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揭開憂慮的麵紗(1 / 3)

《古蘭經》reference_book_ids\":[7188245041565928485]}],\"26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6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6,\"start_container_index\":26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9},\"quote_content\":\"《戰爭與和平》reference_book_ids\":[6988533058454457381,6867361923558542343,7259681029919607866,7259681029915413539,7259681029907024932,7259681030645222461,725968103036420404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6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6,\"start_container_index\":26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7},\"quote_content\":\"《安娜?卡列尼娜》reference_book_ids\":[7260811472559672359,7267077379099462668,6987309443520138247]}],\"25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5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5,\"start_container_index\":25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0},\"quote_content\":\"《暴風雨》reference_book_ids\":[7024491024579824653]}],\"34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4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start_container_index\":34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quote_content\":\"《林肯傳》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50537634873,6997294815821958175,6846624984366844935,6959122738078370847]}],\"17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5,\"start_container_index\":17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9},\"quote_content\":\"《瓦爾登湖》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42773978131,6959122740783664164]}],\"11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7,\"start_container_index\":11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3},\"quote_content\":\"《生活》reference_book_ids\":[7204765965706333245]}],\"31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1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0,\"start_container_index\":31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6},\"quote_content\":\"《生活》reference_book_ids\":[7204765965706333245]}],\"7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start_container_index\":7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quote_content\":\"《生活的藝術》reference_book_ids\":[6906405975050161160,692635177136741070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若能讀遍世界上大哲學家所寫有關憂慮的一切,你就不會再去讀比“船到橋頭自然直”和“往者不諫”更深奧的東西。(卡耐基語錄)

我知道,人們若能改變自己的思想,便能去除憂慮、恐懼,以及各式各樣的疾病,並使他們的生命改觀。(卡耐基語錄)

切勿憂慮已成過去的事,把它歸於經驗,並忘記困擾。前麵總會有許多困擾,因此切勿再回顧身後的任何困擾。(卡耐基語錄)

我相信隻要我們能涵養出一種個人的黃金準則——以我們的生活而言,什麼是值得的一種黃金準則——我們百分之五十的憂慮都會一掃而光。(卡耐基語錄)

第一節 坦然活在“今天的隔倉中”

唯有小事才會使人憂慮不堪。假如大象衝過來的話,你可以回避它;而奢靡浮華則無法回避。(卡耐基語錄)

假如我有了煩惱,更像隻埃及駱駝找尋泉水般踱來踱去,一方麵可使我的身體充分運動,另一方麵也使我滿懷的憂慮,化為烏有。(卡耐基語錄)

你與我正站立於兩個永恒交叉的這樣一個瞬間——浩瀚無邊的過去與無窮無盡的未來。我們無法在任何一個永恒中生存,哪怕短短一瞬也不行。(卡耐基語錄)

就在1871年的陽春時節 ,一位小夥子順手拿起一本書來,讀到了其中的二十多個字,這些字對他的前途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此時,他作為蒙特利爾總醫院的醫科學生,正在為畢業考試能否順利通過、畢業後去做哪科的醫生、去何處為好、怎樣開辦診所、怎樣更好地謀生等諸多問題而煩惱不堪。

這位年輕的醫科學生讀到的這二十多個字,助他一舉成為當時聲譽最為卓著的一代名醫。他後來創建了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並且當上了牛津大學的欽定醫學教授,這是大英帝國授予醫學界人士的最高榮譽。英國國王還賜予他爵士爵位。在他辭世之後,洋洋數百萬字共計1466頁的專著敘述了他輝煌的一生。他就是威廉?奧斯勒爵士。

他在1871年之春讀到的那二十多個字就是曆史學家托馬斯?卡萊爾曾說過的:“別去展望那些遙不可及的前景。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應對眼前的事務。”

