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隻有努力,才能過想要的生活
名車、別墅、奢侈品,別人的生活,看起來總是那麼美好,而我們的生活,卻與理想相差甚遠。不要以為他們是上帝的寵兒,事實上。每個人的成功,都來之不易,隻不過別人付出的時候你沒有看見,而人家享受時偏偏被你發現。
你如果想讓自己過上夢想的生活,隻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丟掉幻想,努力工作。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古往今來,成功人士的經驗無不告訴我們,成功源自理想。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理想最大的意義就是給了人們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天下之大,不管是哪一個偉人,隻要是有成就者,做任何事情無不是先樹立偉大的理想。
遠大的理想是我們偉大的目標。僅僅擁有理想,不一定能成功;但如果沒有理想,成功對你而言就無從談起。如果做事情沒有理想,沒有目標,那麼其結果會是怎樣的呢?有人說過:“沒有理想的人生,不叫真正的人生。”讓我們來看一個關於理想的故事吧。
一位年輕的媽媽正在廚房裏洗碗,她5歲的兒子正在後院裏玩耍,忽然她聽到了一陣“咚咚”的跳躍聲,便對他喊道:“你在幹什麼呢?”
兒子稚嫩地回答說:“媽媽,我要跳到月球上去。”
媽媽聽了並沒有做出一副吃驚的樣子,或是不屑一顧的表情,而是關切地說:“好的,但是不要忘記回家吃飯呀!”後來,這個小孩長大後,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他就是美國著名的宇航員阿姆斯特朗。
由此可以看出,一個遠大的誌向對於一個人的人生的重要性。當然,也許有人會說,阿姆斯特朗的成功隻是一個偶然,甚至是一個巧合,和他小時候的誌向沒有關係。那麼,下麵的一項調查也許更能說明這一個問題。
英國的研究人員曾經做過一項長達30餘年的調查,他們針對上萬名英國人進行跟蹤調查,被調查的對象為11歲左右的孩子,研究者讓他們在紙上寫下自己對未來的展望,然後封存起來,直至他們42歲的時候再開啟。
結果發現,具有遠大誌向的孩子,長大以後的人生更容易成功。在11歲時便有專業技術職業抱負的孩子當中,約有一半的人在42歲的時候從事這類職業,而沒有此類抱負的孩子的比例隻占20%。
理想是一個人的信仰。它是人在做事情時候的動力。並且,理想也理應被渲染上浪漫的色彩。它是一個人心裏的美好世界。
理想,是永遠閃耀在夜幕中的那顆最亮、最炫目如鑽石般的星;理想,是熾熱無邊的沙漠裏那座看得見卻始終走不近的城市;理想,是一張拉滿的弓,鼓起的帆。有理想才會有堅定的信念、不懈的追求,才會有繽紛絢麗的人生。
理想是成功路上的一盞明燈,它照亮你前進的方向。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方向,你就會謹小慎微,裹足不前。不少人終生都像夢遊者一樣,漫無目標地遊蕩,他們每天都按照熟悉的“老一套”生活,缺少做夢的能力,從來不問自己:“我這一生要幹什麼?”他們對自己的作為很不了解,因為他們不再做夢,不再有理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理想開花,桃李要結甜果;理想抽芽,榆楊會有濃蔭。
一個具有遠大理想的人,同時也會具有堅定不移的決心、信心和毅力,在困難麵前不動搖、不退縮、不迷失方向。通常,理想遠大的學生都會有較強的成就動機,其積極性、自覺性、主動性、意誌力都較強,因而,學習成績也相對優異。相反,不考慮自己將來做什麼工作,沒有想過將來做什麼的人,沒有明確的目標,表現在學習上是消極被動、敷衍應付的,成績也多不理想。
人生,需要理想,成功的人生更離不開理想。如果翻開史冊,你便會發現,自古以來,凡是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必定是青少年時代就胸懷大誌的。
人生,是一艘船,理想便是指引方向的羅盤;人生,是一列火車,理想便是延伸道路的鐵軌。所以,人生不能沒有理想,理想之於人生,猶如空氣之於人,陽光之於花草,水之於魚。
如果人生沒有理想,就像小溪的流水隻能帶走凋謝的青春花瓣;如果人生沒有理想,就像山間燃燒的野火已失去了原有的生命色彩;如果人生沒有理想,那麼青春的活力隻消失在低吟淺詠的哀歎中,青春的火焰隻能熄滅在杯的泡沫中。
隻有樹立了崇高的理想、遠大的抱負,你才有可能成就偉大的事業。可以說,理想一旦確定了,你就成功了一半,這就好像要遠航的帆船有了寬大結實的風帆,不管途中風再大、浪再高,隻要堅持心中不滅的信念,它總會帶領你駛向成功的彼岸。
