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往好的方麵想,自然會心胸寬大,也較能容納別人的意見。寬大的心胸,不但可以使人由別的角度去看事情,更能使自己過著舒緩的日子。有一回,釋尊的一位大弟子被一位婆羅門侮辱,但他對於婆羅門的辱罵隻是充耳不聞,未予理會。因為他知道,一個會以辱罵別人來凸顯自己的人,個人的修養和品行都有問題。婆羅門見到他無端被自己辱罵,不但沒有生氣,且微笑地答辯,真不愧是聖者,終於自知理虧忿忿地離開了。這便是豁達,即佛家所謂的圓融。
從前有位老婆婆,她的大女兒嫁給雨傘店老板,二女兒嫁給草鞋店經理。但是老婆婆不論天晴下雨天天都很開心,她說天晴二女兒的生意好,下雨大女兒的生意好,當然開心了。這就是一個凡事都往好處想的典型事例。
我們都有過這種經驗,就是盛怒之後,再反省便會發現:“我當時也可以不必那麼憤怒的,其實事情也不是那麼嚴重,不知道他(受氣者)現在的感受如何?”但當遇到那種使人憤怒的情景時,往往會按捺不住怒火。於是,我們必須透過日常生活不斷地磨煉自己,使自己也擁有化解、疏導憤怒的智慧和能力。由於我們不是頓悟的聖者,便隻有靠著“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功夫,使自己臻於能忍辱、能容人的境界。是的,希望我們都能在生命之河的洗煉中,慢慢磨去我們不知足的壞習性,使我們也能邁向圓融的人生。
我們應該效法彌勒佛笑口常開的個性,並學習他用積極開朗的態度去解決一切問題。在這充滿爭鬥的繁華世界之中,唯有以最自然無爭的態度,並處處流露服務他人的意念,才能散發人性至真、至善、至美的光明麵。
西諺有雲:“當你笑時,全世界都跟著你笑,當你哭泣時,隻有你一人哭泣。”日諺有雲:“笑門福來。”
凡事都往好處想,以鎮定從容的心情享受生活。
家是生命中永恒的歌謠
家是生命中永恒的歌謠,無論我們是在茫茫黑暗中,還是在冰天雪地裏,充滿祝福與愛的歌聲永遠會縈繞在我們的耳畔,給我們帶來希望,帶來真實的溫暖。
三毛說:“家就是一個人在點著一盞燈等你。”
當你受傷的時候,當你孤立無助的時候,當你一無所有的時候,別忘了,回家吧,家會輕輕撫平你的創傷,家會用真情溫暖你孤獨的心。漂泊良久,你會發現,惟有家才是你最忠實的港灣,惟有家才是你可以停靠的碼頭。
有個故事講的很好,說有個年輕人離別了母親,來到深山,想要拜活菩薩以修得正果,路上他向一個老和尚問路,寒暄之際,年輕人說明動機,並問老和尚哪裏有得道的菩薩。
老和尚打量了一下年輕人,緩緩地說:“與其去找菩薩,還不如去找佛。”
年輕人頓時來了興趣,忙問:“那麼請問哪裏有佛呢?”