42年之後,在一個和煦的春夜,鬱金香正豔麗地怒放,此時,奧斯勒爵士正在向耶魯大學的莘莘學子們發表演說。他對學生們坦言,像他這樣在四所大學授課的著名教授,著作又很暢銷,世人會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具有“過人的天賦”,這完全足一種誤解。他說他的親密夥伴們都很清楚,他其實是個生性平庸之輩。

那麼,他功成名就的奧秘何在呢?他聲稱,這一切都是由於他坦然地生活在“今天的隔倉中”。他的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在向耶魯的學子們發表演說的幾個月前,奧斯勒搭乘一艘海輪橫渡大西洋,他注視著挺立在駕駛台上的船長,隻見他按下一個按鍵,同時下令道:“急速前進!”機器叮當作響,船上的每一扇倉門迅即封閉,成為防水的一間間隔倉。奧斯勒教授對這些耶魯大學的學生們說道:

在座的諸位都是比這艘海輪神奇得多的有機體,而且航程更為漫長。我給你們的忠告是:要學會駕馭自己的有機體,以便坦然地活在“今天的隔倉中”,以最適宜的方式來確保航行中能安然無恙。站在駕駛台上,你至少要查看一下隔倉門是否能有效使用。按下控製鍵,然後傾聽,你人生中的每一個時段都要關上鐵門,隔斷過去——與逝去的昨日隔斷;再按下另一個控製鍵,關上鐵門,與將來隔斷——與未知的將來隔斷;現在你平安了——今天你平安無事了!將過去隔在倉門之外,讓逝去的昨日自行埋葬吧,讓傻瓜去料理昨日的塵埃。明天的重負再加上昨日的重負,要全都在今天承擔,再強健的人也會步履蹣跚。要像隔斷過去一樣隔斷將來——將來就是今天,沒有什麼明天。拯救人類的時日就在今天。為將來而耗費心血、精神苦悶、內心焦慮,隻會折磨自己。那麼緊閉上前後的隔倉門吧。要養成坦然活在“今天的隔倉中”的生活習性。

奧斯勒爵士的意思是說我們不應當為明天作什麼打算嗎?不,完全不是。他在演說中強調,為明天所作的最好打算就是對今天的工作投入你全身心的才智和熱情。這才是謀劃將來的惟一可行的方式。

奧斯勒忠告耶魯的學子,要以耶穌的禱詞來開始每天的人生:“我們日用的飲食,今天賜給我們。”

請牢記這句禱詞,它隻是在祈求今日之糧,但並沒有抱怨我們昨天食用的陳糧,也沒說:“啊,主啊!近來麥地裏幹旱嚴重,幹旱還會持續下去——明年秋天我們拿什麼去做麵包吃呢?或許我會失業了。啊,主啊,那時我上哪去弄麵包吃呢?”

是的,這句禱詞隻教導我們去祈求“今天的麵包”,“今天的麵包”才是我們可能吃到口的惟一食糧。

從前,有一位身無分文的哲人在窮鄉僻壤漫遊。某一天,他與一群人聚集在一個小山坡上,他對眾人說出了後人在各種時間與場合都引用得最為頻繁的箴言。這句箴言從古流傳至今:“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擔當就夠了。”

許多世人都不太篤信耶穌的這句箴言:“不要為明天憂慮。”他們聽不進這句完美的忠告,認為耶穌說得太不現實了。他們說,“我必須為明天早作打算,我必須給家人投保,我必須為養老而存上一筆錢,我必須周密計劃才能取得成功。”

沒錯!我們當然要未雨綢繆。耶穌的這句箴言是三百年前的譯文,它在今天的意思當然與英國詹姆斯王朝時的理解是大不相同的,現代人對這句箴言的準確釋義是:別為明天而焦慮不安。