世上沒有天生的贏家
從前,有一位聰明的國王召集全國的智者說:“我要你們收集‘人類所有智慧’,著書留給後代。”智者離開皇宮之後,經過一段很長時間的努力,終於帶回12冊巨著,驕傲地把這套“人類智慧全集”呈獻給國王。國王看了之後卻說:“各位,我相信這是人類智慧的精華,但是內容實在太長了,恐怕沒有人想看,還是濃縮一下吧。”
智者隻好又回去花了很長的時間,濃縮成一本書。國王仍然覺得太冗長,命令他們再次濃縮。智者挖空心思,嘔心瀝血,把一本書濃縮成一章,一章又變成一頁,一頁變成一段話,最後隻剩下一句話。
這一次,國王終於滿意地說:“諸位,這的確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如果每個人都能體會這個道理,世界上大部分的問題就都能解決了。這一句話就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好笑的是,雖然有責任心的人都同意“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但是他們卻經常讚成賭博、賽馬、賽狗及彩券的合法化。難怪年輕人會對父母的價值觀混淆不清。有一位智者說:“成功的家庭必須有辛勤工作的父親和負責家務的母親。”如果你能讚同父母的這種觀念,必能和家人和睦相處。
工作是一切事業的基石,是成功的源頭,是天才的根本。
工作能使年輕人比父母更有成就。
把工作所得儲蓄起來,就是所有財富的基礎。
工作是生活的調味品,愛工作,它才能帶給你最大的幸福與成功。
愛你的工作,生活就會甜美、有目標、有收獲。
我們研討工作的重要性時,希望你保持開放的心。你或許知道,有些人的心就像水泥一樣,攪拌好之後,就固定得一成不變。其實人的心像降落傘一樣,隻有張開的時候才能發揮最大的效力。
有些人誠懇地接受能使生活變得更美好的道理,也知道正確心態、健康自我形象、積極人生哲學能帶來的美好、快樂人生。可惜他們經常左耳進、右耳出。再強調一次,如果不去實行,任何實際、美好的理論都隻是空口說白話。
許多人找到工作之後就不再認真做事。就像問某些人為公司工作多久,回答常是典型的“從公司威脅要開除我開始”。有人問一位雇主有多少員工,他回答:“公司人數的一半。”可見有許許多多人每天上下班,卻把工作當成瘟疫一樣看待。
剛進入企業界時,常聽人說爬到高位要犧牲許許多多事。但是幾年後才體會到,大多數出人頭地的人並不是“付出代價”,而是真正“樂在工作”。因為他們真心喜愛工作,所以工作就成了享受。本書一再強調正確心態的重要性,也就是這個道理。
多年前,金克拉到澳洲演講時,遇到一個叫約翰乃文的年輕人,他對工作的心態就非常正確。他熱愛生命、家庭和工作。他原來兼職推銷“世界百科全書”,因工作極為認真,從兼差改為全職。十四年前,升為菲德企業洲地區負責人。最近更成為菲德企業董事會中少有的外國人。
下麵這則“標杆雜誌”上的故事,也同樣說明了對“享受”代價的態度。法國名畫家雷諾瓦老年時患關節炎,手部扭曲變形。他的畫家朋友馬蒂斯看到他隻能忍痛用手指夾筆作畫,心裏非常難過。有一天,馬蒂斯問他為什麼要強忍痛楚作畫,雷諾瓦回答:“痛苦會過去,美卻是永恒的。”
有三件事非常難做,第一件是爬上正向你身上倒下的籬笆,第二件是吻一個用力把身子挪開的女孩,第三件是幫助一個不想要人幫助的人。
常聽人說:“要是有人給我一筆錢,讓我付清所有欠款,銀行裏還能再結餘一千元,這輩子我就可以重新起步好好走下去了。”不幸的是,很多人都有這種觀念,永遠在“等待”別人帶領他們邁出第一步。我讚成在別人需要時伸出雙手,但更要堅信:“給人一條魚,隻能讓他飽餐一頓;教他釣魚的方法,卻可以使他終生受用。”給人一筆錢,並不是助人的正確方法,因為他不是拿這筆意外之財去“還債”,就是去買渴望已久的東西,反倒助長了花錢的壞習慣。一旦養成習慣,就難以改變了。
20世紀60年代時,一度風行獎金豐富的彩券,不少人得到7萬元、10萬元,甚至更多獎金。幾年之後,有人對這些得大獎的人進行調查,發現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的存款比以往暴增,因為他們並沒有把這筆意外之財儲蓄起來,而是恣意揮霍。
近年來,幸運中了州政府百萬元彩券的人,往往變本加厲,生活糜爛、家庭破裂、事業失敗、朋友離散、形象敗壞。免費的午餐不但沒有使生活更舒適,反而經常使人得不償失。
金克拉到各地巡回演講時經常詢問聽眾,他們最希望未來的生活中擁有什麼,許多人都提到“安全感”。在談到工作的尊嚴及安全時,下麵這個例子令人深省。
