中無人,時常表現出一副“惟我獨尊”的樣子。像這種舉止無禮、態度傲慢的人,實在教人看了生氣,是最不受歡迎的典型。但是,當你不得不求他的時候,你應該如何對付他呢?

某個企業的一位副科長,說話雖然客氣,眼神裏卻有些許傲慢,並且不帶一絲笑意,這種人實在是非常不好對付的,讓人一見到他,就感覺有一種“威脅”存在。

對付這種類型的人,說話應該簡潔有力才行,最好少跟他囉嗦,所謂“多說無益”正是如此,因此,你要盡量小心,以免掉進他的圈套裏。

不要認為對方客氣,你也禮尚往來地待他,其實,他多半是缺乏真心誠意的。你最好在不得罪對方的情況下,言詞盡可能“簡省”。

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和苦衷,這位副科長可能自覺“懷才不遇”或怨恨自己運氣不好、無法早點出頭;又由於其在社會上打滾甚久,城府頗深,所以盡管不受上司眷顧,也會在“保衛自己”的情況下,與人客氣寒暄。因此我們隻要同情他,而不必理會他的傲慢,盡量簡單扼要地說話就對了。

3.沉默寡言的人

去求一個不愛開口說話的人,實在是非常吃力的,因為對方如同啞巴一樣,半天嘴裏擠不出一個字來,你就沒辦法了解他的想法,更無法得知他對你是否有好感。

有一位新聞記者,他為人沉默寡言,根本就不像個記者。不論你和他說什麼,他總是沉默以對,你真是拿他沒辦法。當有人給他介紹廣告客戶時,他也隻是淡然地說聲:“喔!是這樣啊。”然後手持對方名片,呆呆地看著。

對於這種人,你最好采取直截了當的方式,讓他明白表示“是”或“不是”,“行”或“不行”,盡量避免迂回式的談話。你不妨把所有的選擇都擺在他的麵前,直接對他說:“對於A和B兩種辦法,你認為哪種較好?是不是A方法好些呢?”迫使他做出選擇性回答。

4.深藏不露的人

我們周圍存在有許多深藏不露的人,他們不肯輕易讓人了解其心思,或讓人知道他們在想些什麼。有時甚至說話不著邊際,一談到正題就“顧左右而言他”,自我防範心理極強。

求這樣的人更是難上加難,往往搞得人們無所適從。

但是,當你遇到這麼一個深藏不露的人時,你隻有把自己預先準備好了的資料拿給他看,讓他根據你所提供的資料,做出最後決斷。

人們多半不願將自己的弱點暴露出來,即使在你要求他做出答案或提出判斷時,他也故意裝傻,或者故意言不及義的閃爍其詞,使你有一種“莫測高深”的感覺。其實這隻是對方偽裝自己的手段罷了。

5.草率決斷的人

這種類型的人,乍看好像反應很快,你求他時,他非常快,甚至還沒聽明白你到底要幹什麼的時候,忽然做出決斷,給人“迅雷不及掩耳”的感覺。由於這種人多半是性子太急了,因此有的時候為了表現自己的“果斷”,決定就會顯得隨便而草率。

這類人決斷過於草率,其特征是:沒有耐心聽完別人的談話,往往“斷章取義”,自以為是地妄下決斷。如此草率做下的決定,多半會留下後遺症,招致意料不到的枝節發生。

求人辦事,也要按部就班,倘若你遇到上述這種人,最好把談話分成若幹段,說完一段(一部分)之後,馬上征求他的同意,沒問題了再繼續進行下去,如此才不會發生錯誤,也可避免發生因自己話題設計不周到而引出的不必要麻煩。

6.過分糊塗的人

這種人一開頭就沒弄懂你的意思,你就是和他長時間頻繁地接觸,結果也是枉然。

小朱經常光顧一個書店,其中的一位女店員,常常在小朱講明購買的書名時,還會糊裏糊塗地弄錯。像這種錯誤,一般人難免犯個一兩次,但像她那樣經常犯錯,也就有點不可原諒了。因為小朱是這家書店的常客,老是遇到這種事情,心裏總覺不太舒服。終於,有一次小朱把情形告訴書店經理,不多久,女店員就被辭退了。

經常犯錯的人不外兩種:一種是自己從來不知反省;另一種則是理解能力差,完全沒聽懂別人的談話。對於這種人,你如果實在找不到合適的人再去求他吧。

7.頑固不通的人

固執的人是最難應付的。他們自己的原則性太強,盡管連他們自己在堅持什麼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因為無論你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隻知堅持自己的觀點,死硬到底。求這種頑固分子,是最累人且又浪費時間的,結果往往徒勞無功。因此,要和這種人說話的時候,千萬要記住“適可而止”,否則,談得越多越久,心裏越不痛快。