是的,無論如何都要為明天早作打算,深思熟慮,但別焦慮不安。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的軍事領袖們都在為明天製訂計劃,但他們卻無暇去為明天擔憂。指揮美國海軍的恩斯特?金海軍上將曾說過:“我已調遣了最精幹的人員,並給他們配備了最精良的武器裝備,讓他們去執行精心策劃的任務。我已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金上將又說道:“如果有艦船被擊沉,我也無可奈何。如果眼看著艦船就要沉沒,我也隻能聽之任之。我得花時間去考慮明天的棘手事情,不能為昨天的事情煩惱不已,否則,我肯定會成了短命鬼。”

不論是戰爭時期還是和平年代,思維得當與否的主要差別在於:適宜的思考,使人能夠合乎邏輯地處理因果關係,製訂合理的計劃;失當的思考,卻常常使人產生巨大的精神壓力,導致精神崩潰。

我曾特別榮幸地訪問過阿瑟?海茲?索爾茲伯格,他是世界名報之一《紐約時報》的總負責人(1935~1961)。索爾茲伯格先生對我談到,二戰期間,當戰火在整個歐洲肆虐時,他驚恐萬分,對前途憂心忡忡,幾乎夜不能寐。他時常在午夜起床,備好畫布和顏料,麵對鏡子做自畫像。他對繪畫一竅不通,但還是信筆塗鴉,借以平息心中的焦慮。索爾茲伯格對我說,他從未停止過憂慮而靜下心來,直到某天,一段讚美詩令他頓時有了柳暗花明之感:

懇請慈光領我前行

沿途遍灑光輝

令我無需望斷天涯

隻求邁穩每一步

與此同時,一位駐紮在歐洲的年輕軍人也得到過同樣的教訓。他名叫泰德?本格明諾,來自馬裏蘭州的巴爾的摩市,憂慮令他身心極度疲憊。

泰德寫道:

就在1945年的4月,我憂慮過度,最終患上了“痙攣性結腸炎”,這種病不時引發劇痛。如果不是戰爭及時結束。我的身體會徹底垮掉。

我完全有氣無力了。我當時在步兵第九十四師從事士兵陣亡登記工作,也就是記錄並整理在作戰中死亡、失蹤及負傷的士兵的相關資料。此外,還得幫助挖找被匆忙掩埋在戰場上的盟軍及敵軍官兵的屍體,收集這些官兵的隨身遺物,送還給他們的父母和直係親屬,讓他們的親人留作紀念。我不住地擔心害怕,惟恐造成嚴重的失誤。我不知道自己還能撐多久。我擔憂自己能否活著抱抱我的獨生子——他已經有十六個月大了,但我還沒機會見上一麵。我身心憔悴,體重下降了34磅。我總是神智不清,抬手看看,簡直成了皮包骨。想到會死在異鄉,我真是恐懼極了,我竟然像個孩子似的哭泣起來,當我孤身一人時,我就會情不自禁地淚流滿麵。就在一次戰役開始不久的那段時間,我對自己恢複到常人的狀態已不抱信心了。

我最終被送進了陸軍診療院,有位軍醫對我的忠告令我茅塞頓開,並改變了我的一生。他給我作了全身檢查之後,告訴我,說我的病因出在精神上。他對我說道:“泰德,我希望你將人生看作是個沙漏,你知道.沙漏中裝滿了成千上萬顆沙粒,但這些沙粒隻能一顆顆地從窄窄的瓶頸慢慢漏下,我們誰都沒法在不弄破沙漏的情況下讓幾顆沙粒同時從窄窄的瓶頸漏下。我們每個人就像一個沙漏,在每天清晨,都有堆積如山的事情等著我們去辦,但如果我們不是逐一地慢慢處理.就像沙粒從窄窄的瓶頸漏下一樣,我們就會傷害自己的身心。”

