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活越苦越要微笑(3 / 3)

據調查,目前全美國醫院裏的病床,有半數以上是被情緒或精神出了問題的人所占據。有資料表明,這些病人大都不喜歡自己,都不能與自己和諧地相處下去。

分析導致這種情況的各種因素並不是我要講的內容,我隻是認為,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我們往往以物質上的成就來衡量人的價值。再加上名望的追求、枯燥乏味的工作,凡此種種,都容易使我們的精神產生疾病。我還堅信,由於普遍缺乏一種有力、持續的宗教信念,更使人們的精神無所依靠。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羅伯·懷特,在其發人深省的著作《進步中的生命:有關個性自然成長的研究》中提到,現今有一種觀念極為流行,那就是:“人必須調整自己,以適應周遭環境的各種壓力。”

懷特博士還說,這個觀念是基於一種理想,也就是認為:

人能毫無問題的去適應各種狹窄的管道、單調的例行公事、強製性的規定及達成角色任務的種種壓力等等。但其采取的行動是否成功,則須看其是否具有拒絕、幫助成長或是改進角色的能力;並且要能創造、表現出積極的力量,說到底,就是在其成長過程當中,要具有創意性的方針和態度。

懷特博士的論點十分令人讚賞。我們很少有勇氣獨樹一幟,或很清楚明了自己究竟擁護什麼主張。我們的行為通常受社交或經濟族群的影響,如衣、食、住或思考的方式,大概都與鄰居差不多。假如周遭環境與我們的個性有差異,有抵觸,我們就會變得神經質或不快樂,就會感到失落和迷惑,就會虐待我們自己。

卡耐基成人訓練班上的一位女學員便曾碰到這種情形。她的先生是位成功的律師,有野心,做事積極,也相當獨裁。

這對夫婦的社交圈子當然是以先生的朋友為主,也都是相同典型的人,他們都以聲望和取得的成就來衡量人的價值。

這位太太個性十分安靜、謙遜,這樣的生活環境常常使她覺得自己十分渺小,不能發揮自己的長處;而她所具有的品質美德,也常常被忽略、被藐視,因此她愈來愈對自己沒有信心,也為自己不能達到別人的期望而痛苦不堪。漸漸地,她變得不珍愛自己。

這位女學員能夠適應環境,但卻不能適應她自己。她不能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本來麵目,而期望能變成另一個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

她不明白的是:每個人都具有一定的作用,都可以在生活中表現出來。這種作用必須按照自己的個性表現出來,而不是模仿他人。什麼時候明白了這點,她才會把失去的自我找回來。

她自我認同的第一步,是不再用別人的標準來評判自己,同時必須建立起自己的一套價值觀點,然後以此為依據開始生活。她也必須學習如何與自己相處,不要常常批判自己、貶低自己。

不喜歡自己的人,外在表現的症狀之一便是過度自我挑剔。適度的自我批評是健康的、有益的,對自我要求進步極有必要。但若超過一定的限度,則會影響我們的健康生活。

在卡耐基成人訓練班上,有位女學員在下課之後跑來找老師,抱怨自己的演講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她向老師訴苦說:“當我站起來演講的時候,突然顯得很膽怯、很笨拙,而班上的其他學員似乎都顯得泰然自若,很有信心。我想到自己的種種缺點,便失去了勇氣,無法再講下去了。”

她還繼續分析自己的弱點,並說明得十分詳細。

等她講完之後,老師便告訴她原因的所在:“並不是你演講不好,而是你老想著自己的缺點,沒有把長處發揮出來。”其實,並不是缺點使我們的演講、藝術作品或個人性格顯得失敗。莎士比亞的戲劇裏有許多曆史和地理上的錯誤;狄更斯的小說也有不少過度矯情的地方。但誰會去注意這些缺點呢?這些作品閃耀著不朽的光輝,是因為它們成就遠遠大於缺點,以至缺點都變得不重要了。我們愛我們的朋友,是因為他們的種種優點而不是缺點。

把注意力放在我們自身的好品質上。培養優點,克服弱點,如此才能不斷進步並自我實踐。當然,我們也要隨時改正錯誤,但不必一直念念不忘。

耶穌遇到身體或精神受折磨的人後,他不會先去查問為什麼這些人會如此,也不會隻給予簡單的同情說:“可憐的人哪,你的運氣真不好,環境處處與你做對。告訴我,你是如何落難的?”

