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活越苦越要微笑(2 / 3)

久而久之,我們就可以逐漸戰勝自己的軟弱,使自己的意誌力達到新的高度。

你要比不幸更殘酷,才能堅持到最後

日本宣布投降後的第二天,也就是1945年8月16日,瑪麗·布朗太太走進位於加拿大渥太華的自家住宅,無邊的寂靜與空虛頓時包圍了她。

若幹年前,她的丈夫喪生於車輪之下。接著,與她住在一起的母親也因病去世,更大的不幸還在後麵:

“當許多鍾聲和汽笛聲都在宣告和平再度降臨的時候,我唯一的兒子達諾也猝然離開了人世。我已失去了丈夫和母親,如今兒子一死,我在這個世界上已沒有一個親人了。”

“孩子的葬禮結束之後,我獨自走進空蕩蕩的屋子裏。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那種空虛的、無依無靠的感覺。我害怕今後的生活,害怕整個生活方式的完全改變。而最可怕的,莫過於我將與哀傷共度餘生,這才是最讓我感到恐懼的。”

接下去的一段日子,布朗太太完全生活在一種茫然的哀傷、恐懼和無依無助的感覺裏。她迷惑又痛苦,全然不能接受所發生的一切。

她繼續描述道:“漸漸地,我明白時間會幫助我治療傷痛。隻是時間太空虛了,我必須做些事來填補這些空虛,因此,我再度回去工作。”

“工作使人充實起來,我也逐漸對生活再度感興趣,如朋友、同事等。一日清晨,我從睡夢中醒過來,忽然認識到所有不幸均已成為過去,以後的日子一定會變得更好。我知道用頭撞牆的舉止是愚蠢可笑的,是不能麵對生活的弱者的做法。對於那些我無法改變的事實,時間已教會我如何承受。”

“這種心路曆程進行得十分緩慢,不是幾天或幾個星期,而是一年、兩年,但不管怎麼說,它還是發生了。” “多年過去了,當我回過頭去再看那段生活,就會感到自己這隻船隻雖然曆經一場巨大的風浪,如今又重新駛回風平浪靜的海麵上。”

往往很難讓我們相信為什麼布朗太太這樣的悲劇會發生在我們身上。因此,當悲劇發生時最好先麵對它們,接受它們。當布朗太太強迫自己接受失去家人的事實時,心理上便已預備要讓時間來治療這樣的痛楚。抗拒命運就像把毒藥傾倒在傷口上,是無法讓自己開始新的生活的。

我們麵對不幸的唯一方法就是接受它。當我們的生活被不幸的遭遇分割得支離破碎的時候,隻有時間可以把這些碎片撿拾起來,並重新撫平。

我們要給時間一個機會。在初受打擊的時候,整個世界似乎停止運行,而我們的災難也似乎永無止境。但苦難已經發生,時光難以逆轉,活著的人總還得往前走,去履行生命計劃中的種種目的。

我們隻有完成了這些生命中的種種運作,痛楚便會逐漸減輕。終有一天,我們又能喚起以往快樂的回憶,並且感受到被護佑,而不是被傷害的感覺。

要想克服不幸的陰影,時間是我們最好的盟友,但唯有我們把心靈敞開,完全接受那不可避免的命運,我們才不會沉溺在痛苦的深淵裏難以自拔。

不幸遭遇並非都是扼殺人的劊子手,有時候,它還是促使我們采取行動的催化劑,對改善狀況大有必要。它能使我們的才智變得靈敏,以幫助我們解決以前難以解決的問題。

印度的克裏士納說:“人的幸福結局,不是平淡、安穩的喜樂,而是轟轟烈烈地與不幸奮鬥。”

人的生活會因“轟轟烈烈地與不幸奮鬥”而變得更深沉、更多彩,也更豐盛。它會讓我們挖掘出深藏在人性深處的資質。這些能力和資源隻有經過大苦難、大悲大喜才會蘇醒過來,為我們所用。

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一劇中曾這麼說過:“要采取行動以抵製困境。隻有對抗,才能結束困境。”

你見過美國西南地區的沙塵風暴地帶嗎?你見過那些無情的沙塵暴摧毀過多少農莊、破壞過多少人的生計嗎?你曾感受過那些沙塵,見過那些沙塵,並且日複一日地吞食那些沙塵嗎?

下麵這個故事的主角便是一個自小生活在沙塵陰影下的男孩。他今年21歲,家就住在沙塵暴地帶內,雙親為了生存,一生都在與風暴與幹旱搏鬥。

父母去世之後,年輕人便擔負起養家的重擔。直到有一天,他們實在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沒有農作物可以收,穀倉裏也空空如也,他們就要餓肚子了。

年輕人眼望著破敗的農舍,一籌莫展。忽然,他8歲的小妹妹開門走進來,身旁還跟著她的一個好朋友。

“吉米,你可以給我10美分嗎?”她熱切地問道,“我們想到店裏去買些餅幹,我們每一個人需要10美分。”