軍醫的一番忠告讓我銘記在心。自此以後,我一直實踐著這樣的人生哲學:一次漏一粒沙,一次做一件事。戰爭期間。這個忠告拯救了我的身心。時至今日.我擔任了印刷公司的公關廣告部經理,這個忠告對我仍大有裨益。我發覺,在業務中遇到的難題與戰爭時期遇到的難題有相同之處,一大堆事情需要你立即去辦,卻又沒法一次全都辦完,比如庫存不足、料理新產品、安排訂貨、變更地址、開業及打烊等等。我不再繃緊神經,謹記著那位軍醫對我的忠告:一次漏一粒沙.一次做一件事。我反複念叨著這句忠告,做起事來幹脆利落,不再像戰時那樣驚慌失措,差點丟了性命。

對我們現代人而言,有一個令人驚異的事實需要正視:在住院治療的病人中,有半數以上是因為精神與心理上出了問題而患上了重病。這些病人對昨天的事情耿耿於懷,又對未來心生畏懼,結果身心都崩潰。其實,這些病人中的絕大部分本來無需住院治療,他們理應過著快樂而有益的生活,隻要他們能信奉耶穌的箴言:“不要為明天憂慮。”或者遵從奧斯勒爵士的忠告:“坦然活在‘今天的隔倉中’。”

你與我正站立於兩個永恒交叉的這樣一個瞬間——浩瀚無邊的過去與無窮無盡的未來。我們無法在任何一個永恒中生存,哪怕短短一瞬也不行。但是,假如非要嚐試,隻會損毀我們的身心。因此,讓我們平心靜氣地生活在“現在”吧,從此刻開始直到上床就寢。“誰都能夠承受一天的負擔,無論它有多重,”政治家羅伯特?劉易斯?史蒂文斯曾說道,“假如隻幹一天,無論是多麼艱難的工作,誰都會盡力完成。如果隻是從日出到日落,誰都能活得甜甜蜜蜜、耐心慈愛、真誠無瑕。這就是人生的真諦。”

沒錯,這正是我們人生的意蘊,可是居住在密歇根州薩金納的E?K?希爾斯夫人在沒有懂得這個道理前就陷入了絕望的泥潭,走到了自殺的邊緣。希爾斯夫人對我講述了她的故事。

就在1937年,我丈夫去世了。我當時幾乎身無分文,情緒十分低落。我給以前的老板萊昂?羅奇寫了封信,他答應讓我回公司幹老本行。公司是位於堪薩斯城的羅奇、富勒公司,我原來的工作是向鄉鎮學校董事會推銷世界百科全書。兩年前,我丈夫患病時,我就將車賣掉了,現在,好不容易湊了點錢,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購置了一輛舊車,又幹起了推銷書籍的行當。

我原本以為幹起了老本行會讓我不再消沉,但誰知獨自駕車、獨自吃飯令我更加難受。生意欠佳時,我連小額的分期付款也難以支付。

1938年的春天,我到密蘇裏州的選鎮去做推銷。這裏的學校經費短缺,道路又崎嶇不平,我感到孤獨、沮喪,想要事業有成已是沒多大指望了,我失去了生活的勇氣,想到一死了之。每天清晨,我都害怕起床去麵對生活,因為我對生活的方方麵麵都充滿恐懼:我擔憂付不出車款、擔憂付不起房租、擔憂會沒錢吃飽、擔憂沒錢看病。我之所以不忍心自殺,是怕我姐姐會痛不欲生,而且我連自己的喪葬費也付不起。

但某天讀到了一篇文章 ,它將我從無望的低穀中挽救了上來,讓我鼓起了繼續生活的勇氣。我對文中一句激動人心的話語永遠心存感激:“對智者而言,每天都是新生。”我將這句話打印出來,貼在我的車窗上,在我開車的每時每刻,都能一眼看見它。我感到每次隻要好好活上一天並非是件難事。我嚐試著忘掉昨日的不快,也不為明天費心。每天清晨我會對自己說道:“今天又是人生的嶄新一頁。”

