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 西點軍規 §第十七章 信念至上(2 / 3)

洛克菲勒認為:一個人的思維模式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一個有堅定信念的人,勝過一百個隻有興趣的人,許多人因為自己常常不能正確衡量自己的能力,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於是習慣了退讓,習慣了失敗,習慣了放棄,進而葬送了自己的夢想。

必勝的信念可界定為兩個層次的概念,即“對獲得成功充滿激情”和明確的“職業發展規劃”。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人,他們失去了所有的物質財富,甚至身無分文,但是他們有著堅定的信念,有著對自己的信心和對成功的渴望。這樣的人不會是真正的失敗者,甚至是笑到最後的贏家。

西點啟示錄

所有的成功都必定有著堅定的信念。信念就猶如是人生路上的加油站,為你最終達到目標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

★二、理想

人生不能沒有理想,理想是人生的航標燈,理想是指引方向的羅盤,理想是黑暗中的一抹月光。生活中如果缺少了理想,就會像斷了翅膀的鳥,失去飛行下去的動力;人生如果沒有了理想,就會像久經雨水的沙漠,幹燥荒涼。

沒有理想的人,就會在困難麵前不堪一擊;而明確生活目標的人即使是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會感到幸福。因為前麵有他的理想,是理想給予人戰勝困難的動力。理想,它帶給了人生活的希望,照亮了一個人前進的路途。一個人隻有有了理想,才會有奮鬥的目標,生活也才會充滿情趣和多姿多彩。

英國作家愛得華.G.爾.沃利頓曾說過:“那些出類拔尖的人正是在生活的早期就清楚地了明了自己的方向,從而為這個方向艱苦奮鬥。”的確,許多事實可證明,許多成功人士都是因懷著遠大理想並出汗水才得到的。

愛迪生10歲時迷上了化學,他在地窖裏做實驗,陶醉於五顏六色的試劑、炸藥和毒藥,以及200多個揀來的玻璃瓶。他家境不寬裕,不能全心全意地學習。12歲時,他開始在火車上賣報,兼做水果、蔬菜生意。

他知道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麼。他用賣報、賣水果、賣蔬菜掙的錢買化學試劑和實驗用品。他明白,小買賣不能讓自己出人頭地,做實驗卻能。晚上,他回到做實驗的地窖時,已經精疲力竭。這種生活很容易消磨人的意誌,許多人的理想就是這麼無奈地泯滅的。如果愛迪生也這樣,他就不會成為我們熟知的愛迪生了。他沒有迷失在謀生的日子裏。他打聽到火車上有一間休息室空著,就向列車長借用了它。他把實驗器材和藥品搬到了火車上、不顧人們的驚訝和譏笑。實驗和小買賣不可能同時做,為此,他找了一些喜歡免費旅行、又想掙零花錢的小孩幫他賣東西。就這樣,在火車上建實驗室這個匪夷所思的想法,被這個執著的家夥一步一步地實現了。

他做過四年報務員,工作繁忙,這期間,他也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他換了十個工作地點,其中五次被解聘、四次主動辭職,這是由於他過分迷戀實驗和讀書。斯特拉福特樞紐站規定,值夜班的報務員必須每小時發一個信號證明自己沒有睡著,愛迪生沒有睡意,他隻想抽空做做自己的實驗,為了集中精力做實驗、讓電報機自動發信號,他就把鬧鍾和它連在一起。總局的人一度被這個報務員的敬業精神折服——從他哪兒發來的信號,竟然連一秒鍾也不差。但是當他們發現真相後,轟走了他。

一直到21歲,他還是一個報務員。成為偉大發明家的理想不僅沒有磨滅,反而與日俱增,遲遲不成功又給他帶來了強烈的危機感。他瘋狂地投入“二重發報機”的實驗,上司認為他異想天開、存心搗亂,說“連笨瓜也知道一個人不可能同時發兩份電報”,但他堅信這種東西不僅能為人類造福,還是他在世界上揚名立望的好機會。

二重發報機在幾年以後才得到人們的肯定。愛迪生不滿足於報務員的高薪,也不滿足於用錫箔和電流殺死偷吃午餐的蟑螂,來為他在小圈子裏贏得讚譽。他辭掉工作、借錢搞發明,飽嚐焦慮和挫折。他曾經向國會推薦能夠提高效率的投票機,政客們說:投票不需要效率,投得慢點反而對政治有好處。他曾經到處兜售電報印刷機、極化繼電器這些小發明,一點前景也看不到。這番掙紮使他認識了不少人,有人曾經鼓勵他,但更多的人把他當成一個發瘋的鄉巴佬。在不得誌的鬱悶中他繼續摸索,他喝白開水、啃硬麵包,屋子像雞窩一樣亂,在困境中掙紮著。

在二重發報機研究中,他欠了一屁股債,為了躲債,他逃到紐約。他上岸時肚子是空的,口袋也是空的。他找了一份工作,很快當上了總工程師。他沒想到改變自己命運的是“昔用印刷機”這個發明被他賣給了華爾街的一家大公司的經理,他覺得5000美元應該差不多了,誰知那位經理的報價居然是40000美元,愛迪生強壓著狂喜接受了這個價格。從此他成了自己的主人,他用這筆錢開設了工廠,經營有方,為以後從事更偉大的發明創造了條件。

林肯年輕時就下決心成為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並和朋友討論他的計劃。他告訴好友格瑞尼說:“我和偉人交談過,我並不認為他們與其他人有什麼區別。”為了堅持演講練習,他經常走七八裏路,參加辯論俱樂部的活動。他把這種訓練叫做“實踐辯論術”。

他找到校長蒙特·格雷厄姆,向他請教有關學習語法的建議。

格 雷厄姆先生說:“如果你想要站在公眾麵前的話,你應當學習語法。”

但是,到哪裏學習語法呢?格 雷厄姆先生說,附近隻有一個地方可以學習,但在六英裏之外。

這個年輕人立即往哪兒走去,借回了為數不多的科克漢姆語法書。在夜晚降臨之前,他就沉浸在這本書中了。從那時起一連幾個星期,他把所有的休息時間都用來掌握這本書的內容。他經常叫他的朋友格瑞尼“拿著書”,然後自己背誦書的內容。碰到疑難問題時,他就向格 雷厄姆先生請教。

林肯的學習熱情如此濃厚,引起了所有鄰居的關注。格瑞尼家借書給他看,校長記住了他,盡自己所能來幫助他,甚至村裏的製桶工人也允許他到店裏拿走一些刨花,晚上看書時用來點火照明。不久,林肯就熟練掌握了英語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