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瀟灑生活,不要在乎別人說三道四(1 / 3)

《推手》reference_book_ids\":[7089354172444707848]}],\"7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3,\"start_container_index\":7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7},\"quote_content\":\"《飲食男女》reference_book_ids\":[7263045563212368948,714539077216921500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二章 瀟灑生活,不要在乎別人說三道四

世界是自己的,跟別人真的沒有多大關係。如果事事想著別人,這不敢做那做不好,縮手縮腳,瞻前顧後,那麼,你永遠也做不成任何事情。

敢愛敢恨,敢想敢幹!願做什麼就做什麼,想怎麼做就怎麼做,隻要心中有目標,行動有步驟,那就向著自己的目的地前進吧,不要在乎別人說三道四。

沒有必要為了攀比而活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在這個日新月異、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裏,人們往往都向往發展,追求“往高處走”,這當然是很正常的!但是,我們還要清楚,人活著,是為了快樂和幸福,而不是為盲目攀比,盲目競爭。攀比心態,競爭意識,人人皆有,但是不可盲目,否則隻會導致心理失衡,害了自己。讓我們來看一個小故事吧。

花季的歲月,是成長的歲月,也是一段虛榮心強、愛攀比的歲月,就拿我來說吧!

星期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逛街,看中了一件價值99元的紅色運動服,媽媽見我那麼喜歡,便把它買了下來。我非常高興,心裏暗暗想道:我如果把它拿到好朋友麵前炫耀一番,他們一定十分驚訝。想到這兒,我內心一陣竊喜。

星期一,我高高興興地穿著剛買的新衣服來到好朋友可可的家門口,想叫她一起上學,順便讓她看看我的這件新衣服。

誰知,我剛進門,可可也拿出了她剛買的衣服,對我說道:“瞧!這是我昨天在‘美特斯邦威’買的衣服,價值120塊錢呢!一分錢也不能少,好貴喲!怎麼樣,很好看吧!”

我一聽,頓時妒火中燒,剛才想炫耀的勁頭全都沒有了。上學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哼!有什麼了不起,不就是120塊錢嗎?我一定要叫爸媽買一件更貴、更好看的衣服!

突然,一個聲音打斷了我的思路,隻聽可可說:“劉一潔,我覺得你身上這件衣服蠻好看的呀!多少錢?”

我有氣沒力地回答道:“好看什麼呀?才99塊錢呢!”

“啊?才99塊錢呀!我還以為有多貴呢!”可可故意帶著譏諷的口氣說道。

中午放學,我氣衝衝地跑回家,非常生氣地對爸爸說:“可可在‘美特斯邦威’買了一件120塊錢的衣服,比我的貴又比我的好看!我不管,我想要一件比她那件更貴的衣服!”

爸爸一聽,眉頭一下子皺了起來,他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一潔,你昨天不是剛買了一件運動服嗎?你這麼小,就想和別人攀比,這樣是不行的!在學習上你們可以做競爭對手,可在生活中你們是不能攀比的!知道了嗎?”

爸爸的一番話,令我感慨萬千。的確,我還是一個年僅11歲的小學生,正處於花季年齡,是應該努力學習的時候,不應該和同學們相互比吃、比穿、比誰家裏最有錢,而應該比一比誰的學習好,將來比一比誰的本領大,長大比一比誰對祖國的貢獻多,這才是最主要的。

從此以後,教室裏出現了我和同學比學習、比進步的身影……

大多數人都有一種虛榮心,愛攀比,在擁有和享受一些東西的同時,又在努力奮鬥去爭取他們想要的東西。但是,他們卻忘記珍惜現在擁有的,隻一味去追求他們所沒有的,最終弄得自己疲憊不堪。就如故事中的小女孩,僅僅因為自己的新衣服比朋友的便宜了幾十塊錢,就傷心不已。

當然,攀比不一定就是壞事情。有的同學愛攀比金錢和物質,他們常把眼光停留在金錢、衣服、日用品上,甚至比各自的家底。然而,有的同學卻把攀比看作是在學業、功課上有益的競爭,在體育競賽上乃至同學間團結、班級間先進等方麵互不相讓,積極爭上遊。這兩種攀比的性質是截然不同的!