我終於成功地克服了對孤獨的恐懼、對貧困的恐懼。如今,我心情愉快、事業有成,對人生充滿了熱忱和愛意。我現在已經懂得,無論人生再遇到什麼風風雨雨,也不會心慌意亂,對未來充滿恐懼,我知道我每次隻需好好活上一天,因為“對智者而言,每天都是新生。”

猜猜是誰寫了下麵這首詩:

那些能把握今天的人,

是快樂之人,他們獨享著快樂;

他們怡然自得,對世人宣告:

“明天啊,無論有什麼天災人禍,

我都會好好在今天活著。”

這詩句聽起來挺有現代味的,不是嗎?可這首詩是在公元前30年由古羅馬詩人賀拉斯寫就的。

我發覺,人類最為可悲的天性就是忽略今天、寄望未來。我們總是夢想著遠在天邊的綺麗玫瑰,卻無暇觀賞自家窗前怒放的薔薇。

我們為何要做這樣的傻瓜,如此可悲的傻瓜?

第二節 解脫憂慮的奇妙法則

每遇困難的問題,我總是盡量的克服。若超出了我預計,而至不可收拾的地步,我就幹脆把它忘卻。(卡耐基語錄)

傷害我的,就是我自己,我所受到的傷害,出於我自身,除了自我的煩惱外,所有的煩惱不過是些幻影罷了。(卡耐基語錄)

我們若是接受了最糟的後果,也就不再患得患失了。這同時也意味著我們因此而獲得了一切。(卡耐基語錄)

你想繼續閱讀本書,以求立即學會解脫憂慮的要訣——一種立竿見影的適用性技巧嗎?

那麼,我就來向你傳授威利斯?凱利先生所采用的技巧。凱利先生是開創空調產業的天才工程師,他在紐約州的錫拉丘茲市創辦了世界聞名的凱利公司。他采用的技巧,是我曾聽到的解脫憂慮的最有效的技巧之一,那是在紐約的工程師俱樂部與凱利先生共進午餐時,他當麵告訴我的。

凱利先生對我說道:

我年輕的時候,在紐約州布法羅市的布法羅鍛造公司工作。有一次,我被指派到密蘇裏州水晶城的鍍膜玻璃工廠去安裝一套空氣淨化設備,這套設備能清除空氣中的不潔成分,防止機械磨損。這家工廠是投入了上千萬美元建造的。這種空氣淨化方法采用了當時最新的技術,以前隻試驗過一次,而且試驗條件與這次完全不同。當我進行操作時,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麻煩,設備雖能運行,卻達不到我們事先保證過的技術要求。

我被失敗弄得目瞪口呆,像被人當頭打了一棒。腸胃開始絞痛,那陣子徹夜難眠。

終於,我開始警醒,懂得了一味憂慮是於事無補的。我尋找到了應對的方法,這種方法管用極了,三十多年來,我總是運用它來解脫憂慮。它由三個步驟組成:

第一步,我坦然地對事態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並對結果作了最壞的打算:我總不至於會被捕入獄或被槍斃吧,大不了我因此而遭解雇,公司也因撤回這套設備而損失兩萬美元的投資。

第二步,對結果作了最壞的打算後,如果有必要我會勇於接受它,,我會對自己說,這次挫折會給我留下汙點,可能會讓我丟掉飯碗,但即使真的這樣了,我也能另找一份工作,隻不過薪水會少很多。對於我的老板來說.他們會認為我們正在開發一種新的空氣淨化技術,這兩萬美元權當試驗經費,他們也承受得起,而且實驗也需要投入資金。

預測了可能發生的最壞事態並能勇於接受它後,立即產生了極其重要的效果:我馬上渾身輕鬆,並感受到了這些天來從未有過的安寧。

第三步,隨後,我鎮定自如地想法去減少可能導致的兩萬美元損失。我作了幾次試驗,終於發現隻要添加一個價值5,000美元的裝置,整套設備就可以起死回生了。

這下沒有浪費掉兩萬美元,反倒節 省了15,000美元。

如果我隻顧憂慮,情況就不會得到徹底改觀,因為憂慮的最大危害就是毀滅了我們正常的心智。我們煩惱時,頭腦中是一團亂麻,對事態隻能束手無策。可是,當我們迫使自己麵對最糟的危局並作好了心理準備時,便不再胡思亂想,並專注於解決問題。

