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能說會道關係廣(3 / 3)

②就社會熱點問題進行交談。

陌生人雙方剛一接觸,純屬個人生活的事情不宜多淡,但可以對時下的人所共知的社會現象熱點問題談談看法。如果對方對這一問題還不太清楚,你可以稍作介紹。例如近期影響較大的社會新聞、電影、電視劇和報刊文章等等,都可以作為談話的題目和接近的媒介。

(3)從眼前和身邊的具體景物上找話題。

有些人對談話的題材存在誤解,以為隻有那些不平凡的事件才值得談。因此,和別人見麵想開口時,就會在腦子裏苦苦思索,企圖找一些怪誕的奇聞、驚心的事件或刺激新聞當話題。可是,這種話題畢竟不多。況且,有些轟動社會的新聞,不等你講,人家也許早就知道得很清楚了。再者,由於對象不同,某一部分人愛聽的,另一部分人未必感興趣。這樣做必然把話題囿於狹小的圈子裏。其實,人們除了愛聽一些奇聞軼事外,更多的人是愛聽與日常生活有關的普通話題。例如,孩子要入學,選哪家學校比較好;花卉被蟲子咬了,該買什麼藥:這周上映的電視,哪一部最值得看,等等。話家常並非是一般的寒暄,而是為了創造一種適宜的氣氛,尋找契機,毫無保留地向對方敞開心扉,彼此產生心理共鳴,以達到心靈的溝通。

下麵推薦幾種可以考慮的話題。

①從雙方的工作內容尋找。相同的職業容易引起共鳴,不同的職業更具有新奇感與吸引力;②從彼此的經曆中尋找。經曆是學問,親身經曆過的人和事往往會給你留下極深的印象。這種交流最易敞開心扉、最易見到真情;③從雙方的發展方向尋找。人都關心自己的未來,前途與命運是長盛不衰的永恒的話題。人生若沒有前進的方向,生活便失去了動力。這類話題最易觸動對方最敏感的神經。尤其是異性,更熱衷於此;④注意家庭狀況。談家庭生活並不一定就是俗氣。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生活的完美、和諧是每個人的理想。這類話題不必做準備,隨時都可談論,但有理想的人都可以從中發現許多人生的哲理;⑤關注子女教育。孩子是父母生活的希望,孩子的教育牽動億萬家長的心。憐子、愛子、望子成龍是家長的共同心理。談及孩子,即使是性格內向的人,也會眉飛色舞、滔滔不絕。

實在無話可說的時候,也可以從目光所及的景象中和身邊存在的物品上尋找話題,引出興趣。如對方在沉默中隨手翻了一本書,你就可以有意地問:“這是本什麼書?這麼厚?看樣子,你一定喜歡讀書吧?現在,很多青年人都熱衷於看電視、聽音樂、唱卡拉OK、聚會閑談等等,這些都是有益的文化生活,但絕不能因此而忽視了讀書……”這樣,交談就很容易進行下去,並且會引出一些很有意義的內容。從窗外的景象、天氣的變化、房間的陳設、對方的服飾等等這些眼前的景物上,也很容易找到可以交談的話題。

2.要有自我身份意識

(1)說話要注意自己的身份

任何人在交談時,總是在以一定的身份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要想使彼此交流達到理想的效果,除了要有對象意識外,還要有自我身份意識,就是說話要得體,言語形式的選擇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保持自我本色。

如以下級的身份向上級彙報思想工作,當持敬重的態度,注意措辭的嚴肅性和應有的禮節性。與同輩親友交談,則以親切、自然為宜,不宜過於“一本正經”,否則便有故作姿態之嫌。說話不得體,不注意身份,聽的人總感到不是滋味,甚至引起反感,這就必然要影響到交際效果。

說話形式的選擇要符合自我角色身份,就應做到以下兩點:

①角色身份要與稱謂、口吻相適合。身份在話語交際過程中首先表現為稱謂,它有對人、對己兩種。身份在交際過程中還表現為說話的語氣。

②說話形式的選擇要與場合相適應。一位湘籍著名歌星應邀在長沙作嘉賓主持“情係三湘”的賑災義演節目串聯時,隻見她手持話筒,朗聲說道:“那次中央電視台舉行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我給‘娘屋裏’的參賽選手打了最高分,下次‘娘屋裏’的伢子妹子到北京參賽,我還要給他們打最高分。”

這話雖然激發了湘籍觀眾的熱情,但是卻非常不得體,把私房話搬到了正式場合。若是在私下場合對“娘屋裏”的說說私情乃人之常情,而在這義演的嚴肅場合,說的又是嚴肅莊重的大獎賽評委打分問題,如此的偏重於“情感”而疏於“理智”的話語,人們不禁會問:作為評委,其公正何在?這樣的話顯然與自己主持人的身份不符。

