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能說會道關係廣(2 / 3)

往往,一些你本來不感興趣的話題,也會帶給你意外的收獲,使你受益匪淺,比如說,以後和別人談話時,如果再提到這個話題的話,你就可以說:“我上一次也和某人談論過這件事,……”這樣,就可說另一個新話題了。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從學校畢業之後,就放棄了學習精神,這是錯誤的態度,人應該活到老學到老。現在有人以為學習就是要看書,這是毫無道理的看法,古代的學者(如蘇格拉底、孔子等)哪裏是由看書而來的?還不都是從別人的談話中自己學習的。

無論什麼人,如果能與不同的人交談,除了能帶來興趣外,還能增廣你的見聞。有了這種想法後,在你的世界裏,應該不會再有不感興趣的話題存在了。

當然,和呆板的人交談時,隻要你多花一點心思去注意,你也會發現很有趣的地方。還有從老人家、雙親、上司……等的談話中,也往往可以得到非常豐碩的收獲。現在的年輕人,都具有很強烈的反抗意識,往往將自身以外的話題統統置諸腦後,實在是很可惜,請捺下性子,好好的聽一次,你會發現很有趣、很有用的一麵,聽完後,你若覺得有必要批評的話,再去批評也不遲,批評和聆聽是兩回事。

如果你實在不會尋找話題,你就去聽聽那些老年人的閑談吧。一般來說,老人閑談是很有趣的。當然,有時也免不了會覺得他們所說的話很無聊或是太落後,但是,不管怎麼說,老人家的經驗多,知識豐富;因此談話的內容往往會很精彩,值得一聽。

最近年輕人的話題總是局限於流行的服飾,時代的潮流等,對其他的話題都不感興趣,這種作法已限製了話題的範圍,那你怎麼能成為會說話的高手?又怎能成為受人歡迎的人?

看到這裏,也許就有馬上會反駁說:“那我和別人交談時,到底要怎麼做嘛?”老實說,要尋找話題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因為,在你的生活環境中,隻要是看得到的東西,都可拿來當作話題,例如報紙、電視、自己的經驗……等。甚至你每天接觸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成為交談的話題,換句話說,隻要你善於發現,優秀的話題到處都在。

不會找話題的人都是懶人,隻要你想找,找不到特別的,也會找到可以使交談順利進行的。

7.看場合說話更有效果

人際關係中是分場合分得最清楚的,你若想受人歡迎,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就必須在什麼場合說什麼話。

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在不同場合環境中,人們對他人的話語有不同的感受、理解,並表現出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如,在小場合和大場合,家庭場合與公眾場合,人們對於批評性說法的承受能力有明顯的差異。通常在公眾場合中使用指責性說法最易引起人們反感。試想,如果這次批評是在兩個人之間進行的,對方一般也決不會頂撞,可能會很平靜地接受批評。

正因為受特定人際關係和場合心理的製約,有些話隻能在某些特定場合裏說,換一個場合就不行。同樣一句話,在這裏說和在那裏說也有不同的效果。因此,在人際交往中,說什麼,怎麼說,一定要顧及場合環境,才有利於溝通。不顧及場合的心直口快是不值得提倡的。其實一般的人是不會說錯什麼話,要適當注意以下問題的,尤其是那些心直口快的人。

1.要在思想上強化場合意識

有些人在交際中對人說話直出直入,惹人生氣,把事情辦砸,完全是主觀上缺乏場合意識的結果。他們對人很誠實,遇事時往往隻從個人主觀感覺出發,以為隻要有話就應該說,心裏有什麼嘴上就說什麼,不管什麼場合環境就往外捅,結果有意無意地冒犯了人。自己還莫名其妙,不知道毛病出在哪裏。有兩個老工人平時愛開玩笑,幾天沒有見,一見麵就說:“你還沒有‘死’呀?”對方也不計較,回一句:“我等著給你送花圈呢!”兩個人哈哈一笑了事。後來甲因重病住進了醫院,乙去醫院看望,一見麵想逗逗他,又說:“你還沒有死呀?”這一次,甲的臉一下子拉長了,生氣地說:“滾,你滾!”把他趕了出去。人家正在病中,心理壓力很大。他在病房裏對著憂心忡忡的病人說“死”,顯然是沒考慮場合,人家怎能不反感、惱火?其實,這位老工人說這話也是好意,想給對方開開心,隻可惜他缺乏場合意識,開玩笑弄錯了地方,才鬧出了不愉快。

這個事例說明,有些人說話所以惹惱人,並不是他們不會說話,而是場合觀念淡薄。所以,對於這些人來說,當務之急在於增強場合意識,懂得不同場合對說話內容和方式的特定限製和要求,時時不忘看場合說話。應當努力做到在每次投入交際活動時,要把場合大小,人數多少,及其相互關係搞清楚,據此確定自己的說話內容和方式。在具體說法上,既要考慮自己的交際目的,又要顧及他人的“場合心理”,追求主客觀的高度一致。