耶穌沒有這樣做,而是直接切入問題重點。他說:“你的罪被赦免了,回家去吧,不要再犯罪了。”

人們常因以前和現在所犯的種種過錯,加之自己心靈的罪惡感,而顯得自慚形穢。我們不應該尊敬或喜愛這樣的自己。為了讓自己跳出這樣的情境,我們必須忘記過去,輕裝上陣。

為了學習喜歡自己,我們必須培養出麵對自己缺點的耐心。這並不意味我們必須降低水準,變得懶惰、糊塗或不再努力。這是表示我們必須了解一個事實:沒有人,包括我們自己能永遠達到100%的成功率。期待別人完美是不公平的,期待自己完美更是愚蠢荒唐的。

有一位女士是地地道道的完美主義者。她對每件事都力求精確,因此凡事不肯相信別人,而必須自己親自去做。她連做個小小的報告都要費去許多時間研究;至於演講,就更要準備得精疲力竭為止。

她討厭不速之客去打擾她,每次請客都要事前計劃得盡善盡美,這一位女士費了這麼大的苦心,終於把每件事都料理得井井有條,十分完美,一種冷酷的機械性的完美,沒有歡樂、自在或溫情。這樣的完美,隻能令人敬而遠之。

要求自己時時保持完美其實是一種殘酷的自我主義。其深一層的意思是,我們不能僅表現得和別人一樣好,而是要超越其他人,要像明星一樣閃閃發亮。我們的重點不是自我發揮,不是為了把事情弄好;我們注重的是要勝過別人,使自己達到淩駕於他人之上的獨特地位。

作為一個凡人,完美主義者也如同一般人一樣會犯錯,會失敗。但他們不能忍受這樣的狀況,因此會變得痛恨自己,不喜歡自己。

這樣苛待自己是錯誤的。有時候,我們要練習自我放鬆,認識到自己的某些錯誤,要學習喜歡自己。

獨處也是學習喜歡自己的好方法。馬裏蘭州巴爾的摩“賽頓心理學院”的醫療主任李奧·巴德莫醫師曾寫過:“有人喜歡在晚上休息時反思當日的種種活動。這種獨思冥想的習慣,顯然是學習如何與自己相處的好方法。”

在生活中,我們隻有能與自己好好相處,才能期望與別人也能好好相處。

哈裏·佛斯迪克曾經觀察那些不能獨處的人,形容他們好像“被風吹襲的池水一樣,無法反映出美麗的風景來”。

獨處是使自己的心靈憩息的港灣,是反省自己的最佳方法,是我們與外界接觸的基礎。

安妮·馬蘿·林柏在其著作《來自海洋的禮物》中曾說過:“我們隻有在與自己內心相溝通的時候,才能與他人溝通。對我來說,我的內心就像幽靜的泉水,隻有內省時才能呈現其獨特的魅力。”

獨處能使我們更客觀地透視自己的生命。《聖經》裏有一句忠言:“要安靜,便可知道我就是神。”這話乃至理名言。

獨處對我們的心靈運動十分有益處,就好像新鮮空氣對我們的身體極有益處一樣。

有人希望依賴別人得到快樂與滿足,這無疑會為他人增添負擔,並影響到彼此之間的關係。我們應該喜歡、尊重、欣賞我們自己,隻有做到這一點才能培養出健康成熟的個性,也能增進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人最神奇的能力,就是把負能量變為正能量

如何才能快樂地生活下去呢?芝加哥大學校長羅伯特·哈金先生說:“我一直按照一個小小的忠告去做,這是已故的西爾斯百貨公司董事長朱利亞斯·羅森沃德告訴我的。他說:如果你手中有個檸檬,何妨榨杯檸檬汁!”

偉大的人物都采取那位芝加哥校長的做法,但是一般人的做法則相去甚遠。要是他發現生命給他的隻是一個檸檬,他就會自暴自棄地說:“我完了!這就是命運。我連一點機會也沒有。”然後他就開始詛咒這個世界,開始自怨自艾,自暴自棄。

可是,當聰明人拿到一個檸檬的時候,他就會說:“從這件失敗之中,我可以學到什麼呢?怎樣才能吃一塹,長一智,怎樣才能把這個檸檬做成一杯檸檬汁呢?”

偉大的心理學家阿德勒花了一生的時間來研究人類和人們所隱藏的保留能力。最後宣稱發現人類最奇妙的特性是“把負變為正的力量”。

下麵要講述的這位女士的經曆正好印證了那句話。這位女士是瑟爾瑪·湯普森。

戰時,我丈夫駐防加利福尼亞州沙漠的陸軍基地。為了能經常與他相聚,我搬到附近去住。那實在是個可憎的地方,我簡直沒見過比那更糟糕的地方。

我丈夫出外參加演習時,我就隻好一個人待在那間小房子裏。那裏熱得要命,仙人掌樹蔭下的溫度高達華氏125度,沒有一個可以談話的人。風沙很大,所有我吃的、呼吸的都充滿了沙塵!

