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必須得分清楚的。我們在行駛的過程中,那些蚊子或者是那些螺絲釘,既然它們不會影響我們的行駛,我們大可不必去理睬它們,我們唯一要做的是抓住主要矛盾,先解決主要矛盾。
這蚊子和螺絲釘能不能稱得上是次要矛盾?能的話你還是得把它們先放一邊,如果連次要矛盾都稱不上的話,你最好不要去理睬這些對你的成功無任何幫助的事情。
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想法:既然每道難題都有其最好的解決辦法,那麼我為什麼不多想想,從而做出最正確的選擇呢?這種在很多人身上都存在的固有的思維方式導致我們原本簡單的生活複雜化。
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作決定的獨特方法,但不幸的是,很多人都認為自己的選擇未必是最正確的。我們無法預知將來,無法提前看到我們的選擇究竟會有多少益處,所以害怕將來不遂心願。
可話說白了,將來的事誰又能把握住呢?最重要的是抓住現在,隻要你現在覺得自己是對的就可以了。如果相反呢?也簡單,馬上改過來!
利用好現有資源,最大限度地讓其為你的選擇服務;相信自己能夠隨著局勢的變化做出恰當的調整;如果意識到自己的選擇是錯誤的,以最快的速度放棄並給自己找出新的機會。
做決定前,將注意力集中於自己的真實目標上。你可以先問問自己,這些事情是不是主要的,是不是你當前必須處理的大事情,那些小事情,對你的目標沒有實質性益處的,就不要理會太多了,即使花時間,也盡量減少那些時間的投入。
在小事情上迅速做決定,別浪費時間和精力,那樣做很不值得,不然的話,多年以後你會後悔的。
一種選擇的獲取同時也意味著對另一種選擇的放棄,沒有人能夠什麼都得到,貪婪反而會令你失去全部。因此,應該告訴自己是將最不重要的那一個劃掉的時候了,丟掉不必要的負荷,抓住最主要的,這就足夠了。
如果麵對的問題很複雜,選擇的意義很重大,那千萬不要草率。深呼吸,放鬆你的全身,問問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一遍不行,再問一遍。要是還不能決定的話,那就不要勉強自己,這說明現在還不是選擇的時候,將問題擱置一下,也許明天的某個時候會有答案來找你。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放鬆心情!當我們猶豫不決的時候,不妨出去走走,去散散心,看看藍天,看看花草樹木,說不定主意已經在某個路口等著你。
注意力集中在小事情上的時候,會使自己從更大事情的緊迫中虛假地擺脫出來,讓你忘記了你該做的大事情;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有效的事情上是提高時間效率的根本。許多人總喜歡抱怨效率不高,時間不夠用,實際上是他們往往花了很多時間在那些無謂的事情上,這又是何苦呢?
把小事情列份清單,包括所需要的時間,然後根據實際情況在適當的時候安排完成其中的某些事情,包括每天定期完成某幾項。這樣你就可以減少那些小事情對你的幹擾,避免小事情打亂你正常的思維方式。
不束縛於小事情,讓我們做事的眼界更寬闊、更靈活。小事情是指無關大局的細枝末節,非原則的瑣事。它的外延非常之廣,小到生活瑣事,衣著起居之類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整日蓬頭垢麵,可謂不拘小節;大文豪李白豪放不羈,也是不拘小節。小事情是事物發展的次要矛盾,把握事物的發展更應看方向和主流。
從“成大事者”的主體特點來看,成大事者,絕非普通的成才,他必然在某個領域取得了傑出成就,並對社會產生較大並持久的積極影響。
縱觀古今之成大事者,可以發現他們身上共同的特征:一是具有長遠的眼光,對事物發展有敏銳的洞察力和預見力,有明細的人生目標和定位;二是他們善於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不會拘泥於無原則的瑣事上;三是成大事者往往性格獨特,不拘小節。若拘於小節,將精力和時間過度地投放在非原則的瑣事之上,“眉毛胡子一把抓”,必然對成大事產生阻礙作用。
從理論層麵判斷,事物的矛盾可分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方向”“大局”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對事物的發展起主導作用;“小節”是次要矛盾。處理問題不能舍本逐末。要知道,解決主要矛盾的同時,次要矛盾也能迎刃而解。
韓信是個個性很強的人,他受胯下之辱,當時怎麼就不用身上挎的寶劍殺死那個敢當眾侮辱他的人呢?韓信正因為不把這些小事情放在心頭,甘受胯下之辱,得以保全了性命,從而為西漢立下了汗馬功勞,並名載史冊!
當時的情況,如果他要出那口惡氣的話,他隨時都有可能殺死那個人,可他沒有那麼做,因為他知道還有更重要的事情等待他去完成,比起後來他所建的功業,受個胯下之辱又如何?