前幾年,瑞典政府向人民保證,政府一定會“照顧”每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需要。盡管《聖經》上明白闡示,不工作的人就不該吃飯,還是有許多瑞典人覺得政府“應該”照顧他們的生活。大意是說,瑞典政府言而有信,人民看病、生孩子都不必付費,如果收入不足以維持基本生活,政府也會補足差額。
許多人可能覺得瑞典人非常幸福,沒有任何煩惱。事實上,瑞典人在西方國家中的繳稅額數一數二,青少年犯罪率不斷攀升,吸毒率很高,離婚率最高,上教堂的比率最低。
除了這些青少年和中年人的問題之外,老年人又如何呢?這塊“安全的樂土”有西歐國家退休人口最高的自殺率。由此可見,自己建立的安全感與退休計劃和別人給你的安排之間,有很大的差異。真正的安全是內在的,一定要自己爭取,別人是無法給你的。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美國人的休閑時間大增,社會及道德問題也大為增加。由於時間太多又無事可做,造成沮喪、精神崩潰、婚姻破裂、酗酒、吸毒及犯罪率暴增等問題。美國文化具有普遍的容忍性以及得過且過的心態,使得問題更加複雜。
工人不再以工作為榮,工作表現大打折扣,產品質量降低,因而找不到市場。美國消費者一向注重質量,於是轉而購買進口貨,廠商業績一落千丈。
為了挽救美國,人們必須徹底改變觀念,重拾往日的勤儉,才能製造出高質量的好產品,重建美國商品的市場。
字典上對安全的解釋是免於危險,免於疑慮或恐懼,不必擔心。麥克阿瑟將軍講得好:“安全感就是生產能力。”能夠滿足自我需求,因此得到自尊、自信的人,遠比靠別人解決問題的人具有安全感。“工作不僅供給我們生活所需,更賦予我們生命。”隻有自給自足並且能奉獻助人的人,才會真正感到快樂。
許多老板都同意,現職人員遠比失業的人容易找到好工作。失業越久,越不容易找到工作。找到工作是事業的第一步,最不容易邁出。但是隻要有了第一份工作,往上爬就容易多了。
許多人找工作時最大的問題,就是對工作要求太多,一心想找“十全十美”的工作或雇主,卻沒有想到自己未必是十全十美的員工,隻知注重薪資、休假、退休等福利。
對於想跳槽的人,這些條件當然有商榷的餘地,但是對失業或沒有工作經驗的人,這些要求未免太高了。別忘了,一般人都是由下往上工作,隻有盜墓者才從上往下工作——而他們最後總是置身在洞穴中。
高樓萬丈平地起,任何事都必須邁出第一步。一旦開始,繼續往下做就不難了。遇到困難或不喜歡的事,更應該立即動手。等得越久,就覺得越可怕。就像第一次站在遊泳池的跳板上一樣,越是猶豫不決,跳水的成功率就越小。
你為什麼總是失敗
有的人常常這樣想,我與別人同樣努力,同樣勤奮,為什麼別人成功了,我卻總是失敗?是啊!同樣是人,為什麼別人成功,你卻總是失敗?
許多年前,有一則關於300條鯨魚突然死亡的報道。這些鯨魚在追逐沙丁魚時,不知不覺被困在一個海灣裏。美國學者哈裏斯這樣說:“這些小魚把海上巨人引向了死亡。鯨魚因為追逐小利而慘死,為了微不足道的目標而空耗了自己的巨大力量。”
哈裏斯指出,沒有目標的人,就像故事中的那些鯨魚。他們有巨大的力量與潛能,但他們把精力放在小事情上,而小事情使他們忘記了自己本應做什麼。說得明白一點,要發揮潛能,你必須全神貫注於自己有優勢並且會有高回報的方麵。目標能助你集中精力。
愛因斯坦說:一個人隻有全部精力集中於他的事業的時候才能成為一個大師!分得清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人能拿到西瓜,即使他有可能丟了芝麻,而先抓住次要矛盾不放的人,他能得到芝麻,可是,離西瓜的目標就有點遠了。
另外,當你不停地在自己有優勢的方麵努力時,這些優勢會進一步發展。最終,在實現目標時,你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比你得到什麼東西重要得多。
著名的職業顧問羅賓斯也告誡人們:“別把精力放在雞毛蒜皮這類小事上,多想想大事!不要讓那些瑣碎的小事情絆住了偉大的靈魂。”
許多人在麵臨職業生涯選擇時總顯得猶豫不決,這個現象稱為“被艾爾維斯所幹擾”。如果你總是“被艾爾維斯所幹擾”,就永遠無法在職業生涯中有所作為,在其他許多重要的方麵估計也成不了什麼大器。
關於人們這種逃避現實的傾向,亨利·戴維·索洛曾這樣描述道:“假設把生活比作開火車的話,如果讓人們完全按照本性去生活一天,我敢擔保每列火車都會走上岔路而脫軌,誰也不可能一直在直直的軌道上行走。而出岔的原因也許是鐵軌上的一個小小的螺絲釘或是空中飛過的一隻蚊子。”
“一個小小的螺絲釘和空中飛過的一隻蚊子”實際上是不可能讓你的火車翻倒的,可人們卻往往願意把注意力分散到這些小事情上去,結果忘記了行駛的方向和手裏掌控的方向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