吉米點了點頭,因為他想不出一個好理由來拒絕。但他沒有10美分,搜遍了全身的口袋也找不到10美分。

他非常羞愧地說:“妹妹,非常對不起,我沒有10美分。”當天晚上,吉米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因為他永遠也忘不了妹妹臉上失望的表情。在他短短的人生曆程中,他曾曆經不少打擊,雙親去世、工人離職、沙塵暴的襲擊……但沒有一次像這樣,他居然沒有10美分可滿足自己年幼的小妹妹這麼卑微的要求。就在天色將亮的時候,他下定了決心,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改善自己的人生狀況,並想好了整個計劃。

吉米的理想是當一名教師。但是自從雙親過去之後,他想繼承雙親的遺誌擔負起農場的工作。現在,眼見農場一再受到沙塵暴的摧殘,農場的工作已難以為繼。於是第二天,吉米到鎮上給自己找了一分臨時工作。

從那時起,他借來許多書,每天都認真地讀到深夜,以準備有朝一日能成為一名教員。經過不懈的努力,後來他終於在一所鄉村學校找到教職。由於他努力不懈,誨人不倦,贏得了今居的讚美與尊敬。

這是一種不幸的形式,由於一名小女孩向她的兄長要10美分.這個事件驅使吉米改變生活的方向,並且突破了困難,最後終於達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標。

人生最大的悲痛莫過於生離死別,但是有時候,某些行動卻可以減輕與家人分離的痛楚。這是發生在密西西比州傑克森市一位克文頓太太身上的故事。

克文頓太太有3個小孩,身體狀況都不好,僅照顧他們就使她頗費心機。不幸的是,有一天他的家庭醫師又告訴她,說她的丈夫得了一種嚴重的心髒病,隨時都有病發身亡的危險。克文頓太太事後回憶說:

“我聽了醫師的話感到非常害怕,並且開始擔憂。我晚上開始睡不著覺,沒多久體重便減輕了15磅,醫師認為我是過於神經質。一天晚上,我又睡不著覺,便自問自己這麼擔驚受怕是否能改變狀況。到了第二天早上,我開始計劃自己應該做些有用的事。

“由於我丈夫頗精於木工,能親手做出許多種家具,所以我要求他替我做一張床頭小桌。他答應下來,並且花了好幾個下午認真去做。我注意到這種工作帶給他極大的樂趣。小桌完成後,他又為朋友做了好幾件家具。

“除此之外,我們還開辟了一片園地,開始種花種菜。我們把最好的收成都送給朋友,並盡量想出一些我們可以幫助別人的事來做。閑暇的時候,我們還坐下來討論有關種植果樹等種種計劃。

“一日淩晨一點多鍾的時候,我的丈夫突然病發逝世。我那時才體會到,其實最近這幾年,我們一直把這可怕的壓力放在一邊,過著有生以來最快樂、最有意義的生活。我就是這樣麵對悲劇,並盡力用最好的方式來接受它,轉化它。”

克文頓太太用超人的勇氣和毅力來麵對不幸,使她丈夫最後幾年的歲月過得快樂又有意義,而她自己也因此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

要想擺脫不幸的陰影,最好的方法便是提升自己去幫助別人。有一位家住威斯康星州的太太,由於她把自己個人的傷痛化成力量,轉而去幫助其他陷於痛苦的人,因此,廣受別人的敬重。

這位太太的兒子是名飛行員,在第二次世界大期間駕機迎敵血染長空,犧牲時年僅23歲。

雖然這位母親十分哀痛,卻不需要別人的憐憫,她這樣說:

我認識許多不快樂的母親。她們有的因為孩子得了痙攣性癱瘓的疾病;有的則因孩子精神上或心理上不健全,無法正常為社會服務。

當然,還有些婦女是當母親卻一直無法如願。我有幸擁有一個好兒子,並且與他共度了23年快樂的時光。我會把這些快樂的記憶永遠保留在我的腦海裏。

現在,我要服從上帝的意旨,盡可能支持幫助其他需要救助的母親。

她真的是這麼做的。她不辭辛勞地安慰那些因兒子出征而需要幫助的父母,或是出征者本人。

“把自己的心思和精力用來幫助別人,你便沒有時間去注意自己的煩惱。”這位母親的所作所為正是成熟的標誌,也是我們某些沉溺於苦難中的人應該學習的課程。

生命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幸福之旅,“不幸”這個惡魔隨時都可能向我們發起攻擊。我們不能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在沙堆裏麵,拒絕麵對各種麻煩。麻煩不會因此獲得解決。苦難是人類生活的一部,隻有實實在在地去麵對,才是成熟的表現。

不成熟的人最常犯的過錯,便是遇事不敢麵對,一味退縮,一味害怕。許多小孩在遊戲的時候,常因自己沒有勝算便拒絕玩下去,成熟的成年人便不會如此,他們會一試再試,直到成功為止。

請看康涅狄格州諾維斯市長塞門講的一個故事,內容是有關一名男孩雖然遭遇不幸,卻仍然勇往直前的故事。賽門先生在大學時代有個室友名叫傑克,是個活潑有朝氣的學生,後來卻戲劇性地離大家遠去。以下是賽門先生的敘述:

傑克極有藝術天分,而且是個非常熱心的學生。他參加學校各種表演活動,包括幕後工作與幕前的表演。他是學校各種年度表演的總召集人,他還在樂隊擔任鼓手,可說是多才多藝的全能人才。

離開學校之後,他到一家電視台工作,後來成為電視影片製作人。他極熱愛自己的工作,每天都把全部精神和力氣投到工作上麵。

一天,我突然接到朋友打來的電視,告訴我傑克去世了。這使我異常驚訝和悲痛。朋友告訴我傑克得了一種絕症,但他卻從來沒有讓別人知道。從大學時代他便知道自己來日不多。

我一想到傑克那時的熱忱、風趣及積極參與各種活動的精神,實在唏噓不已。從他身上,我學到了珍貴的一課:除非生命結束,否則絕不停止。

傑克的故事使聽到的人無不為之感動,也無不受到他的精神的鼓舞。他選擇了最勇敢、最成熟的方法去麵對難以拒絕的不幸遭遇。

在卡耐基成人訓練班裏,有位名叫邁克的學員講了一個類似的故事:

1948年,邁克21歲,但已經可以進入軍中服役,他在一次戰役中受了嚴重的眼傷,眼睛因此看不見東西。雖然他承受這麼大的傷害和痛楚,性格卻十分開朗。

他常常與其他病人開玩笑,並把自己配給到的香煙和糖果分贈給大家享用。

醫生們為恢複邁克的視力盡到了最大的努力。一日,主治大夫親自走進邁克的房間向他說道:“邁克,你知道我一向喜歡向病人實話實說,從不欺騙他們。邁克,我現在要告訴你,你的視力是不能恢複了。”

時間似乎停止下來,房間裏呈現可怕的靜默。

“大夫,謝謝你!謝謝你告訴我實情。”邁克終於打破沉寂,平靜地回答道,“其實,我一直都知道會有這個結果。非常感謝你們為我費了這麼多心力。”

醫生走後,邁克對他的朋友說道:“我覺得我沒有任何理由可以絕望。不錯,我的眼睛瞎了,但我還聽得見,還能講話,而且我的身體強壯,還可以行走,雙手也十分靈敏。何況,就我所知,政府可以協助我學得一技之長,以讓我維持生計。我現在所需要的,就是調整自己的心態,迎接新的生活。”

這位擁有明亮視野的盲眼士兵,由於忙著計算自己所擁有的幸福,竟不屑花時間去詛咒自己的不幸。這便是100%的成熟,也就是我們要麵對問題的方法。我們每個人有生之年都要麵對這樣的考驗,無論是誰!

對那些麵對厄運隻會憐憫哀歎的人來說,這裏隻有一個答案:“為什麼不呢?”

上帝並不偏愛任何人。身為一個人,我們都會曆經一些苦難,正好像我們也會曆經許多快樂一樣。

生活的磨難早晚會使我們懂得:在受苦受難的經曆裏,我們每個人都是平等的。無論是國王或乞丐、詩人或農夫、男性或女性,當他們麵對傷痛、失落、麻煩或苦難的時候,他們所承受的折磨都是一樣的。

無論是任何年紀,不成熟的人都會表現得特別痛苦或怨天尤人,因為他們至死都不明白,諸如生活中的種種苦難,像生、老、病、死或其他不幸,其實都是客觀世界的自然現象,是每個人都避免不了的。

你自己都不愛自己,憑什麼要別人愛你

美國著名醫生史邁利·布蘭敦說:“適當程度的自愛對每一個正常人來說,都是健康的表現。為了從事工作或達到某種目標,適度關心自己是無可非議的。”

布蘭敦醫師的理論是正確的。要想活得健康、成熟,“喜歡你自己”是必要條件之一。喜歡自己,並不是“充滿私欲”的自我滿足。它僅僅是意味著“自我接受”,也就是接受自己的本來麵目、自重和人性的尊嚴。

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其著作《動機與個性》中也曾提到“自我接受”。他把它列入了心理學的最新概念:“新近心理學上的主要概念是:自發性、解除束縛、自然、自我接受、敏感和滿足。”

成熟的人不會浪費時間比較自己和別人不同的地方,不會擔憂自己不像比爾·史密斯那樣有信心,或是像吉姆·瓊斯那麼積極進取。

他可能有時會批評自己的表現,或覺察到自己的過錯和效率低下,但他知道自己的目標和動機是對的,他仍願意繼續克服自己的弱點,向前奮進,而不是裹足不前。

成熟的人會適度地忍耐自己,正如他適度地忍耐別人一樣。他不會因自己有缺點就痛不欲生。

喜歡自己,是否會像喜歡別人一樣重要呢?回答是肯定的。憎恨每件事或每個人的人,隻是顯示出他們的陰暗和自我厭惡。

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亞瑟·賈西教授,認為教育應該幫助孩童及成人了解自己,並且培養出健康的自我接受態度。他在其著作《麵對自我的教師》中指出:教師的生活和工作充滿了辛勞、滿足、希望和心痛,因此,“自我接受”對每名教師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