老和尚說:“你現在回家去,在路上有個人會披著衣服,反穿著鞋子來接你,讓你住,那個人就是佛。”
年輕人拜謝了老和尚,開始啟程回家,路上不停地留意著老和尚說的那個人,可是快到家裏時,也沒見到。年輕人又氣又悔,以為是老和尚欺騙了他,他回到家時已經是很深很深的夜裏,他灰心喪氣地抬手拍門。他的母親知道自己的兒子回來了,急忙抓起衣服披在身上,連燈也來不及點著就去開門,慌亂中連鞋子都穿反了。年輕人看到母親淩亂的樣子,不禁熱淚盈眶,心裏也立即領悟了老和尚的意思。
屋簷雖低,門檻依舊,不管你是衣錦還鄉,還是失魂落魄蓬頭垢麵而歸,家的門永遠為你敞開著。歲歲年年,年年歲歲,無論春夏還是秋冬,家永遠執著地為你抵擋外來的風風雨雨,為你撐起一柄愛的巨傘。
我們從出生到老去,誰能離得開家的懷抱?誰能掙得脫家那永遠不變的熾熱情懷?小時候,家是母親,長大了,家是父親,就是被父親從鳥籠中放飛的卻又被緊緊牽掛的那隻雛鷹,脆弱又堅強,翅雖稚嫩但充滿著崇高的理想。結婚後,家是妻子那溫情脈脈的眼神,家是孩子那甜甜的醉人的吻。再往後,家是子孫繞膝的天倫之樂,是風雨同舟幾十載的老伴的嘮叨。
家是生命中永恒的歌謠,無論我們是在茫茫黑暗中,還是在冰天雪地裏,充滿祝福與愛的歌聲永遠會縈繞在我們的耳畔,給我們帶來希望,帶來真實的溫暖!
羨慕別人不如珍惜自己擁有
平凡之人自有平凡之人的快樂幸福,既然你不是別人,就不必羨慕別人,更不該無視身邊點滴的快樂。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狀態,不必羨慕別人,也無須妄自張狂,熱愛自己的生活方式,並用適當的方式來告訴人們“我活得很好”,這是一種樂觀而自信的心態。
薔薇和雞冠花生長在一起。有一天,雞冠花對薔薇說:“你是世上最美麗的花朵,神和人們都十分喜愛你,我真羨慕你有漂亮的顏色和芬芳的香味。”薔薇回答說:“雞冠花啊,我僅曇花一現,即使人們不去摘,也會凋零,你卻是花開不敗,青春常在。”
事物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不必羨慕別人有你所沒有的東西,你也有別人所沒有的東西。
在河的兩岸,分別住著一個和尚與一個農夫。
和尚每天看著農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看起來非常充實,令他相當羨慕。而農夫也在對岸,看見和尚每天都是無憂無慮地誦經、敲鍾,生活十分輕鬆,令他非常向往。因此,在他們的心中產生了一個共同念頭:“真想到對岸去!換個新生活!”
有一天,他們碰巧見麵了,兩人商談一番,並達成交換身份的協議,農夫變成和尚,而和尚則變成了農夫。
當農夫變成和尚以後,這才發現,和尚的日子一點也不好過,那種敲鍾、誦經的工作,看起來很悠閑,事實上卻非常煩瑣,每個步驟都不能遺漏。更重要的是,僧侶刻板單調的生活非常枯燥乏味,雖然悠閑,卻讓他覺得無所適從。
於是,成為和尚的農夫,每天敲鍾、誦經之餘都坐在岸邊,羨慕地看著在彼岸快樂工作的其他農夫。至於做了農夫的和尚,重返塵世後,痛苦比農夫還要多,麵對俗世的煩憂、辛勞與困惑,他非常懷念當和尚的日子。
因而他也和農夫一樣,每天坐在岸邊,羨慕地看著對岸步履緩慢的其他和尚,並靜靜地聆聽彼岸傳來的誦經聲。這時,在他們的心中,同時響起了另一個聲音:“回去吧!那裏才是真正適合我們的生活!”