對付這種人,你不妨及時抱定“早散”、“早脫身”的想法,隨便敷衍他幾句,不必耗時費力,自討沒趣。

8.行動遲緩的人

對於行動比較緩慢的人,交涉時最是需要耐心。

有一位年輕而稍顯肥胖的王小姐,也許因為體型的關係,她做起事來,總是比別人慢半拍,感覺上,工作效率總比別人差一點,嚴格說起來,倒不是她的辦事能力不如其他同事,隻不過她做起事來太過“慢吞吞”而已。

求人時,可能也經常會碰到這種人,此時你絕對不能著急,因為他的步調總是無法跟上你的進度,換句話說,他是很難達到你的辦事標準的。所以,你最好按捺住性子,拿出耐心,言談上永遠別透出惱火的意思,並且盡可能配合他的情況去做。

此外應該注意的是:有些人言行並不一致,他可能處事明快、果斷,隻是行動不相符合罷了。

9.自私自利的人

這世上自私自利的人為數不少,無論你走到哪兒,總會遇到幾個。這種人心目中隻有自己,凡事都將自己的利益擺在前頭,要他做些於己無利的事,他是斷不會考慮的。

有一位李先生,經常手不離計算器,這說明他始終在計算著自己的利益。正因為他最看重數字,他所堅持的,一定是自己的利益;至於其他事情,他不會在意如何做好它,隻考慮怎樣做才最省事。這種慳吝之徒誰都不會對他產生好感。

但是,當你不得不求他的時候,隻有暫時按捺住自己的厭惡之情,說話要順水推舟、投其所好。當他發現自己所強調的利益被肯定了,自然就會表示滿意。如此,你求人的目的就自然達到了。

10.毫無表情的人

人的心態和感情,常常會通過臉部的表情顯現出來,所以在求人的時候,這些往往可供作為判斷情況的工具。

然而,有些人卻是毫無表情可言的,也就是說,他的喜怒是不形於色的,這種人不是深沉就是呆板的。當你需要和這種人進行交談的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特別注意他的眼睛和下巴。

常人說:“眼睛是會說話的”,誠然,眼睛是靈魂之窗,“觀其眸子”你自然可以知道對方的心思。

你可以從對方的表情中,看出他對你的印象究竟如何?有時候,自己會過分緊張得連表情都不很自在,此時,你不妨看看對方的反應:是毫不在意、無動於衷?還是已經察覺、麵露質疑?留意他的眼神,你一定可以得到答案。知道了他的態度,話自然就好說了。

求這種人的時候,別被他這種表情嚇住,一定要放鬆、從容不迫。但要注意的是,當你明白對方的反應可能是受自己的應對態度所影響,進而影響到結果時,就不得不特別注意、研究一下自己的言行舉止了。

掌握了所求之人的性情,因人而異說話能說到他們關心的事上來。這樣,你就找到了一個突破口,勝利在望。

2.激將法求人,妙不可言

激將法是求人的一種高超技巧。使用激將法往往能夠使對方感情衝動,從而去做一件他在平常情況下——比如請求他或同他商量——可能不會去做的事;激將者還可以激起對手的憤怒感、羞恥感、自尊感、嫉妒感或羨慕感等等,這樣,被求者在激動之中來不及考慮太多就答應了,造成了這樣一種結果:他要做的事不是你求他而是他自己要做的。

唐天祐年間,叛臣朱全忠用計誘騙五路兵馬反駐守太原的唐晉王李克。叛軍中有一員猛將高思繼異常勇猛,且善用飛刀,百步取人,後來被晉王李克的十三太保李存孝生擒。本意留他在帳前聽用,可高思繼卻執意要回山東老家過“苦身三頃地,付手一張犁”的田園生活,以此改惡從善。後來,李存孝被奸臣康立君、李存倍所害。朱全忠聞李存孝已死,又發兵來犯,其帳前王彥章不僅勇猛蓋世,且智謀過人。晉王將士皆啞然相對,無人請戰,晉王見狀,痛哭一場。還是長子李嗣源說道:“昔日降將高思繼閑居山東鄆州,何不請他迎敵?”晉王聞言大喜,遂命李嗣源前往山東求將。