這個意外事件已過去好多年了,但從那以後,我仍采用這個技巧,而且行之有效。結果,我的生活中幾乎沒有了憂慮。

那麼,為何凱利的這個奇妙法則在心理上有如此的效應?因為它撥開了遮蔽在我們心頭的憂慮的迷霧,使我們認清了自己的立足點,擺正了自己的位置。如果我們沒有認清自身的處境,又怎能對事態的發展進行透徹的分析?

威廉?詹姆斯,這位應用心理學之父已於1910年辭世。假如他今天還活在人世,聽到這種應對最糟局麵的法則,也會點頭讚許的。因為他曾經對自己的學生說過“要樂於接受……”他說“因為……接受眼前的事實是擺脫不幸結果的首要步驟”。

林語堂在他的名著《生活的藝術》中也闡明了同樣的觀點。這位東方高人說道:“內心的寧靜祥和,源於對最壞結局的承受。從心理上而言,這意味著內心能量的釋放。”

確實如此,它能釋放內心的能量。我們若是接受了最糟的後果,也就不再患得患失了。這同時也意味著我們因此而獲得了一切。威利斯?凱利強調說:“在做了最壞的打算後,我立即輕鬆自如,感到了內心的寧靜,從那時起,我才能夠清晰地思考問題。”

說得非常在理,不是嗎?然而,有多少人在怒火焚身時毀掉了自己的人生,因為他們拒不接受最壞的結局、拒不設法改善不利局麵、拒不從苦海中拯救自己。他們不是去重建自己的幸福,而是沉浸於痛苦之中,“經受著內心的殘酷煎熬”,結果成了憂鬱症的犧牲品。

你願意看看其他人是怎樣運用凱利的奇妙法則來解決自己遇到的麻煩嗎?那麼,請看下麵這個事例,它是由我班上一位來自紐約的石油商人所講述的:

竟有人來敲詐我!這真讓我難以置信!我不願相信電影上的情形也會在我身上發生。但確實有人來敲詐我!事情是這樣的:我的石油公司有很多運貨卡車和卡車司機。那時,需要執行嚴格的戰時規定,我們運送給客戶的油量是有配額限製的。但有幾個司機在向公司的客戶送油時故意克扣,然後將這些油偷偷賣給自己的客戶,而我對此卻被蒙在鼓裏。

有一天,一個自稱是政府稽查員的家夥來找我要錢,我第一次才聽說了有這種非法的交易。這家夥說他手中捏著我的司機違法的證據,並向我威嚇說,如果我不給錢,他就將這些證據送交地方檢察官。

我明白,我應當沒什麼可擔心的,至少此事與我本人無關。但我也清楚.從法律的角度看,公司老板應對雇員的行為負責。而且,我知道這個案子一旦送法院審理,就會在報紙上曝光,不利的社會輿論會毀了我的公司。我一直以自己的事業為榮,它可是由我父親在24年前親手創立的。

我心中煩躁不安,結果憂患成疾。三天三夜,我毫無食欲、徹夜難眠,發瘋似地來回踱步。我是應當給他5,000美元呢,還是叫這家夥滾蛋?我左右為難,弄得惡夢連連。

接著,在一個星期天的晚上,我順手拿起《快樂的訣竅》這本小冊子,它是卡耐基的培訓課上發的。我開始翻閱起來,讀到了凱利先生的故事,講的是“麵對最糟的結局”。所以我自問,“如果我拒付這筆錢,這家夥將這些違法的證據送交法院,我要麵對的最糟後果是什麼?”