2.要自覺擺脫談吐上的慣性

人們的言行往往帶有一定的習慣性。這種慣性使他們說話來不及考慮就脫口而出,造成與場合的不協調。比如,小李陪妻子高高興興上街買東西。在熙熙攘攘的商場裏,妻子興致很高,從這個櫃台到那個櫃台,買了這件,又看那件,快到中午了仍沒有打道回府的意思,小李有些不耐煩了。當妻子提出再買幾件高檔羊毛衫的時候,他忍不住,生硬地說:“你還有完沒完,見什麼買什麼,你掙多少錢哪?”這句話剛出口,顧客們都朝他們身上看,妻子本來微笑的臉頓時變了樣,生氣地反駁道:“怎麼,我還沒有花夠錢呢,你急什麼?我就要買,怎麼著!”直把小李頂得說不出話來,難堪極了。接著發怒的妻子也不買了,蹬蹬地自個走出商店。使小李不解的是,妻子的性格本來很溫順,在家裏從來不大聲說話,更不要說發火了,說她什麼都不計較,可今天為什麼她的火氣這麼大呢?很顯然,是小李忽略了場合因素,把在家庭中慣用的說法拿到公眾場合來,用生硬口吻指責妻子,刺傷了妻子的自尊心,才引發妻子為維護自己的麵子表現出強硬態度。

所以,心直口快的人必須有意識擺脫自己口語表達上的慣性,養成顧及場合,隨境而言的良好表達習慣。在交際活動中,要把交際對象、交際場合、交際時間等多種相關因素都考慮進去,想一想如何張口,選擇最恰當的方式說話,以使自己的談吐既符合場合要求,又符合對象的接受心理,最大限度地實現與交際對象的溝通。

3.要善於控製自己的不良情緒

有時候,人們說話不看場合,是因為情緒的波動在起作用。比如,有的人喝酒之後,或遇到興奮事情時,情緒十分激動,甚至忘乎所以,不能自控,便會說出一些與場合氣氛不協調的話來,造成不良後果。有個特能說會道的青年,在朋友的婚禮酒席上,大侃自己的見聞,逗得人們哈哈大笑。不料他心血來潮,興致來了就忘了場合,講起了一個新婚之夜新郎殺死新娘的奇聞。還沒等他說完,新娘的臉色就變了,新郎見狀也火了,不客氣地把他轟了出去。這個青年的失言就是由於情緒失控造成的。在喜慶場合賣弄自己的口才,說與場合氣氛很不協調又不吉利的話題,難免惹惱人。

有些時候,不看場合是無心之過,在這方麵欠缺的人應多加鍛煉,否則你一旦得罪了某人你還不知道,再交往豈不是很尷尬嗎?

8.第一句話很重要

要招展你的人際關係,你就必須和一些新人打交道。初次見麵的第一句話是留給對方的第一印象,這第一句話說好說壞,關係重大。說好第一句話的關鍵是:親熱、貼心、消除陌生感。常見的有這樣三種方式:

1.攀認式

赤壁之戰中,魯肅見諸葛亮的第一句話是:“我,子瑜友也。”子瑜,就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他是魯肅的同事摯友。短短的一句話就定下了魯肅跟諸葛亮之間的交情。其實,任何兩個人,隻要彼此留意,就不難發現雙方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親”、“友”關係,於是,兩個陌生人之間的距離就很自然地近了一層。例如:

“你是複旦大學畢業生,我曾在複旦進修過二年。說起來,我們還是校友呢!”

“您是體育界老前輩了,我愛人可是個體育迷;您我真是‘近親’啊。”

“您來自蘇州,我出生在無錫,兩地近在咫尺。今天得遇同鄉,令人欣慰!”

2.敬慕式

對初次見麵者表示敬重、仰慕,這是熱情有禮的表現,也表現你對對方的重視。用這種方式必須注意:要掌握分寸,恰到好處,不能亂吹捧,不說“久聞大名,如雷貫耳”一類的過頭話。表示敬慕的內容應因時因地而異。

例如:

“您的大作我讀過多遍,得益匪淺。想不到今天竟能在這裏一睹作者風采!”

“今天是教師節,在這光輝的節日裏,我能見到您這頗有名望的教師,不勝榮幸。”

“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很高興能在這裏見到您——尊敬的山水畫家!”