愛攀比金錢的人往往是自小生長在富裕的家庭環境中的,一切都追求高檔、奢侈和氣派。久而久之,形成了虛榮心理,以為無論什麼都要勝過他人,但是他們從來不想想自己所得到的一切並非是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得來的,而是伸手向父母要來的。

大多數父母的財富也是靠自己的努力、辛勤勞動後才獲得的!但是這些人並不理解幸福、富裕的物質生活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有一則新聞報道中有這樣令人心酸的一幕。

一家蘋果產品銷售店門前,一名女孩兒懷抱一台ipad,一臉慍色。而不遠處,一名中年女子蹲在牆角,手捏紙巾,低頭不時抽泣。

這名女孩兒即將去外地上大學,今天特意過來買數碼產品,她上來就要買iPhone6s、iPad和macbook“蘋果三件套”,而且都得是高配,超過兩萬元的支出讓母親覺得有些吃不消。

看到母親不給自己買,隻聽女孩兒大喊一聲:“不給我買,就讓我在大學丟臉去吧!”說完便扔下母親,揚長而去。

顯然,這位女孩兒,買“蘋果三件套”隻是為了免於“丟臉”而已。其實,這樣的攀比擺闊,從中學、小學甚至幼兒園就已經開始。而一當家長不遂其心願,如這位女孩那樣“扔下母親,揚長而去”的,已讓人屢見不鮮。

當虛榮蒙蔽了求真的雙眼,當名牌充當了彰顯身份的外衣,當攀比之風在校園裏蔚然盛行,我們不禁要問:攀比從何而來?有人說攀比源自財富,有人說攀比源自虛榮,其實,攀比源自我們的貧乏。

攀比源自知識的貧乏。知識本來就是我們孜孜以求的寶藏,學業有成方為學者最引以為驕傲的珍藏。學者因才學而留芳,君子因智明而傳世。古人醉心琴棋書畫,切磋六藝,今人卻沉迷於名牌豪奢,盲目攀比,為什麼會這樣呢?這都是因為我們知識的貧乏。有識之士的滿腹經綸足以讓人矚目,無識之士便唯有依靠錢財的虛名為自己徒增亮色了。

攀比源於感恩的貧乏。受傷時最堅實的臂膀、失意時最溫暖的擁抱,父母已經給予我們太多,而我們回報父母的實在太少。我們是否看到父母在工作崗位上日日辛勞?

我們是否看到父母省吃儉用給我們帶來美味佳肴?我們是否看到父母的每一分、每一毫,都凝結著他們汗水的苦澀、四處的奔忙?如果我們看到,我們又是否忍心肆意揮霍,在金錢上做無謂的攀比爭高?

攀比源於感恩的貧乏。我們沒有看到,或者我們已經習慣父母的付出,不再懂得回報。索要名牌手機,網上衝浪索要虛擬錢幣,迎接家訪索要豪宅庭院,在我們一次次向父母攤開索取的雙手之後,我們是否曾有些微的愧疚,愧疚辜負父母的愛,愧疚虧欠他們的良苦用心?

不要沉醉在炫耀財富的滿足感裏,因為那是以父母的辛勤付出為代價的;不要總是要求從父母身上獲得什麼,因為我們已經長大,我們要學會問自己,我們能為父母做些什麼。

攀比源於精神的貧乏。偉大的作家梭羅遠離塵世喧囂,從哈佛校園步入瓦爾登湖畔,在鳥鳴與清風陶冶下,聆聽自然,回歸真我。麵對貴族的奢靡,梭羅寧願簡樸地生活,並且自給自足——這也是一種富有,更為可貴的精神富有。

何須財富的裝飾?何須攀比滿足自己膨脹失控的虛榮?精神的富足已成為他們人生最好的注腳。在攀比的深淵裏越陷越深的人們,我們精神的花園是否過於荒蕪,是否更需要花朵的馨香?

攀比源於知識的貧乏,源於感恩的貧乏,源於精神的貧乏。

親愛的朋友,如果我們學富五車,請不要攀比,因為知識的華彩已足夠讓我們發光;如果我們心存感恩,請不要攀比,因為金錢的背後是父母日夜的辛勞;如果我們精神高尚,請不要攀比,因為物質財富的多少已無法將我們的價值衡量。相反,攀比隻能讓我們更加貧乏。

有時知足常樂也是幸福的根吧!為什麼我們的攀比隻在金錢之上,而沒有情感與幸福!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我們在沒有別人所擁有的東西之時,同樣我們擁有的也是別人所沒有的!有時在攀比之時要看看自己真正缺的是什麼。

放鬆心態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我們成長的歲月中,我們是否仍然在堅持最初的那個夢想呢?我們是不是因為種種原因,而放棄了自己想做的事,而轉向那些自己並不願意做的事了呢?