答案就是:我的生意完蛋了——這就是最壞的結果。我不會被送進監獄,但我會遭到輿論的打擊。

然後我對自己說:“好吧,生意垮了,我就接受這個事實吧!接下來又會怎樣?”

“如果生意垮了,那麼我得去找份工作,這也不算糟呀!我對石油行業了如指掌,有幾家公司或許會很樂意聘用我……”我開始感到心情舒暢起來。三天三夜的惶恐不安漸漸減輕,我的情緒開始平靜下來,讓我驚喜的是,我又能清醒地思考了。

現在,我明明白白地麵對著第三步——改善最為不利的局麵。這時,我考慮解決辦法時,又有了新的思路。如果我找律師谘詢,他可能會向我提出我沒有想出的好主意。我原來真傻.怎麼沒想到去找律師呢?我居然沒想到,因為我老是在擔心!我馬上決定,明天一大清早就去找我的律師。然後我上床睡覺,酣然入夢!

這件事是怎樣了結的呢?第二天清晨,我的律師建議我去找地方檢察官,對他說明真相.我欣然照辦。當我講完了情況後,吃驚地聽到檢察官說,這樣的敲詐行徑幾個月來不斷出現,那個自稱是“政府官員”的家夥隻是一個遭到警方通緝的詐騙犯。聽完檢察官的話後,我如釋重負,我為了是否向這個職業騙子支付5,000美元而受了三天三夜的不堪折磨。

這次的經曆讓我得到了一次永生難忘的教訓。如今,無論何時,不管我遇到了怎樣的壓力和棘手的事情,我都會運用“奇妙的凱利法則”去應對。

倘若你認為凱利當時的憂慮是情有可原的話,那麼,你再好好聽聽馬薩諸塞州的伊爾?漢尼的故事。1948年的11月17日,在波士頓的斯特勒酒店,漢尼先生當麵給我講述了他的故事。

這是20年代的事了。當時我非常憂慮,結果患了嚴重的胃潰瘍。有一天晚上,我的胃開始大出血,我被緊急送到了芝加哥大學的附屬醫院搶救,我當時的體重從175磅降到了90磅。我病得很重,醫生告誡我躺在病床上千萬別動。有三位醫生,其中一位是治療胃潰瘍的專家,說我病得已經“無可救藥”了。我靠每小時服用堿粉、半湯匙牛奶、半湯匙乳酪來苟延殘喘。一位護士每天早晚將一根橡皮導管插入我的胃中,吸出胃液。

就這樣持續了幾個月……終於,我對自己說:“瞧瞧。伊爾?漢尼啊!如果你隻能這樣躺在床上等死,何不好好利用一下你臨終前的這點光陰呢?你不是總想去環遊世界嗎?現在可以了此心願了。”

當我對醫生們說我準備去環遊世界,我會自己每天抽取兩次胃液時,他們全都驚呆了。不可能!他們從未聽說過有這碼事。他們警告我說,如果我要求去旅遊,會死在船上。我回答道:“我才不會呢。我要求親戚們將我安葬在祖墳邊,所以我會隨身備副棺材。”

我帶了一副棺材放在船上,並事先與船運公司聯係好了,如果我死了,就將我的遺體放入冷庫中保存,送回家安葬。我就此上路了,心中被波斯詩人奧瑪的精神所感染:

啊!在我們也化作塵土之前,

讓我們歡度這人間的歲月吧!

塵土歸於塵土,歸於塵土之下,

那裏無酒、無歌、無詩人,

——也無盡頭!