3.問候式

“您好”是向對方問候致意的常用語。如能因對象、時間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問候語,效果則更好。對德高望重的長者,宜說“您老人家好”,以示敬意;對年齡跟自己相仿者,稱“老X(姓),您好”,顯得親切;對方是醫生、教師,說“李醫師,您好”、“王老師,您好”,有尊重意味。節日期間,說“節日好”、“新年好”,給人以祝賀節日之感;早晨說:“您早”、“早上好”則比“您好”更得體。

說好第一句話,僅僅是良好的開始。要談得有味,談得投機,談得融融樂樂,真正建立起友誼,還有兩點要引起注意。

1.雙方必須確立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有人以為,素昧平生,初次見麵,何來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其實不然。生活在同一時代、同一國土,隻要善於尋找,何愁沒有共同語言?一位小學教師和一名泥水匠,似乎兩者是話不投機的。但是,如果這個泥水匠是一位小學生的家長,那麼,兩者可就如何教育孩子各抒己見,交流看法,如果這個小學教師正在蓋房或修房,那麼,兩者可就如何購買建築材料,選擇修造方案溝通信息,切磋探討。隻要雙方留意、試探,就不難發現彼此有對某一問題的相同觀點,某一方麵共同的興趣愛好,某一類大家關心的事情。有些人在初識者麵前感到拘謹難堪,隻是沒有發掘共同感興趣的話題而已。

2.注意了解對方的現狀。要使對方對你產生好感,留下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象,還必須通過察言觀色,了解對方近期內最關心的問題,掌握其心理。例如,知道對方的子女今年高考落榜,因而舉家不歡,你就應勸慰、開導對方,說說“榜上無名,腳下有路”的道理,舉些自學成才的實例。如果對方子女決定明年再考,而你又有自學、高考的經驗,則可現身說法,談談高考複習需注意的地方,還可表示能提供一些較有價值的參考書。在這種場合,切忌大談榜上有名的光榮。即使你的子女已考入名牌大學,也不宜宣揚,不能津津樂道,喜形於色,以免對方感到臉上無光。

初次見麵的印象來自言談舉止,第一句話是開啟關係之門的鑰匙。

9.幽默使人際關係更和諧

幽默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不能缺少的,它能使陌生的變成熟悉的,能給好的關係錦上添花,更能使尷尬的關係變得煙消雲散,洽如當初。比如,有人想平息餐桌上的爭論,他提了一個十分意外的問題:“諸位,剛才是一道什麼菜?大概是雞!”“是的。”一位客人回答。“一定是公雞!”這人一本正經地說,“原來是雞在作祟,難怪大家要鬥起來。”說完他舉起酒杯:“來點滅火劑吧,諸位!”一場餐桌上的征戰頃刻間平息了。

當百貨公司大拍賣,購貨的人又推又擠的時候,每個人的脾氣都猶如槍彈上膛,一觸即發。有一位女士憤憤地對結賬小姐說:“幸好我沒打算在你們這兒找‘禮貌’,在這兒根本找不到。”結賬小姐沉默了一會兒,說:“你可不可以讓我看看你的樣品?”那位女士愣了片刻,笑了。

作家歐希金也曾以幽默擺脫了一次困境。他在他的《夫人》一書中,寫到了美容產品大王盧賓絲坦女士。後來在一次他自己舉行的家宴中,一位客人不斷地批評他,說他不應該寫這種女人,因為她的祖先燒死了聖女貞德。其他客人都覺得很窘,幾度想改變話題,但是都沒有成功。談話越來越令人受不了,最後歐希金自己說:“好吧,那件事總得有個人來做,現在你差不多也要把我燒死啦。”這句話馬上使他從窘境中脫身出來,隨後他又加上一句妙語:“作家都是他的人物的奴隸,真是罪該萬死!”

每一個有經驗的官員都知道,要使身邊的下屬能夠和自己一心合作,就有必要將自己的形象人性化,而幽默則是最好的武器。

有一位年輕人新近當上了董事長。上任第一天,他召集公司職員開會。他自我介紹說:“我是傑利,是你們的董事長。”然後打趣道:“我生來就是個領導人物,因為我是公司前董事長的兒子。”參加會議的人都笑了,他自己也笑了起來。他以幽默來證明他能以公正的態度來看待自己的地位,並對之具有充滿人情味的理解。實際上他委婉地表示了:正因為如此,我更要跟你們一起好好地幹,讓你們改變對我的看法。他的幽默確實給他的下屬們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

有時我們確實需要以有趣並有效的方式來表達人情味,給人們提供某種關懷、情感和溫暖。據說有位大法官,他寓所隔壁有個音樂迷,常常把電唱機的音量放大到使人難以忍受的程度。這位法官無法休息,便拿著一把斧子,來到鄰居門口。他說:“我來修修你的電唱機。”音樂迷嚇了一跳,急忙表示抱歉。法官說:“該抱歉的是我,你可別到法庭去告我,瞧,我把凶器都帶來了。”說完兩人像朋友一樣笑開了。

這位法官並不是想把鄰居的電唱機砸壞。他是恰當地表達了對鄰居的不滿——請注意:是對音響而不是對人——他的行為似乎是對音樂迷說:“我們是朋友,我希望和你好好相處,至於唱機是唱機,可以修理一下。”當然,所謂“修理”隻是把唱機的聲音開低些罷了。

