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神秘的“故僰侯國”(2 / 2)

一些專家認為古代少數民族采用這類葬俗是因為此地缺少深厚的土層下葬,眾多的溪流和雨水也會使地下的棺木受侵蝕,所以懸棺葬俗延續千年而不衰。

讓人不解的是,如此陡峭的懸崖,懸棺是如何被放上去的呢?原本以為唐宋以後隻有這裏的少數民族才有本事把棺木送上峭壁,這些戰國時代的人采用了什麼方法呢?

三峽地區懸棺在很多曆史文獻上有記載,比如風箱峽像風箱一樣的東西其實是棺材,宜昌境內有西陵峽,西陵峽有個兵書寶劍峽,兵書其實也是懸棺。

但宜昌縣曉峰的懸棺在文獻上沒見有記載。

那十幾層樓高的放置棺木的懸崖,是猴子都難攀援的地方。據說,以前有人想搬運懸棺,花了一周時間卻僅僅往下挪了3米。可想而知,古人得花多大的力氣做這件事呢?又是用什麼辦法把重達200千克的棺木弄上懸崖的呢?

普遍猜測,是使用吊裝的方法安置懸棺的。即由山頂通過絞車與繩索把懸棺下放到恰當的位置,納入懸崖縫隙中。甚至今天在萬裏之外的印度尼西亞的一些少數民族仍采用這種方法安葬逝者,可是這種方法在遙遠的春秋戰國時期卻未必行得通,因為那時尚沒有今天這樣結實的尼龍繩,甚至連秦漢時期的麻繩都還沒有出現。

不用繩子能夠把棺木運上懸崖嗎?有人猜測說,古人可能就像今天人們造房子時使用梯子一樣,沿著懸崖一層一層地修起棧道,棺木沿著棧道一層層地遞上來,直至到了安放地方為止。許多人不讚成這種說法,因為放置懸棺的許多懸崖是單獨成縫,山勢非常陡峭,沒有緩坡可以用來修棧道。況且,岩壁都很堅硬,想要架起有百米多長的棧道,對於古代工程技術極其落後的少數民族,是很難想象的。

人們通過測量發現,所有放置懸棺的地方離地麵少則十幾米,多則一兩百米,如此陡峭的懸崖,棺木到底是如何被運上懸崖呢?眾多的專家被這幾個戰國時期古老的懸棺給難住了。

據說,山上有一些很久沒人走過的路,也不知它們通向何方,那條路是否能通向高高的山崖,是不是古人運送棺木的通道呢?考察人員經過實地探訪,發現這裏有明顯開鑿過的痕跡。甚至還有一條在夾縫中迂回向上的路,可惜路的中途被塌下的石塊擋住了,為什麼有人開了路又用石塊把它阻塞了呢?好象有意不讓後來之人接近那神秘的地方,也許在古人心目中,家族墓地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後來,有人發現山下有一個水洞很不尋常,按照岩溶地貌的規律,有水的洞一般是比較深而且寬闊的,而這個山洞是不斷向上走的,沿著洞向上走一會就可以到達幾層樓的高度,也許隔著一層石頭外麵就是高峻的峭壁了。洞裏竟然有很多植物,這說明附近一定有洞口,否則植物會因缺氧而死,也許那個洞口就通往峭壁。

雖然沒有人打通那個通往峭壁的洞口,但可以猜測到,從洞穴中運送懸棺是這種地理環境下最實用的方法,對於工具落後的戰國時期就更是唯一能選擇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