李嗣源來到山東鄆州,直奔高家莊尋高思繼。提起前事,高思繼說道:“自勇南公存孝擒我,饒了性命,回到老家,‘苦身三頃地’,與世無爭,今已數年,早把兵家爭戰之事置之身外。今日相見,別談這些。”李嗣源見高思繼已無相從出山之意。於是在心裏暗暗琢磨,自古道:文官言之,武將激之。對高將軍好言相求,難以收效,必須巧用激將之法,激其就範。於是,編出一通謊言,說道:“天下王位,各鎮諸侯,皆聞將軍之名,如雷貫耳,稱羨不已。我與王彥章交兵被他趕下陣來,我對王彥章說:‘今來趕我,不足為奇,你如是好漢,且暫時停戰,我知道山東渾鐵槍白馬高思繼,蓋世英傑,有萬夫莫當之勇。待我請來,與你對敵。’王彥章見我陣前誇耀將軍,憤然大叫:‘就此停戰,待你去請他來,不來便罷,若到我這寶雞山來,看我不把他剁成肉醬!’……”高思繼本是勇武之人,生性直爽豪放,經此一說,不禁激得心頭起火,口中生煙,大叫家丁:“快備白龍馬來,待我去生擒此賊!”遂披掛上馬,辭家出山,望寶雞山飛馳而去。

高思繼和李嗣源快馬加鞭,日夜兼程,趕到唐營,不但唐晉王喜出望外,三軍將士亦是異常振奮。第二天,王彥章又來挑戰,唐晉王引高思繼出馬迎戰,高思繼與王彥章廝殺起來,連鬥三百回合,難分勝負,直戰到天黑,雙方見天色已晚,才鳴金收兵。這次戰個平手,但卻是唐營軍民出師以來的第一次,軍威大振,信心大增,個個摩拳擦掌,準備來日再戰。

高思繼本來已經看破沙場紅塵,決心棄武從耕,安度田園生活。李家雖對他有再生之恩,但正麵動員出山,重返軍旅時,他卻以“與世無爭”相拒。然而,當李嗣源借用謊言激他時,他卻毅然披掛上馬,重返戰場,一鬥就是三百回合。可見,激將勵誌確是遊說的一個重要手段。

求人時,尤其是求熟人的時候,就得利用一下感情,摸透對方心理,不妨采用一下激將法,他就會動用他所有關係,盡力幫你把事辦好,以顯示其威力。

3.求人必備的幾種語言技巧

求人辦事有多種多樣的方式,但不管你是送禮或別的什麼,你必須口頭來表達清楚你的意思。人們不難發現,同樣的請求內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和語言表達出來,得到的結果常常是不一樣的。那麼,怎樣才能使被求者樂意答應自己的請求呢?

求人說話必須說動人心,誠懇、禮貌地勾起對方要幫助你的欲望。所謂誠懇是指要讓被請求者感到你是發自內心地求助於他,從而重視你的請求。這是求人成功的先決條件。

所謂禮貌是指應該盡量選用被請求者樂意接受的稱呼,像在問路、請求讓座時,這一點就顯得非常重要。問路時,稱對方為“老頭”、“小孩子,”,那你肯定一無所獲;若改用“老人家”、“小朋友”等,效果就會好些。

不強加於人是指不用命令、祈使的語氣,而多用委婉、征詢的口氣,例如,盡可能地使用“麻煩……”、“勞駕……”、“可以……嗎”這類句式,即使是很熟的人,這一套也是非常好使的。

所以,掌握幾種求人的語言技巧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麵,我們介紹幾種運用求人語言的具體技巧,也許會有助於你的請求得到最理想的答複。

1.以情動人

這一般用於比較大的或較為重要的事情上。把對人的請求融入動情的敘述中,或申述自己的處境,以表示求助於人是不得已之舉;或充分闡明自己所請求之事並非與被請求者無關,以使對方不忍無動於衷、袖手旁觀。

2.先“捧”後求

所謂“捧”在這裏是指對所求的人的恰到好處、實事求是的稱讚,並不包括那種漫無邊際、肉麻的吹捧。任何人的心裏都不會拒絕別人的讚美,所以求人時說點對方樂意聽的話,尤其是順便就與所求的事有關的方麵稱讚對方一下,也不失為一種求人的好辦法。

3.“互利”承諾

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求人時也要注意互利原則。在求人時不忘表示願意給對方以某種回報,或將牢記對方所提供的好處,即使不能馬上回報對方,也一定會在對方用得著自己的時候鼎力相助。配以“互利”的承諾,讓對方覺得他的付出值得,同時也會對求助者多一分好感。

4.尋找“過渡”

倘若向特別要好和熟悉的人求助,可以直截了當、隨便一點。但有時求助於關係一般的人、生人或社會地位較高的人時,則常常需要一個“導入”的過程。這個導入過程可長可短,得視情況而定。

此外,還要盡量防止自己的話無意間冒犯了對方。所以,在有求於人時應事先對對方有所了解,若無意中衝撞了對方,豈非前功盡棄?