當我在洛杉磯登上亞當斯總統號遊輪,開始前往東方旅行之時,我已感到精神為之一振。我漸漸不再服用堿粉,也不用抽取胃液了,不久我就胃口大開,享用各種美食,原來一些會要了我命的異國佳肴,我也照吃不誤。幾個星期過去了,我甚至抽起了長支的黑雪茄.痛飲起加冰威士忌來。幾年來,我從未如此快樂過。途中我經受了季風和台風的洗禮,如果我害怕的話早就進了棺材,可是我卻取得了這場冒險的巨大成功。

我在船上又是遊玩又是唱歌,還交了許多新朋友常常玩到半夜才去睡覺。當我到達了中國和印度時,我意識到我的病痛與東方人們的貧困相比,簡直是身在天堂,我不再作無聊的擔憂。當我返回美國時,我的體重增加了90磅,幾乎忘記了曾經患有嚴重的胃潰瘍。我此時感到了一生中從未有過的舒坦,我又重新開始工作,再也沒有生過一場大病。

漢尼對我說,他後來覺得自己無意中采用了凱利擺脫憂慮的奇妙法則。

首先,我自問:可能發生的最壞結果是什麼?答案是死亡。

其次,我打算接受死亡,我別無選擇,醫生說我已搶救無效了。

第三,我要改善這種局麵,辦法是在臨終前的短暫時光盡情享受人生的樂趣。如果我在船上還不停地憂慮.我肯定會睡進棺材裏回家,可我讓自己輕鬆起來,忘掉了所有的煩惱。這種平靜的心態觸發了我新的生機,其實也挽救了我的生命。

所以,如果你遇到了煩心事,請應用凱利的奇妙法則做以下三件事:

1.自問:“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是什麼?”

2.準備接受最壞的情況。

3.保持頭腦冷靜。想法改善不利局麵。

第三節 憂慮會危及你的生命

我們決不應同時承負一種以上的苦惱。而有些人卻承負了三種——他們已經有的,他們現在有的,以及他們所期望有的。(卡耐基語錄)

痛苦是無窮的,它具有種種形式。有時,它是由於物質的淩虐,如災難,疾病,命運的偏狂,人類的惡意,有時,它即蘊藏在人的內心。(卡耐基語錄)

醫學如今已經高度發達,可是醫學卻無力根治不是由細菌,而是由憂慮、懼怕、仇恨、沮喪和絕望的情緒所引起的身心疾病。(卡耐基語錄)

數年以前的一天晚上,一位鄰居按響了我家的門鈴,催促我們全家人去接種天花疫苗。這人隻是紐約幾千名催促人們去接種疫苗的誌願者中的一員。恐慌的人們排成了長隊等著接種疫苗。不僅醫院中有接種站,而且在消防隊、警察局、大型企業中也臨時設立了分點。兩千多名醫生和護士從早到晚不停地為人們接種。這場大騷亂是出於什麼原因呢?因為當時紐約市有8人染上了天花,其中2人死亡。800萬人中有2人因天花死亡就造成了這場騷亂。

我如今已在紐約定居了多年,卻從未有人來按響我家門鈴警告我別憂慮成疾,這種因情緒引起的疾病,對人的危害程度要高出天花萬倍以上。也沒人按響門鈴警告我說,在美國的每10人當中,就有一人曾精神崩潰——絕大多數人是因憂慮以及情緒緊張所導致的。所以,我寫作本章 的用意就是按響你家的門鈴來警告你。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阿列克斯?卡瑞爾博士曾說,“不會排解鬱悶的企業管理人員都會早死。”其實這句話對家庭主婦、獸醫以及泥瓦匠也同樣適用。

幾年以前,我與古柏醫生駕車去德克薩斯州和新墨西哥州旅遊度假,他是聖塔菲鐵路公司的醫院負責人,確切地說,他是加爾夫、科羅拉多及聖塔菲醫院協會的首席醫生。我們在一起談到了憂慮的惡果,他說:

假如70%的病人能消除恐懼與憂慮情緒,他們根本就用不著上醫院了。我並非是說他們的病是臆想出來的,他們的病痛與牙疼一樣,一點不假.有時比牙疼還要嚴重百倍。我指的是他們患上的諸如神經性消化不良症、胃潰瘍、心髒病、失眠、偏頭痛以及某些癱瘓之類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