我覺得自己倒黴到了極點,覺得自己好可憐,於是我寫信給我父母,告訴他們我放棄了,準備回家,我一分鍾也不能再忍受了,我情願去坐牢也不想待在這個鬼地方。我父親的回信隻有3行,這幾句話常常縈繞在我心中,並改變了我的一生。

有兩個人從鐵窗朝外望去,一個人看到的是滿地的泥濘,另一個人卻看到滿天的繁星。

我把這幾句話反複念了好幾遍,我覺得自己很丟臉。決定找出自己目前處境的有利之處,我要找尋那一片星空。

我開始與當地居民交朋友,他們的反應令我心動。當我對他們的編織與陶藝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時,他們會把拒絕賣給遊客的心愛之物送給我。

我研究各式各樣的仙人掌及當地植物。我試著多認識土撥鼠,我觀看沙漠的黃昏,找尋300萬年前的貝殼化石,原來這片沙漠在300萬年前曾是海底。

是什麼帶來了這些驚人的改變呢?沙漠並沒有發生改變,改變的隻是我自己。因為我的態度改變了,正是這種改變使我有了一段精彩的人生經曆。

我所發現的新天地令我覺得既刺激又興奮。我著手寫一本小說。我逃出了自築的牢獄,找到了美麗的星辰。

瑟爾瑪·湯普森所發現的正是耶穌誕生前500年希臘人發現的真理:“最美好的事往往也是最困難的。”

現在,很多人都有一個很大的遺憾,就是沒有機會接受大學教育。他們似乎認為未進大學是一種缺陷。但告訴你一個跌破大牙的事實,許多成功的人士都沒上過大學,因此,上不上大學並沒有這麼重要。有誰聽說過傳奇人物阿爾·史密斯的故事?

史密斯的童年非常貧困。父親去世後,靠父親的朋友幫忙才得以安葬。他的母親每天必須在一家製傘工廠工作10小時,再帶些零工回來做,做到晚上11點鍾。

他就是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有一次他參加教會的戲劇表演,覺得表演非常有趣,於是就開始訓練自己在公眾場合演說的能力。後來他也因此進入了政界。

30歲時,他已當選為紐約州議員。不過對接受這樣的重大的責任,他其實還沒有準備妥當。事實上,他還搞不清楚州議員應該做些什麼。他開始研讀冗長複雜的法案,這些法案對他來說,就跟天書一樣。

他被選為森林委員會的一員,可是他從來不了解森林,所以他非常擔心。他又被選入銀行委員會,可是他連銀行賬戶也沒有,因此他十分茫然。

如果不是恥於向母親承認自己的挫折感,史密斯先生可能早就辭職不幹了。絕望中,他決定一天研讀16個小時,把自己無知的酸檸檬,作成知識的甜檸檬汁。

因為這種努力,他由一位地方政治人物提升為全國性的政治人物,他的表現如此傑出,連《紐約時報》都尊稱他是“紐約市最可敬愛的市民”。

這位傳奇人物就是阿爾·史密斯。

在阿爾開始自我教育後的10年,他成為紐約州政府的活字典。他曾連續任4屆紐約州長,當時還沒有人擁有這樣的紀錄。

1928年,他當選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包括哥倫比亞大學及哈佛大學在內的6所著名大學,都曾頒授榮譽學位給這位年少失學的人。

如果史密斯先生不是每天勤讀16個小時,把他的缺失彌補過來,他絕對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尼采對超人的定義是:“不僅是在必要情況之下忍受一切,而且還要喜愛挑戰這種情況。”

如果你對那些事業有成者做過深入的研究,就會深刻地感覺到,他們之中有非常多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開始的時候都有一些會阻礙到他們的缺陷,促使他們加倍地努力而得到更多的報償。正如威廉·詹姆森所說:“我們的缺陷對我們有意外的幫助。”

是的!很可能彌爾頓就是因為瞎了眼,才能寫出更好的詩篇來;貝多芬因為聾了,才能作出更好的曲子;海倫·凱勒之所以能有光輝的成就,也就因為她的瞎和聾;如果柴可夫斯基不是那麼的痛苦,他也許永遠不能寫出他那首不朽的《悲愴交響曲》。如果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爾斯泰的生活不是那樣的充滿悲慘,他們可能也永遠寫不出那些不朽的小說。

開創生命科學的達爾文也說:“如果我不是那麼無能,我也許不會做到我所完成的這麼多工作。”很顯然,他坦誠自己受到過缺陷的刺激。

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歐爾·布爾在巴黎的一次音樂會上,忽然小提琴的琴弦斷了一根,他麵不改色地以剩餘的三條弦演奏完全曲。佛斯狄克說:“這就是人生,斷了一條弦,你還能以剩餘的三條弦繼續演奏。”

這不隻是人生,這是超越人生,是生命的凱歌!

威廉·伯利梭的這句話說得非常好,應該刻在銅板上,掛在每一所學校的教室裏:

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要把你的收入拿來算作資本。任何一個人都會這樣做。真正重要的是要從你的損失中獲利。這就需要有才智才行,聰明人和笨蛋的區別就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