某大公司的董事長和財稅局長有矛盾,雙方很難心平氣和地坐在一起,可是又必須把他們都請來,參加一個重要的會議。他們不得不來了,但是雙方都視而不見,猶如兩個瞎子。這時會議主持人抓住他們的矛盾,進行了一瞬間的趣味思考。他向人們介紹這位董事長時,說:“下一位演講的先生不用我介紹,但是他的確需要一個好的稅務律師。”聽眾爆發出一陣大笑。董事長和財稅局長也都笑了。

這就是“趣味思考法”——不要正麵揭示或回答問題,而是用愉悅的、迂回的方式揭示或回答問題。著名足球教練羅克尼,也是個善於進行趣味思考的人。有一次球賽,羅克尼的諾特丹足球隊在上半場輸給威斯康辛隊7分。可是他在休息室中一直與隊員們開玩笑,直到要上場進行下半場比賽時,他才大喊;“聽著!”隊員們驚惶失措地望著他,以為他要把每一個人都大罵一通。但是羅克尼接下去說:“好吧。小姐們,走吧。”沒有責備,沒有放馬後炮,也沒有指手劃腳強調下半場如何踢球。羅克尼的樂觀、豁達,克服了隊員們心理上的障礙,幫助他們忘掉艱難的處境。他的隊在下半場創造了奇跡,踢出了一連串漂亮的、近乎幽默的球。後來羅克尼對采訪他的人說:“不是我贏了。而是我的趣味思考法贏了。因為我知道我們精神上贏了,那麼球也贏了。”

幽默作家班奇利,在一篇文章中謙虛地談到他花了15年時間才發現自己沒有寫作的才能。結果一位讀者來信對他說:“你現在改行還來得及。”班奇利回信說:“親愛的,來不及了。我已無法放棄寫作了,因為我太有名了。”這封信後來被刊登在報紙上,人們為之笑了很長時間。事實是班奇利的幽默作品聞名遐邇,但他沒有指責那位直爽的讀者。他以令人愉悅的、迂回的方式回答了問題,既保護了讀者可愛的自尊心,也保護了自己的榮譽。

有時,孩子可以給我們更多的幽默感。即使在50歲以後,我們也經常為孩子們由天真而產生的幽默所感動。他們是真正以坦誠待人,不會隱瞞任何事實。當他們毫不掩飾地道出心裏想的或事實真相時,人們一下子就喜歡上他們,跟他們在一起會感到跟任何人在一起都無法感到的輕鬆、愉快。

有一次,李卡克在家裏請幾位朋友吃飯。朋友來了,他妻子要他的小女兒向客人說幾句歡迎的話。她不願意,說:“我不知道要說些什麼話。”這時一位來做客的朋友建議:“你聽到媽媽說什麼,你就說什麼好了。”他女兒點點頭,說:“老天!我為什麼要花錢請客?我們的錢都流到哪兒去了?”李卡克的朋友們大笑起來,連他妻子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這就是孩子式的幽默。他女兒把母親的想法以極純真的方式說了出來,使大人們也不得不認真地檢討一下自己的想法,同時也減輕了我們對金錢方麵的憂慮。李卡克從中得到了一點東西:孩子式的幽默能使我們顯得格外真誠。

為了取得理想的效果,幽默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

1.幽默必須真實而自然

我們經常看到和聽到一些政治家們的幽默言行。他們大多把幽默的力量運用得十分自如,真實而自然。沒有聳人聽聞,也不嘩眾取寵,更不是做戲。這是因為,他們都知道太精於說妙語和笑話,對個人的形象並無幫助。

但是幽默也得有自己的限度,既要適時,又要適當。有一些自以為是的政治家,他們搖頭擺尾、手勢又多又複雜。有的人智力平平,卻非要附庸風雅,企圖以成串的笑料和廉價的笑來博得聽眾的歡心。他們硬要把自己塞進別人的肚子裏,不顧別人是不是有這個胃口。結果人們會把她們當成馬戲團的小醜。芝加哥有個人,他一心想得到某俱樂部主席的位置。他在一次對俱樂部成員的演說中,表現過了頭,在不到兩小時的演說過程中,他至少說了50則笑話,並配以豐富的表情和確實引人發笑的手勢,聽眾們被逗得哈哈大笑。未了,在他講完最後一則笑話時,有人大叫“再來一個!”

這位老兄也真的再來了一個,再次把人逗得瘋狂大笑。但是他沒有當上俱樂部主席,他的票數是候選人中的倒數第二。

當他悶悶不樂地走出俱樂部時,他問那位喊“再來一個”的聽眾:“你說我比他們差嗎?”