不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場合下,說話時都要注意自己的身份。

(2)掌握“我”字運用的分寸

在人際交往中,“我”字是經常會講到的。但“我”字怎麼用,卻大有學問。

“我”字不可講得太多,過分強調,這樣就會給人突出自我、標榜自己的印象,會在對方和你之間築起一道防線,形成障礙,影響來往的深入。

因此,會說話的人,在語言傳播中,必須掌握“我”字運用的分寸。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下麵的建議可供借鑒:

①盡量用別的詞代替“我”。

在許多情況下,可以用“我們”一詞代替“我”。以複數的第一人稱代替單數的第一人稱,可縮短雙方的心理距離,促進彼此情感的交流。

比如:“我建議,今天下午……”可以改成:“今天下午,我們……好嗎?”

②能省略“我”字的時候,就不必說出。

比如:“我對我們公司的員工最近做過一次調查統計,(我)發現有40%的員工對公司有不滿情緒,(我認為)這些不滿情緒來自獎金的分配不公,(我建議)是不是可以……”

第一句用了“我”,主詞已經很明確,那麼後麵幾句中的“我”不妨統統省去。這對句子意思的表達毫無影響,且能使句子顯得更簡潔,避免不必要的重複,還能使“我”不至於太突出。

③盡量以平穩和緩的語調淡化“我”字。

講“我”時,“我”字不要讀成重音,語音不要拖長,目光不要咄咄逼人,表情不要眉飛色舞,神態不要得意洋洋,語氣也要平淡。應該把表達的重點放在事件的客觀敘述上,而不要突出做這件事的“我”,更不要使聽的人,覺得你高人一等,是在吹噓自己。

(3)謙虛禮讓,尊重他人

對人的性格頗有研究的富蘭克林,在早年的時候曾列過一張表,列舉各種他所要達到的美德:經過幾年的身體力行,他獲得了相當大的成就。但到了後來,他還找出一件極應當達到的美德。他說:“我在當初改變自己的表裏,曾列舉了12種美德。但有一天,一個是教徒的朋友告訴我,說大家都認為我很自傲,原因是我在談話中一貫堅持自己的主張,而且有輕視別人的樣子。我聽了他所說的話,立刻著手矯正這個缺點,並且在我所列的表上,加上了虛心這一條。直到現在,我雖不敢自誇自己在這一點上有何成就,但在表麵上我確實改進了不少。我決心處處避免觸犯別人的感情。我還決心換掉自己過去經常使用的,帶有武斷性質的口頭語。這樣過了一段時間,我發現我陳述問題時所用的謙虛方式很容易被人接受而絕少遭人反對。

“我在矯正的過程中,當然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因為我要克服我自己的本性,但習慣成自然,慢慢的我也就習慣了。同時,我在改善自己的過程中,處處注意談話的藝術,我時常壓製自己,而讓別人做一個擅長雄辯的人。”

富蘭克林雖自認成功是虛心所致,但寬容與溫和的效力是誰也不能否認的。在談話中你若使用強硬的態度,對方一定會立刻反對你或敵視你,這樣一來,你是肯定不能收到好的談話效果的。

無論你說什麼樣的話,無論在任何環境之下你的話是有意或是無意,對方是會仔細聽並詳細分析的,在這種情形之下,是往往會和你的原意大相徑庭的。比如,你在敘述一件自以為得意滿足的事情,你認為這樣可以表現你的膽量,你的機警和長處,但別人是否會有同感呢?也許有,也許沒有,這就要看你如何運用你的表情、你的談吐去影響別人與你有同感了!

這樣說,並不是叫你隱藏自己的長處,也不是叫你貶低自己的身價,更不是叫你在談話中緘口不言。隻是想要你這樣做:假使是你和一個朋友交談,你說的話隻能占50%左右;如果是三個人交談,你說的話隻能占三分之一左右;如果是10個人一起談話,你說的話就應該占十分之一左右。總之,你無論在一個什麼環境之下,說話要選擇一個適度。隻有這樣,才容易使別人覺得談話的氣氛平等融洽,大家才會感到輕鬆愉快。

(4)說含糊話,進退自如

運用模糊語言是社交場合經常使用的留有餘地的重要手段。因為受到人的思想情緒、周圍情境等諸多因素的製約,社交場合一般來說總是複雜多變的,節外生枝、出現始料未及的情況是常有的事。因此,無論是在哪一種社交場合,說話一定要注意分寸,留有餘地,不能說“滿口話”,要使說話具有一定的彈性,給自己留下可以進退的餘地。