求人是正常的,但是你要注意到求人畢竟是要麻煩人家。所以在說話的時候要盡量委婉動聽、講究技巧,讓對方覺得幫助你是一種再所不辭的義務。

4.怎樣提出要求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向別人提出要求是件很難做的事情。不僅是你,對方也會感到一定的麻煩存在。所以有效的語言手段非常必要。彬彬有禮的語言是最好的敲門磚。講究分寸就會讓人難以拒絕。

下麵通過一些實例,可以手把手地教你這些具體用法。

1.間接請求

(1)通過間接的表達方式(例如使用能願動詞、疑問句等)以商量的口氣把有關請求提出來,顯得比較婉轉一些,令人比較容易接受。例如:

“你能否盡快替我把這事辦一下?”

(比較:盡快替我把這事辦一下!)

通過比較,我們不難看出,間接的表達方式要比直接的表達方式禮貌得多,因而更容易得到對方的幫助或認可。

(2)借機請求

借助插入語、附加問句、程序副詞、狀語從句及有關句型等來減輕話語的壓力,避免唐突,充分維護對方的麵子。例如:

“不知你可不可以把這封信帶給他?”

(比較:把這封信帶給他!)

我們可以發現,語言中有很多緩衝詞語,隻要使用得當,就會大大緩和說話的語氣。

(3)激將請求

激將請求奇特之處就在於,求人者從某種意義上貶低了被求者的能力,這樣容易激發被求者的熱情,也給對方和自己留下充分的退路、例如:

“你可能不願意去,不過我還是想麻煩你去一趟。”

在請別人幫忙或者向別人提出建議時,如果在話語中表示人家可能不具備有關條件或意願,就不會強人所難,自己也顯得很有分寸。

2.縮小請求

盡量把自己的要求說得很小,以便對方順利接受,滿足自己的願望和要求。例如:

“你幫我解決這一步就可以了,其餘的我自己想辦法。”

我們確實經常發現,人們在提出某些請求時往往會把大事說小,這並不是變著法兒使喚人,而是適當減輕給別人帶來的心理壓力,同時也使自己便於啟齒。

3.謙恭請求

通過抬高對方、貶低自己的方法把有關請求等表達出來,顯得彬彬有禮、十分恭敬。例如:“您老就不要推辭了,弟子們都在恭候呢!”

請求別人幫助,最傳統有效的做法是盡量表示虔敬,使人家感到備受尊重,樂於從命。

4.自責請求

首先講明自己知道不該提出某個請求,然後說明為實情所迫不得不講出來,令人感到實出無奈,例如:

“真不該在這個時候打攪您,但是實在沒有辦法,隻好麻煩您一下。”

求人的過程中,要知道在有的時候、有些場合打攪別人是不合適的,不禮貌的,但有時又不得不麻煩人家,這就應該表示知道不妥,求得人家諒解,以免顯得冒失。

5.體諒請求

首先說明自己了解並體諒對方的心情,再把自己的要求或想法表達出來。例如:

“我知道你手頭也不寬裕,不過實在沒辦法,隻好向你借一百元。”

求人的重要原則就是充分體諒別人,這不僅要在行動中體現出來,而且要在言語當中表示出來。

6.遲疑請求

首先講明自己本不情願打擾對方,然後再把有關要求等講出來,以緩和講話語氣。例如:

“這件事我實在不想多提,可你一直忘了替我辦。”

在提出要求時,如果在話語中表示自己本不願意說,這樣就會顯得自己比較有涵養。

7.述因請求

在提出請求時把具體原因講出來,使對方感到很有道理,應該給予幫助。例如:“隔行如隔山,我一點兒也不知道人家那邊的規矩。你是內行,就替我辦了吧!”