“不,一點也不差,”那人說,“你比他們有趣多了,你可以去當喜劇演員。”

2.取消自己贏得認同

海利?福斯第說:“笑的金科玉律是,不論你想笑別人怎樣,先笑你自己。”

笑自己的觀念、遭遇、缺點乃至失誤。有時候還要笑笑自己的狼狽處境。如果你連自己都不敢嘲笑,你就沒有權利和別人開玩笑。

有人對一位公司董事長頗反感,他在一次公司職員聚會上,突然問董事長:“先生,你剛才那麼得意,是不是因為當了公司董事長?”

這位董事長立刻回答說:“是的,我得意是因為我當了董事長。這樣我就可以實現從前的夢想,親一親董事長夫人的芳容。”

董事長敏捷地接過對方取笑自己的目標,讓它對準自己,於是他獲得了一片笑聲。連那位發難的人也忍不住笑了。

許多著名人物,特別是演員,都以取笑自己來達到雙方完滿的溝通。他們利用一般人認為並不好看的外貌特征來開自己的玩笑。如瑪莎蕃伊的“大嘴巴”。還有一位發胖的女演員,拿自己的體態開玩笑說:“我不敢穿上白色泳衣去海邊遊泳。我一去,飛過上空的美國空軍一定會大為緊張,以為他們發現了古巴。”

人們都喜歡這樣的人,認為嘲笑自己的人才真正具有幽默感。人們也都願意和這樣的人相處。

笑自己的長相,或笑自己做得不太漂亮的事情,會使你變得較有人性。如果你碰巧長得英俊或美麗,要感謝祖先的賞賜。同時也不妨讓人輕鬆一下,試著找找自己的缺點。如果你真的沒有什麼有趣味的缺點,就去虛構一個,缺點通常不難找到。

可以說,詼諧幽默是人們在社交場上所穿的最漂亮的服飾。

——〔英〕薩克雷

10.避虛就實加強友誼

有的人在交往中與別人客套慣了,就習慣把客套到處運用,甚至到了朋友家進而也是如此,搞得大家都非常不舒服。你不妨反過來想一想,假若你到一個朋友家裏,你的朋友對你異常客氣,你每說一句話,他隻有“唯唯”而答,每和你說話時,總是滿口客套,惟恐你不歡,惟恐開罪於你。如此一來,你一定覺得如芒針刺背,坐立不安,終於逃了出來,如釋重負。

遇到這種情形,你也許會想:我以後再也不到朋友家受這份洋罪了。

客氣是非常必要的,但朋友間的過度客氣顯然是給人痛苦的。開始會麵時的幾句客氣話倒不成問題,若繼續說個不停就太不妥當了。談話的目的在於溝通雙方的情感,增加雙方的興趣。而客氣話,則恰恰是橫阻在雙方中間的牆,如果不把這堵牆搬走,人們隻能隔著牆,做極簡單的敷衍酬答而已。

大概朋友初次會麵,略講客套後,第二次第三次的見麵就應竭力少用那些“閣下”、“府上”等名詞,如果一直用下去,不在相當時間以後廢除,則真摯的友誼必無法建立。

因為客氣話講多了,讓人覺得你不真誠,甚至是在敷衍。所以要適可而止,多用就流於迂腐,流於浮滑,流於虛偽。有人替你做一點小小的事情,譬如說:倒一杯茶吧。你說“謝謝”,也就夠了。要是在特殊的情形下,那麼最多說:“對不起,這事情要麻煩你。”也就很夠了。但是有些人卻要說“嗬,謝謝你,真對不起,我不該拿這些小事情麻煩你,真使我覺得難過,實在太感激了……”等一大串,你在旁邊聽見也會覺得不舒服的,可是你自己也有這樣的毛病嗎?

說客氣話的時候要充滿真誠。像背熟了的成語似的流水般瀉出來的客氣話,最易使人討厭。說時態度更要溫雅,不可現出急促緊張的狀態。還有,說時要保持身體的均衡,過度的打躬作揖、搖頭擺身作態來幫助你說客氣話的表情,並不是一個“雅觀”的動作。

把平時對朋友太客氣的說話略改為坦率一點,你一定可以享受到友誼之樂。對平時你從來不會表示客氣的人們稍為說話客氣一點,如家中的親人、你的孩子、商店的夥計、計程車司機等,你一定會收到意外的好處。

要避免過分的客氣話,在一個朋友家中,這是窘迫主人的最好的利器,而當你是主人的時候,那又是最好的最高明的逐客方法。這方法的奏效,更勝於把他大罵一頓,如果你怕朋友們到家裏幹擾你,拚命跟他說客氣話好了,臨走勿忘請他有空再來,你知道他決不會再來的。

朋友間太多的客氣話非常令人不悅,但並不是說不需要客氣話,是要在說客氣話的時候注意一點:

1.缺乏真誠的刻板的客氣話,必不能引起聽者的好感。“久仰大名,如雷貫耳。”“貴號生意一定發達興隆。”“小弟才疏學淺,一切請閣下多多指教。”……這些缺乏感情的,完全是公式化的恭維語,若從談話的藝術觀點看來,是非加以改正不可的。

2.要言之有物,這是說一切話所必具的條件。你要客套,但這事上千萬不能糊塗,具體一點效果會更好。與其泛說“久仰大名,如雷貫耳”,毋寧說“閣下上次主持的冬季救災義演晚會成績之佳,真是出人意料”等話,直接提及他的著名工作。至於恭維別人生意興隆,不如讚美他推銷產品的能力,或讚美他的經營手腕。請人“指教一切”是不行的,你應該擇其所長,集中某點請他指教,如此他一定高興得多。

如果說,友誼能夠調劑人的感情的話,那麼友誼的又一種作用則是能增進人的智慧。

——〔英〕培根

11.說話的方式

在社交場合,對人說話,有種種不同方式,這些方式,就方式本身而論,無所謂好壞,也無所謂得失。不管以哪種方式,說的人都說出去了。但關鍵不在於說的人,而在於聽的人。而從聽的人方麵看,卻有合與不合的問題,合則聽從,不合則拒絕,對方如果聽從,便是你的成功,若是拒絕,便是你的失敗。要想達到成功,首先要了解說話的幾種方式。

第一種方式是流利。話說得輕清靈活、圓轉如意,處處表示親切,表示巧順,措詞周密,條理井然,旁證博引而絲絲入扣,連類及物而能就近取譬,始終是文采斐然,娓娓動聽。

第二種方式是激切。不知忌諱,不避嫌疑,認為非的便直斥其非,認為是的便直稱其是;所言率直,坦白無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聽的人是否發生意外反應,絲毫不加顧慮,完全率直地表現自己的人格。

第三種方式是高遠。所說的話專從大的遠的著眼,好講高深的理論,把類似哲學的議論,當成立說的根據,與普通人的說法,絕不相同,而且隨手引證典故以證實所言非假。這並不是表示你的學富五車,不同凡俗,而在表示你的理論,信而有證。

第四種方式是淺近。所說的話專從小處著眼,就家常小事,扶其利弊,指其得失,根據經驗,陳述辦法,不尚理論,而在實際。這種話完全合於現實生活,為一般人所樂道的。

第五種方式是質量。說話者的態度十分恭敬,精神十分墩厚,既不肆高談,也不婉轉如簧,言語雖然樸實無華而言必有中,雖然簡單而語必扼要,所有一個問題中重要意義,都用微言顯示,都以約語表達,說話十分老實,樸而不文,直而不曲。

第一種說話方式,是以說話技術見長,完全外交辭令;第二種說話方式,是以忠實亢直見長,像是忠臣義士的辭令;第三種說話方式,是以學問淵博見長,是飽學之士的辭令;第四種說話方式,是以諳熟家常瑣事見長,完全是富於生活經驗的辭令;第五種說話方式,是以誠懇溫厚見長,完全是忠厚長者的辭令。

看了五種說話的方式,也許你會覺得各有利弊,最好是兼而有之。的確,如果你能兼擅五長的話,處世當很有經驗,但談何容易?既要受限於你的個性,又限於你的學問與生活經驗,如此多的條件,那能做到?天性木訥的人,要學流利的說話,難若登天;天性審慎的人,要學亢爽的話,也覺得太難;至於天性直爽的人,要學周慎的話,恐怕會如骨鯁在喉般的難受;那些有學問的人,不屑去談家常小事,也是人之常情了。

丟開了對方的個性不談,就說話方式而論,第一種說話方式最討人喜歡,為多數人所樂於接受。第二種說話方式,最是吃虧,往往反而使對方惱羞成怒;第三種說話方式,會使對方以為你是喜歡空談,不脫書生本色;至於第四種說話方式,往往使有地位的對方,認為你俗不可耐;而第五種說話方式,卻又會使對方以為你是忠誠有餘,能力不足。

良好的人際關係源於說話的高超技術,由此可見,說話技術與一生浮沉榮枯大有關係,凡是有心人士,都得把它當作重大課題好好的研究一番。

與人說話,先要明白對方的個性,他喜歡婉轉的,應該說流利的話;他喜歡亢直的,就應該說激切的話;他喜歡有學問的,那麼就說高遠的話;他若是喜歡瑣事的,便要說淺近的話;他喜歡誠懇的,那麼就應該說直率的話。說話方式能與對方個性相符,自然能一拍即合。

但是隻明白對方的個性,還是不夠,還得估量一下彼此的交情,交情未到相當的程度,說話方式雖然合乎對方個性,但是說話是否能發生效力,仍是一個疑問。話是說對了,你的交情資格,還是不夠,交情資格不夠,就是犯了“交淺而言深”的錯誤。如果你說流利的話,卻被對方以為你是華而不實,虛而無用,甚至認為你是別有用心,一旦有些反應,你所說的話便是等於零了。

你要是說了激切的話,對方可能以為你是氣焰萬丈,大有“肆酒罵座”之意,一定心中大不快意,認為你借題發揮,句句拂逆,聲聲刺耳,你是太不客氣,太不留情了。有這種反應,你的話又等於零了。

再者,若說高遠的話,對方便以為你是大言浮誇,無有事實,不近人情,雖有引證,也不過是賣弄你的淵博而已。若對方有些反應,你的話,還是等於零!