模糊語言靈活性高,適應性也強。社交談話中對某些複雜的論點或意料之外的事情,不可能一下子做出準確的判斷,這時就可以運用模糊語言來避其鋒芒,以爭取時間做必要的研究和製定對策。

比如在外交會談中,客人友好地邀請主方去他國訪問,主方應按照禮節高興地答應下來,但往往由於種種原因,不能輕率確定具體日程,這時常以模糊語言作答:“我們將在適當的時候去貴國訪問。”這個“適當的時候”可以是一個月、一年、幾年之內,甚至更長時間,具有相當的靈活性。這樣既不會使對方不快,又不使自己為難。

又如對某些很難一下子做出回答的要求和問題,可以說:“我們將盡快給你們答複。”“我們再考慮一下。”“最近幾天給你們回音。”這裏的“盡快”、“一下”、“最近幾天”都具靈活性,留有餘地,可使自己避免盲目做出反應而陷入被動局麵。

3.控製說話的量

(1)無關利害,少說又如何

美國第13任總統約翰?卡爾文?柯立芝以少言寡語出名,常被人們稱作“沉默的卡爾”。艾麗斯?羅斯福?朗沃思就曾說柯立芝“看上去像從鹽水裏撈出來的”。

柯立芝卻說:“我認為美國人民希望有一頭嚴肅的驢做總統,我隻是順應了民心而已。”

由於柯立芝總統的沉默寡言,許多人便總是以和他多說話為榮耀。

在一次宴會上,坐在柯立芝身旁的一位夫人千方百計想使柯立芝和她多聊聊。她說:“柯立芝先生,我和別人打了個賭:我一定能從你口中引出三個以上的字眼來。”

“你輸了!”柯立芝說道。

一次,一位社交界的知名女士與總統挨肩而坐,她滔滔不絕地高談闊論,但總統依然一言不發,她隻得對總統說:“總統先生,您太沉默寡言了。今天,我一定得設法讓您多說幾句話,起碼得超過兩個字。”

柯立芝總統咕噥著說:“徒勞。”

《菜根譚》上說:“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隻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隻是本然。”柯立芝總統很好地把握住了這一點,因此,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你必須時常說話,但不必說得太長

世界著名的談話藝術家司脫?費雨特曾教人談話中應注意的主要條件,他說:“你必須時常說話,但不必說得太長。見人隨機應變,什麼人便向他說什麼話,少敘述故事,除了確實是貼切而簡短的故事之外,總以絕對不講為佳。與人談話,同時也要注意態度,切不可扯住別人的衣袖,動手動腳地講話。講話時要注意附順,切忌妄自尊大。在團體中談話通常要避免爭論。談話最好勿作自我的宣傳。外表應坦白而率直,內心應謹慎而仔細。談話時要正麵麵向人家,以示你的誠意,不要隨隨便便,不要模仿他人。和人家開口賭咒,閉口發誓,是既壞又粗鄙俗劣的事。高聲哄笑,是下流群眾的口氣,真實的機智和健全的理性,決不會引人哄笑……”

應當常說話,但不要說得太長,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說話不是背書,不是你一個人的事情,你必須考慮別人的感受。於“常說話”,是為了增強別人對你的印象。隨機應變,見什麼人說什麼話,這道理也是非常明顯的,因為你必須迎合對方的心理,才能使別人對你有一個好印象。但每個人的心理需求都是不同的,所以你必須隨機應變。你在批評人的時候應特別注意這一項。

在某一次宴會上,某人向鄰座的太太講起了某校校長的秘密來,同時表現出對校長卑鄙行為的大為不滿,並大大地說了一堆攻擊的話。

直到後來,那位太太才問他道:“先生,你認識我是誰嗎?”

“還沒有請教你貴姓。”他回答道。

“我正是你說的那位校長的妻子!”

這位先生窘住了,但隔了一會,他卻凜然地問道:“那麼,你認識我嗎?”

“不認識。”那位太太搖頭作答。

“哦,還好,還好!”那人這才如釋重負地說道。

這裏,那個先生就犯了隨便對人說話的毛病,幸虧那位太太不認識他,否則,不僅現場非常尷尬,還可能因說校長的壞話,給自己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

如果在談話中你能遵照費雨特的建議去做,人際交往中就會減少許多煩惱。

4.打電話時也要注意分寸

有的人認為隻有麵對麵的交談才有注意說話尺度的必要,於是在其他場合就忽略掉了,尤其是打電話的時候。其實,打電話也是展示口才的一個重要“窗口”,隻要掌握了其中的技巧,你就可以輕鬆地在不與對方見麵的情況下,為自己爭得“臉麵”。那麼在打電話的時候要注意些什麼呢?