每個人都有自己必經的曆程,其中的辛苦與甜美隻有自己感受最深刻。隻有你親自栽種的花朵,你才知道其特性與培植的感受,當花朵嫣然綻放時,你才能感受到成功的欣喜,也隻有你才懂得欣賞。
或許你羨慕別人的生活比你快樂,你認為他的日子過得比你好。然而,你並沒有看到他們生活中的另一麵。人們都不願讓別人看到自己弱的一麵,不願讓人覺得自己活的比別人差,所以,展示在別人麵前的大多隻是虛華的一麵,而不是艱苦努力的一麵。不必羨慕別人的美麗花園,因為你也有自己的樂土,隻要你用心耕耘,眼前的這片花圃,終會有花團錦簇、香氣四溢的一天。
我們經常聽見朋友間的抱怨:“你的生活過得真好,不像我,每天都得麵對老板的嘮叨……”但是,你怎麼知道朋友的生活過得有多好?別隻看事情表麵,你沒有經曆過對方的工作,更沒有經曆過對方的生活,自然也看不見他們辛苦的一麵。就像我們隻看得見成功者的笑容,卻看不見他們奮鬥的過程中曾經流下的眼淚。
不必羨慕別人工作時的笑容,那也許隻是苦中作樂;不必羨慕別人有車有房,如果你隻是羨慕,那你羨慕一輩子,臨死前,還在羨慕別人死後有一幢別墅一樣的墓地,重要的是奔著自己的目標前進;更不必羨慕別人有佳人、王子相陪,好好的愛著你身邊的人,也許他(她)平實如食之無味的饅頭,但卻可以充饑,且每一口都透著愛的溫馨和熱氣。
朋友在快樂大道上等你
“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正直的嚴正的朋友。”朋友可以分解你的煩惱,帶給你快樂。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此話說得很好,出門在外,沒有幾個能夠托付身心的朋友,人生豈不太孤獨無援了?培根說:“缺乏真正的朋友,仍是最純粹、最可憐的孤獨。的確,沒有友誼,沒有關心,沒有愛的人生是不幸的。
在現代社會,“相交喻於利”,人際關係越來越建立在各自利益的基礎上,而那種互相勉勵、互相幫助,患難與共的兄弟般的情誼已日漸稀少。
有一位在外企工作的職業經理人談到友誼時曾說:“我真希望為自己找一個知心朋友,我有不少生意場上的朋友,但無一是可稱得上知己的,我感到十分孤單。偶爾心血來潮,毫無緣由地打電話,結果僅僅是問個好,談天說地的事從來沒有過——根本就沒有這樣的對象。沒有朋友,沒有友誼,結果陷在孤單的漩渦中。這真是現代人的悲哀!
敞開友誼之門吧,很多時候,我們抱怨孤獨,抱怨沒有真正的朋友。其實,是我們自己先把自我封閉在一個狹窄的世界裏了,假如你不先伸出友誼的手,卻希望人家來握你的手,何異於想“在沙漠裏抓魚”呢?敞開你的心扉,主動結交一些真正的朋友。當你孤獨時,當你煩惱時,不妨打個電話給朋友,不妨邀朋友一塊散散步,或是共進晚餐,或者親自去看望一下久違的朋友……做完這一切後,或許你會突然發現:有個朋友真好!和別人不能說的話,和朋友卻可以說;有了困難,還是朋友鼎力相助;自己臥病在床,是朋友手捧鮮花前來探望……友誼使我們領略到了生命的意義。
對於友誼,我們應認清什麼是真正的朋友。在交友時,應多交益友,而不應與惟利是圖的小人或酒肉之徒結為朋友。李白有詩雲:“人生貴相知,何用錢刀為。”建立在金錢關係上的朋友不可靠,人之相知,貴在知心,正所謂“澆花澆根,交友交心”。真正的朋友,當你走投無路的時候,能夠給你有力的鼓勵,而當你最趾高氣揚的時候,也敢於為你“澆冷水”;真正的朋友,是不會張口就是友誼,閉口就是義氣的。他們不會向你提什麼要求,卻會在你困難時挺身而出。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事情,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人品都很正直的嚴正的朋友。”與有見識的朋友結交,與敢進直言的朋友結交,實乃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交友能達到這種境界,你就可以慨歎“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了!
莊子雲:“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貌似淡苦清水的友誼,其實是最忠誠可靠。這樣的友誼,真正的恰似陳年老酒了,身處其中,你會越品越濃,越品越香!