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要從煩瑣的事務和幹擾中脫身出來,從全麵的角度為自己的事業把脈,不要被那些小事情所迷惑而擋住了你的視線。學習“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本領;而不能“舍本逐末;隻見樹木,不見森林;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韓信胸存大誌,目標明確,所以才能夠“將軍額頭能跑馬,宰相腹中能撐船”。
著名的德國詩人歌德說過:重要之事不可受芝麻綠豆小事所累。為什麼一些人樹立了目標卻久久不能實現?為什麼成大事者總會那麼少?因為太多人缺少了“不拘小節”的品質和氣魄。
他們很容易被瑣碎的小事分散精力,而成大事者就不同了,認準了目標就勇往直前,拋開一切不必要的束縛和羈絆,集中精力做主要之事。久而久之,差距就拉開了,“拘泥小節”的人仍然是一般人,而“不拘小節”的人卻成就了大事業。
上帝是公平的,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24個小時,不會因為你是成大事者就多給你2個小時。成大事者與一般人相比,有著更卓越的思想和更超群的能力,他們隻是集中精力做一般人不能做成或無能力做的大事,而不會拘泥於瑣碎小事。就全社會而言,成大事者是稀缺資源,這些稀缺資源隻有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才能實現效益最大化,否則就意味著重大損失和浪費。
在社會分工日益細化的今天,每個職位的責任和範圍更加明確。所謂各司其職,不是說一個領導對下屬工作不聞不問,而是說不能越界過多去幹涉下屬的具體工作。否則,不但自己因為瑣碎之事模糊了整體考慮問題的視野,舍本逐末,做不好本職工作,而且會引起信任危機,使下屬的積極性受到損害。出力不討好的事,成大事者是不會去做的。
循序漸進走穩前行步伐
理想可以遠大,但做事要根據客觀情況,不可急於求成。做事若急於求成,就會像饑餓的人乍看到食物,狼吞虎咽,反而會引起消化不良。
做事迅速的人,並不是事事貪多圖快的人,而是辦事富有成效的人。賽跑中率先抵達終點的人,並非因為步子邁得大、腳跨得高,而是身體的協調使他衝到了第一。因此,事業不能以耗時長短來論英雄。
一位智者說過:“慢些,我們就會更快。”沒錯,有人為了顯示效率,凡事草草了事,結果得不償失,使得一件本需一次完成的事情,要重複多次。所以,做事情不要急於求成。
有一個小朋友,他很喜歡研究生物學,很想知道蛹是如何從繭裏出來,變成蝴蝶的。
有一次,他走到草原上麵看見一個繭,便帶了回家。幾天以後,這個繭出了一條裂口,看見裏麵的蝶蛹開始掙紮,想抓破繭出來。
這個過程達數小時之久,蝴蝶在裏麵很辛苦地拚命掙紮,怎麼也沒法子出來。這個小孩看了很著急,就想:不如讓我幫幫它吧。便隨手拿起剪刀把繭剪開,使蝴蝶飛出來。
但蝴蝶出來以後,因為翅膀的力量不夠,變得很臃腫,飛不起來。蝴蝶以後再也飛不起來了,隻能在地上爬,因為它沒有經過自己奮鬥。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說明必須瓜熟,方能蒂落;必須水到,方能渠成。急於求成,反而不成,這正是我們經常說的“欲速則不達”。
那隻蝴蝶在繭裏麵要破開繭飛出來的時候,要很辛苦地掙紮,而掙紮的過程實際上是鍛煉它那一對翅膀的過程。
如果通過它的努力,最後將這個繭衝破,便可以一飛衝天。但是這個小孩幫助它,用剪刀剪開繭,蝴蝶輕而易舉地出來了,可是它的翅膀沒有經過衝繭的奮鬥,是沒有力的。所以這個小孩想幫蝴蝶的忙,結果反害了蝴蝶,是欲速則不達。
當然,不急於求成,並不是說我們就放棄奮鬥,不再努力做事。相反,我們要更加認真地做事,要懂得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自己的理想。
蝸牛不相信自己的緩慢,一步一個腳印地向自己的目標爬行,終於到達了自己的目的地;水滴不相信自己的脆弱,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一步一個腳印地撞擊石塊,終於造就了水滴石穿的奇跡;蠶蛹不相信繭的堅硬,一步一個腳印,每天努力一點,終於獲得了破繭重生的光明。在生活中,也許你沒有一個好的開始,但隻要你一步一個腳印,每天努力一點,你終會獲得成功。
起初,人本是不會走路的,就像人本身的進化一樣,後來學會了走路。因為學會了走路,才可以在以後的人生中,畫上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感歎號。起初,這地上也是沒有路的,但因為走的人多了,於是便形成了一條又一條的路。
而我們,則是這一條條形形色色的路上的一個旅行者。我們從小到大,從會走路開始,便開始了我們漫長的旅途。
其實,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經背起了行囊,踏上我們的人生之路。在這個漫長的旅途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可能是我們意料之中的,也可能是我們從未遇到的難以想象的事情;可能會是一帆風順、沒有阻礙,也可能是充滿坎坷、布滿荊棘。