然而若說淺近的話,對方卻又以為你是鄙陋而庸俗,目光如豆,不足與言大事。一有這種反應,你的話,當然毫無效果。

最後再說質直的話,對方反而以為你是觀察不精,分析不細,隻知大概,不知內容。有些反應,不等於說你的話直如東風過耳,怎能受人重視?

其實這些都是對方的心理作用,而心理作用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彼此的交往還未達到相當的程度,“不可與言而言,是以言聒之地。”聒耳之言,自然會使人覺得討厭!

甲某是亢直人,他的老板,也不失為亢直人,有一次為了老板對同事過分刻薄,薪金與外麵相比隻及十分之四五,大家都有怨言。某甲自告奮勇,向老板提出加薪的請求,事前擬定一張生活費用月計表,以四個人做生活單位,以粗茶淡飯做生活資料,對老板慷慨陳辭,認為事業全靠同事去做,在同事肯忠心做事,必須至少照顧到粗茶淡飯的最低生活。並隨手拿出生活費用月計表,證明現在的待遇,不但不合理,不合情,簡直逼他們走到死路上去。他們的死不死姑且不問,你的事業還有前途嗎?

甲某自以為理直氣壯,自以為夠得上直說的交情,誰知老板聽了大不高興,不但不能采納,而且反唇相譏,認為這是整個社會的問題,應該由政府來解決,他是無力改善的,結果弄得自討沒趣收場。這不是話不投機,而是問題觸及利害關係,某甲錯估了彼此的交情,也沒有算準說話的時機。

從此以後,老板認為某甲是存心搗蛋,借此鼓動風潮,同事雖苦,卻不會聽見他們喊苦、訴苦或訴苦而憤憤不平的,隻有某甲。於是誤會日深,對於某甲的一言一行,暗中派人監視。監視的人,當然是老板的親信,當然是小人,於是無中生有,挑撥是非,以後的糾紛還多著呢!這不過隨便舉個例子,用意無非勸你說話務必詳加考慮,你的說話方式合於對方個性嗎?你與他的交情夠得上說深話吧?有一個否字,你還是秉著老前輩的教訓,叫做“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牢”!

不管你采用哪種說話方式,都得記住一點,那就是說令人聽起來舒服的話,即使是要批評對方。

12.說話有尺度,關係有基礎

說話誰都會,但是為什麼說話的效果卻大不相同呢?原因就在於有很多人把握不好說話的尺度,因此也就搞不好關係。

1.給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1)介紹自己宜力求簡單明了

拉布歇雷在聖彼得堡當英國使館的官員時,有一次,一位傲慢的貴族來訪,他要求立即會見大使。

“請坐,大使就會來的。”拉布歇雷說。

來訪者對這麼簡單、沒有客套的接待大為生氣,說:“年輕人,你知道我是誰?”隨即背出了一長串頭銜。

“那麼,請坐兩張椅子。”拉布歇雷說。

顯然,傲慢的貴族冗長的自我介紹令拉布歇雷感到厭煩。可見,他介紹自己沒有把握好分寸。

我們與別人交往時,都有一個由陌生到熟悉的過程。和陌生人見麵,第一個步驟便是介紹自己。

可以由第三者出麵介紹,也可以自我介紹,不論采用何種介紹方式,都不宜采取太冷淡或太隨便的態度,就是說忘掉你所有的身份和背景。

特別是自我介紹的時候,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做到恰當得體。

那麼,怎樣的介紹才算恰當得體呢?

一般來說,介紹的語言既要簡潔明了,又要能使對方從你的介紹中找到繼續談下去的話題;既要使對方通過你的介紹對你有所了解,又不使對方覺得你在自吹自擂。

以下是日常生活中人們隨處可見的自我介紹的方法:

①簡略式。比如:“我是朱小平,請多指教。”

這種介紹過於簡單,對方在聽了你的介紹後,除了名字以外其他一無所知,很難把話題繼續下去,作進一步的交談。

②詳盡式。比如:“我是艾嘉公司業務部經理朱小平,是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畢業生,著名的經濟學家×××教授是我的老師,我和××集團的總裁關係非同一般。”

這種介紹方式顯得有些囉嗦,有自吹自擂之嫌,容易引起對方反感,而不願意與你作更深入的交談。

③簡明式。比如:“我是艾嘉公司業務部經理朱小平,請多多指教。”