(1)在電話裏與對方說話也應該帶表情

人們往往以為在電話裏與對方講話,誰也看不見誰,講起話來就不注意帶表情,帶動作。其實這是不對的。在電話裏與對方說話也應該帶表情,激動時還可以帶上動作,因為你沒有表情時講出來的話往往是幹澀而沒有感情的,對方一聽就能想像出來;對方想像到你毫無表情的與他談話,心裏也就沒有熱情了,這樣就中斷或阻隔了兩人的感情交流,沒有感情上的共鳴,語言的交流也就沒有多大意義了。

如果你現在不高興或正在思考一個難題,你很不樂意有人來打攪你,可此時突然有你的電話來,那你在接過電話之前,一定要穩定一下情緒,使自己高興起來,不要把自己煩惱和不高興傳染給對方,更不能因對方在不合適的時候打來電話而生氣、發怒。因為對方打電話時不知道你在幹什麼,他打電話或許是為了讓你高興,或是為了告訴一件很重要的事。你若一說話就帶出一股不歡迎或不耐煩的情緒來,對方馬上就會感覺到,他會很掃興,想說的也就不說了。

(2)聲音清晰,發音準確,不必大吵大叫

使用電話,必須完全依靠談話,電話聲音是你惟一的使者,你必須通過電話給對方一個良好的印象。所以,傳到電話那端的必須是一個清晰、生動、中肯、讓人感興趣的聲音,首先音量要適中,更要注意發音和咬字要準確。

一般人在打電話時喜歡加大音量,尤其是在打長途電話時,非得大喊大叫不可,好像因為距離遠怕對方聽不清。電話是一個很現代化的通訊工具,是很敏感的,你完全沒有必要大喊大叫。因為你大喊大叫時,對方聽了會極不舒服,但又不好意思讓你聲音小點,隻好在那受罪。再就是當你大喊大叫時,會影響到其他人的工作,也是極不禮貌的。所以說,不論是多遠的長途電話都不要大喊大叫,都要想著你現在是對著對方的耳朵說話。當然如果電話裏有雜音,或者其他毛病,對方聽不清楚,他會告訴你聲音大點,你可以適當加大音量。

(3)盡量把話說明白

在電話裏交談總不如兩人麵對麵交談方便。你看不到對方在做什麼,不知道對方是否在聽你講話,對方也同樣不知道你是否對他說的問題感興趣,就要求你在打電話時多說兩句,作為補充交流,使雙方更好地溝通。

(4)準備充分,注意交流

打電話之前,先整理好資料,這樣可以使你的談話更加精煉,並且能給人以井然有序的印象。

如果你要同對方談話的內容太長,先問問對方方便不方便。如問:

“您現在忙不忙?”

“要五分鍾才能講完,您介意嗎?”

對方回答是肯定的“請講。”

“我不忙。”

則可以讓對方先稍等一會兒。

若對方回答:“對不起,剛好沒有時間。”

應該另約一個時間打電話或以最快速度把要點說出並告訴他:“以後再詳談。”

在對方聽你說話時,你要時不時地問問他,對你說的話有什麼看法想法,讓他發表些意見,如果你一個勁地說,對方聽多了就會分散注意力,或不耐煩了。你問他一個問題,或問一下是否同意,就是提醒對方認真聽,也是一種交流的補充,使雙方都集中精力。

對方在與你說話時,你要邊聽邊說“對”、“不錯”、“很好”,這些話不要長,就這一兩個字就行,目的是為了讓對方知道你在很認真地聽他講話,他講起來也就有情緒了。如果一方講得很來勁,另一方不出聲,講的就會失去熱情,以為對方不願意聽呢。

(5)注意禮貌客氣

給別人打電話時,不管接你電話的人是誰,你都應很禮貌很客氣的與對方談話。你禮貌客氣,對方才會樂意聽你說。尤其對第一個聽電話的人來說,你是在給他添麻煩,你會讓他去找你要找的人,你不客氣,對方就會不樂意認真對待,不會很情願地為你服務。有時你是個身份很高的人,或者是單位的主管或領導,打電話時就可能不客氣,結果肯定要碰壁的,因為對方並不知道你是誰,聽不出你就是他的上級。況且他又在忙工作,接你電話就已經很禮貌很熱情了,你再不客氣地與他講話,他自然會很生氣,有時他即使聽出你是領導也不會在意你的,雖然嘴上對你客氣,心裏也會不滿意。

同樣,如果你正在工作,突然有電話打進來,隻要你拿起了電話,就要很熱情很禮貌地與對方談話,不要不耐煩或很生氣地與對方講話。因為你不知道對方是誰,也不知他要找誰,有什麼事情。沒準他就是你的領導,你很不客氣他會聽出來,等他告訴你自己是誰時,你後悔也就晚了。有時對方身份不高,但他找的是你的領導,你不客氣不禮貌,他會把你的情況說給你的領導,人們就會對你有個壞印象了。