如果是那樣,相信你一定很累,是吧!人都有逆反心理,當一個人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時,沒有人是快樂的。所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才是重要的。

做自己想做的,讓我們的人生更有價值,讓我們的心態更健康,讓我們得到更多想不到的快樂。讓我們來看一個小故事吧:

漫畫家蔡誌忠15歲那年,剛上初中二年級,就帶著投漫畫稿賺來的250元稿費,到台北畫漫畫、闖天涯。

他很快就麵臨學曆的問題,在他打算到以製電視節目而聞名的光啟社求職時,看到求才廣告上“大學相關科係畢業”一項條件,立即就傻眼了。

不過他仍舊相信自己的實力,沒有理會這項學曆限製而加入了應聘的行列。結果他擊敗了另外29名應聘的大學畢業生,進入了光啟社。

以後他在漫畫界的表現如異軍突起,尤其“莊子說”“老子說”係列圖書被譯成各國文字向外輸出後,他一度成為全台灣納稅額最高的一位作家,他頗以此為榮。

而在連初中都沒念完的情況下,是什麼使他能有勇氣踏入這個文憑至上的社會呢?

他說:“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自己。有人適合做總統,有人適合掃地。如果適合掃地的人以做總統為人生目標,那隻會一生痛苦不堪,受盡挫折。而我,不偏不倚,就是適合做一個漫畫家。我從小就知道自己能畫,所以才15歲就開始專門地畫,不停地畫,終究畫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空。”

是啊,當我們找到我們真正喜歡的、真正適合我們的事時,我們一定會像蔡誌忠這樣輕鬆地“畫出自己的一片天空”,而不是痛苦不堪,受盡挫折。

這也讓人聯想到巴西的世界球王“黑珍珠”貝利。他曾經說:“我是天生踢球的,就像貝多芬是天生的音樂家一樣。”人生就是這樣,隻有在真正屬於自己的天空中遨遊,才能有輕鬆自在的生活,才能有淋漓盡致的暢快。如果天天勉為其難,結果隻能是一個字:累。

意大利詩人但丁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於是他揭開了文藝複興的帷幕;哥白尼說:“地球在繞太陽運行。”於是他奠定了日心學說。無論前方是光明、黑暗,勇敢做自己;無論前方是康莊大道、羊腸小道,勇敢做自己想做的。

不管我們的夢想是什麼,我們用自己的方式,創新的方式把它實現出來,成就完完全全屬於我們的誌願。無須步人後塵,無須和別人比較,從內心出發,追尋自己的夢,這就是我們的生命價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盡管四周滿是阻力,盡管不明前方是康莊大道還是羊腸小路,是光明是黑暗,勇敢地做自己,獨特的燦爛將伴我們一路前行。

別以為隻有那些天才才知道自己的能力,我們周圍有許許多多平凡的人,他們也能不為世俗所動,安安靜靜地做他們自己喜歡的事,活得自由自在,活得快快樂樂,這不也是一種成功嗎?

有一位小學老師,大學畢業後就想要教書,但因為不是師範院校的畢業生,當時沒有找到教書的機會,她便到日本留學,攻讀教育碩士學位。

剛回國時,一時還找不到教職,她就到一家公司擔任日文秘書,很得老板的信任,待遇也相當好。但是,她仍不放棄想要教書的念頭。

後來,她參加了教師資格考試,考取後立刻辭去了秘書工作。教書的薪水不如她擔任秘書的薪水多,周圍的朋友很不理解,以她的學曆絕對可以去教高中,為什麼要去教小學呢?

她很堅定地說:“我就是因為喜歡小孩子才選擇這個工作呀!”有一回,一個熟人碰到她,問她近來如何。

她長得胖胖的,是個很可愛的女孩子。她興奮地答道:“今天剛上過體育課。我也跟小朋友一起爬竹竿,我幾乎爬不上去,全班的小朋友在底下喊‘老師加油!老師加油!’我終於爬上去了,這是我自己當學生的時候都做不到的事呢!”

這是一個多麼快樂、跟學生打成一片的好老師啊!而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她因為薪水或是其他因素而違背自己的願望,選擇做個秘書,或者到高中教書,就不會那麼快樂了。

在現代社會裏,處處充滿著誘惑,能沿著自己的生活軌道毫不偏離地前進的人已經不多了。做自己想做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才是真正快樂的人!這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學會享受孤獨的樂趣

在很多人的眼中,孤寂是個貶義詞,人們躲避著孤獨、寂寞,追逐著熱鬧、輝煌。事實上,孤寂包含豐富的營養,我們應該麵對孤寂,體驗孤寂,甘於孤寂。

孤寂能使心態平和。悶熱的天氣需要一陣冷風,一場涼雨。浮躁的心需要飲一杯孤獨和寂寞的茶,讓心跳恢複平穩,心靈沉澱得淨潔澄明。

“高速”的生活節奏,讓人步履匆匆;紛擾的世間萬象,使人眼花繚亂;功名利祿的喧噪,誘惑得人心雜亂無章。

這時,我們應該暫時放慢腳步,左手拉著孤獨,右手領著平淡,沉靜地走進林間幽徑,獨自麵對一處風景,撥弄著其中的奧秘;或者泡一杯綠茶,靜坐在窗邊,放飛思緒,想一想“我是誰”,獨自回味一下逝去歲月的酸甜,體會一下人生的意義。

