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認為,作為學者,其根本任務便是“自由而勇敢地從事物的表象中揭示真實,以鼓舞人、提高人、引導人”。通過對哈佛“求是崇真”的校園思想的深 入認識和解析,並以此指導自己的思維,愛默生終於創立了自己獨特的思想,提出了\\\"依靠自我,尊重自我,獨立自助,崇尚個性\\\"的觀點。
相信你自己,在\\\"追求真理\\\"旗幟的影響下,追求並堅持你認為是正確的道路。愛默生正是本著對真理對事實的不斷探求,不因壓力而違背自己的思想認識,才最終樹立了自己的思想體係和人格魅力。
哈佛大學第19 任校長昆西曾著重指出:“大學最根本的任務就是追求真理,而不是去追隨任何派別、時代或局部的利益。”哈佛學子威廉· 詹姆斯在1903 年開學典禮致詞時說:“真正的哈佛是無形的哈佛,藏於那些較為追求真理、獨立而孤隱的(學生)靈魂裏……這所學府在理性上最引人稱羨的地方,就是孤獨的思考者不會感到那樣的孤單,反而得到豐富的滋養。”的確,在哈佛,真理被擺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求學的過程就是求真的過程。不斷地掌握知識、探索世界的過程,就是不斷接近真理的過程。
2000 年,美國哈佛大學遴選校長,新卸任的總統克林頓和副總統戈爾被提名。但哈佛很快就把這兩個人排除在外,解釋的理由是:克林頓和戈爾可以領導一個大國,但不一定能領導好一所大學,領導一流大學必須要有豐富的學術背景,而克林頓與戈爾都不具備。
後來,原任美國財政部長、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副行長薩默斯被挑選為新校長,因為他在經濟學研究方麵做到了一流,是國際知名學者。雖然薩默斯最後被迫辭職,但完全是由於他個人的原因:他在學校管理方法和領導作風方麵存在問題,導致他與同事的關係緊張並嚴重影響哈佛的團隊精神,於是哈佛的教授紛紛向薩默斯投下了不信任票。
盡管薩默斯在財經界赫赫有名,但在哈佛這個校園裏,他不能享有一絲的特權——這是哈佛精神的生動詮釋,反對特權、崇尚平等,無論他的身上有多少光環,隻要他是哈佛人,就要傳承和發揚哈佛的精神,如此,學生耳濡目染,才會深受其思想精髓的熏陶。
也正是經過一代又一代哈佛人對於優良傳統的秉承和不斷努力進取,哈佛對於追求真理這樣一個最初的思想,最終形成一種學校的傳統精神和培養哈佛精英的重要學術標準和道德標準。
真理成為哈佛大學核心的價值觀,它體現了哈佛的立校興學的宗旨——求是崇真;它強調了作為一個高尚的人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追求真理,堅持原則,這是哈佛的執著,也是所有成功者的執著。對真理的執著更需要豐富的知識,知識使一個人更充實、更崇高、影響一個人的內在,知識幫助開發潛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他是英國一位年輕的建築設計師,很幸運地被邀請參加了溫澤市政府大廳的設計。他運用工程力學的知識,根據自己的經驗,很巧妙地設計了隻用一根柱子支撐大廳天頂的方案。
一年後,市政府請權威人士進行驗收時,對他設計的一根支柱提出了異議,他們認為,用一根柱子支撐天花板太危險了,要求他再多加幾根柱子。
年輕的設計師十分自信,他說,隻要用一根柱子便足以保證大廳的穩固。他詳細地通過計算和列舉相關實例加以說明,拒絕了工程驗收專家們的建議。
他的固執惹惱了市政官員,年輕的設計師險些因此被送上法庭。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他隻好在大廳四周增加了4 根柱子。不過,這四根柱子全部都沒有接觸天花板,其間相隔了無法察覺的兩毫米。
時光如梭,歲月更迭,一晃就是300 年。
300 年的時間裏,市政府官員換了一批又一批,市府大廳堅固如初。
直到20 世紀後期,市政府準備修繕大廳的天頂時,才發現了這個秘密。消息傳出,世界各國的建築師和遊客慕名前來,觀賞這幾根神奇的柱子,並把這個市政大廳稱作“嘲笑無知的建築”。最為人們稱奇的,是這位建築師當年刻在中央圓柱頂端的一行字:自信和真理隻需要一根支柱。
這位年輕的設計師就是克裏斯托·萊伊恩,一個很陌生和名字。今天,能夠找到有關他的資料實在微乎其微了,但在僅存的一點資料中,記錄了他當時說過的一句話:“我很相信。至少100 年後,當你們麵對這根柱子時,隻能啞口無言,甚至瞠口結舌。我要說明的是,你們看到的不是什麼奇跡,而是我對真理和科學的一點堅持。”
伊恩的這個“秘密”經媒體披露後,立即引起世界各地建築專家的濃厚興趣,人們一批批前往參觀考察,觀賞這4根奇異的柱子,並把這座市政府大廳稱作是“嘲笑無知的建築”,同時戲稱萊伊恩是“弄虛作假”的高手。不少遊客慕名而來,紛紛在這4根柱子前拍照留念。而當地政府對此也毫不掩飾,還在維修之後特意將大廳作為一個旅遊景點對外開放,並向遊客介紹大廳的建築曆史及發現其中“秘密”的過程,旨在引導人們堅持真理,崇尚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