打電話的人,或接電話的人都必須有禮貌,必須客客氣氣。你要知道,對方之所以打電話,肯定彼此有關係,不認識你也認識你的同事。他既然打電話就說明有事想與你的同事說,兩人說起之後,就愛提起打電話的事,“剛才接電話那位,很客氣,他與你關係不錯吧。”或“接電話的那人真無禮,他怎麼啦,與你不對勁。”這樣你的同事也會知道你這個人怎麼樣,是個懂禮貌的人還是個無禮的人。

無論是打電話還是接電話,都要主動地報自己的單位和自己的名姓。打電話問:“是××單位嗎?”之後還要報一下:“我是××單位。”問對方“你貴姓?”之後;就得報“我姓×”。這樣也是一種禮貌,隻問對方,不報自己是誰,對方會反感。再說他不知你是誰,在哪打電話,也不好給你傳話。

接電話時也一樣,也可以主動報一聲:“我是××單位,您是哪兒?”“貴姓,要找誰。”也好告訴同事是誰找。

說話有尺度其實就是說話得體,講究分寸,表現出對方的尊重,以贏得對方的好感,拉開人際關係的序幕。

13.“流行語”為你添姿著色

“流行語”就是那些在一定時間、一定範圍裏高頻率地運用於人們口頭交際中鮮活新潮的詞句。它和著時代的脈搏,折射著生活的靈光,為人們的日常言談增添著魅力與色彩。

流行語並不一定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共同語、規範語,它有較強的地域特征。例如香港人把談戀愛剛結婚者稱為“拍拖”;廣東人逢人稱“阿哥”;南京人說事情好到極點為“蓋帽了”;北京人談吃喝用“撮”:“走,哥兒們撮一頓去!”有些流行語在傳播中擴大了範圍,如北京人把閑談聊天叫“侃”,現在其他不少地方也用開了“沒事我們一道侃去!”

大多流行語往往在一定的年齡、文化水平以及職業的人群中使用。比如在商業界,“看好”、“看漲”、“看跌”、“滑坡”、“走俏”等詞語運用普遍;在演藝圈,“走紅”、“領銜”、“很性感”、“搭檔”很流行。流行語多數是現有詞句的一種比喻、替代、延伸,例如知識分子把從商稱為“下海”,改行叫做“跳槽”,撰寫文章搞創作戲稱是“爬格子”。

流行語具有較強較濃的時代色彩,沉澱著一定時期內的政治色彩、文化特點與生活氣息。比如對別人稱自己的妻子,舊時代是“內人”、“太太”,“文革”時期稱“革命戰友”,現代則有“愛人”、“那口子”、“另一半”等說法。說一個人樣子好、氣質佳,以前是“眉清目秀”,後來是“健壯朝氣”,現在是“瀟灑風流”、“有魅力”、“有女人味”等。

在日常談話、交往活動中,恰到好處地使用流行語可以起到多方麵的作用。

可豐富、更新自己的談話色調。一個人的談話色調既包括話題、語調、聲音的選擇,也包含詞句的篩選與錘煉。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與別人交談時老是一種腔調,老運用一些自己重複多遍、陳舊蹩腳的詞句、口頭禪,毫無新鮮明朗的氣息,給人的感覺是迂腐而沉悶,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之乎者也”不斷,又像《編輯部的故事》中的牛大姐,官腔套話不離口。跟緊時代的步伐,注意吸收運用流行的詞句,可以使自己的談吐變得豐富多彩,永遠保持談話色調的生機、活力,使話語常講常新。

使用流行語可溝通聯係,贏得別人好感。愉快順利的交談活動,往往離不開流行語的使用。比如稱呼別人,以前多是“師傅”、“同誌”、“××長”,現在多用“女士”、“先生”、“小姐”、“老板”,這樣更能增強談話雙方的親近感、尊敬感,使交談始終處於輕鬆自如的狀態下,不致因過於拘謹、正兒八經而影響溝通,引起別人反感。

使用流行語可調料逗趣,增添生活情趣。生活是五彩斑斕的萬花筒,人們常在一起聊天、玩笑,少不了流行語的點綴。一位學生擠到同學堆裏發現一位女生新穿了一件連衣裙,故意驚呼道:“哇!真3.14”這3.14是圓周率π,與流行語“派”諧音,因而立刻博得大家一陣會心的大笑。

流行語怎麼來的?其實,流行語不是哪位名人或語言學家創造發明出來的,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留心於生活,留心於別人的言談,並借鑒發揮,推陳出新,啟動靈感,隨口說出。平時不妨從以下幾方麵去搜集學習。

