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頭刷手機,抬頭看電腦,這已然成了當代人的生活常態。有人說,這是在浪費時間,但有些人卻偏偏從中創造出了巨大的價值。這些人之所以能獲得成功,是因為他們率先認識到了社交幣的價值與威力。
社交幣,簡言之就是在社交活動中產生的價值。這個概念之所以現在才被提出來,是因為近幾年來,社交活動的重心開始從線下轉移到了線上,而線上社交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特點:第一就是具有非同一般的傳播性,這使得社交具備了“流通(傳播)的價值”;第二就是更容易被統計,這使得社交幣成為一種可以被量化的東西。
流通性+量化性是傳統貨幣的兩大特點,當這兩個特點在線上社交過程中開始顯現的時候,也就順水推舟地促成了社交幣的出現。
上麵這段話看起來有些生澀,對於我們剛接觸社交幣概念的讀者而言不是很容易理解。下麵我們用一些具體的實例來說明社交幣的意義。
相信正在看這本書的你也是微博、朋友圈、博客的使用者,那麼,當你在使用這些社交軟件的時候,你的身份就是一個“信息發布者”。從現在開始,請你牢牢記住自己“信息發布者”這個身份,因為我們平時可能沒有意識到或經常會忽視自己的這一身份。
假設你的朋友圈好友有300人,那麼作為一個信息發布者,你發布的每一條信息,就可能被300人看到。於是,你作為一個信息發布者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你擁有“300普通社交幣”。
下一步,你需要牢牢記住關於社交幣的第二個概念:社交幣不是現金,但是可以引導現金的走向!
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在你發布了這樣一條信息:“剛買了一款XX的手機,沒想到剛入手就出現了黑屏。真是煩心,下次決不會買這個牌子的手機了。”
在發布這條信息的時候,你可能隻不過是想對別人發發牢騷而已,但事實上,這條信息會被你300個好友中至少10%的好友見到(根據統計,一條信息發布後,至少會被平台活躍用戶的10%看到),那麼這10%的朋友很可能在下次購買手機的時候就會避開你所抨擊的那款手機。如此一來,本來可能會被用以消費這款手機的現金,被用在了別處,這是不是引導了資金的走向?
你可能會覺得,這也說不定啊,那300個朋友可能從來沒打算過要買這個品牌的手機,那樣的話,就根本沒有影響任何事情啊。你說得沒錯,你的這條信息可能沒有任何作用,但是我們現在假設另外一種情況:你的朋友圈人數不是300人,而是300萬人,結果會怎樣?
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你,如果你的朋友圈有300萬人,你發布了那樣一條消息,結果肯定是該品牌的手機供應商馬上進入公關模式,在第一時間找到你,希望你刪除這條信息。因為你的這條信息一定會對他們的銷量造成影響,拉低他們的營收。所以,我們現在要引出第三個概念了,那就是:
社交幣的價值隨著社交規模的增長呈指數增長。
當你有1~300個朋友圈人數時,你的社交幣價值是300普通社交幣;但當你擁有了3000以上朋友圈人數時,你的社交幣價值並不是簡單地乘以10等於3000這麼簡單,此時它的價值應該是“9000普通社交幣+3000優質社交幣”之和。
現在,我們已經明白了三個事實:
1.每個人都是社交幣持有者;
2.社交幣不是現金,但是可以左右現金流向;
3.社交幣的幣值以指數增長。
那麼,隨之而來也產生了三個問題:
1.我的社交幣用在了哪裏?
2.我怎樣才能把我的社交幣“折現”?
3.我怎樣才能讓我的社交幣幣值獲得指數增長的機會?
這三個問題正是本書要討論的核心內容。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我們的生活正被數據化的便利顛覆,每個人都需要轉變傳統的社交、傳播和金錢思維,了解一個人的網上形象和傳播規模具備的價值,以及它與我們的生活以及未來命運的關係。本書正是要對這種關係做一個係統的梳理,以便每個人都能掌握社交幣的常識,建立社交幣思維,一展所長賺取更多的社交幣,並將它變為品牌,甚至變為現金。
在書中,你需要知道社交幣的基本概念,它是社交活動的價值,包括你的形象、你的話題性以及你的影響力三方麵的內容。形象意味著社交幣的產生,話題意味著社交幣的流通,影響力意味著變現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社交幣,互聯網時代最值得擁有的一項資本。我們不僅是社交幣的獲取者,還是社交幣的提供者,這是互聯網特性決定的。在一個平等互動的平台上,當你有能力給他人提供源源不斷的社交幣時,你的社交幣就永遠不會匱乏。現在就讓我們詳細地了解它的來龍去脈,學習如何把玩社交幣於股掌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