走羊腸小路,還是寬闊的大路?當然,我們每個人選擇的路都不一樣,都會選擇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並且順著這條路堅毅地走下去。
如果不同的兩個人都有堅持到底的信念,那麼走出來的路想必也是不錯的。相反,如果一個人沒有頑強的信念,不能堅持到底,那麼他的生活肯定也是不如所願的。
有時,我們自己站在了一個十字路口,十分迷茫,不知道到底應該如何抉擇,是向左,向右,向前,還是向後。但是,無論哪條路,如果沒有信心走下去,那麼最後的結果隻有一個,那就是失敗。
走路如此,學習知識當然也是這樣。學知識是一個艱苦而漫長的過程,我們隻有走穩腳步,才能見到美麗的風景。
成績對我們來說有好有壞,一時的成績差是避免不了的。對此,我們不可奢望一步登天,歸根結底,就是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並且穩紮穩打,才能把成績提高。
其實一步一步地走,就是要我們打好基礎,唯有基礎牢固,才不致被生活中這樣或那樣的事情難倒。再深奧的知識也是以基礎來組合的,總是萬變不離其宗。
這就好比修一棟房子,如果地基都沒有,能修好嗎?總不能把房子修在空中吧!修房,不但要選好地基,並且地基要牢固,如果地基不穩,還談什麼修房子呢?也許剛修了一半,房子就已經散架了。
基礎堅固了,我們還得有一顆積極進取的心,心態要擺正。如果成績差了,不找原因,而是一味地消沉,連同事、朋友的提醒,都視而不見,不落後才怪呢!
所以,我們要明白,如果我們成績不好,隻是暫時的,隻要我們好學、勤學、善學,哪怕知識的大山再高、再險,我們都能攀越,登上頂峰。對於學知識,我們要做到的就是穩紮穩打,一步一個腳印!
忍辱負重成就人生事業
忍,是我們的一種情感,是一種自然的反應。同時,忍也是對我們人生的一種考驗。人生中處處需要忍,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也許你忍一下,誤會就會消除了。
人生在世,不可避免要同其他個體發生千差萬別、千絲萬縷的關係。事物之間總是要相互製約的,一個人在社會中同樣不能夠隨心所欲、無拘無束。
而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吃常人不能吃的苦,流常人不能流的汗,忍常人不能忍之忍,歸根結底,就是人生怎樣運用好這個“忍”字。
每個人在其一生當中,不可能任何事情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與挫折,不管是來自外界的,還是來自自身的,都在所難免。
一個真正想有所成就的人,必然不會以一時一事的順利與阻礙為念,也不會為一時的成敗所困擾,而是去奮發圖強,艱苦奮鬥,成就功業。“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為了長遠的考慮,何必去計較一時之長短呢?
人生有很多事,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話,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氣,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苦,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欲,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情,需要忍。
忍辱負重,對於做大事之人來說,它是成就事業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能在各種困境中忍受屈辱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本領。小不忍則亂大謀,凡成就大業者莫不如此。
忍是一種寬廣博大的胸懷,忍是一種包容一切的氣概。忍講究的是策略,體現的是智慧。“弓過盈則彎,刀至剛則斷”,能忍者追求的是大智大謀,絕不做頭腦發熱的莽夫。
忍不是軟弱,也不是窩囊;不是無能,也不是麻木;不是放棄對真理的追求,也不是放棄對原則的維護。
忍是一種眼光,忍是一種胸懷,忍是一種領悟,忍是一種人生的技巧,忍是一種超脫的智慧。
忍是一種美德,是一種風範,是一種高尚的境界,是一種無私的胸懷。沒有忍,就沒有平靜;沒有忍,就沒有和諧;沒有忍,就不存在友誼;沒有忍,就談不上遠大的理想。
忍是一種風度。風度不是刻意表現出來的,而是源自遵經守訓的內心修養,有德、有識、能忍、能讓者方能有風度。
忍是一種勇氣。在利益麵前忍,是一種失去;在名譽麵前忍,是一種犧牲;在情感麵前忍,是一種付出。忍,可能使我們暫時失去一些東西,但卻會帶來永久的幸福;忍可能使我們感到暫時的痛苦,卻不會讓我們有太多的遺憾;忍可能讓我們難過一陣子,但卻不會讓我們的心靈無法平靜。
忍是一種智慧。有些人寧願在一些小事情、小損失麵前死纏爛打也不願讓步,結果和兄弟之間、朋友之間、鄰裏之間傷了和氣,失去了情誼;有些人寧願在矛盾麵前針鋒相對,也不願退讓,結果敗壞了心情,為人際關係埋下了地雷。而睿智的人,總是以退為進,從長遠的角度、積極的意義出發,擺脫現實的困境與糾纏,適當退讓,為自己、為他人贏得更寬敞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