——從電視電影裏學。當代影視與人們的生活愈來愈貼近,不少精彩對白、主持人的即興妙語、廣告好詞令人讚歎不絕,我們可以從中借鑒。比如有人勸朋友去看一個展覽:“去看看吧,不看不知道,展覽真奇妙!”顯然這裏仿用了“正大綜藝”主持人的開場語。

——從港台語言中學。開放的大潮也融入了港台的新鮮流行語彙。如“真性格”、“好帥”、“當心公司炒你魷魚喲”等等,很新奇,用語優美,不妨一借。

——從流行歌曲中學。許多流行歌曲不但能唱出人們的真情、心聲,而且吐詞通俗,生活氣息濃。某男士談戀愛,剛接觸對方,生怕對方看不中自己的“外相”,靈機一動,說道:“我知道我很醜,可是我也很溫柔。”他妙用了趙傳的一首歌名,很快贏得姑娘的好感。再如“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我的未來不是夢”、“你知道我在等你嗎?”等,結合講話的場合、語境、心境,信手拈來,適時穿插,一定情趣斐然。

——從報刊用語裏學。如某報上曾有一篇題為《檢察機關渾身是眼》的文章,寫到如下內容。某位善談者巧借活用,與人評論小偷:“他渾身是手,什麼都偷?”提醒誤入情網的朋友:“別理她,她渾身是膠,粘住了,你還了得?”假如有人蒙受不白之冤,事過境遷,真假莫辨,多次申訴,也得不到解決,怎麼跟人說?“咳!你就是渾身是嘴,也說不清呀!”豈不妙哉!

——從方言俚語中學。方言俚語表達含蓄,俗得夠味,很受人們喜愛。如“沒治”在上海話是好到絕頂之意,有人看聶氏下棋:“聶衛平這盤棋贏得沒治了!”“磨牙”北方方言中是費口舌之意,我們也可以拿來運用,如:“還磨牙什麼?快走吧!”

當然,運用流行語必須適合交談對象的年齡、知識水平以及聽話背景。某大學一研究生對她的同學講:“喂,你的‘另一半’來了!”這“另一半”是對象的意思,語出張賢亮小說《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在大學校園很流行,如果到農村去說,未必有人懂。

借助健康的富於生命力的“流行語”,你可以在搞好人際關係這方麵更加如魚得水,“流行語”是語言不可或缺的一件華麗外衣。

14.“出賣”隱私,換取親合力

對於別人的隱私,人們都有一種好奇心理,你若想盡快和別人搞好關係,達到辦事的目的不妨適當利用一下隱私。

在辦事的過程中,稍稍透露自己的隱私或缺點,對方會感到你這個人很誠實,因此,感到你容易親近。這一點,特別重要。

那些會拉關係辦事的人,即使與對方並不熟悉,也會創造一種親切的氣氛,必要時暴露一些隱私,這樣,就是反對他的人也會對他產生親近感,並樂意為他所用。

有位心理學家在紐約市的廣播節目中介紹了三位候選人後,要求聽眾從三個人中選出一個人來。關於這三個候選人的情況,首先介紹了第一位,他具有政治家的資曆、學曆和人品。然後介紹了第二個人的政治經曆及實際工作成績。關於第三位候選人,隻介紹了他的私生活,例如他非常疼愛孩子、吸煙、每天帶著狗去散步等等。

投票的結果是第三位候選人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盡管選民們不知道他作為政治家的能力如何。這大概是因為這位候選人讓選民們感到他最容易親近的緣故吧。這個實驗表明,選民們投票時的判斷基準,比起政治來他們更重視候選人是否讓他們感到親切。這個心理實驗還告訴我們,要讓一個人對你感到親切,就應該與對方進行具有人情味的交流。

三木武吉曾經是日本很有名的政治家。二次大戰後第一次競選時,他曾到川備縣的高鬆市去演講。當他講到“戰後的日本怎樣才能馬上恢複建設”時,突然,聽眾席中傳來一個婦女的喊聲:“喂,三木武吉,你不是娶了6個老婆嗎?像你這樣的人怎麼能治理好日本呢?”