這種介紹方式既簡潔,又適當地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容易使對方找到接下去交談的話題。

(2)與人初次見麵時談話的分寸

許多人和陌生人說話都會感到拘謹。這主要是因為你對陌生人一無所知,特別是進入了充滿陌生人的群體,有些人甚至懷有不自在和恐懼的心理。你要消除這種拘謹,就要設法把陌生人變成老朋友。首先要在心目中建立一種樂於與人交朋友的願望,心裏有這種要求,才能有適當的行動。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有些人你可能不太喜歡——盡管隻是剛剛見麵,可是也應該學會與他們談話。要知道,人都有以自我興趣為中心的習慣,如果你對自己不感興趣的人不瞥一眼,一句話都不說,恐怕也不是一件好事。你可能被人認作是驕傲,甚至有些人會把這種冷落當作侮辱,從而產生隔閡。和自己不喜歡的人談話時,要把握以下兩點:第一要有禮貌;第二不要接觸有關雙方私人的事。這是為了使雙方自然地保持適當的距離,一旦你願意和他結交,就要一步一步設法減小這種距離,使雙方融洽相處。

在你決定和某個陌生人談話時,不妨先介紹自己,給對方一個接近的線索,你不一定先介紹自己的姓名,因為這樣人家可能會感到唐突。不妨先說說自己的工作單位,也可以問問對方的工作單位。一般情況,你先說了自己的情況,人家也會相應告訴你他的有關情況。

接著,你可以問一些有關他本人的適當的,可以擔白的問題。對方是有一定年紀的人,你可以向他問子女在哪裏讀書,也可以問問對方單位一般的業務情況。對方談了之後,你也應該順便談談自己的相應情況,才能達到交流的目的。

和陌生人談話,要比對老相識更加留心對方的談話,因為你對他所知有限,更應當重視已經得到的任何線索。此外,他的聲調、眼神和回答問題的方式,都可以揣摩一下,以決定下一步是否能向縱深發展。

如果遇到那種比你更羞怯的人,你更應該跟他先談些無關緊要的話,讓他心情放鬆,以激起他談話的興趣。和陌生人談話的開場白結束之後,特別要注意話題的選擇。要盡量避免那些容易引起爭論的問題。為此,當你選擇某種話題時,要特別留心對方的眼神和小動作,一發現對方厭倦、冷淡的情緒時,應立即轉換話題。

當然,剛剛認識的人不可能無話不談,冷場、沉默以及難堪的空白還是會出現。

交談中發生沉默、冷場的情況大體有三種原因:

一是問題提出後需要思考,或者有什麼幹擾不便繼續交談。這種沉默比較正常,遇到這類情況,一方或雙方可以耐心等待,不必打破這種正常沉默。

二是由於時間限製或主意改變,對方不想再談下去了,往往會以沉默不語來暗示。這種情況,就要準確判斷,適可而止,及時告辭,一般不要讓對方為難,不要隻是“一廂情願”。

第三種沉默冷場是由於雙方相互不了解,不知怎樣談才比較得體,或是一方提出的問題難於回答,使人越發拘謹,影響了交談順利進行。這種談過幾句就冷場的現象經常在與陌生人初次交往的過程中出現。很多人之所以不願與陌生人交往,其主要顧慮就是怕無話可說,或是話不投機。遇到這種沉默的情況,就要巧找話題,打破沉默。

怎樣巧找話題,打破沉默呢?那就要從具體情況出發去考慮,如果彼此完全陌生尚未相識,那就要察顏觀色,以話試探,尋求共同點,抓住了共同點就是抓住了可談話題。如果是因為話不投機,出現難題,那就要高姿態,求同存異,或是檢討自己的不妥之處,表示歉意,如果對方有什麼顧慮,或是沉默的原因不明,那就沒話找話說,隨便找個話題,引起對方的興趣,說個笑話,談點趣聞都可以活躍氣氛。

從具體情況出發,可以選擇采取下麵的方法:

①你想了解什麼就問什麼,談什麼。

在初次交往中,各自都有一定的意圖,那就可以依據你的意圖,提問求答,你想了解什麼就可以問什麼。但在這樣做的時候要注意兩點:一是不要形成一串的盤問;二是不要探聽對方的隱私。最好的做法是你想了解對方的什麼情況,你就先談自己的什麼情況,擴大自己的開放區域,來促使對方擴大開放區域,這樣就容易找到許多可談的話題。如果你想了解對方的業餘生活,可以問對方:平時有什麼興趣愛好?業餘時間喜歡做點什麼?但是很可能對方隻說了“喜歡旅遊,聽聽音樂”這麼一句話,就不再說了。那你就談談自己的業餘愛好,談得具體、詳細一些,這樣就會引發對方的談興,使交談趣味相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