在提出請求時,如果把有關理由講清楚,就會顯得合乎情理,令人欣然接受。

8.乞諒請求

首先表示請求對方諒解,然後再把自己的願望或請求等表達出來,以免過於唐突。例如:

“恕我冒昧,這次又來麻煩你了。”

人都是情感動物,隻要你能打動他,他必然會欣然應允你的要求,而適當的語言策略會使求人的氣氛變得友好、和諧。

5.借古諷今,甘夫人巧求劉備

典故、名人、名言、名句,均是文化傳統的精粹,蘊蓄著豐富的思想內涵,與今人、今事又有著相通相似之處,在日常的生活、讀書中我們經常可以讀到一些氣勢磅礴的文章,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運用大量的典故,讀起來即即上口,非常有說服力。如果你在求人的過程中也能如此“氣壯山河”地運用典故,求人辦事則勢如破竹,輕而易舉。

恰到好處地借用古人、古事來說明今人、今事,而使對方由“古”聯想到“今”,由“淺”聯想到“深”,或在關鍵時刻,一語點破,以便對方明白己方的理脈和其中的道理,這種方法就是稽古喻今。

三國時的劉備有位甘夫人,雖出生貧賤之家,然而長得玉質柔肌、態媚容冶,其人也頗聰慧,靈透,甚有賢名。劉備駐守徐州時,聞甘氏豔名,便納為妾。後來劉備的元配夫人糜夫人早逝,劉備便逐漸提拔、扶正甘夫人做了夫人。由於甘夫人天生麗質,加之肌膚白若霜雪,劉備常常在戶外望之,猶如月下聚雪的景觀一般,令劉備十分陶醉,連亡命途中,也與甘夫人時刻不離。這種夫妻恩愛倒是也無可厚非。後來,有位河南人獻給劉備一個精巧的玉人,高三尺,栩栩如生,光彩照人。劉備愛不釋手,便把玉人放在甘夫人房間裏,使兩者媲美生輝。在他看來,眼下自己有巴蜀這塊地盤,而且外事內政有諸葛孔明這位丞相張羅,不用他操心,於是常常一邊擁抱著甘夫人,一邊玩味著玉人,口中還念念有詞道:“玉之可貴,德比君子,況為人形,而不可玩乎?”如此一來,劉備的心思就整天放在這個冷的玉人上麵了,國事倒成為次要的了。這可急壞了甘夫人。她想,劉備要是一味這樣下去,複興漢室基業何以成功呢?

賢明的甘夫人知道,劉備經過長期努力才由一文不名的販夫而擁有了西川,建立了蜀漢政權。這固然可賀可喜,但目前的這份基業還是個開始,應更加努力,發奮圖強才是。因為劉備原有的計劃是複興漢室,滅曹操,吞東吳,統一天下。但是今觀劉備,自從建立蜀漢政權以來,玩弄玉人,寵信小人,意誌頗為消沉,大誌即將磨滅。長此以往,哪裏還能展現他原來囊括四海、複興漢室的宏願呢?甘夫人不能不憂慮。她幾次想摔掉玉人,又怕劉備不高興,幾次想諫言,畢竟自己又是不參政的婦道人家,不好直言。後來,甘夫人終於從玉人本身觸發起靈感,想到了春秋時代“子罕不以玉為寶”的典故,於是以此為諫辭,稽古喻今,說服劉備:

“古代宋人得以玉石,獻給宋國的正卿子罕。可是子罕不但不接受,連看都不看一眼。獻玉的人說:‘此玉成玉人狀,是一塊稀世之寶,故而才敢奉獻給你。’子罕卻說:‘我平生以不貪為寶貴,你是以玉為寶貴,若是將玉贈送給我,那麼,你我都丟失了寶貝,你丟掉的是寶玉,我丟掉的是廉潔這塊寶。’所以子罕不以玉為寶,在春秋時代傳為佳話。”

正當劉備聽得津津有味之時,甘夫人又說:“現在曹操、東吳都未消滅,陛下你卻以一塊玉石玩乎股掌,你可知道,凡是淫、惑必生變,千萬不可長此以往啊!”

劉備聽後,沉思了一會,終於撤掉玉人,摒絕奸佞小人,振作而務大計了。

甘夫人的一番忠言以典故的方式表達出來,收到了顯著的成效。她先以春秋時代子罕不貪玉的典故開場,使劉備聽起來猶如習習春風,以為老婆隻是與他談論曆史掌故,心理自然輕鬆舒暢,不會有反感和警覺。待到劉備解除精神防線,正欲垂耳聽夫人的絮絮私語時,甘夫人卻“篇末點題”,使劉備在遭受一擊之時,頓時頭腦清醒起來,意識到夫人講典故的用意,同時也感悟到夫人之意是“苦口良藥”,自己確實險些喪誌,於是立即下定決心,幡然改進,撤玉人,拒小人,致力於經世治國之大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