三木武吉聽後沒有驚慌,他鎮靜自如地回答道:“這位女士,確實如此,我年輕時是個享樂主義者,娶了好幾個妻子,而且戰爭中也常帶著她們東躲西藏地避難,這可以說是男人的劣根性。但現在,她們都已經人老珠黃,不中用了。如果我把她們拋棄了,今後誰來養活她們呢?還有一點你說的不正確,是7個,不是6個。”聽了他的回答,全場立即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選舉的結果是三木武吉以壓倒性高票當選。

在談話中,三木武吉巧妙地透露了自己的隱私,使選民的反感情緒變成了對他的親切感和好感,從而獲得選民的支持,最後大獲成功。

這在人際關係中是同樣適用的,在交談時稍稍透露出你的個人隱私和缺點,反而能使對方對你產生好感。

在這方麵英國王室也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英國王室非常受國民的愛戴,這是英國的許多明星都望塵莫及的,主要原因是他們的私生活非常公開。

如果你在人際交往時,把自己打扮成神秘的角色,對自己的隱私完全隱瞞,那對方肯定認為你並不信任他,認為你沒有把他當成朋友,沒有把他當成知音,自然而然地,對方不會親近你,更不要提辦事情了。

無論是談話還是辦事,稍稍透露一下自己的弱點可以創造更加融洽的人際關係。

在特定的情況下,有意暴露自己某些方麵的弱點,對方更容易接受,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相當高明的交際策略。

曾有一位記者去拜訪一位政治家,目的是獲得有關他的一些醜聞資料。然而,還來不及寒暄,這位政治家就對想質問的記者說:“時間還長得很,我們可以慢慢談。”記者對政治家這種從容不迫的態度大感意外。

不多時,仆人將咖啡端上來,這位政治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立即大嚷道:“哦!好燙!”咖啡杯隨之滾落在地。等仆人收拾好後,政治家又把香煙倒著插入嘴中,從過濾嘴處點火。這時記者趕忙提醒:“先生,你將香煙拿倒了。”政治家聽到這話之後,慌忙將香煙拿正,不料卻將煙灰缸碰翻在地。

平時趾高氣揚的政治家出了一連串的洋相使記者大感意外,不知不覺中,原來的那種挑戰情緒消失了,甚至產生對方非常容易親近的感覺。

整個過程,其實是政治家一手安排的。當人們發現傑出的權威人物也有許多弱點時,過去對他抱有的恐懼感就會消失,而且由於受同情心的驅使,還會讓對方產生某種程度的親密感。

每當新學期開始時,學生都會對新老師和新教法覺得恐懼,所以有些老師故意在上第一堂課時暴露自己的弱點,比如他會說:

“我的字寫得一點也不好看,我的書法更差,在上小學時,我的書法都一直是丙,因此我不喜歡在黑板上書寫。”

那些學生聽了會在心中暗想:“原來老師也有弱點,我跟他並沒有什麼不同嘛。”

如此一來,學生的心情便會鬆弛下來,並且在心理上產生某種程度的優越感。

有一個政治家演講時,常常故意在麥克風前打個噴嚏,或者裝出踉蹌的動作,像這一類故意做出的小失誤,可以緩和本來緊張的氣氛。一般聽眾對於政治家抱有戒備心,因此他便故意裝出一些小失誤來,聽眾在看到他小失誤之後,心中就會這麼想:“原來他也跟我們沒有兩樣,也有失誤的時候。”因而對他產生親近感。

每個人都有弱點,坦城自己的弱點,在某種情形之下,將能成為強有力的武器。

有一次,一位外國人去旁聽一位美國加州大學著名教授的課程。課上他提出他做的老鼠實驗的結果。此時有一位學生突然舉手發問,提出了他的看法,並問這位教授假如用另一種方法來做,實驗結果將會如何?所有的聽眾全都看著這位教授,等著看他如何回答這個他根本就不可能做過的實驗。結果這位教授卻不慌不忙,直截了當地說:“我沒做過這個實驗,我不知道。”

同樣的情況假如發生在東方某位教授身上,情形恐怕就會完全不同。他一定會絞盡腦汁,說出“我想結果會是……”的話來。一般人都有不想讓別人看出自己弱點的心理,因此很難開口說“不知道”。豈不知,有時承認不知道,反而可以增加人們對你的信任而親近你。

因為直截了當地說不知道,會給人留下非常誠實的印象,並且敢於當眾說不知道,其勇氣足以讓人佩服。這樣,人們對你所說的其他觀點,會認為一定是千真萬確的才會說,因此對你也就會更加信任。此外,通過說“不知道”,也拉近了與眾人的距離,使你在可信的同時顯得更加親切。維納斯之所以被人譽為美神,就在於她的殘缺美,折斷的雙臂不僅沒讓她黯然失色,反而使她聞名於世。所以,不要怕暴露你的缺點,有時它會使人覺得你更加誠實可信。

在人際交往,尤其是談話的過程中,稍稍透露自己的隱私和缺點,對方會感到你很親切,覺得你這人誠實,值得信任。

15.移情可以緩解緊張,減少衝突

當你的交往對象是一位有敵意的或冷漠的人時,移情可能就特別有用。一位年輕的保險經紀人告訴我他第一次推銷時的情況:“我正在大講特講這個好處那個好處,就像我在銷售學校學的一樣。我突然注意到我的那位潛在的顧客拿起電話來。他說:‘對不起,我得打個電話。’他隻希望我在那兒瞎說一氣,他根本就沒聽。我永遠無法與他溝通。”