或許你並不知道,許多人都是在不斷地品嚐孤寂中成功的。讓我們來看一個名人小故事吧。

世界電影的2005年可謂“李安年”:一部成本隻有1400萬美元的獨立製片作品《斷背山》繼在威尼斯電影節奪得金獅獎後,又摘取金球獎的4項大獎,並以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8項提名領跑該年度奧斯卡,最終如願拿到最佳導演獎。

然而,這些耀眼奪目的光環背後,卻是一顆寂寞多年的心靈。

李安祖籍江西德安,出生於台灣屏東潮州,父親給他起名“李安”。父親對兒子的希望是考上大學,成為詩禮傳家的楷模。

可是兩度聯考落榜,第二次數學甚至交了白卷,讓父親對他的人生前景非常憂慮。最終,懷著電影夢的李安考進了台灣藝術專科學校影劇科。可是父親對他這個選擇一直很擔憂,直到讓他保證畢業後出國深造,才同意他繼續留在藝專。

然而,父子的衝突並沒有結束。李安做了一個讓父親十分憤怒的決定:報考了美國的戲劇電影學校。這讓父親很無奈,因為這並不違反當初讓他出國深造的“命令”,隻是,他不能接受兒子竟然想去從事沒多大出息的娛樂業。他可能為此耿耿於懷了一生。

李安拿到了戲劇學學士後,順利進入紐約大學。對李安來說,進入這所大學,無異於進入了一座輝煌的電影殿堂。

轉眼3年過去了。美國3大經紀公司之一的威廉·莫瑞斯公司的經紀人見到李安,當場要與之簽約,勸他留在美國發展。沒想到,這一留就是6年的無所事事和孤寂難耐。

被那位不靠譜的經紀人留在美國之後,李安開始了在好萊塢的漫長而無望的奔波,但大多數情況都是毫無結果。

轉眼李安已過而立之年。可是,李安卻成為家庭的累贅,一家人隻靠妻子微薄的薪金度日。為了緩解內心的愧疚,李安每天除了在家裏大量閱讀、看片、埋頭寫劇本以外,還包攬了所有家務,負責買菜做飯帶孩子,將家裏收拾得幹幹淨淨。

1990年,李安可以說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當時他在銀行的存折隻剩下43美元,又趕上小兒子出生。走投無路的李安將兩個劇本《推手》和《喜宴》投給我國台灣省“新聞局”主辦的優良劇本甄選,希望能碰碰運氣。這是改變命運的一搏。結果,他的兩個劇本雙雙獲獎,得到了40多萬新台幣的獎金。

《喜宴》獲得金熊獎之後,父親仍然希望兒子改行,對兒子的電影,他從來不予置評。直到2001年9月,他才說,他就像《喜宴》裏最後一幕雙手高舉的老父!

6年的煎熬,李安終成正果。藝術與商業雙豐收,從此改變了李安的命運。接下來的《飲食男女》是李安第一部由他人編劇的電影。至此,他成功地完成了“父親三部曲”。該片獲得了一係列大獎,包括當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幫助李安敲開了好萊塢的大門。

而到此時,李安已經非常清楚,自己的一生注定是要在電影界奔波。而父親臨終的遺言:“你不應該放棄,應該繼續拍下去。”是這個孤獨寂寞的電影導演此生唯一一次聽到的父親的鼓勵話。

成功者往往都是孤寂的,正如大導演李安一樣,他正是在孤寂中堅守了自己,所以,他最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電影界的巨人、華人的驕傲。

孤寂不是秋日孤雁的離索,那是一隻翱翔展翅的雛鷹孕育明朝飛翔的方向,是一種生命的沉思。

孤寂不是春日裏在風中搖擺的向日葵在搖曳它的金黃,那是一株勁草,尋找紮根的泥土,那是生命的展示。

孤寂不是秋季零落的飄絮,那是春日裏在寒冷的末尾悄悄發芽的種子,是一種生命的力量。

孤寂不是身居鬥室,閉門苦讀,而是開辟伏案耕耘、與文字相談、與音樂相伴,咀嚼人生浮沉的一方淨土,那是心靈的陶冶,是人生的一種品位。

孤寂不是藍天漂泊的一朵白雲,而是一片落地的雪花,在幹涸的土壤袒露淡泊的心事,那是一種淡定的胸懷、孤潔的操守。孤寂是身居鬧市的一顆蒼鬆,看慣人生滄桑、歲月輪回卻無人傾訴的慨歎,是一種深深的遺憾。

孤寂是飽經風霜襲擊的一枝寒梅,不屑於和百花爭豔,卻獨立殘冬,是一種堅忍的心誌和無言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