經驗豐富的說服者很會駕馭這種局麵。當阿拉巴馬州長勸說德國Mercedes公司在該州開辦一個汽車工廠時,他沒有讓他們被該州曆史上的種族問題嚇跑,他用一個正中要害的例子迎擊他們的反對。“我們設法告訴他們阿拉巴馬已不再是五十、六十年代的那個州了,正如德國已不再是希特勒當政時的德國一樣。”他對華爾街如是說,“我這樣說時,他們點頭表示同意。”

對一位去努力理解你的人,你很難不同意或保留敵對的觀點。假如你正對一位公司總裁作一個重要的推銷說明。在會客廳等了三十分鍾後,你被領到他的辦公室。她正衝電話喊叫。她甜菜般紅紅的臉上滿是失落的表情:“別這樣,現在不行。我們有三周的時間來籌劃。為什麼總是在最後出問題?聽著,調整一切,當一切正常時告訴我結果。”她猛地放下電話,然後看著你。

“不是有意讓你久等,我今天是氣不打一處來,”她說話時聲音裏帶著憤怒。這個時候你得采取適當措施調節氣氛了,但在你說話時你注意到她在想著什麼,然後胡亂地整理著文件。“我準備好了。”無聊的她毫不在意地整理一份檔案,不時地看她的表。

你意識到不是你做推銷的恰當時機,於是你說:“今天看起來不是時候。看得出來你有急事。咱們另定個時間見麵吧。”

“嘔,這隻是這個倒黴地方平常的一天,”她不無厭煩地說:“你來了,我準備好了。能幫你幹什麼?”

她的秘書敲門打斷了談話:“對不起,打擾您,梅耶說樓下有急事。”

移情在這起上作用了。了解了深深陷入危機當中的感覺後,你等她與秘書說完話,然後你說道:“謝謝你今天願意騰出時間來接待我,但我看得出你忙得很。”然後在她堅持要匆匆與你了事之前,你補充道:“在我出去時,與你的秘書約定對你合適的某一天再來如何?”你與她握手,並用眼神表示你對她那一大攤麻煩事的理解和同情。她同意了你的提議。

由於你的理解,一周後你再來時,她不讓你久等。你進入她辦公室時,她的聲音很溫和,很歡迎你。她像對老朋友似的與你打招呼。電話沉寂無聲,秘書也沒有闖進來帶來壞消息。你現在準備好了去說服,她也準備好了去被說服。你的移情耐心和對時間恰當的把握救了駕。

移情需要敏銳的觀察技能。當你交際時,養成激發調動你所有的感官的習慣。不要總想說什麼或看什麼。關注你身邊在發生些什麼,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文明的說服者能觀察到某人在晃腳(不耐煩和緊張的信號)、揉鼻子(累了),或者用手指擺弄表帶(無聊,厭倦)。他們能發現這些細微的非言語小紅燈,而且意識到該就此打住了。

一位年傭金一百萬美金的高級保險推銷商曾經說過怎樣對人們使用移情。他提醒人家注意:“它聽起來很荒唐,但它在我個人和職業生活中確實好用。”

“我得知你要告訴人們你具有從他們的觀點中看出東西來的本事。”他說,“一旦他們感到你把他們的感情放在你自己的感情之前,他們就會聽你的。所以我所做的就是好好看看他們的穿戴。我從頭到腳打量他們的衣著、質地,看合不合身。然後我假裝穿得與他們一樣。在我們談話之際,我開始體會脖子上的套頭毛衣或皮帶緊束身上的感覺。結果你完全地進入了他們的世界。他們每說一句話都對你有利或正合你意。相信我,他們會告訴你他們正與一位關心和理解他們的人交談。

這位推銷商還說明了如何與女士交談。

“我第一次看到我的妻子時她正在一位朋友的庭院裏。我們開始交談。天雖然不太冷,但多少有些涼意。我注意到她身穿一件很單薄的外衣,她在發抖。我想像著我也穿得一樣,我感到了冷並正在想這一點。我們倆同時說道:‘咱們進屋吧。’事情有點不可思議。”

在人際交往中,試試也這樣做一做!“衣飾對換”這種實踐能建立移情的原因是它使你在別人講話時更仔細傾聽。它至少可以激活兩個感官——視覺與觸覺。你越與別人的想法和感覺趨於一致就越好。

敏銳地理解別人的感覺,是準確移情的關健,是你與別人建立良好關係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